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舞者》读后感精选

《舞者》读后感精选

时间:2018-09-17 05:24:00

相关推荐

《舞者》读后感精选

《舞者》是一本由(爱尔兰)科伦·麦凯恩著作,99读书人/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页数:-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舞者》读后感(一):一段脚尖上的悲喜人生,一条追寻理想的坎坷道路

一段脚尖上的悲喜人生,一条追寻理想的坎坷道路。

根据已故苏联舞蹈家鲁道夫•纽瑞耶夫的真实故事改编,科伦•麦凯恩打动人心的年度巨作

这本书写的不仅仅是舞神纽瑞耶夫,也写了他人生道路上诸多“小人物”——他的姐姐,父母,启蒙老师,同伴……是这些默默无闻、承受痛苦的小人物,成就了一代舞神!

麦凯恩忠实地捕捉了苏联上世纪中叶的悲苦与可怕的贫穷,也揭示了放纵与挥霍对名声的影响,小说展现出了他的诗意语言与叙事技巧。

不论是描述俄罗斯的舞者,还是描述纽约的浴室,写作的多样性都令人惊叹。

杰出的成就和随之而来的空虚,作者将这个主题处理得相当好。

我是在当当网买的货到付款才21元,是http://189.io/D26Fdn

《舞者》读后感(二):喜欢从别人口中听到你的故事

鲁迪的一生狂放不羁,但却只专注舞蹈,把舞蹈当做面包。

很喜欢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通过鲁迪一生中遇到的不同人的叙述,展现出这个丰满的人物。

换个角度看,我们一生不同阶段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人,那是一段段的故事,我们与这些人之间发生的一切都会成为最真实最美好的回忆。但是回忆不能变成一种负担,不能沉侵在回忆中。我相信过去的会沉淀下来悄悄珍藏。当鲁迪多年后回到俄罗斯,再次见到尤丽亚时,那份熟悉是不需要寒暄的。尤丽亚将父母留下的瓷碟送给鲁迪,他们的曾经又继续延续。尽管多年不联系,但也许是不愿打扰,就像尤丽亚写完却未寄出的那封信。时间也许有不同的维度,未来某个时刻当我们再遇到当年的那个人,时间会从曾经分离的时刻继续连上,我们的内心会回到过去,一起回忆当初的坦诚。所以不需要刻意的去联系,担心感情变淡,时间是会冲淡一些事,但是只有那些冲不去的才是值得珍藏的,不是吗?

然而遇到什么样的人是由自己决定的,鲁迪很幸运遇到尤丽亚的父母、普希金、玛格……是因为他够优秀,当我们匆匆走过会发现人生不同的时期会遇到不同的人。自己强大也会吸引更加优秀的人。不必攀比,成长本就是自己孤独的旅程。

《舞者》读后感(三):这么美,这么心碎。

我一直觉得我被下降头了。要不为何这般念念不忘。

都怪科伦麦凯恩,总是写太好。让我爱他文字都爱到羞愧。而这本 舞者,让我心碎。鲁道夫纽瑞耶夫,一个多好的跳舞的人吖,他的一生极端绚烂,以至于所有形容词在我看来都失去用武之地。

一个苏联大清洗时代成长起来的天才。英俊,暴躁,又温柔,沉湎性爱,私生活糜烂到极点,但他就有着这样的魅力,让我觉得糜烂一词都熠熠生辉。但他也有挚爱的人,他也曾为分手哭泣,他也一样会被思念充盈而不知所措。他热爱年轻男妓,他在每次中场休息把性当成充气方式,他狂暴优雅,他并不在乎任何流言蜚语。他自我,又得意忘形。但,他一直很好。

书实在好得不行。比如那句孤掌难鸣的孤独差点让我落泪。科伦麦凯恩一定是做足功课,我都怀疑他简直认识了大师一般,但这不可能。他只是虚构了纽瑞耶夫的故事,以小说形式展现其波澜壮阔让人眼花缭乱的精彩一生,我已深深沉沦。

舞蹈是语言,纽瑞耶夫注入太多情感,我猜他像喷泉,又像黑洞,让人为他蛊惑,只有爱他,一次次原谅他,而这,才是天才的正确打开方式吖。

可是这么恣意妄为,他也有不快乐。他得了艾滋,他抱着最爱的挚友哭泣,他因为叛国与家人分离三十年才见面,父亲去世母亲已不认得他,他终身没有安全感,也许皮鲁埃特旋转可以让他忘记世界。所以他总是投入,总是忘情。舞蹈是他的救赎,更是他的宿命。

真好,人总是逃不出自己的宿命。他注定要像流星陨落,他注定璀璨无比,他注定被人怨恨被人想念,他注定高朋满座他注定孤独挣扎,他注定浮夸又努力,他注定打动你又让你心碎。

有时我想起他,闭上眼,就看见他在台上旋转,他转得流畅自如,他总是很美连毁灭都美。

《舞者》读后感(四):耀目的鳞翅在寂静的夜空下狂舞

对于中国人来说,鲁道夫•纽伦耶夫这个名字想必是不太熟悉的;在我读科伦•麦凯恩的传记小说《舞者》之前也不知道有这号人物。但在他最火的那些个年头里,西方世界还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天才的舞蹈家、叛国者、鞑靼人、同性恋者,人们为他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哪一个都是他,哪一个又都不足以概括他。

他骨子里的狂乱与不羁就在那样的环境里播下了种子。极端寒冷的冬天,战时将士兵的脚趾生生冻得掉下来;疏离遥远的父亲,逆来顺受的母亲;上世纪中叶苏联的悲苦,可怕的贫穷;音乐、音乐,柴可夫斯基和巴赫;仿佛无止境的跳舞的欲望和天赋。我不知道科伦•麦凯恩的叙述里有多少成分是真,又有多少是虚构,毕竟他自己也说“我时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人物浓缩成一个角色,或将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散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里。有部分与知名人士相关的事件是真实的;其他则是虚构的”,然而真实性似乎已显得不那么必要了——如果你在乎的是这个,那么请去读那些数不胜数的考证纽伦耶夫生平的“权威传记”。麦凯恩高明的叙事技巧似乎给了小说这样的魔力:通过其他人(小人物、大人物)的眼睛看到的纽伦耶夫,尽管是虚构的,却勾画出了更为刻骨的历史的真实。

很多人把1961年的那次叛逃视为纽伦耶夫“逃向自由”的标志。小说对此着墨很少,大概是因为这事已被考证过不知几百几千次的原因。然而他又何曾真正自由过呢?他是舞台上最璀璨耀目的星辰,却时时刻刻生活在恐惧中;他辗转居住于巴黎、伦敦、纽约,唯独不能回到乌法,他的家乡,几乎穷尽一生才见了已然零落的家人一面;他上交杰奎琳•肯尼迪、安迪•沃霍尔、泰特等名流,也去纽约的澡堂寻花问柳,然而却留不住他深爱的埃里克•布鲁恩的心。他是独舞的蝴蝶,拥有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丽,也拥有永无止境的孤独。

“他哈哈大笑,整张脸写满快乐与幸福,露出美丽雪白的牙齿,一阵悸动流过维克托的脊柱,他凝视鲁迪渐近的身影,心想,沿着街道远远走来的是孤掌难鸣的寂寞和孤单。”

我几乎不能抵抗读到这里时汹涌而来的悲伤。

有人爱他,有人恨他。爱他的人奉他为神,恨他的人用最恶毒污秽的语言咒骂他。然而他不在乎。他为什么要在乎?他是这世上最特立独行、唯我独尊、狂妄自大的人,“我希望,人们观看我演出时,就像站在绘画大师的油画前那样激动;我希望,人们要么爱我,要么恨我,但不要对我无动于衷。”

从他穿上芭蕾舞鞋开始,他就从未停止过旋转。舞!舞!舞!这是他一生的命运,也是他灵魂的所在。他勇敢无畏,他是个生命不息跳舞不止的人,跳到最后一刻,跳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尤丽娅视角)

“你还在跳舞吗?”我问。

“我会跳到死。”他说。

他的确这么做了。

《舞者》读后感(五):谁人不识君?

在鲁道夫·纽瑞耶夫最红的那些年,每个人都能说个把关于他的段子。只有五六百万观众真正见过纽瑞耶夫跳舞,然而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都知道他的大名、认识他的脸蛋、熟知他的经历或关于他的神话。1961年他从苏联叛逃西方,成为全球媒体竞相报道的头条,“六步迈向自由!”1965年4月的一周内他同时登上《时代》和《新闻周刊》的封面,风头无两。有人甚至认为他改变了冷战格局。他上交杰奎琳·肯尼迪、泰德·肯尼迪、安迪·沃霍、约翰·列侬等名流显贵,也会去公共浴室、花园深处寻找一夜情。他欲壑难填,爱吹嘘自己的性能力,就连在演出时的两幕间歇也不放过。

这样一个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几乎没有私人空间,关于他的传闻汗牛充栋,要写他,还能有什么想象的空间?正因为担心想象被限制,麦凯恩刻意避开了一切认识生活中的纽瑞耶夫的活人,没有采访任何在世亲友,而是选择通过几位或真实或虚构的人物之口,多从侧面勾勒了这位传奇舞者的一生。小说出版后,评论界认为它远胜几部传记。那些认识鲁迪的人聚在一块儿互相打听,这个麦凯恩,他采访过你吗?没有?他怎么知道这事儿?知道那事儿?

二战前夕纽瑞耶夫出生于苏联的军工城市乌法。麦凯恩在小说开篇对战时苏联的描写叫人过目难忘。人人都知道俄罗斯的冬天冷,可是冷到什么程度?士兵一脱靴子冻坏的脚趾就会蓦地从脚上掉下来,他们伸手摸机枪外面的金属,手上的皮就会粘住,只能撕扯下来。在极度严寒中,人怎么方便呢?“他们发现,如果要拉屎——虽然并不经常——只能拉在裤子里。他们任其留在那儿,直到冻硬了,等找到有遮掩的地方,再把它拿出来丢掉,未化冻前,连他们的手套在内,都没有一点气味。小便时,他们把油布袋拉到裤子下,这样就不用让生殖器露在外面,他们还学会把暖暖的尿液袋夹在腿间,有时,这份暖意促使他们想起女人,直至袋子结冰,他们再度身处虚空,只有那片单调、闪着炼油厂火光的雪原。”这就是俄国的冬天。外敌从来无法真正入侵俄国,18拿破仑长驱直入,俄国人狠下心来一把大火烧掉莫斯科,法国人哪里见识过俄国的冬天,大军在饥寒交迫中活着回国的不到十一;希勒特再次犯错,未能速战速决,被苏军拖入了冬天,失去了最后一丝胜利的希望。俄国人的敌人,从来只有他们自己。

鲁迪(鲁道夫的昵称)是个鞑靼男孩,他结识了一对流放艺术家邻居后,开始偷偷学习跳舞。他的身体条件并不好,腿短,然而极为勤奋,一路从列宁格勒芭蕾学校跳到了基洛夫芭蕾舞团。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时常变换,有时是鲁迪的芭蕾启蒙教师的女儿,有时是他的智利女朋友,有时是他姐姐,后来还有伦敦的芭蕾鞋匠,法国的女管家,甚至招过的男妓。这些人物都围绕着鲁迪,但小说也在写他们各自的生活。伦敦鞋匠手艺精湛,他的父亲给他立下一条规矩:“不要踏进剧院,儿子,永远别去看。眼见自己做的鞋被撕破车裂,毫无意义。你的工作是配合舞者,仅此而已。”

鲁迪本人的独白在小说中仅占很小一部分,与他或近或远的那些“无名氏”的声音虽出自作者的想象,未尝不是在尝试勾画历史的真实。麦凯恩说过:“我想讲述的是世界历史,但不是透过鲁迪,他在书里没有得到真正出声的机会,我想透过的是小人物,像鞋匠、管家、童仆、士兵、护士,通常没有机会讲出故事的那些人。”

小说对鲁迪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叛逃巴黎事件本身一笔带过,可能是纽瑞耶夫的传记对此事发生过程考证得极为详细,已经没有太多发挥空间。于是麦凯恩选择了另外一种视角,通过留在苏联的亲戚朋友之口,想象整个家庭遭受的骚扰和政治压力,以及之后苏联政府对纽瑞耶夫进行的缺席审判。

叛逃后的纽瑞耶夫成了苏联的公敌,据说赫鲁晓夫下令暗杀他。他的内心一直处于一种恐惧中,每次看到神情鬼祟的人都会疑心是不是克格勃刺客。他那些乖张博眼球的行为,极有可能是出于潜意识的自我保护心理,始终身处喧闹的人群,也许就能躲过僻静角落里的冷枪。小说中他也有如是自白:“事实是:我用张扬掩饰自己的恐惧,包括在演出中。”

有人说,芭蕾是日神的艺术,而纽瑞耶夫却在其中燃烧着酒神的精神。年过四十之后,大部分男性芭蕾舞者都放弃了舞台生涯,而纽瑞耶夫却依然全情奉献。他脚踝上长了骨刺,每次起跳落地时都异常疼痛;因为常年托举芭蕾女伶,他落下了背痛的毛病,“所有芭蕾明星都太重了,”他曾这样抱怨。

他向同行男友罗伯特·崔西(Robert Tracy)倾诉对青春渐渐逝去的哀怨,他也会与女性做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和娜塔莎·金斯基生个儿子。他的确有过当父亲的机会,可惜两个女伴都选择了堕胎。崔西与鲁迪相恋两年,后来成为他的挚友兼生活秘书。鲁迪的朋友圈子看中崔西,因为他的知识分子家庭背景,诚实靠谱,不像他平时勾搭的那些野男人。

许多人都好奇纽瑞耶夫和比他大二十岁的芭蕾巨星玛戈·芳婷有无床笫之欢,他刚到西方时乞求芳婷能够选他作为舞伴,当时徐娘半老已经打算退休的芳婷答应之后竟然焕发了第二春,舞技大涨,尝试了许多新角色,他们二人配合亲密无间,像热恋中的情侣般灵肉合一。纽瑞耶夫的传记作者黛安·索尔维没有考证出具体结论,而且她认为这根本不重要,“他们分享的是梦想,而不是床。”芳婷患子宫癌后,纽瑞耶夫一直照顾她的生活,在病榻旁安慰她,为她送终。

纽瑞耶夫1993年因艾滋病离世,这一诊断直到他去世那一天才公开。他没有遗嘱,但是留下了三千三百万美元给纽瑞耶夫基金会。他在纽约的中央公园对面有公寓,在加勒比海边的裸体沙滩上有别墅,在弗吉尼亚州还有一栋乡间别墅,里面有一间大房专门安置管风琴,这样他可以在家弹巴赫。改嫁给船王欧纳西斯的杰奎琳会来他的乡村别墅骑马,据说他们也有一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