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为农民架起致富“金桥”

为农民架起致富“金桥”

时间:2022-08-26 02:29:48

相关推荐

为农民架起致富“金桥”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安徽省庐江县的几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处处是蛋鸭成群、莲藕飘香、棉花飞舞的景象,为丰收忙碌的人们脸上掩不住幸福的笑容。

以来,庐江县已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5个,辐射全县60%的行政村,带动约20万农户。近年来,庐江县在确保粮食自给有余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以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粮棉油料、茶叶、蛋鸭为主的经济作物,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架起了农户通向市场的致富“金桥”。

绿色蛋鸭俏市场

深秋时节,一场秋雨滋润着庐江大地。大棚外,空气清新,透着一丝凉意。而在柯坦镇城池村村民徐志平的大棚里,却温暖如春,成群的鸭子“嘎嘎”叫得正欢。满载着白花花鸭蛋的货车不断开进收购点,而在不远处的鸭蛋深加工工厂,包装精美的松花蛋、咸鸭蛋正整装等发,远销大中城市。

“没有蛋鸭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也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徐志平深有感触地说。他是靠绿宝蛋鸭合作社帮助起家的,他加入合作社,当初没有资本,合作社无偿借钱给他购买鸭苗,没有钱购买饲料,合作社又送上门来。合作社每年为一些资金启动困难的农户垫支40万元左右的养殖费用,还对交通不便的零星养殖户实行上门收购。目前,已有146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每年养殖蛋鸭28万多只,回收鸭蛋6228吨,销售鲜蛋5146吨,加工销售蛋制品1182吨。合作社带动许多农民走上了致富路。近两年,徐志平每年都能赚七八万元。

“除了收入高了,加入合作社后也比以前省心多了,这鸭子是按公司标准养殖的,从种鸭到市场,我都不用怎么操心。” 徐志平告诉记者,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必须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养殖,在公司来收鸭蛋时,他们会派技术检测人员来抽查,在鸭蛋送达公司后,公司还会进行检验。如果达不到标准,鸭蛋就会被退回来,3次检验不合格,就会和农户解除合作。

“这样一来,对鸭蛋质量的要求不是更高了吗?养鸭应该比以前更操心了啊。”记者不解。

徐志平笑着说:“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后来才发现并不难。首先种鸭、饲料、药品都由合作社提供,只要严格按标准来,就不会出问题。合作社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再也不像原来一碰到疫情、病害心里就发怵,也不用再揪心自己积攒的本钱打水漂了。我要做的,就是照看好鸭子,按标准喂料就行。”

“你看我这棚鸭子,个头大,下的蛋质量好,合作社按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来收购。到了年底,合作社还会按照我们一年的交易量,每斤鸭蛋返回一毛钱的红利。仅这一项,我每年就比原来多收3000多元。”

田园藕香乐农家

走进庐城镇高建社区,很快就到了远近闻名的“农村经济能人”――钱外勤的家。他家门前是一片藕田,一眼望去,有的田里藕已被采完,只留下几根残存的荷叶杆,有的田里却是荷叶碧绿。

钱外勤指着藕田对记者说:“这里是我的试验田。已采过的是花香藕,上市期比一般的藕早40天,价格是正常上市期藕的3倍,每斤能卖到5元钱,但亩产最多只有1250公斤。正在开花的是我从外地引进的‘三七’藕品种,每亩产量2500公斤。我想试验出一种既能早上市、产量又高的花香藕新品种。试验明年就有结果了。如果失败了,损失我自己担;搞成了,算大家的。”钱外勤通过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的专家合作,自主试验,不断为藕农提供新品种、新技术。他还通过合作社教会藕农将蛋鸭养殖和藕种植相结合,用鸭粪做肥料,发展无公害花香藕种植。

高建社区农民有种藕的传统,但由于品种、技术老化,市场狭小,难以形成特色产业。钱外勤小时候在家种过藕,这几年的蛋鸭场经营,又使他比一般藕农多了些市场观念。回乡后,他当上了庐城镇花香藕协会会长,并成立了“花香藕农民专业全作社”。上任伊始,他就开着车拉着一筐高建花香藕到武汉找市场。他转遍了武汉的农贸市场,还挨个上门,请当地经销商品尝随身携带的花香藕。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两个经销商答应在武汉销售高建花香藕。如今,武汉的藕经销商都争相销售花香藕,一到鲜藕上市期,到高建买藕的卡车一辆接着一辆,武汉市场年销量已超过15万公斤。除武汉外,还有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的市场在逐年扩大。

钱外勤还以庐城镇花香藕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统一组织种子、生物专用肥、病虫害防治药物等花香藕生产物资供应,多次举办生产技术培训班、合作社社员培训会,为藕农培训种藕技术。在钱外勤的鼓励带动下,高建社区及周边农民种植花香藕1万多亩,年产值6000万元。钱外勤带领乡亲们种藕致富,今年他被财政部、中国科协评为 “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

喜看棉农巧增收

金秋10月,是棉花收获的季节。在庐江县一望无际的棉田里,随处是棉农忙碌的身影。一群群拾花农民尽情挥洒,一朵朵洁白的棉花就飞入了棉农的布兜。

在庐江县盛桥镇山南村的一块棉花地里,70多岁的老汉徐自六满心欢喜,一边拾花,一边盘算着今年的收成。

3年前,徐自六种了5亩棉花,由于不懂技术,棉花只顾疯长而不结桃。就在老徐一筹莫展时,县里的合作社里请来了农技员帮他诊出了问题:品种老化,施肥不当。从那以后,老徐就开始重视种棉技术,随后他加入了棉花合作社,自己负责田间管理。技术上有棉花协会,生物农药、配方肥料,有人送上门,价格还便宜,而且用协会推荐的新技术种出来的棉花更白,卖价更好。至于销路就更不用愁了,有合作社代劳。“同样是种棉花,我去年就比没入合作社的邻居多挣了几千元。”徐自六告诉记者。

有了棉花专业合作社,农民种植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棉花的质量安全更有保证了。而且通过合作社帮农民解决了一些原来很难执行的问题,比如农业贷款问题。徐自六介绍说:“现在我们通过合作社与县农村信用社签订协议,由合作社作担保,县信用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面向农户推出了5万至30万元授信额度贷款,支持社员发展棉花生产。以前银行在对农民放贷时,要了解每个农民的信息,成本很高,操作难度大。现在与合作社合作后,就变成银行、合作社、社员(农户)三家的合作,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户信息,规避放贷风险,办贷时间也大大缩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