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碧玉之年 碧玉之年减一半

碧玉之年 碧玉之年减一半

时间:2019-03-02 01:56:12

相关推荐

碧玉之年 碧玉之年减一半

《鹧鸪天》(梦初恋)

碧玉瓜年情窦开,盈盈笑靥入君怀。待来媒妁移人嫁,独慼姻缘终错排。

从别后,梦难裁。几回追忆倚楼台。当年不负三生爱,何使今宵泪眼哀。

破瓜、碧玉之年:女子16岁。

4月30日

第48期国学研修班7位学员心声分享

01.唯求近德德亦进

宽组学员:莫碧莲

吾系草根,生于田野。常滋雨露,倍惜光阴。碧玉之年,志承师道。三载砥砺,始步杏林。咿呀童趣乐,欸乃渡舟归。钩镰动耕影,薄雾笼晨曦。常思杯水少,愧向渴与饥。寒暑几更替,犹怀慄慄心。

身居陋地,情系村野。素闻国学,旨在公益。培师问道,殷勤备至。助学兴教,屡资寒门。参训友朋常感念,承恩学子力攻关。师门久仰无缘访,华彩今朝有幸瞻。即刻整装收拾去,虔虔蹑步向天元。唯求近德德亦进,修身养性不多言。

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在于不弃涓涓之水注入;中华美德之所以源远流长,功在历代有识之士传承。国学经典,历久弥香,弘道养正,今在你我。踽踽独行,虽疾难致千里;携肩并进,纵缓可达远方。此行明月清风,繁花遍地,怡心益体,实为一趟不可多得的修行与远足,当与君等共勉。

趋暖则暖,近光则光。当自身有了能量,纵始无甘霖沛雨,脸上依然洋溢勃勃春色;即便无朝霞晚照,心底自会荡漾粼粼波光!

#国学##长沙身边事##聚量·对话企业家#

中国古代年龄‘称呼’

女子十二岁称——金钗之年

十三岁称——豆蔻年华

十五岁称——及笄之年

十六岁称——碧玉年华

二十岁称——桃李年华

二四岁称——花信年华

出嫁女子称——摽梅之年

男子 20岁 称——弱冠

30岁 称——而立

40岁称—— 不惑

50岁称—— 天命

60岁称——耳顺

70岁称——古稀

80岁称——杖朝

90岁称——耄耋

100岁称——期颐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和人的称谓社交称谓

(一)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幼年泛称总角;儿童称垂髻之年(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天命之年、知非之年(《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60岁称耳顺、花甲之年(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80岁称杖朝之年(出自《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意思是年过八十就可以允许撑着拐杖入朝,所以八十岁也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100岁称期颐(《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二)人的称谓:

1、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如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2、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3、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4、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5、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6、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称岑嘉州 柳宗元称柳柳州。 7、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8、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9、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三)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老人年龄问“高寿”; 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 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 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 好久不见说“久违”;中途先走用“失赔”; 赠送作品用“斧正”。

【“破瓜”未必是性行为】

“破瓜”,可以指女子初次发生性行为,即破身。但也未必。《汉语大词典》“破瓜”条:“①旧称女子十六岁为‘破瓜’。‘瓜’字拆开为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故称。”如晋孙绰《情人碧玉歌》之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破瓜之岁,志慕清虚。” ​​​

你不可不知的古代年龄称谓! 超全面![比心]

年龄称谓是中国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从小到大的称谓有初度、孩提、垂髫、总角、黄口、幼学、豆蔻、及笄、二八、加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从心之年、耄耋之年、期颐、双稀等。

[比心]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初度:《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1周岁为初度。

[比心]2-3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泛指2—3岁的儿童。

[比心]3-8岁

垂髫: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比心]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比心]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比心]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比心]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比心]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比心]15岁

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比心]16岁

二八:为16岁。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人用碧玉形容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

[比心]20岁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指二十岁。

古代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比心]24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比心]30岁

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比心]40岁

不惑之年: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比心]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比心]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比心]60岁

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比心]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比心]70岁

从心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比心]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比心]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耋:《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耄耋”是指人的高寿约是七老八十了。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比心]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比心]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比心]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比心]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

[比心]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比心]140岁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名目繁多,他们给每个阶段都赋予一个美好的称呼,饱含着人生的智慧和文化底蕴,咱来看看他们是如何描绘人生百年。

生日称为初度。

出生婴儿称赤子,因为这个时候皮肤微微泛红。

一岁以下的幼童称为襁褓。

两到三岁称孩提。

七到八岁称龆龀,因为这个时期开始换牙了,长出新牙。

九岁之前称垂髫,因为小孩在九岁之前不扎辫子,头发自然垂下。

九岁之后称为总角,因为九岁以后,要束发,分为两节,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有一个成语叫总角之交,说的就是幼年相识的好朋友们。

《诗经》有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十二岁的女子称金钗之年,因为要开始戴金钗了。

十三四岁的女子称豆蔻年华,豆蔻是初夏开花的植物,花香大,充满灵气,意味着女孩子进入了青春最美的年华。杜牧有一首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三到十五岁的男子称舞勺之年。

十五到二十岁的男子称舞象之年。

十五岁的女子称及笄,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了,要用笄子盘起头发,学习各种生活技艺。

十六岁的女子称碧玉年华。

二十岁称桃李年华。

二十四岁称花信年华。

二十岁的男子称弱冠之年。行冠礼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在家族的见证下,在宗庙里有指定的贵宾加冠,以示成年,类似我们今天的成人礼。

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四十岁称不惑之年,不惑就是不迷惑,不糊涂。

五十岁知天命,这可不是听天由命的意思,到了这个年龄,对荣辱得失,都看淡了,人生更加成熟豁达。

六十岁,花甲之年。

七十岁,古稀之年。

八十九十称耄耋。

一百岁称为期颐,因为百岁老人需要颐养。

七十七岁称喜寿,因为草书的喜字看起来像七十七。

八十八岁称米寿,因为米字拆开上下都是八,中间是十,可以读成八十八。

九十九岁称白寿,因为百字缺一为白,人之九十九。

一百零八岁称茶寿,因为茶字的草字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正好一百零八。

咱不得不说古人对年龄的表达,真的是既委婉又文雅,天增岁月人增寿,无论如何表达,当下才是最好的年华。

看看你在哪个年龄段?刚看到书里写的各年龄段的名称,有几个字我还真不太会读!你都会读吗?分享~

龆龀(tiao 二声,chen 四声); 垂髫(tiao 二声);耆 (qi 二声); 耄耋(mao 四声,die 二声); 期颐(ji 一声,yi 二声) ​​​

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 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 束发,女子待嫁称 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 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 黄发等等

没写韶华,我喜欢韶华这个词,查了一下:

韶华之年是指青年时期,多指女子,年龄一般为15至44岁。

韶华是指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青年的定义。在古代一般是指13~16岁。随着政zhi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更一直在变化,联合guo于1985年国际青年,首次将青年定为15至24岁之间的人。

现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新的年龄分段,青年的年龄上限提高到44岁,而中guo国家统ji局的青年是指15至34岁之间的人。

我一直很喜欢“韶华”这词,感觉是一种美好期待的展望,朋友们看看自己还在韶华之年吗?

其实,不论我们是60岁还是16岁,只要心中有希望,有梦想,就永远青春。

愿我们不负韶华,以梦为马,愿我们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多大年龄算青年# #如何用一句话暴露你的年龄#

央视春晚《只此青绿》舞蹈剧试析

文/十八子

央视春晚舞剧巜只此青绿》背景图是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大家注意一开始是一个圆形图标,代表天圆地方,表演者为什么是16女子,而不是8、12及其它人数?服装与发饰为什么又是这般模样?这得从北宋宗教文化开始说起。

中国古代是封建社会,具有传统封建思想,北宋时期,宋太宗任用文臣执政,儒学随之逐渐兴起,佛教也渐流行。宋真宗自称「礼乐并举,儒术化成」,大力提倡儒术,同时又提倡佛教,信奉道教,建立起儒佛道的思想统治。然而整体来说,宋朝宗教以道教较为兴盛,北宋许多帝王如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等都信道教,政府支持提倡,使北宋道教大盛,南宋较衰,但余风仍在民间。由此看来,现代人要展现北宋时期的文化,离不开北宋时的尊崇,创做者可以说用心至极!

开剧是一个较典型五行八卦风水布局造型图,天圆地方,五行八卦,16星宿,16重道教境界,在五希孟《千里江山图画卷依托之下,舞剧缓缓展开,匠心独运,舞姿柔绵,一下子把人心拉到千年之遥的北宋,不美难能啊!

中国道教思想认为:发受之于父母,所以中国男女对头发非常尊重,西方人入佛道要递度(和尚,尼姑),中国入道教要蓄发(道士、道姑)“待我长发及腰,随我入道可好?”这並不是单指女性而说,而是男女道人通用语言,这种道教思想,影响到了普遍民众,直到晚清,我们汉人男性都扎长辫,后来辫子党剪长辫,是非曲直我们就不去说三道四了。现在男女大都留短发,仍然保留发受之于父母,敬畏于天地的道教思想。

受传统道教思想影响,北宋时期,女性发型有高髻低髻之分,男性发形有高鬓低鬓之分,高低发型有身份高低之别,北宋男性官员戴官帽,留高鬓不适,便戴高官帽,以代表高鬓,且以黑色为主,自古及今没有带绿帽的,带绿帽象征被夺去男人尊严;女人束高髻,不是嫔妃,就是大家闺秀,当然宫中舞女也在其列,女性道教掌门自不必多说了。

《只此青绿》舞剧,十六位束高髻的女子,说不清是嫔妃还是宫中舞女在起舞,但是从级别看地位极高,北宋女子发髻有七种分类,这里不细提了,从《只此青绿》舞者高髻来看,女子装扮年令为16岁,16岁古代称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这个是很讲究的,风烛残年的老太,地位再高也不能束这种高髻。

再看服饰,领舞者服饰,与其它舞者样式相同,但颜色不同,穿的是青衣宽袖长袍,这是北宋时期典型女道姑做法术时的道服 ,所以领舞者至少是宫中道教老师,並不是单纯区别其他舞者那么简单,在北宋嫔妃、舞女及普通民众是没权力穿青衣长袍(道袍)的,直到现在也是这样,而且青衣道袍也有级别,这个必须知晓。

《只此青绿》大多舞蹈动作,是道教法术中敬天、敬地、敬鬼神的动作及造型,普通人看不出来,只有道教中人才能领略,比如舞剧中三人罗列,那代表天、地、人三位一体,也代表道教十六重修行境界中仙道、天道、地道,其它舞者代表人道,四道同演,则千里江山图归于大道:正道、王道、法道!江山一统,国泰民安,舞蹈美不美不完全在于动作,而是在于内涵啊!您说央视讲不讲迷信呢?也许导演不知,但是编舞者比谁都清楚!

话题外一点,如果今年那个理发造型师首先推出这个女性发髻,也许会很受欢迎,央视是真正的网红,经济风向标啊!

以上仅供参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