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潼南涪江小学 潼南涪江小学电话

潼南涪江小学 潼南涪江小学电话

时间:2023-12-08 07:53:22

相关推荐

潼南涪江小学 潼南涪江小学电话

#南充头条##南充教育# 关于南充市涪江路小学(涪江校区)暂缓线下教学的紧急通知

涪江校区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结合学校(涪江校区)周边疫情防控形势,经专家综合研判并请示相关领导同意,我校(涪江校区)全体师生11月7日暂缓返校,具体返校时间另行通知。请大家继续配合开展好线上教学活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今日的“暂停”,只为明天更好的相遇。敬请家长和同学们理解!

南充市涪江路小学校

11月6日

寻找1984年出生1996年失踪四川省南充市上学路上李莹

姓名:李莹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4-07-20

失踪时身高:158cm

失踪时间:1996-12-06

失踪人所在省:四川省

失踪地点:四川省南充市

失踪人特征描述:园脸,双眼皮,鼻子大有点塌,眼睛近视,头发黑而密,嘴角有一小痣。

是否报案: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中城派出所

其他资料:李莹当时在南充市涪江路小学上六年级,1996年12月6日14点左右,去上学就没有再回来。家住南充市西门坝街(原叫小西门)21号,从家去学校有两条路走。

一条是:出门直走,大约100米处是市长途汽车站,向前约100米就是市中区,再向左约70-80米就是涪江路小学。

另一条是:出门走左约70-80米时南充市最大的服装廉价批发市场,右转约100米,然后右转约50米就是南充高中,对面是市粮食局,再过50米左右就是涪江路小学。

爸爸:李大忠,妈妈:梁晓清。爸爸在市粮食局工作,妈妈在市物质局。爸妈都是从西藏部队转业回来的,爸爸原在西藏当过武警,妈妈在邮电工作过。

最好的伙伴是伍单和管虎,爱看科幻动画片。因放学回家晚、学习成绩下降挨过训,也挨过打。

李莹和妈妈为O型血,爸爸B型血。#南充头条# #成都头条# #重庆头条# #绵阳头条#

共青团德阳市委.德阳市救援协会第八批关爱留守儿童“益”起行动 公益项目工作

总结暨表彰大会

12月19日下午3点,共青团德阳市委第八批关爱留守儿童“益”起行动之公益项目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在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在庄严神圣而激情澎湃的升旗仪式之后,大会分成致辞环节、表彰环节、隆重成立德阳市救援协会之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宣誓环节四个部分进行。德阳市救援协会会长孙斌 、副会长李洁、涪江路小学校长周晓莉、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党支部书记代小丽参会并热情洋溢的致辞:感谢志愿者们,在关爱留守儿童“益”起行动中的辛勤付出,志愿服务功在千秋,意义非凡,作用极大;总结大会表彰了在此次志愿活动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志愿者们;尔后全体与会志愿者举行了庄严的宣誓,必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我将无我,持续不断地把志愿者青春奉献精神播撒植根于高尚志愿服务事业之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株草去”,志愿者们携一腔热血温润、细腻、无私奉献,诚挚关爱留守孩童的身心;暖心行动播下爱的种子,必将收获爱的回报;在“关爱留守儿童‘益’起行动”工作总结大会上,充分肯定了志愿者们的积极有效奉献精神并收获了精神财富与荣誉;同时对大力支持志愿服务工作的企业、学校、爱心人士等社会爱心团队由衷地感谢!德阳市救援协会携手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之关爱留守儿童“益”起行动,走进德阳市旌阳区涪江路小学公益爱心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赢得学校师生、家长暨党(团)委、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好评与赞誉!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德阳市救援协会会长孙斌、党支部书记周仕林、副会长李洁、秘书长刘华元、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胡洪建、综合部副部长余彬、心理救援大队队长王子英、德阳市旌阳区涪江路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周晓莉、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护理系党总支委员、护理系辅导员党支部书记代小丽、旌阳区人民检察院李隆瑛老师、著名书法家曾洪泽老师,以及各爱心企业代表、公益优秀讲师、全体志愿者。

大会最后在全体志愿者们激昂有力的宣誓声响彻云霄之后宣布圆满结束;总有一个暖阳的行动,滋润着留守儿童孩子们的心田,让我们在甜美的祝愿中,薪火相传,让志愿者们传递爱心、正能量延续之永恒!

诺立书院——女子有才更是德

清末民初的年代,九江甘棠南路68号是一幢砖混结构的西式楼房,暗红色混水墙饰面,嵌入式外大内小型的窗,窗下带尖券装饰,顶部檐口有碟雉般处理,由此让人想起哥特式、巴洛克等古典主义的字眼。善于怀旧的人知道,这栋建筑必然有很多的故事。正如俄国作家果戈里所说的那样:“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是的,这座建筑是人们看九江过去的一种方式,翻开九江教育史可以查到一个与之相关的名字:诺立书院。

追溯诺立书院的创办历史,还得从近代九江开埠通商说起。这是江西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为相对封闭的江西地区开启了对外接触的窗口,同时也对江西内腹地区的社会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敞开的门户,一个总部设在美国的基督教教会——“美以美会”开始派遣传教士到九江传教。西方传教会自传入九江,几乎都是教、学、医三管齐下。即教会为学校、医院提供经费,学校为教会、医院培养人才,医院为教会、学校扩大影响。三者相依相促,形成别具一格的宗教文化。

晚清,随着科举制的停废,九江原有的传统教育几乎完全停止。开埠后,西方教会趁机兴办新式学校,涵盖幼稚园、小学、中学及大学。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时间仿佛是一条隐秘之绳,让各种新鲜事件在空间里混沌而又有序地发生。当时间抵达1873年,九江教育史上发生了一件“离经叛道”的大事:女布道会传教士昊格矩开创了女子学校的先河。在白鹿洞书院、濂溪书院的故土,在宋代理学的发扬光大之地,女性终于打破了“无才便是德”的戒律,陆续进了“半日女校”、“女子寄宿学校”、“桑林书院”里念书。这是从“女教”到“女学”由蛹化蝶的蜕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子足不出户,中国没有出现过女学,却有过女教,大户人家女子只是在家中接受先生传道授业。女教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行为准则始于汉代,西汉大儒刘向撰《烈女传》,赞赏的是明贤、仁智、贞顺、节义的女性;东汉班超的《女戒》,则是一部由女性自己编撰的谈论妇道的书。中国妇女接受近代教育始于教会学校的产生,从此,妇女在繁琐无聊的琐碎之外,不再被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开始缓慢而逐渐地由“我”掌控。

当九江教育史翻到1893年的篇章,一个名叫郭恺悌的女传教士开办了一所女子圣经培训学校,这类学校面向的是已经过了上学年龄的女性。约莫是1907年,九江女子圣经培训学校更名为诺立神道女校,是以一位名为伊琳•诺立的女士命名。19,新学校竣工,校址在现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对面。那年那月,世事的变化就像万花筒,转眼就是一个花样。1927年,中国政府要求外国人所办学校应以中国人为校长。1938年,九江沦陷。儒励女中先迁至四川资中,次年再迁至四川遂宁,与美以美会在当地所办的涪江女中和葆灵女中组成联合学校。而同文、儒励两校依然留在九江的师生则和诺立神道女校组成联合学校。故而,史料记载:诺立学院是江西第一所招收成年女子的学校。

诺立学院就像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窥见清末女学的发展经纬。毫无疑问,传教士是九江乃至中国女子教育的开创者,他们创办了地域第一所女塾、第一所女子中学、第一所女子大学,派遣了中国的第一批女留学生。从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到特殊教育,教会女学逐渐在中国形成了一套迥异于中国传统教育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办学模式,并直接催生了清末中国的自办女学,影响了它们的办学方式,也影响了清末中国的社会思潮和妇女生活。

诺立学院教育的目的,不全在学会知识,而是指引女性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教育让妇女活得幸福,教育撑开了妇女的眼界,让她们知道“我”是“我”。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诺立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胡遵理教士便为当中的皎皎者,胡遵理在诺立女校毕业后担任九江诺立女书院校长,除主理校务外并任教部份中学课程和教授圣经。她天性好动,做事特别勤快;对人表面十分严厉,实则内蕴无限爱心,从来没有隔宿嫌怨,人们说她“含怒不至日落”。 黄梅女英烈卞启明,1924年小学毕业,考入九江诺立书院,第一次接触了新文化新思潮,开始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参加演出过《花莲港》、《凤凰城》、《蜕变》、《民族女杰》等话剧著名演员傅惠珍。

九江甘棠南路68号的建筑已经成为废墟,诺立学院也成为九江教育史上短短的几行文字,一切如同在黑夜中捕捉的流星,瞬息而过,日月回环。但谁也无法否认,诺立书院是女子教育萌芽时代闪耀的灯塔与启明。重温历史,继续历史,它依然在擦亮当下注望的眼睛。

亲戚有一独生女儿,嫁入土豪家,现在定居在澳大利亚。父母让她多回家看看,她说,等她儿子成家了,她就回家陪老爸老妈打麻将。

只不过,她儿子现在还在读小学!

亲戚现在再也不炫耀她女儿嫁的好了,还常常提醒我们,最好让孩子安家离自己近些,不然就相当于白养了一个娃!

我和先生只养了一个,自然不希望儿子远离我们。只不过,儿子已从三线城市考到了武汉,又将到上海去读研。上海是魔都,据说它魅力无穷,很多年轻人到了上海,就再也不愿离开。而且,他身边有很多同学出了国,他会不会萌发出国念头,谁又能说得清楚!

我们现在,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儿子要去折腾,做父母的,也只有助他一臂之力,让他高飞!

#打卡挑战局#

#遂宁头条# 十多年前去过遂宁,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特别从儿时开始的种种记忆,一些往日趣事我在头条写了八篇回忆遂宁的短文,称遂宁為我的笫二故乡,文章一出引起了家乡人的关注,有提很好建议的热心人,也有老乡的盛情邀请,再次去看看第二故乡的变化,经过遂宁有关单位的盛情邀请,今日终於园满的完成了这一宿愿,接待单位热情周到,行程安排精心细緻,让人感到家乡人的热诚厚道,加之新城区的开发效果很有气势,绿化得体,建筑很有特色,街道宽阔整洁,鲜花草地绿树成荫。涪江两岸不但美丽而且很有创意。让我再次对第二故乡刮目相看,接待单位还专门为我这个老遂宁安排了怀旧寻根游,看了原小学幼稚园旧址,抗战时期起过作用的南坝机场,,,,,,。

真是一次难忘的故乡寻访,十分有意义。只需一个小时的动車即回到成都家里,交通十分便㨗至今余兴未兴,回味无穷。

#小组问答箱#

我从小至今曲折的文学情结

每个人或许都有事关一生的诸多情节,我也不例外,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特别的情愫。

九十年代初的高中时代,我因为写作比较好,在当地的县报、四川省《教育周报》、重庆市《希望导报》发表了一些豆腐干文章,被聘为四川省中学生通讯社特约记者。

大概是1993年,我读高二时期,香港歌星黄凯芹和梁雁翎等到重庆开演唱会,班上有一些城市户口的女同学很追星,尤其喜欢小虎队,开玩笑说卖血都想去看演唱会,看到她们痴迷的样子,我也想借此机会去见见世面,于是拿着中学生记者证报名采访,居然被批准了。演唱会时间刚好是周末,我早早地到了主办单位重庆广播电台,结果不能进演唱会现场,只能在电台听直播,中途时候,电台的同志带我到了歌星下榻的酒店重宾,第一次进五星级酒店,我穿着一双凉鞋和一身不合时宜的服装,像井底之蛙一样,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等了几分钟,我坚持了下来,歌星们走进酒店,电台同志介绍我见到了凭借《像雾像雨又像风》走红大江南北的梁雁翎。她没有什么明星架子,但是我脑袋懵懵的,硬着头皮问了她的成长经历和她与好朋友的故事两个问题。梁雁翎很有礼貌并简短地回答我她与叶玉卿是好朋友,因此进入了叶玉卿哥哥的飞图公司以及她的成名历程。我们见面时间不到十分钟,临走时梁雁翎送了我几张签名照片,背面是潇洒的金色艺术签名墨迹,相片是黑色的皮草服装、飘逸的长发,漂亮而性感。回学校后我熬夜写了一篇文章邮递投稿给贵州省主办的《少年人生》杂志,2个月后我收到一封信,是杂志社编辑朱江老师写给我的,说准备刊登我的文章并鼓励我继续写作。拿着编辑老师的信,我又一次懵了,是激动、喜悦还是忐忑?我也说不清。后来我收到杂志社邮来的80元稿费,足足够我两个月的生活费。很遗憾的是签名照片和高中时发表的文章样刊在成都读书期间返重庆的一次火车途中遗失了。

作为七十年代生的人,经历了多次人生变革。小学从五年制改为六年制,初中毕业改为会考,高考改为3+2考试,大学毕业改为双向选择不包分配。当时身处其中,不觉得意味着什么,现在回想起来,每一次都在改变一次我们的人生航向。

小学四年级时候,通过同桌借读了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被深深吸引,读得津津有味。现在想来,我的文学情节也许是从这个时候产生的。

我小学是在老家村小就读的,班主任是语文课张老师,我的作文每次都能得到他的表扬,尤其是一篇关于下雪的作文受到班主任高度认可。老师的赞美深深地激励了我,因此,还被老师任命了班长。

初中时考入了镇上的区高完中,学校有初中和高中,离家十多里路,绝大部分学生只能住校就读,除了家在镇上的个别同学可以走读。当时一个月只能在周末回家一两次,那个时候没有自行车更没有汽车,重庆农村是丘陵地带,走的是弯弯曲曲的泥土路,需要近两个小时,还要背上一个月生活所需的二三十斤米去学校,尤其下雨天从家返回学校,望着泥泞的山路和沉重的背篓,就像遇到梦魇一样。

初中班主任是重庆师范学院刚大学毕业的英语课杨老师,思想比较前卫,从我们入校的时候就鼓励大家要立志考上重庆市的重点高中继而顺利考上大学。语文课胡老师是身材瘦削胡须颇长的老者,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和毛笔字,我的作文一如既往地受到语文课胡老师的喜欢,加上综合成绩一直在班上前几名,我又一次当上了班长。

初中毕业会考时,我上了中师线和重点高中线,在班主任影响下,我放弃了填报中师,进入了重庆的重点中学我们所在县第二中学(大部分招收农村地区的学生,县一中主要招收城市户口的学生)就读。

我拿着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手不停颤抖,第一次要远离家去县城求学,内心紧张而彷徨。我整个暑假都在拼命帮家里和不时帮助过我读书的大孃家干农活,掰苞谷、打谷子、晒粮食,与父母一起挑起苞谷和谷子去公社粮站交公粮,领到粮票,我才能去学校换饭票。从家到县二中只有三十多公里,那时是土石公路,坑洼不平,汽车还要坐轮渡过渠江才能到达县城,颠颠簸簸需要三个小时。我谢绝了父母陪送,因为来回需要两天时间,毅然孤身一人带上简单的行李去了学校报到。

我很快适应了高中生活,班上都是全县各乡镇以及少部分城市的尖子生,每天只能埋头学习,下课时间到教学楼前的报亭看报是一天最快乐的时光,那个时候特别喜欢《中国青年报》。学校刚成立了“涪江文学社”,我有幸入选,周末偶尔参与编文学社的刊物,刻蜡纸、油印成了最温馨的时光。学校首届文学社社长赵晓梦同学比我高一届,当时他出了第一本诗集《爱的小雨》,引起全校轰动并因此被西南师范大学免试特招,离校后他把文学社交给了我,如今他已成为《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

后来我考到成都读书,任校学生会主席,并在学校创办了文学社。毕业后从事经济工作,辗转到上海、广州、深圳,文学梦想渐行将远,但是文学的情结一直埋在心底,在工作和生活烦闷的时候业余创作一点诗歌,算是对文学初心的怀念吧!

鱼缘

身边有几个朋友都喜欢钓鱼,一起吃饭喝茶聊天的时候,话题都离不开钓鱼。从鱼竿,鱼线,鱼漂,鱼钩,到坠子,诱饵,打窝,提竿,谈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俨然是钓鱼高手、专家。

我却只当听众,时不时插两句话。他们问我为什么不喜欢钓鱼呢?我有些尴尬地笑了笑,回答说“三得”不够,与鱼无缘。他们问我哪三得?我说我等不得、饿不得、坐不得。他们都说钓鱼有瘾,既可强身健体,又可修身养性,还可改善生活,何乐不为?

我笑笑不置可否,但就是不跟他们一起到河边玩。其实我并不是不喜欢钓鱼,而是有两次不爽的钓鱼经历,让我对钓鱼失去兴趣,甚至是索然无味。

那时我住在上游水库边,门前就是濑溪河,钓鱼十分方便。看别人钓鱼鱼获不错,便去买了根鱼竿学习钓鱼。先用面团做诱饵,再用红蚯蚓做诱饵,浮漂倒是不停地上下移动,我也不断地提竿,可每次都是麻雀奤糠壳——空欢喜一场。耐着性子钓到家属喊吃午饭了,鱼篓还没下水。于是提竿收线,准备回家吃饭。不想却感到鱼竿有些重,我有点奇怪,用力一提,居然钓到一条巴掌大的鲫鱼!我十分惊喜,可取鱼钩的时候发现,鱼钩居然挂在鱼背鳍上,也就是说鱼不是我钓到的,是我提竿的时候碰巧钩到的!我真是有些哭笑不得!

吃完午饭,我有些不甘心,又去接着钓。可遭遇跟上午差不多,不停抛线,不断的提竿,手都扯酸了,还是不见鱼影,一共钓到指母大的两条“鬼棒头”。

这时,我的学生也来钓鱼,他父母是我同事,也在水库边住。他十来岁,读小学五年级,在班上有些调皮,经常被我批评罚作业。师生一同钓鱼,互不干涉,也算一桩美事。可是不一会儿,学生哗的一下提起一条三指大的鲫鱼,他瞟了我一眼,有些兴奋。一会儿又提起一条大一点的鲫鱼,他乜斜了我一样,有点得意。第三条鱼提起来的时候,他笑颜如花,喊道老师加油,鱼喂拢来了哦!

可是我还是不断的“英雄白跑路”,我有些急,渐渐有些发怒,却不知道冲谁发泄。一气之下,收杆回家,从此不再钓鱼。

有人说做什么事都讲究缘分。我想,我一定是没有鱼缘。或者说与钓鱼无缘。”

(文原创,图网侵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