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水下考古考研学校有哪些 考古考什么大学

水下考古考研学校有哪些 考古考什么大学

时间:2021-12-14 06:49:00

相关推荐

水下考古考研学校有哪些 考古考什么大学

越窑青釉刻划莲花纹碗

Yue celadon glaze bowl with

carved and incised lotus design

唐(618-907年)

高4.0厘米 口径14.0厘米 足径6.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Tang Dynasty (618-907)

H. 4.0 cm D. (belly)14.0 cm D. (base) 6.2 cm

Shanghai Museum

青龙镇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是唐宋时期上海地区重要的贸易港口,在—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瓷器标本及可修复件。出土的唐代瓷器多见长沙窑、越窑、德清窑等。

越窑是中国古代烧瓷历史最悠久的窑场之一,东汉烧制的青瓷,是中国制瓷技术全面成熟的标志。此后,经三国、两晋、南朝的发展,到唐代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烧造水平,造型丰富俊秀,釉质薄匀滋润。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是其全盛期,朝廷先后在浙江慈溪上林湖等地设立“贡窑”和“置官监窑”,所烧“秘色瓷”成为宫廷用瓷。北宋晚期至南宋时期随着龙泉窑等青瓷窑场的兴起而渐趋衰退。早期越窑的主要产地在浙江上虞一带,唐代开始,慈溪、鄞县、绍兴等地成为越窑瓷器的主要产地。

自唐代开始,越窑所产青瓷器不仅行销全国,还大量销往海外。“黑石号”沉船就出水了200余件越窑青瓷。

《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

#水下考古# #水下文物#

#历史冷知识#

整体打捞新技术,中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长近40米、宽近10米,体型庞大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是如何整体打捞出水的?

11月21日凌晨0时40分,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出水。目前,这是我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

请注意是整体打捞出水,就是说没有拆解、没有破环,在水下是什么样子,就像用一只巨大的手,把它原样从水里捞了出来。这个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过程分几个阶段,采用了多少尖端技术,为什么会被称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

据悉,打捞过程分为“探、清、捞”三个阶段。

探,第一个阶段,利用了先进的声纳物探成像技术。,我国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此后,七年间,考古专家进行了多次调查勘探,确定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古船上部的船艏、缆桩、主桅杆、左右舷等结构完整,推测可能为清代上海广泛使用的沙船。

清,第二个阶段,自主研发了具有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 “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并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于和,两次组织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及周围进行了水下调查,清理出了前几次调查未发现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以及一批产自江苏宜兴窑陶瓷器。进一步摸清了沉船的具体情况,为下一步整体打捞对沉船的周边微环境进行清理。

捞,第三个阶段,难度最大,采用先进技术最多,投入最大。专家们集成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最终形成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船。这项技术是大胆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全新打捞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融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世界最先进、高新的技术。创造性地设计并建造出一艘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奋力轮”主尺度长130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月池。

9月6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主作业船“大力号”到达古船所在水域。

9月12日,整体打捞组合框架沉放至古船四周,将古船整个框在框架之内。就像一个没底的水桶,在前后左右将沉船包裹起来。

9月29日,开始安装弧形梁,成功下穿第1组弧形梁。给水桶安上第一根底梁,从沉船下方穿过。

11月15日,第22组弧形梁穿梁到位。水桶有了22根弧形梁做底,既可以把水和泥沙漏下去,又可以把古船捞出来。

11月17日,专用工程船“奋力轮”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整体打捞出水进入关键阶段。

整个捞的过程,历时77天,古船于11月21日,成功整体出水。

,顺利实施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体现了我国高端制造能力和高效的组织能力,同时验证了首创的弧形梁打捞技术的先进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这次打捞首创了或首次应用了考古与文物保护领域的先进技术,彰显了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巨大力量,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新方法、开辟了新思路、增加了新案例,为世界贡献了整体打捞的中国理念、中国经验。

#考古#

#上海头条#

#文物##中国制造#

1987年7月,中英两方合作,在广东上下川海域打捞隶属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莱茵堡”号。可让英国人没想到的是,找到沉船后,中方却突然禁止英方打捞船只,要求沉船移交中方全权处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86年,隶属于交通部下属的中国救捞总公司,来了一批来自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的人。

据他们讲,他们通过翻找资料,在广东海域发现了一艘,之前隶属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莱茵堡”号沉船。

这艘沉船沉没于1772年,船上装有白银6大箱,锡锭385吨,还有各种的文物。

英方找到救捞总公司,希望能跟我们合作,收益共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对于水下作业技术落后。

这次合作不仅可以赚到外汇,还可以学到技术。

虽然船在中国海域,但毕竟是人家的,英国愿意利益共享,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报批的有关部门,最终同意与英方合作。我们提供船只和人员,英方负责技术和资金。

1987年的7月,根据英方提供的“莱茵堡”航行路线,探测船在广东上下川海域航行了整整半个月,却一无所获。

眼看着英国人带来的预算资金就要见了底,英国人着急了,但已然走到这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

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寻半个月之久,就在英国人准备放弃之时,声呐设备发现了一处凸起的点,看着大小,不像沉船的规模。

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还是派出了潜水员下去看看情况。

这次潜水员下潜,却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潜水员下水后,抠下了一个凸起点的标本带了上来。

这是一块小木板,大家欣喜异常,说不定就是沉船上的木板。

英国人放下了抓斗,对凸起点的位置进行试抓。

抓上来的东西,经过清理,发现是一些瓷器和船板的碎片。

这肯定是一艘沉船,但究竟是不是“莱茵堡”还不好说。

很快的,抓斗第二次下水了。

抓斗上来后,经过清洗,一道金光闪现眼前,工作人员加大了水量,冲干净淤泥后,一条粗大无比的金链子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条金链子长度1.72米,两边有环扣,可以扣在一起,后来专家研究证实,这并不是金链子,而是一条系在腰间的金腰带饰品。

除了金链子,经过冲洗,跟着被抓上来的还有瓷器,铁器。

英国人欣喜若狂,正准备第三次放下抓斗,直接被我方人员制止了。

原因很简单,通过抓斗带上来的文物来看,下边发现的沉船并非英国人寻找的“莱茵堡”,而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古代沉船。

既然是中国的沉船,英国人就无权打捞了。

英方提出抗议,但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他们的抗议没有任何作用的。

在中国领土发现的中国船,当然归我国所有,英国人虽然不甘心,但也无可奈何。

虽然找到了古沉船,但考古队却没有立即开始打捞古沉船,而是一直沉睡在海底之久。

因为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海底打捞技术,甚至连相关的人员储备都没有。

直到2001年,香港同胞陈来发捐助了120万元,水下考古中心终于完成了现在命名为“南海一号”的精确定位。

而中国水下考古中心也没闲着,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培养出一支业务精湛的水下考古队。

2002年,国家拨款4000万,开始对南海一号进行抢救性发掘。

最终耗费数十年时间将“南海一号”沉船整个打捞了出来。

“南海一号”的打捞,堪称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2月,南中国海。一艘南宋古沉船成功入住专门为它打造的“水晶宫”,一个长达的谎言终结了它的使命,同时一个长达800年的秘密也浮出了水面。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海洋探测公司有3个小伙伴,在荷兰海事博物馆,发现一份旧报纸。

上面记载了一艘沉船事件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1772年,东印度公司有一艘轮船“莱茵堡号”,在中国阳江的南海海域沉入海底。

轮船装载着大量货物,其中包括6箱白银、385.5吨锡锭。

这个发现令他们很兴奋,立即向中国文物局提出打捞沉船的申请。

1987年的一天,中英联合打捞沉船的工程正式开始。

打捞刚开始很顺利,他们用当时最先进的声呐探测仪,很快找到沉船大概的位置。

但是潜水员潜入海底之后,由于海底淤泥太厚,他压根儿就看不清沉船。

无奈,英国人就调来一吨多重的抓斗到海里直接抓结果却抓上来200多件宝贝,有铜器、锡器、铁器、镀金器,还有不少瓷器和陶器。

文物专家鉴定,这些瓷器都是宋元时期的古董,出自景德镇、龙泉、德化和磁灶等名窑。

当时这些名窑专做精品,单持有一件,就价值连城。

宋元时期不同窑口的瓷器精品大批量出现,在中国考古史上是第一次。

除了这些,抓斗里还有一条精美的金链子。

这个金链子既有葡萄装饰的神秘搭扣,还有人字花纹结构的链身。

而且它的长度和份量也超出了我们现代对黄金饰品的想象。

这条金链子足有1.7米长,600克重,金链子的装饰风格,具有中国古代西域的特征。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艘船并不是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莱茵堡号”。

因为“莱茵堡号”的货物资料记载中,并没有宋元时期的陶瓷和那个金链子。

这艘沉船究竟是什么来头呢?

最有可能的是,这是一艘极其罕见的宋元时期的跨国商船。

说到中国古代的跨国商船,最有名的当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

600多年前,三宝太监郑和率领200多艘商船,27000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跟3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生意。

他们给外国带去了大量的陶瓷、丝绸等特产,也带回了大量的外国商品。

甚至一度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是没有跨国海上贸易活动的。

实际上,早在宋元时期,就有人从事跨国海上贸易活动,大多都是从广州这边的海域出发的。

只不过年代久远,留下来的相关历史文献很少。

如果广州阳江这艘沉船真是宋元时期的跨国商船,那就真的价值无法估量了。

而要真正保护文物,古沉船必须“中国捞”。但是,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打捞工作被搁置了10多年。

为了保住海底古沉船的秘密,巡逻武警总是用“海里有炸弹”来劝说渔民离开古沉船控制海域。

来,这个经典的“谎言”重复了无数次。

2002年,古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打捞工作正式开始。

炸弹的谎言终结了,武警官兵们总算松了口气。

要准确探认沉船就必须潜入海底,靠手触摸。

当时水下一片漆黑,能见度4厘米左右。

在多次无功而返之后,考古队员在水下摸到了一张渔网。

顺着渔网,潜水员发现了瓷器,“南海一号”找到了。

考古队员传回的水下视频,令人震撼。

“南海一号”虽然在2米厚的海底淤泥里过了800年,整个船体跟新的一样。

专家推测,一是船体被淤泥包裹,与氧气隔绝;二是这船是松木所做,水泡千年松。

考古界有句话是“1船抵10墓”,考古学家初步估计,如果“南海一号”出水,其考古价值不亚于秦始皇兵马俑。

按惯例,打捞沉船的通常方法是逐件打捞。

就是考古队员先把船上的物品打捞上来,把船体拆卸,到岸上再把船体拼装完整。

但是这不适用于“南海一号”。因为“南海一号”的船体也很珍贵。

传统的整体打捞法,似乎也不妥。

打捞过程中,船体倾斜的话,船上的瓷器就会破碎,位置会移动,那考古价值就会小很多。

很快,广州打捞局想出了好办法。

经过精密测算,他们做了一个重达530吨的巨大沉箱,确保能完全罩住“南海一号”。

为给打捞上来的“南海一号”保持相同的水下环境,他们还专门为其修建了一个“水晶宫”。

12月28日下午3点45分,“南海一号”南宋古沉船成功地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

【百晓不争先】

“南海一号”仅陶瓷类18万件套,130多吨的铁和几万枚铜钱,2.8公斤的黄金和300多公斤的银,价值超3000亿美元。

除了珍宝,“南海一号”还发现了一罐咸鸭蛋。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而海上“丝绸之路”在南宋的时候最为繁荣,其中最大的商贸港口设在广州和泉州。

“南海一号”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船上的文物和船体本身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而“南海一号”的成功出海,也展示出我国水下考古人员的聪明才智。#文物#

越窑青釉刻划荷叶纹盘

Yue celadon glaze dish with carved and incised lotus leaf design

唐(618-907年)

高2.9厘米 口径15.3厘米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印德拔遗产基金捐助购藏

Tang Dynasty (618-907)

H.2.9cm D.15.3cm

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 Singapore

Acquired through the Estate of Khoo Teck Puat

盘口沿略外撇,斜弧腹,矮圈足,外腹壁做有浅浅的四道出筋。盘心刻划荷叶纹,叶子的轮廓用刻花技法,线条具有一定宽度,叶脉则用划花技法表现,纤细有力。二者结合,层次分明。

这一类型的盘子在1985年扬州城东的唐墓考古中有所发现。该墓主为“魏夫人”,殁于会昌元年(841年),出土的一件越窑青釉盘,直径15.2厘米,高2.5厘米,与本件展品尺寸接近,器型也类似,盘心也刻划荷叶纹,但是纹样与本件展品略有差异。类似的器物在上林湖的窑址中

也有出土。

青龙镇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是唐宋时期上海地区重要的贸易港口,在—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瓷器标本及可修复件。出土的唐代瓷器多见长沙窑、越窑、德清窑等。

越窑是中国古代烧瓷历史最悠久的窑场之一,东汉烧制的青瓷,是中国制瓷技术全面成熟的标志。此后,经三国、两晋、南朝的发展,到唐代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烧造水平,造型丰富俊秀,釉质薄匀滋润。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是其全盛期,朝廷先后在浙江慈溪上林湖等地设立“贡窑”和“置官监窑”,所烧“秘色瓷”成为宫廷用瓷。北宋晚期至南宋时期随着龙泉窑等青瓷窑场的兴起而渐趋衰退。早期越窑的主要产地在浙江上虞一带,唐代开始,慈溪、鄞县、绍兴等地成为越窑瓷器的主要产地。

自唐代开始,越窑所产青瓷器不仅行销全国,还大量销往海外。“黑石号”沉船就出水了200余件越窑青瓷。

《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

#水下考古# #水下文物#

#历史冷知识#

#历史冷知识# “碗礁1号”沉船位于福建平潭县碗礁附近。,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牵头进行抢救性发掘。沉船共计出水17000余件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镇民窑产品,多数为青花瓷器,少量五彩、青花釉里红和单色釉瓷器。主要器型有碗、盘、杯、罐、洗、瓶、将军罐、花觚、香炉、粉盒、器盖、笔筒等。沉船出水瓷器大部分保存状况良好。其中,青花碟和浅碗的纹饰题材包括折枝花卉、山水人物、渔家乐、凤穿牡丹、湖石花卉等。五彩碟的纹饰题材包括折枝花卉和博古纹。

沉船出水文物有: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盖罐、景德镇窑青花龙纹折沿小盘、景德镇窑青花开光折枝花卉纹菱口盘、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渔舟水榭纹折腹盘、景德镇窑青花湖石花卉纹花口盘、景德镇窑五彩开光折枝花卉博古纹盘、景德镇窑青花人物故事纹小盘、景德镇窑青花狩猎纹碗、景德镇窑青花折枝花卉纹深腹杯、景德镇窑青花和花牡丹纹筒瓶、景德镇窑青花冰梅纹罐、景德镇窑青花花鸟博古图盖罐等。

,在广东梅州的一个水潭内,意外发现了多具女性的骸骨。有关部门经过调查后,揭开了一段当地残酷、可怕的历史……

在梅州梅县区隆文镇岩前村内,有一个天然溶洞,溶洞内是一处水面约100多平米的水潭,这个水潭看起来十分的美丽,水面清澈无比,周边怪石嶙峋,就跟仙境一般,当地人称之为“绿窟潭”。

这里是我国首个陆地水下全淹溶洞,吸引了很多潜水爱好者前来潜水。据说,有人曾往下潜过50多米,还是没能抵达最深处。

结果就在时,岩前村突然传出了一则消息,说有人在绿窟潭中46米深处,发现了十来具被铁链捆起来了的尸体,其中很多都是女尸!

这件事很快就惊动了政府,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所专门派人前往绿窟潭进行水下考古,初步确认,这些尸体大多都是清末民初这段时间里被淹死的人。

可是,好好的人为什么会被沉到水潭里面活活淹死呢?难道这和什么古老的习俗有关吗?

经过调研后,专家们逐渐揭开了背后的残酷真相。

原来,别看现在绿窟潭漂亮无比,吸引了不少人参观,在百年前,当地人没事时可不会到绿窟潭玩耍,这里是当地人执行“乡规”、“族规”的地方。

在封建社会皇权不下乡,地方上所谓的“乡贤”、“乡绅”、族长等掌握着生杀大权。在岩前村以及附近村子中,各大家族的族长们经过商议后,就拟定了很多非人的刑罚:“妇女不守妇道,男子做贼偷盗者,一律‘浸绿窟’溺毙。”

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妇女的贞洁看的极重,说“好女不侍二夫”,哪怕和其他男性有过稍微亲密的交往,也会被视为“不洁”。

如果一位妇女被族里认定为“不守妇道”,就会被用铁链子锁上装到“猪笼”里面,抬到绿窟潭边上扔到水里面活活淹死。

对于男的就没有这种限制,哪怕三妻四妾也没人管,但要是犯了偷盗等罪行,同样会被“浸绿窟”。

在上世纪初,当地有个叫肖耀义的年轻人。小伙子长的很帅,功夫不错,而且有一腔正义感。他最看不惯的就是村里的大户们仗着权势胡作非为,有一年,肖耀义决定效仿说书先生口中的大侠“劫富济贫”。

自那之后,附近就出了一位知名“侠盗”,专偷李家、肖家等大户家的钱财,然后分给村子里面的贫苦百姓们取用,百姓对他无不感恩戴德。

然而,当地的族长、乡贤们也不是傻子,很快就摸清楚了这位“侠盗”的真实身份。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1945年,肖耀义就被这些地主老财给逮住了。

权力没有约束是十分危险的,肖耀义被抓住之后,仅仅是因为他偷了几个钱,族长肖耀明就让手下人拿刀把他的双手给剁烂了。

即便如此,肖耀明仍然“余怒未消”,指使手下人将肖耀义五花大绑的装入了猪笼里面,扔到绿窟潭中淹死。

受过肖耀义恩惠的当地百姓们虽然有些于心不忍,但让他们仗义执言也着实有些强人所难,只能看着深不见底的潭水默默哀悼。

好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项持续了最起码数百年的残酷习俗总算是被禁止了,只有潭底那森森的白骨,诉说着曾经的冤屈和无助。

1984年,英国人迈克·哈彻在中国南海海域打捞起一艘沉船,内有23.9万件青花瓷器,145公斤金锭。两年后,这23.9万件瓷器在荷兰公开拍卖,国家文物局得知,筹集3万美元奔赴荷兰拍卖场,谁知连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

迈克·哈彻是有名的海上盗贼,他在二战结束后组建起了一个海上盗宝团队,召集了许多专业的海上考古、海底盗捞人才,许诺给他们非常丰厚的报酬,让他们跟随自己一起到公海上寻找沉船宝藏。

一开始,哈彻的目光盯着的是因二战沉没在海底的军舰,打算盗捞军舰上的军用物资、拆解军舰上的可用零件,拉到黑市上售卖。

一次偶然的机会,哈彻和他的团队发现一艘沉没海底的木船,从木船里打捞出一批中国瓷器。当时对中国文物不甚了解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得到了重金难求的宝贝,只是很随意地拿去黑市处理。

结果黑市商人见到这批中国瓷器,立刻双眼放光,开出了令哈彻意想不到的高价,这一次的暴利经验,让这个海上盗贼开始将目光从军舰打捞转向了中国沉船的盗捞。

1984年,哈彻和他的盗捞团队逡巡在中国的南海海域。他们在荷兰档案馆里发现了一份记载的“哥德马尔森号”的资料,据记载,这艘船上满载着中国销往荷兰的瓷器和黄金。

凭借这份资料,他们沿着可能的航线寻找,一路追寻到中国南海海域,终于探测到了一艘巨大的木质沉船。经过海底探查,他们确定这就是那艘让世界探宝人都苦苦追寻的“哥德马尔森号”!

沉船上是堆积如山的中国青花瓷和金光闪闪的金锭,甚至还有两座相当规模的青铜铸炮,上面印着东印度公司的logo。哈彻简直狂喜,他知道这艘船上的文物足以让他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

哈彻没有在南海海域开始打捞工作,而是偷偷将沉船转移到公海海域,将其藏匿起来,一年后才将其盗捞出来,交给佳士得拍卖行替他拍卖。

之所以有这番操作,是为了钻国际公约的空子。当时中国还没有完善的海域文物保护文件,只能受限于“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眼睁睁看着盗捞中国文物的盗贼猖狂获利2000万美金。

1986年,拍卖会开始的当天,23.9万件中国文物被公开拍卖。得知这一消息的国家文物局沉痛且无奈,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任何一个能够阻止这一行为的国际公约。他们只好派出两位鉴宝专家前去。

临危受命的耿宝昌、冯先铭先生,怀揣着国家筹措出来的3万美元现金,抵达佳士得拍卖行。然而他们到了地方就傻眼了,在他们眼中已经是巨款的3万美元,在这里连起拍价都不够。

他们窘迫又悲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文物被外国人一件一件地拍走。直到后中国有能力进行水下考古、保护中国文物不被盗挖的能力后,许多文物专家也无法忘记当时的屈辱。

然而,哈彻最令人愤怒的行径还不是1986年的拍卖23.9万件中国文物,而是1999年南海盗捞事件中,砸碎60多万件中国瓷器!

1999年,哈彻在南海再次发现中国沉船,载满了中国精美瓷器的“泰兴号”清代沉船,在几百年沉寂后,被臭名昭著的海上盗贼盯上了。

哈彻从泰兴号上打捞出来百万件中国瓷器,他深知文物收藏市场的潜规则,明白文物数量越少,价值越高。因此他命人将较为完好的36.5万件瓷器偷运出至德国,随后将剩余的60多万件瓷器全部打碎。

泰兴号沉船上的中国瓷器均是康熙年间四大官窑出品,制式精美,品质上乘,而且历经几百年依然散发着莹润光泽,让人心生向往。因此哈彻盗挖的这批文物,一经面世便引起世界瞩目。

拍卖行专门为哈彻举行了为期9天的中国瓷器拍卖专场,出自“东方泰坦尼克号”上的文物,最后拍卖出了3000万美元的天价,让哈彻赚得盆满钵满。

中国文物界再也无法忍受哈彻的挑衅,在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了无数次失败后,中国组建起了自己的水下考古队伍,并于初战告捷,完成了“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任务。

如今陈列在广东省阳江博物馆的“南海I号”沉船,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中国沉船,船体几乎没有遭到挖掘破坏,船上的文物也得到了妥善保护,这份壮举放眼世界都是难得一见。

许多文物界大佬都说,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都是被迈克·哈彻硬生生逼出来的,为了不再感受那种无能为力的屈辱,中国文物界奋发图强,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技术上的跃进和法律、体系上的完善。

#大有学问#

“真是自不量力,白花钱!”,我国准备花费3亿元,用新技术打捞南海沉船,英国对此嘲热讽,没想到很快就傻眼了。

1987年,英国打探到印度的“莱茵堡号”有可能沉在我国沿海水域,于是赶来寻求合作,提出租用中国船员和船只,共同打捞。

当时,我国水下考古技术一片空白,没设备、没经验,面对送上门的学习机会,欣然同意了。

数月后的一天,英国打捞船循着微小的声呐信号,将抓斗伸入海底又钻出海面,一条金光闪闪的鎏金腰带,伴着泥沙脱水而出。

一起散落在甲板上的还有一些精美的瓷器碎片。

“这不是莱茵堡号!不能再捞了!”中方负责人立刻制止了打捞行动。

原来早在合作之前,我国就本着国家利益第一的原则,与英方进行了多轮谈判,签订了严谨的协议。

其中约定,中英合作仅限于寻找“莱茵堡号”,如果捞到中国文物则合同中止,文物归中国所有。

果然,经过鉴定,金腰带和瓷器都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文物,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英国公司不死心,想继续合作,甚至还想带些瓷器回去,但中方人员坚决不让步。

临走时英国公司放出狠话:“没有我们帮忙打捞,这艘船还得在水下一万年!”

这句话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发展自己的水下考古力量。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我国早已今非昔比。,宣布耗资3亿元人民币,用“整体打捞”技术对“南海一号”进行打捞。

这一消息一经传出就震惊了世界。

当时世界各国古沉船打捞,都是先在水下将船体分割,分批打捞上来后,再进行组装复原。

“整体打捞”史无前例,花钱费力不说,单说巨大的船只和货品经水浸泡,再加上船上沉积的淤泥,重量就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把船整体捞上来,简直是天方夜谈。

英国公司更是直言:中国自不量力,白花钱。

但我国却没有气馁,沉寂了这么多年,就是想找到一个好办法,既不破坏古船,又能把所有的宝藏一起拿上来。

因为这毕竟是800年前的南宋古船,分割就会丧失很多原生态的历史信息,也很难再还原南宋工匠的手艺。

所以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试一试。

为此中国制造了当时亚洲最大的起重船“华天龙”,它可以将上万吨的货物吊出水面,并装载到驳船上。

科研人员又制作了一个巨大的铁箱,将它放入海底,罩住“南海一号”沉船。

这个比“南海一号”大一倍的铁箱罩住船体后,按原计划,将利用530吨的自重插入海底淤泥中。

但没有想到,古船周围的淤泥经过800年的沉积,已经非常紧实坚硬,铁箱自己根本下不去,打捞队只能在铁箱上加了4000吨的水泥配重,才把箱子压入海泥。

接着就是在箱体底下穿钢梁,36根钢梁组成古船的底托,船就这样装箱成功了,最后再利用起重船将铁箱子吊出海面。

为了这一奇思妙想能够实现,工作人员克服水下能见度低,压力大的困难,凭着超常的体力、耐力和毅力,在水下足足准备了九个月。

12月22日,“华天龙”摆动长臂,将一个巨大的铁箱慢慢吊出水面, 沉睡800年的“南海一号”出水了!

连同沉船一起出水的还有各种瓷器、金器、银器、铜器、漆器、玉器等18万余件文物!价值3000亿美金!

尤其是“南海一号”,由于未被腐蚀,成为世界上年代最久、体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沉船,是难得的国之瑰宝,考古科研价值巨大。

“南海一号”打捞的壮举,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实力,也为世界水下考古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阳光

编辑:青草

#头条群星8月榜##社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