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南京大学英美文学考研招生 南京师范大学英美文学考研

南京大学英美文学考研招生 南京师范大学英美文学考研

时间:2018-07-22 15:59:51

相关推荐

南京大学英美文学考研招生 南京师范大学英美文学考研

#火山诗话##诗家争鸣##宏灯诗话#

20条! 埃兹拉·庞德教你如何写诗。

1.没有一首好诗是用二十年前的方式写成的。

2.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3.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成篇累牍的作品好。

4.不要理睬那些自己从未写过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的人的评论。

5.要么不用修饰语,要么用好的。

6.不要用平庸的诗句去重复早已用优秀的散文写过的东西。

7.你的韵律结构不应当损害语言的形成,或其自然声响,或含义。

8.技巧:我相信技巧,它是对一个人的真诚的考验。

9.没有人写出过大量重要的诗。

10.诗人必须永远好奇。

11.我认为艺术家必须一直改变。

12.文字中不能有突然的感叹。

13.没有一个飞起来又毫无着落的词。

14.语言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在不具体的措词中作一般的表达是懒惰。

15.意象都不仅是思想,它是漩涡一般或集结在一起的熔化了的思想,充满了能量。

16.象征派运用联想,即一种幻想,几近寓言。

17.中国诗是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寻找推动力。

18.中国诗人们把诗质呈现出来便很满足,他们不说教,不加陈述。

19.一个透亮的世界,思想用明亮的边锋透入另一个思想,是各种气韵运行的世界……

20.写诗,就是表达具体事物,使这些事物产生的情绪,能够在读者心中升起。

庞德诗选

▍地铁站上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致 敬

呵,整洁体面的一代人

和限于困窘处境的一代人,

我看见渔民们在阳光下野餐,

我看见他们携带者邋遢的家属,

我看见他们露着满嘴牙齿微笑,

听到他们难听的笑声。

我比你们幸福,

他们比我幸福;

在湖水中游的鱼

甚至没有衣服。

▍合 同

我跟你订个合同,惠特曼——

长久以来我憎恨你。

我走向你,一个顽固父亲的孩子

已经长大成人了;

现在我的年龄已足够交朋友。

是你砍例了新的丛林,

现在是雕刻的时候了。

我们有着共同的树液和树根——

让我们之间进行交易。

▍伊昂妮,死去多年

道路是空旷的,

这片土地山的道路是空旷的

花朵

沉重地低下了头。

它们徒然低头。

这片土地上的道路是空旷的

伊昂妮曾在这儿

漫步,如今没有漫步

但好像一个人刚刚离开。

▍微 风

我听到一阵微风

在寂静的林间寻觅着我,

我看到一阵微风

在寂静的海面搜寻。

穿过阴暗的林地

我行进着,

在平静的水面。

我日夜追寻着微风。

▍喊 声

嗬,风刮起来了,

穿过整个冬天的厅堂他呼唤着春天。

现在我要起来到自己的森林中去

观赏他们的萌芽。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年10月30日-1972年11月1日),是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 。庞德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创造"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链接:流派背景——意象派

意象派(Imagism)现代英美诗歌流派。意象即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本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从《易经》《庄子》《诗经》《离骚》到《文心雕龙》和唐代的《诗品》及唐宋诗词,意象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20世纪初以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艾米·洛威尔和英国诗人托马斯·休姆、理查德·奥尔丁顿为代表的一部分作家、评论家在法国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含蓄性、形象性影响下,兴起反对抽象说教,反对陈旧题材与表现形式的诗歌运动。19,庞德首次采用了意象派名称。1915~19间,每年出版一本意象派诗集。

庞德退出意象派后,洛威尔继续领导该派活动,提出6项原则性主张,即语言要通俗准确,创造新节奏,题材完全自由,用意象来写诗,表现要具体、简练、浓缩。后来洛威尔又加上"要含蓄,不用直陈"的原则。他们力求以鲜明的意象和短小精悍的"中国式"诗体去反对陈腐的19世纪后期英国诗风,有积极意义,但重点追求诗歌的形式和技巧,有忽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的倾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象派诗人逐渐分道扬镳,这个流派也逐渐瓦解。十月革命前后,意象派传到俄国,叶赛宁等第一批青年诗人和画家发表意象主义宣言,成立团体,出版意象主义杂志和诗集。1927年该团体解散。30年代,英国评论家卡罗琳·斯珀津出版了《莎士比亚的意象》一书,对莎剧中的意象进行了大量研究,成为莎评中意象派的首创者。

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诗坛上先后出现了以卡尔·夏皮罗、约翰·马尔科姆为代表的意象玄学派和以詹姆斯·赖特、路易斯·辛普森为代表深度意象派等新的诗歌流派,说明意象派在美国诗坛上影响较大。

英美文学

专业课

不认可[衰]//@夜阑先生:“才女”田晓菲:13岁进北大,28岁出国嫁53岁老外,现在怎样了?北大在我国的名气很大,已经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自从成立以来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田晓菲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主要就是,她进入北大这座著名学府的时候只有13岁。在这所学校完成学业之后还出国留学进修,年仅27岁就获得了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但是让人们始料不及的是,这位天才学业有成之后,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回国,用自己毕生所学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而是改变了国籍,还在28岁的时候嫁给了一位53岁,年龄和她父亲相当的外国男子。当时人们很不理解,她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田晓菲的家庭都可以称得上是书香门第,她的父母都有着较高的教育水平,是人们眼中的知识分子,主要专注于文学工作。受到了自己成长环境的熏陶,所以田晓菲从小就展现了过人的天赋,她的过人天赋主要集中在文学方面,年仅4岁的她所创作的诗歌就在当时影响力巨大的报刊上发表,从此她就被别人称之为“神童”,活在了人们羡慕的目光之中。当时就连很多文坛上有一定成就的大师也对其进行了关注,其中著名作家柳溪就亲自对她进行了指导。他认为,这样的人才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她尽早成长为参天大树。有了适宜生长的土壤,13岁的田小飞迎来了命运改变的机会,她以非常优秀的表现以及出色的成绩得到了北大的破格录取。在学校,她专注于英美文学,在大学学习期间她更是得到了优良的教育资源。对此,她对自己的母校深怀感激,因此母校举行90周年校庆的时候她创作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后来被北大录入了教材。文章之中主要表达的就是自己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虽然她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了很多成就,成为了人们羡慕的对象,特别是她在文学方面的天赋非常卓绝,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也没有骄傲自满,反而一如既往地虚心。为了能够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她利用所有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之下她遇到了海子,他的真名叫做查海生,两人随后成为了好友。相信熟悉文学领域的人对海子都有一定的了解,他也是一位天才人物。他的诗歌在文坛广为流传。两人见面之后惺惺相惜,也许天才与天才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吸引的磁场。也正因为如此,两人后来才逐渐熟络。在海子的鼓励之下,田晓菲对文学更为热衷,她已经把文学当作自己的毕生所爱。但是世事无常,海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卧轨自尽。这件事对于田晓菲的打击非常大,海子的离去让她感到非常迷茫,她不知道海子为什么会做出如此选择。海子在诗词歌赋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诗词富有激情,让人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离开人世。田晓菲开始反思,反思生活与文学之间的关联,反思文学对于自己的真正意义。在迷茫与反思之中她完成了在北大的学业,为了解开心中迷惑,她选择出国留学。一九九八年她完成了博士学业,正当人们认为她会回到生养她的故土,在这里继续发展,但是随后她的选择让人们大为惊讶。人们没有想到她最后选择的是留在了国外,不仅如此,她还放弃了原来的国籍加入外国籍,并与一位比自己大25岁的外国男子结婚。这位男子叫做宇文所安,他也是田晓菲的博士生导师,原名叫作史蒂芬.欧文。由于两人在文学上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并且对文学的热爱非常执着,所以两人才会经常在一起探讨有关文学的知识。在长时间地接触之下,两人互相吸引。只不过当时由于两人年龄的差距,而且也为了不打扰田小飞的学业,宇文所安一直将这份情感深埋心底,直到田晓菲博士毕业才向她进行告白。而田晓菲心中早已有了宇文所安的身影,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水到渠成,不久就牵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而外界对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看好,因为两人的年龄差距很大,国籍也不同。无论是文化还是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外界的质疑声并没有影响到两人的感情。虽然她加入了外国国籍,但是对文学的执着以及热爱一如既往,从来没有改变。她在国外的时候也经常宣传我国的文化,而且她还经常会回国参加文学讲座。每个人都有选择婚姻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他人没有权利横加指责,虽然田晓菲加入外国国籍只为爱情,但是她一直以来都没有忘记祖国,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而这样的坚持是非常可贵的。

夜阑先生

“才女”田晓菲:13岁进北大,28岁出国嫁53岁老外,现在怎样了?北大在我国的名气很大,已经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自从成立以来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田晓菲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主要就是,她进入北大这座著名学府的时候只有13岁。在这所学校完成学业之后还出国留学进修,年仅27岁就获得了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但是让人们始料不及的是,这位天才学业有成之后,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回国,用自己毕生所学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而是改变了国籍,还在28岁的时候嫁给了一位53岁,年龄和她父亲相当的外国男子。当时人们很不理解,她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田晓菲的家庭都可以称得上是书香门第,她的父母都有着较高的教育水平,是人们眼中的知识分子,主要专注于文学工作。受到了自己成长环境的熏陶,所以田晓菲从小就展现了过人的天赋,她的过人天赋主要集中在文学方面,年仅4岁的她所创作的诗歌就在当时影响力巨大的报刊上发表,从此她就被别人称之为“神童”,活在了人们羡慕的目光之中。当时就连很多文坛上有一定成就的大师也对其进行了关注,其中著名作家柳溪就亲自对她进行了指导。他认为,这样的人才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她尽早成长为参天大树。有了适宜生长的土壤,13岁的田小飞迎来了命运改变的机会,她以非常优秀的表现以及出色的成绩得到了北大的破格录取。在学校,她专注于英美文学,在大学学习期间她更是得到了优良的教育资源。对此,她对自己的母校深怀感激,因此母校举行90周年校庆的时候她创作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后来被北大录入了教材。文章之中主要表达的就是自己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虽然她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了很多成就,成为了人们羡慕的对象,特别是她在文学方面的天赋非常卓绝,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也没有骄傲自满,反而一如既往地虚心。为了能够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她利用所有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之下她遇到了海子,他的真名叫做查海生,两人随后成为了好友。相信熟悉文学领域的人对海子都有一定的了解,他也是一位天才人物。他的诗歌在文坛广为流传。两人见面之后惺惺相惜,也许天才与天才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吸引的磁场。也正因为如此,两人后来才逐渐熟络。在海子的鼓励之下,田晓菲对文学更为热衷,她已经把文学当作自己的毕生所爱。但是世事无常,海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卧轨自尽。这件事对于田晓菲的打击非常大,海子的离去让她感到非常迷茫,她不知道海子为什么会做出如此选择。海子在诗词歌赋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诗词富有激情,让人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离开人世。田晓菲开始反思,反思生活与文学之间的关联,反思文学对于自己的真正意义。在迷茫与反思之中她完成了在北大的学业,为了解开心中迷惑,她选择出国留学。一九九八年她完成了博士学业,正当人们认为她会回到生养她的故土,在这里继续发展,但是随后她的选择让人们大为惊讶。人们没有想到她最后选择的是留在了国外,不仅如此,她还放弃了原来的国籍加入外国籍,并与一位比自己大25岁的外国男子结婚。这位男子叫做宇文所安,他也是田晓菲的博士生导师,原名叫作史蒂芬.欧文。由于两人在文学上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并且对文学的热爱非常执着,所以两人才会经常在一起探讨有关文学的知识。在长时间地接触之下,两人互相吸引。只不过当时由于两人年龄的差距,而且也为了不打扰田小飞的学业,宇文所安一直将这份情感深埋心底,直到田晓菲博士毕业才向她进行告白。而田晓菲心中早已有了宇文所安的身影,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人水到渠成,不久就牵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而外界对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看好,因为两人的年龄差距很大,国籍也不同。无论是文化还是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外界的质疑声并没有影响到两人的感情。虽然她加入了外国国籍,但是对文学的执着以及热爱一如既往,从来没有改变。她在国外的时候也经常宣传我国的文化,而且她还经常会回国参加文学讲座。每个人都有选择婚姻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他人没有权利横加指责,虽然田晓菲加入外国国籍只为爱情,但是她一直以来都没有忘记祖国,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而这样的坚持是非常可贵的。

莎莉文老师很高兴,我之所以能够在英国文学方面有所建树,完全要归功于她的伟大陪伴和帮助。可是除此之外,报纸上的内容全都是一派胡言,参加典礼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为我而来的更是只有五六位而已。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母亲因病未能出席典礼。校长只是做了例行演讲,并没有特别提到我和莎莉文老师。除此之外,其他老师也没有特地与我打过招呼。还有,我上台领取毕业证书时,根本没有出现雷鸣般的掌声。有些同学还为莎莉文老师抱不平,他们认为我的知识全部来自她的“传授”,一位同学还脱下他的学士服愤然高喊:“应该给莎莉文老师颁发同样的证书。”总之,毕业典礼进行得很平静,对我来说更是带着一丝遗憾,并没有报纸上说的那样声势浩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吉尔曼先生教了我几个月的英国文学,我们一起阅读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贝尔克的《调停美洲的演讲词》、麦考利的《塞缪尔·约翰逊传》。吉尔曼先生的历史和文学知识非常渊博,讲课也很风趣,总能让我在轻松快乐中学到知识。在我所读过的政治著作中,伯克的演讲实录最启发人。我的心会随着岁月的动荡而动荡,诸多历史人物一一展现在眼前。伯克是一个难得的辩才,他曾预言,如果坚持敌对,得益的将是美国,英国必将蒙辱。让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对于这样明智和明了的语言,英王和大臣为什么会充耳不闻呢?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种子,竟然播种在无知和腐朽的草堆里,真是一件令人叹息的事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亚洲小说的艺术和技巧:作家指南与选集》。英国Bloomsbury出版公司出版。短篇小说拙作《说服》入选。这篇作品首发于《上海文学》第3期。感谢翻译家Philip Hand。这本书的章节编排简明而现代,值得小说选编者参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