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西藏英语专业考研学校 西藏大学藏汉翻译专业考研

西藏英语专业考研学校 西藏大学藏汉翻译专业考研

时间:2018-12-26 09:49:45

相关推荐

西藏英语专业考研学校 西藏大学藏汉翻译专业考研

扎什伦布寺(藏语:bkra-shis lhun-po,英语:Tashilhunpo Monastery),意为“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的尼色日山下,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其后多有扩建修缮。

我的当兵路·拉萨|外训队,有我尊敬的老师和同学

1972年8月份,我参加了西藏自治区和西藏军区联合举办的外语训练队,简称“外训队”,住在拉萨西郊西藏“老区党委”二号楼,那个时候叫“自治区三所”。那里有两幢楼,石头砌筑的,一号楼是十八军司令员张国华住过的,二号楼是十八军政委谭冠三住过的,后来这里就成了自治区党校。

根据毛主席“要准备打仗”的指示和边防对敌斗争的需要,由西藏自治区和西藏军区联合举办了这个外语训练队。队长吴昇,陕西人,是从西藏军区侦察处调来的,参加过六二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认真负责。管理员唐吉昌,是从拉萨高炮团调来的,很和善的一个人。政治辅导员张存善,是从军区侦察处调来的,后来还出国当了大使。英语教师程芳芸,是从自治区外事处调来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英语教师顾耀宗,也是从军区侦察处调来的,家住成都,说话轻言细语的。尼语(即尼泊尔语言)教师周自元,是从自治区外事办调来的。喔,尼语还有一位林老师和曹老师,名字记不住了。

外语训练队学员分别来自地方和部队,共有60余人。地方学员是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从地方招收的,大都是年轻学生,有朝气。我记得的有高阿青、曹晓渝、杨惠玲、路晓华、孟黎莎、刘光敏、赵莉、张晓亚、瞿建华、王建新、包渝鸣、柴炳珍、戴刚……脑子里还是那个时候的影像。地方有个女学员叫杨惠玲,湖南人,我叫杨辉麟,字不同音相似,第一次上课,程老师点名,我俩同时站了起来,同学们见状都笑了。

部队学员是西藏各部队选送的,一个师职单位两人。还有军区首长身边的人——邓光明,军区天宝政委的警卫员;小廖,军区张副参谋长的警卫员。我们分区除我以外,还有一个叫秦怀模,他是分区特务连的文书;我们战友50周年聚会,还见过面的。其他的部队战友如邓光明、温国栋、杨政发、邓孝仕、杜全禄、许本成、许胜利等至今也未见过面,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呢?

学习过程中淘汰了部分学员,还有部分学员未待毕业就补充去了自治区办公厅机关,能坚持下来的都是精英,后来这些学员都成了自治区和军区的外事骨干。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为西藏外事、旅游、海关、外贸、公安、教育和军队情报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知道的瞿建华就任过自治区外事处处长、自治区人大副主任,汪昌琪为四川双流法院副院长,张卫明为拉萨海关关长,邓光明为军区翻译队队长,秦怀模为军区翻译队教导员。魏述明在昌都分区当了侦察科长,1980年成都军区举办侦察干部培训,学习特种照相和汽车驾驶,我和他又在一起训练,缘分啊!

∥敬请关注@读走西藏 ∥

#中印基建对比:拉达克藏族议员的悲叹# 来自印度拉达克楚舒勒地区的藏族议员贡觉·斯坦津(Konchok Stanzin)昨日发布的一条推文引起印媒关注,在这条推文中,斯坦津称,继建成班公湖大桥后,中国在中印边境地区又安装了3座移动信号塔,而且这些信号塔还“非常靠近”印度领土。在感到“担忧”的同时,斯坦津也忍不住抱怨称:“而我们甚至在有人类居住的村庄都没有4G设施。我选区的11个村庄没有一个有4G设施。”

楚舒勒地区属于拉达克列城县的一个村庄。

Konchok,贡觉,藏语意为“佛地”。

Stanzin藏语意思是“佛法的持有人”, 也可以拼写为Tenzing和Tenzin。

知名博主、旅印摄影师、我的上海老乡随水娶的老婆就来自拉达克,她现在油管上面开了个频道,专门用拉达克语,藏语和英语介绍西藏的寺庙和文化,顺便输出了一波中国话语权……让拉达克的老乡们见识到了什么叫基建兔。

#聊聊我的前半生# 用事实说话,那就聊聊我的前半生。我是上世纪的1969年12月入伍进的西藏。当新兵时,被分配在拉萨军分区(后来的林芝军分区)司令部当打字员。1971年调至拉萨支左办公室当打字员,同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2年被部队选送到西藏自治区外语训练队英语班学习。这期间的节假日,分别参观了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药王山、八廓街和罗布林卡等景点,感觉很美又很神圣!

1973年任分区侦察科参谋,后来又升任副科长、科长。这期间多次参加过成都军区侦察参谋集训,还有特种训练,学会了开汽车,学会了特种照像,还有擒拿格斗技术。兵志调查期间,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走进了寺庙,走进了牧场,学会了喝酥油茶吃糌粑面啃干牛肉。利用业余时间写写发发,竟然加入了西藏作家协会,出版了17本书。

1985年考入成都陆军学校文科大专队,学习党政专业。1987年毕业回单位任分区副参谋长,这期间去边防执勤,指导部队训练,率队参加地方抢险救灾……受过奖,立过功。1996年感觉太累,就回到了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重庆铜梁。

在西藏部队整整呆了28年,染白了双鬓,这就是我的前半生,小有成就的前半生,从不后悔的前半生!

∥敬请关注@读走西藏 ∥

∥林芝·八一镇素描∥八一镇是林芝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尼洋河畔,距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汇流处50公里,距拉萨400多公里。几十年前,无论是在地图上还是在实地,都找不到它。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的人民解放军在尼洋河北岸的荒滩上,埋下了这座新城的第一块基石,所以人们叫它“八一镇”。

如今,人们戏称为“小香港”,已初步形成了邮电、金融、商业、卫生、教育、建筑等行业齐全的高原新城镇和地区的首府。去年,一位外国游客兴致勃勃地询问:“这是什么城市?”我方陪同人员回答:“林芝市八一镇。”这位游客不禁赞叹:“OK,八一城!”

我们来到八一综合市场,除了农牧产品以外,还有民族用品,日用百货,衣料服装……都在这里交易。逛到回族人马小本的摊拉前,我指着摆在货摊上的镜子、梳子、指甲刀、扣子等小商品问:“你这些货是从哪里进来的?”马小本回答:“主要是拉萨运回来的,也有从内地北京、上海、成都进来的。”我又问:“生意如何?”他回答:“还好!”

在转弯处,出现一个与众不同的货摊,我们停下脚步观看。货摊主人叫扎西。他告诉我,货源来自上海、天津、广州、拉萨、成都……专售食品,有糖果、饼干、点心、茶叶……我问:“销路怎么样?”他说:“还过得去。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就连我们藏族人在喝酥油茶时也要吃高档的饼干、点心。”

告别扎西后,往前走,在我们面前出现几个专售藏刀的货摊。摊上摆着、挂着各式各样的藏刀。这些藏刀做工考究,刀体平滑光亮,有的刀柄镶嵌宝石,有的镶嵌金银。藏族小刀,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要用品,又是令内地人喜爱的工艺品。一位名叫格桑的摊主告诉我,他一直是制作藏刀的,现在是自产自销……

穿过藏刀专售摊,又走到卖服装的街道,只见商店林立挂着各式各样的衣料、装饰品、结婚用品、服装……真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我们挤过几堆人群,发现一个商店内坐着的藏族小伙子正在读英语课本,他叫小多吉,23岁,中学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自谋职业,成为贩卖服装、衣料的个体户,因为近年有不少外国游人到八一镇买东西,为了赚钱,年轻的藏族商人便学起了英语。

八一镇,是西藏经济生活的一面镜子。如今,一个仅有10平方公里的小镇,从事个体商业的商店、饭馆、摊点竟达千余家。

①藏、汉、门巴、哈萨克、回等16个民族的商人遍布八一镇,因此,藏族的“邦典”(围裙)、珞巴族的毛皮脖外套、回族的小白帽、哈萨克族的金丝毡帽等民族服饰随处可见。

②“山东水饺”、“正宗川味”、“重庆火锅”、“兰州拉面”、“广东海鲜”、“温州发廊”、“河南商店”、“陕西面馆”、……天南海北落户八一镇。

③普通话、四川话、甘肃话、江浙话、上海话、藏话、门巴话……几乎全国各地的方言都汇集八一镇。

镇上街头有江渐一带口音的镶牙、修表、兜售各种尼龙真丝裙衫,有从甘肃、宁夏赶来贩卖各种时髦小商品的,也有本地山里人来到这里出售皮毛、药材等山货的,有赶牦牛的有牵着马的也有推着自行车的。

有脸红润穿着藏裙却戴极时兴的遮阳帽的少女,有西装革履牛仔裤却佩了腰刀的藏家小伙子……来来往往说说笑笑,生意讲好了便掏出大把油腻腻的票子,讲不好也不伤和气转身就走。最使我感到有意思的是坐在商店门口手里摇着转经筒,却不时往嘴里塞进一块水果糖的老阿妈……

1984年以前,这里还非常冷寂。风起,昏天黑地一片沙土;雨后满地泥泞,简陋的房屋破烂不堪满目苍凉。一年四季,家家每天都升起缕缕炊烟像支支软弱无力的细笔,在天穹深处描绘着这块土地的喜怒哀乐,倾吐着人们对生活的困惑、迷悯、追求……人们盼望告别这风雨飘摇的生活,然而,盼望在岁月中流逝。

从1988年起,“八一”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现在已成了西藏东南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东达成都南至山南北上拉萨……川藏路上来来往往的货运车把内地时髦的家电、服装、游艺商品等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八一镇,而周围的工布江达、墨脱、波密、米林、朗县的农牧民则把当地拿手的氆氇、首饰、藏刀、卡垫等民族工艺品摆上街头。

入夜,色彩明快的影院、文化活动中心和卡拉OK厅拉开了八一镇夜生活的帷幕。只见劳作一天的八一镇人,分别来到这里观赏节目尽兴高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歌舞升平的祥和景象。

啊!八一镇人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正走出了当代西藏的辉煌之路。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八一镇这颗尼洋河畔的明珠,将会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我是@读走西藏 谢谢∥

班上有一个来自新疆的大男孩,长长的睫毛,深邃的眼睛,第一感觉就是漂亮。他的名字很长,有点难记,征得他的同意,我叫他亚尔,小伙说家里人也叫他亚尔。

亚尔毕业于乌鲁木齐高级中学,19级学生,现在正上大二,在建筑学院的建筑工程卓越班读书。

亚尔告诉我他是参加的高考,那一年我们这个211大学在新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33分,而要想上985大学的话,高考分数最少要考到500分以上。

亚尔说他们那里高考科目跟其他省份不太一样,他们要考汉语和他们的民族语言维吾尔语,英语也学,高考也考,但是英语不算在高考总分里。所以呢,他们那里英语课讲的内容很基础,因为不是主科,别的科老师想占课都可以占英语课。

大学英语课亚尔每次都听的很认真,长长睫毛下大而深邃的眼睛总是跟着老师在转动。他跟我说他的英语阅读不是很好,但听力还可以,上课听讲完全没有问题,就是阅读方面还得多练习才行。

所以他们从小要学三种语言:汉语、英语和维吾尔族语。其中汉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老师要求学生们在学校一定要说汉语,他们从小就要开始学习汉语,上语文课,跟其他省份的孩子一样都重视语文课。那边学校对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抓得很紧,落实的很到位。

亚尔说,他们在家跟本民族的人说话的时候基本用母语,母语维吾尔族语也是必学的科目,高考也考而且算总分。

亚尔说他特别喜欢上语文课,学好语文他才能到内地来读大学,将来他还想到处走走看看,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对于大学里新疆西藏的孩子,他们的英语跟其他孩子一样都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唯一不同的是,新疆西藏的孩子英语期末考试只要总评达到45分就算及格了。

上世纪90年代感觉来自新疆、西藏的孩子不多,很少见。现在呢,学校里新疆、西藏的孩子不少,各个专业都有。虽然他们的英语及格线是45分,但是绝大多数孩子英语都能及格,还有的孩子英语学的很好,以至于老师们常常忘记了他们的45分及格线的规定。

亚尔说他们新疆的孩子不仅读书而且读的跟全国各地其他省份的学生一样辛苦,同学们能上本科的、大专的或者考不上的都有,也有上清华北大的。

说实在的除了新疆西藏孩子的名字有点长之外,其他没啥区别。那里重视教育的父母们也是拼命想让孩子去乌鲁木齐、石河子这样的大城市读初中和高中,将来能考一个好大学,有一个好前途。

新疆很美,新疆很大,新疆是个好地方。新疆的棉花雪白纯洁,它是劳动人民最珍贵的劳动果实。新疆的孩子努力上进,他们和他们的父辈都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深切受益者和亲历体验者。

新疆、棉花、孩子,都是祖国大家庭里最珍贵的宝贝,岂容他人污蔑。

#走,高考后去新疆读大学# #教育微头条#

全国甲卷地区:四川、云南、广西、贵州、西藏

前几天,有个85年的女博士(在某大学教英语)在相亲群里加了我,要和我谈恋爱。因为我对博士始终存在敬畏,加上在西藏旅游,聊天时回复也很慢,她抱怨我不是真心想结婚,最终不理我了。虽然有时候觉得学历不重要,但面对女硕士、女博士时,始终觉得低人家一等,即使人家不介意学历,自己也有点恐慌。但女研究生真的不介意嫁给大专生或者本科生吗?未必。有的只是年龄大了,急于结婚,所以迫不得已降低标准。但在她们内心深处,肯定还是希望找个和自己学历差不多的男生,所以和她们恋爱,可能也不会有结果。再者,这个女老师好像对文学没啥兴趣,我也没钱,没啥能打动她,让她委身下嫁。所以即使能多聊一段时间天,见个一两次面,最后肯定也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在她不理我后,我还是挺遗憾的。

缘分的天空。

皇后区以其多民族聚居区而闻名。 通常看来皇后区的每一个移民团体在一个街区至少有一个代表。 但杰克逊高地皇后区的小印度部分则不同。

罗斯福大道和第37大道之间的第74街和周围的街区是南亚社区的中心地带。

印度人,孟加拉人和巴基斯坦人称这个地区为家,来这里购物和吃东西。 这里是纽约市一些最优质的印度食品的地方; 南亚珠宝,衣服和音乐; 宝莱坞电影供普通的老年人观看。

​据队友记载: 今天除了马拉松,还有印度商会的演出,我们赶到杰克逊高地,在我们犹豫不决要不要坐下来看演出的时候,有位老妇女邀请我们坐在她的身边,前排有个面带微笑的老男人回头问我们是不是从中国来,我说是,在我想问他们是不是从尼泊尔来的时候,他说他们从西藏来的,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海外碰到西藏同胞。

他们不会说汉语,英语和印度语却很好,老妇女经常用英语给我翻译台上歌唱家的印度语,她还告诉我,今天有个印度很有名的歌手会登台献唱,名字叫Suleman。我们一直熬到这个歌手上台,堂主黄剑博同志居然用单反相机在茫茫人海中拍到和我一起学语言的巴基斯坦同学和她的亲人,她们穿着印度服饰,她是穆斯林,因为一直没有孩子,现在面临来自亲朋好友的压力,天天被问候有没有好消息,尽管她拥有社会学硕士学位,还远在他乡的纽约。

我想这是亚裔女性逃避不了的问候吧。

西藏军区战斗演练英文对“敌”喊话:如果你死去,你的父母妻儿将无人照顾

近日,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在海拔4100米的高原地带开展了山地拔点战斗综合演练,除了战场侦察组、火力突击组、装甲突击组,其中一支心理攻防分队,格外吸引众人的眼球。

在演练中,分队小队长在观察了战场形势后,判断了心理分队展开行动的时机。他果断下令开始对“敌”喊话,同时命令无人机升空,配合抛洒传单,负责喊话的战士利用扩音器,通过英语向“敌人”喊话称“你的家人正在等你回去,如果你死去,你的父母、妻子和孩子都将无人照顾”。

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主要面对的就是对面的印度人,1987年的桑多河谷事件就发生于这支部队。

当时,山南军分区边防连队巡逻到达桑多河谷一带,发现印军越境占领我方高地。我方带队的副团长派出副营长和侦察参谋前去交涉。不过印军看我方人少,根本没把我方的好言相劝放在心上,还在我方人员回撤时突然开枪击中了副营长(事后印军解释是士兵紧张导致的走火),副营长后来因失血过多而牺牲。

于是我方发起攻击,仅用半小时就攻占了印军非法侵占的我方高地,最终,击毙印军13人,俘虏敌军8人。我方加上副营长共牺牲5人,伤11人。这之后,印度派了6个旅支援过来,我方149师、37师、61师、160师为第一批出动部队王牌师立刻开赴前线…最终,印度主动命令位于桑多河谷的部队撤回,第二年,印度总理特意访华,这件小规模才就此完整收场。(bear)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