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用砖瓦 中国什么时候有砖瓦房的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用砖瓦 中国什么时候有砖瓦房的

时间:2023-03-15 05:55:45

相关推荐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用砖瓦 中国什么时候有砖瓦房的

全国大部分地区是1980年吧开始家庭联产,分地分生产资料到户单干,有的地方早也就是79年。如果土地贫瘠,加上分地晚,估计80到83年之间,肯定有的地方还是饿肚子。

我们鲁西南平原地区,有的地方每人能分3亩多地,浇水便利,所以当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当时粮食能吃得饱,就是没钱花。后来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棉花,花生,水果蔬菜,养殖……有钱了,经济上宽裕了。

有个村子在分生产资料时,拖拉机没人要。一是绝大多数人不会开拖拉机;二是原来的驾驶员如果要了拖拉机,其他方面就要少分,上路还要买柴油,那时还没有搞运输赚钱的念头。

大家伙都抢着要牛、驴子这些牲口,拉到野外,让它吃草就行,不花钱。结果拖拉机放在队场上,风吹雨淋,没人保养,慢慢地就生锈了,轮胎也被人偷卖了,没人感到惋惜。

几年后,社会上兴起了跑运输的风,拖拉机能跑短途,拉拉砖瓦、黄沙石子之类,赚钱好副业。那位驾驶员动了念头,可惜这辆拖拉机已没法用了,想买新的又买不起,只得作罢。

#情感# #头条# #我要上头条#

南京新宁砖瓦厂该厂位于南京市中央门外五塘村,为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前身是宏业砖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1932),由顾祝同、张学良、何应钦、宋美龄、蒋鼎文、邵力子及叶绍华等29人集资兴办。民国35年,扩股增资,股东增加到61人,李筱和为董事长,资本2.4亿元(法币)。民国37年11月停产。1949年10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改名为宏业砖瓦厂。1950年5月,新建、义合东两家砖瓦厂并入,改名为新宁砖瓦厂,成为南京市第一家国营砖瓦厂。1953年4月,南京军区宁建砖瓦厂并入。1961年12月,南京砖瓦厂并入该厂。1964年起,开始研制粘土空心砖。其后,因建设需要,厂址曾两度迁移。1983年,开发涂料生产。翌年,增挂“南京建筑装饰材料厂”厂名。1985年,由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和南京市建材工业公司联合投资3250万元,建设从瑞典引进技术,国内制造设备的岩棉制品生产线(为中国第三条),同时,投资60万元扩建涂料生产线。翌年6月,岩棉生产线建成后改名为南京新型建筑材料总厂,后又增挂“南京岩棉制品厂”牌子。

1987年,厂区占地面积42.86万平方米。1987年,职工103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0人;固定资产原值3546万元,净值3330万元;年产岩棉及其制品2722吨,建筑涂料1324吨,粘土砖4637万块;工业总产值850万元,利润25万元,税金20万元。

唐山开滦CALCO砖,为开滦矿务局生产的早期砖品,19左右生产。19时,福州的小厂家开始仿制开滦CALCO砖,打着开滦砖的旗号充好。199月23日,上海的瑞和砖瓦公司也开始仿冒开滦砖品,给开滦的名誉以及销路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之后,开滦废除了这种商标,重新设计了KMA、动物图案和双环标等商标。

八十年代初期遇到过逃难的河南人。以后就很少了。开始打工了,搬砖,烧砖瓦的,烧花盆的,卖粉条的…

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都能吃,连没多少肉的麻雀都被吃到灭绝,为什么敢在人类家里筑巢的燕子,中国人不敢吃,只有非洲人吃?

燕子是最喜欢在人类家中筑巢的鸟类,这是因为它们一般都是用湿泥、草茎、羽毛和干草这些并不坚固的材料筑巢的,如果像其他鸟类一样把窝放在树上,就很容易被风雨破坏。而且在人类的屋檐下,燕子不仅可以遮风避雨,还会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祥瑞之鸟,所以人类从古至今都欢迎燕子的入住,不会驱赶它们。久而久之,燕子和人类就形成了这样的同居关系。所以就算燕子看起来十分肥美,中国人也不会吃它,因为这和吃掉自己的朋友没什么区别。

中国人不吃燕子,主要有历史和生态两方面原因。

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凤”,古时二者同音,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富贵吉祥。因此,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养燕子的风俗。

因为燕子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古代,燕子也被称为“玄鸟”、“元鸟”,“元”在古代有“第一”的意思,可见古人对燕子的重视程度。

古人认为,燕子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因为它愿意在任何一个人的家中筑巢。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燕子作为一种吉祥的动物来供奉。

从生态角度来说,中国人之所以不吃燕子,是因为燕子不仅有冬去春来的习俗,是春季与生命的象征,而且它们还是一种专门捕食农业害虫的鸟类。如果有足够的害虫,一只燕子可以在一个夏天捕捉五十万只害虫,这可以说是一种对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这和以粮食为食,最终落得人人喊打的麻雀形成了强烈对比。

也有人说中国人不吃燕子肉是因为不好吃,这当然也可能是一个原因,可能我们的老祖宗吃过燕子,但不好吃,所以后来就不吃了。不过,我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像麻雀这种没什么肉的鸟都被吃灭绝了,燕子不可能因为不好吃被人类放过。所以中国人不吃燕子,更多是因为文化的原因。

但奇怪的是,这些年来,从南方回来的燕子数量越来越少,几乎一年比一年少,按理说,没有人吃燕子,怎么会越来越少?而燕子南归的时候,又到了什么地方?

燕子南下的时候,会飞向南非,南非距离中国比较远,所以很多去南非的燕子,都会在半路上死去,但是,弱肉强食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很多的燕子,都在南归路上死去。

第二,南归路上的燕子,大部分都是靠着田地里的害虫为生,但是随着人们对杀虫剂的研究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杀虫剂,在没有了害虫的同时燕子也失去了食物,在田间找不到食物来源的燕子就不会再出现了。

燕子们的巢穴都是用砖石砌成的,但现在很多地方都建起了砖瓦房子,房子的外墙都是用瓷砖做的。这使得燕子的传统的燕窝无处可挂,由泥土、树枝、燕子的唾液做成的鸟巢,无法挂在光洁的瓦片表面。没有了筑巢地点的幼燕,就会降低其孵化的机会。而燕子在高处筑巢,或在荒野中筑巢,也增添了其它的天然危险,使幼鸟未能安全地成长。

最后,燕子要去的地方就是南非,南非在非洲,非洲的粮食很少,很多人都会饿肚子。所以在没有食物的时候,饥饿的非洲人就会捕捉燕子,把它当作加餐。

在尼日利亚,每到傍晚,当地人就早早地聚集在各个山头,一张如同扫把一样的大网被张开,等待燕子自投罗网。非洲当地饮食习惯简单,例如就吃不惯鱼,因为觉得水煮鱼无滋无味,而对于充满腥味的燕子则十分热衷。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们从小就在唱这首歌,把燕子看作是春天的使者,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消息,那就是春天的到来。善良的中国人把对春天的憧憬寄托在燕子身上,又怎会舍得对它不利呢?#中国人为什么不吃燕子##燕子##所见所得,都很科学##麻雀#

【“梅邑十大工匠”谢本建:精雕红色印记 上演振兴好戏】

手掌结着厚厚的老茧,细碎的木屑被汗水打湿黏在手上,平整的指甲缝里是常年上色留下的斑驳颜料。7月28日,记者见到这双手的主人谢本建时,他正身穿迷彩服、头戴阔边草帽,站在数米高的屋顶上抚摸木板检查安装细节。

60岁的谢本建和木头打了45年交道,几乎走遍闽清大大小小的村落,从宜室宜家的民宅到岁月斑驳的古厝,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去年,经过提升改造的上演村革命历史陈列馆成为不少游客追寻红色印记、重温革命历史的热门选择。而这背后,少不了谢本建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悉心守护。

➤ 决心返乡 着手古厝修复

位于闽清西部的上演村掩映在群山茂林之间,曾是解放战争时期闽清人民游击队驻地。

这样的自然环境曾为上演村的游击战提供得天独厚的屏障,但也一度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桎梏。

为了摆脱困境,不少村民外出务工,谢本建也是其中之一。15岁时,他师从木工师傅,开始走南闯北。

搭建土木结构、倾倒砖瓦混凝土模板、修复古建筑,随着经验不断增长,各项木工技艺谢本建都得心应手。与此同时,他开始思考家乡的发展道路。

“我去了好多城市,修复了不少古建筑。我觉得,上演村的古建筑也不差,还是省级革命老区基点村,为什么不好好利用?”2000年,谢本建决心返乡,着手乡村古厝修复和推广工作。

➤ 匠心独具 激活红色资源

面对部分村民想把闲置老屋推倒盖新房的提议,谢本建力排众议:“拆很容易,保护却很难,老屋是根,承载着历史,不能拆。”

拉来资金,3米宽的土路拓成6米宽的水泥路;亲自上阵,村里的古厝老屋被妥善修复;出谋划策,革命历史陈列馆拔地而起……谢本建尽心尽责扛起村里的大事小情。

在谢本建的持续推动下,兴增厝和明珂洋楼等红色老建筑焕发新生,“红色+文旅”模式火热开展。如今,英勇无畏的红色故事正在这片土地上娓娓道来。

“这些热血的故事和精神需要传承。”村民谢星坦言,在陈列馆盖起前,一些本村的年轻人也对过去的故事一知半解,“对红色印记的保护,让我们更加真切感悟当年的拼搏精神。”

如今,上演村的“红色资源”正转化为带动村庄发展的“红色财富”,守护红色印记,历史生动起来;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和消费,经济活跃起来;传承红色精神,村民的精神富足起来。

➤ 初心不改 推动老区发展

去年,村“两委”换届,村子有了新力量,谢本建将重心放回建筑工程,“村里的年轻人多了,新力量强了,我也能轻松点”。

口里说着想要轻松,实际上谢本建仍然每日带着徒弟在工地上东奔西走,“我想着再带点徒弟,为闽清的古建筑事业发展做些贡献,发挥新一代传承工匠的作用”。

主持修缮金沙圣君堂重修改造工程古建木部,承接梅溪镇桥东村传统古村落修缮改造工程,修复廊桥、古厝等古建筑500多座……聊起曾参与的建筑工程,谢本建如数家珍。

除了这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修复外,他还参与了不少便民工程,在吉林村新建幸福院、在东洋村修建长者食堂、在后垅村修复当地祖房……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要跑4个地方。

“这有什么苦的,都是方便大家的好事。”说这话时,谢本建神采奕奕,“我喜欢摸木头。”

日头渐晒,爬下屋顶后,谢本建掏出正在雕刻的木板,每块木板上都双面刻着栩栩如生的飞龙。两个月后,它们将被安上一座65米长的廊桥。

“大家都知道他手艺好,帮忙盖了好多房子。”下林村头,刘婶每天望着家门口,目睹这座廊桥一点点建起,“我还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桥呢。”

如今,上演村内9栋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和70多栋“年逾花甲”的老屋仍然“精神矍铄”,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诉说着深沉历史。而以谢本建为代表的工匠,也为村子留住更多红色印记,带来更红火的发展前景。

图:谢本建正在雕刻木板。实习生 林孟洁 摄

来源| 福州日报记者 吴桦真 实习生 林孟洁

黑窑厂,位于陶然亭公园北门外一条南北向的小街。历史上,这里是帝都的“南厂”。明永乐年间为修皇宫、城池曾设五大厂,之一为黑窑厂,烧制砖瓦。

黑窑厂街的糖油饼,1989年开店,大概是从零几年开始,声名鹊起,从此就常年排起了长队。只营业半天的小店,大家等候几十分钟,就为了一口新出炉的香酥糖油饼。

以前的老店大概80平米,距离居民楼很近,属于违建,今年夏天被拆除了。老店拆除前,新的黑窑厂糖油饼店就在原址以北100米处重新开张营业了。

以前的小平房,操作间都很小,拿油饼用的都是草纸,非常有年代感。前几天去了新店,环境好多了,操作间也大多了,队还是那么长,好多老食客就好这一口,周末从四面八方赶来。

油饼个头不小,单糖和双糖的区分就是糖层的大小。豆腐脑的卤没有黄花也没有肉沫,比较咸,很合适配油饼。外带了5个芝麻烧饼,回家放到晚上已经凉了,又稍微加热了一下。即便如此,口感还是相当好,超出了预期,算是惊喜。比很多网上鼓吹的专做烧饼的店都要好吃。#北京美食# #美食探店# #北京探店# #糖油饼# #苍蝇馆子# #早点# #清真美食#

【秦砖汉瓦,中国底色】

厚重、低调、沉稳是中国文化中最为坚实的底色。“红墙粉黛,秦砖汉瓦”的中国建筑,就是这个底色之上,展开了5000年的灿烂与辉煌!如果说红墙粉黛是这个文化中浓烈鲜活,张扬跳跃的部分,秦砖汉瓦就是烘托它的底色托盘,它是中国底色的形象化代表。

秦砖汉瓦并不是指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而是泛指秦汉时期建筑特色,它构成了几千年来中国建筑的基本风格。秦砖之所以有名,是当时秦以法家治国,法律严酷,即使象砖瓦这样的建筑材料的制造,也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一但违反,会受到可怕的处罚,所以质量十分上称。素有“铅砖”之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还出现了各种细腻的中国特色的砖石纹样,有方格,有菱角,有米字格,有太阳纹,并开始有了主题内容的砖画,到了汉代,砖画的艺术更是达到了十分高的艺术水准。

而汉瓦就是我们常见的瓦当,就是覆盖古建筑檐头房瓦前端的堵头,它是中国古建筑上的十分重要构件,瓦当可以遮挡风雨,还可以保护椽头,延长房顶和整座建筑的寿命。古人在小小的瓦当也施展上他们无尽的智慧和想象,在上面刻上了各种文字或各种图案,这种文字和图案的瓦当,图案优美,寓意深远,想象丰富,其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完美地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细腻之处,一块块圆型、半圆型的瓦当可以和金石印章相媲美,也许它本来就是互相有所传承,所以有“汉代瓦当冠天下”之称。

秦砖之简,汉瓦之繁 ,刚直的线条,动态的图案的融合,使中国古建筑自成一派,别具风格。如果有机会,可以去西安东南的曲江新区上林苑里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那里有着几千片秦汉时期的砖石瓦当和砖画,十分珍贵。

这枚清代古钱何以成为一省“铜元始祖”?

01、开铸原因及时间

清末因铜原料价格高扬,造成铸造普通方孔铜钱亏蚀过多,进而导致铜钱缺乏,这一情况已经无法由传统的翻砂铸造方式来解决。

所以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8月,江苏巡抚聂缉槼奏准后委托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西厂,仿广东、福建两省十文铜元之形式代造铜币。

因为新式铜元铸造出来以后,色泽光亮,花纹图案精美,制造精良,民间非常喜欢使用(可见钱币的颜值也很重要)。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江苏巡抚恩寿以绩效良好奏准在苏州盘门内梅家桥购地建厂,1904年3月(光绪三十年二月)开制十文铜元,习称旧厂。同时又购胥门外枣市桥华利砖瓦公司旧址,建造新厂,于1905年6月(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开工。

02、开铸铜元时间上全国排第三

广东与福建生产的时间是光绪二十六年,江苏是(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由江南局“西厂代苏州铸当十铜元,尽数解苏。”开铸时间较早。

03、清末铜元品种流通比例及江苏地方之特色

清末兴起的铜元,通行于市面的可分为当二十、当十、当五、当二、当一共计5种。据财政部泉币司在19底的调查,各地造币厂开办以来所制铜元数量统计,其中以当十的最多,占97~98%;当二十的不及2%,至于当五、当二及当一数量很少,都不到1‰ 。

苏州铜元局开张可能对于江苏巡抚与江苏本省来讲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该厂除了十文红铜元外,后来还制作了中梅花飞龙二十文红铜元。

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可能为了降低成本考虑,时任江苏巡抚陆元鼎奏请铸造同系列当二十黄铜元,此外也应搭铸了其他低面值的中梅花系列黄铜元,计有二文,五文与二十文面值。如加上十文红铜元,这是清朝的第一套涵盖各面值的流通铜元套币。

光绪三十一年户部以天津总厂的户部大清铜币为规范,颁布统一祖模,各省局须在币面中心加刻一字简称以示区别。所以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全国各省造币厂皆制作较为规范的“丙午户部大清铜币”。苏州厂也遵照中央的规定,铸造了中心“苏”大清铜币,与他省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苏厂继续延用光绪元宝时期的“奏准”,也铸有黄铜的中心苏字的二十文、五文与二文大清铜币。

(中心梅花系列铜元)

(中心“苏”大清铜币系列铜元)

04、停铸原因及时间

由于制作铜元获利丰厚,各省滥铸铜元愈加剧烈,虽曾颁定有铸额限制令,但各个“铜元大户”却置若罔闻,尤其是江苏省三局六厂的铸量更是名列前茅。所以清廷不得不“杀鸡儆猴”,遂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以江苏各厂逾越铸额,下令苏州二厂即行停铸,故苏厂于五月底继皖厂后较早就依令停铸。据考查铜币大臣陈璧的报告:苏州旧厂自三十年二月开铸起至三十二年五月停铸,共铸折合当十铜币5亿3千万枚(其中包含当二十近5百万枚),新厂自三十一年五月开铸起,至同年十月底停铸止,共铸十文铜币3亿5千多万枚。所以江苏省造的铜元目前在民间和市场上并不难见到。

同年七月起,清廷更进一步下令各省造币厂停铸或合并,将苏厂并入江宁厂,造币设备运到南京与天津。

总计苏州厂从开铸到“打烊”(关厂)大约两年三个月。

以上是江苏铜元铸造的一些基本情况,下面介绍新发现的此枚铜元品种。

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西厂代铸江苏省造边花无纪年十文铜元版式及错配目前所见有:

江苏省造中满文小边花背小边花

江苏省造中满文大边花背大边花

江苏省造中满文大边花错配小边花

江苏省造中满文大边花错配江南

大家可以看到:早期为江苏省造中满文小边花,后期中满文大边花。(正反面的两朵梅花纹大小不一样,早期小,晚期大)

新发现——江苏省造铜元始终

近年上海泉友沈雪明先生收藏了特殊的小边花版式(马定祥旧藏),此版目前为仅见品。

这是这枚钱币图片首次在网络上公开发布。经过比对细节可以明确认为它就是江苏省造铜元的始祖,由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西厂代铸。它是标准江苏省造中满文小边花,背面这条龙是小边花龙,区别主要在于珠圈外面的英文字母排布以及英文TEN和CASH之间多了一朵小边花。

此版英文字母书写大小适中,但“KIANG-SOO”字母间距过小,“TEN”和“CASH”的间距又过大,非同寻常。而且通过比较发现,唯有此版的英文字母“T”书写比例是协调的,之后江苏做的铜元英文字母“T”都偏大,和其他字母不太搭配,怀疑是字戳的问题。

个人偏向此枚性质为首版首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是字母间距过小的问题)停铸,修模做新版小边花,然后才开始大规模生产。

这枚钱币的发现对于研究早期江苏铜元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通过此次披露,大家也可以留心下平常见到的江苏省铜元,看看有没有运气能再找出一枚来。不断有新发现,新研究,这也是中国铜元收藏的魅力之一。

(本文来源:清代江苏钱币研究会)

农居的变迁

农村居住的房子变化大了,我记得小时候农村基本上都是茅草屋。多数是丁头府,也即南北向,少数东西向。土墙年年要加坭,否则会倒塌。我家是丁头府三间,南门进屋,锅台水冈,一张小野桌,第二间就是床辅,还有家长橱柜,柜后面芦席间隔,里面一个房间。六十年代末,我家没有劳动力,屋子墙塌下来了,公社革委会陈副主任带人来帮忙修好墙!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后来有了砖瓦平房。二千年左右,两层小楼逐步多了,有的先建一层,隔两年再加一层,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别墅开始大规模建设,新农村新小区,而且有些生活设施也逐步完善。

几十年从草房∽砖瓦平房∽两层楼房∽小别墅。虽然是一句话,是历史性的变迁。

粉友们有这个经历吗?未来农村大有希望[祈祷][祈祷][祈祷]

年年被森林大火肆虐,美国人为何仍爱用易燃的木材盖房子?我想首要原因还是经济问题。美国和加拿大人口密度低,森林资源丰富,所以木材价格便宜。

美国是全世界为数不多新房建造中使用木材为主要材料的国家,建造的房屋中有90%是木造结构的。专家统计发现地球上每年约有150亿棵树木被砍伐,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全球树木数量下降了46%。虽然现在大部分伐木活动都发生在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开发森林以取得农地。但美国伐木量是世界之冠,每年砍伐数百万棵树木,而且伐木周期比以往都短(但是,美国每年种植约10亿棵树木,所以砍得多,种的也多)。

群众要问了,既然每年大火要烧掉那么多树木和木屋,为何美国人不将本土的森林砍光算了?

我想说,树砍光了北美就变成非洲沙漠了,而且大家的常识是不正确的,普通人以为增加伐木量可以防止森林火灾。科学证明恰恰相反——伐木使森林稀疏会留下残木碎片,从而增加火灾强度。 大家想要靠砍伐森林来阻止火灾——这是行不通的!专家说,木材用于建筑时仍可以储碳。

我国古代以木建筑为主,但由于二千多年的破坏,大量木材不得不从边远地区运走。许多森林消失了,所以我国逐渐变成了砖瓦夯土建筑,这类似阿富汗,在阿富汗的很多城市,民居就使用夯土修建的,根本看不到什么木头。几十年前,许多农村的房子还建在泥里。黏土与水混合并干燥成块,然后建造墙壁来建造房屋。屋顶上覆盖着木梁和茅草或瓷砖。这种房子不能建得很高,因为黏土砖的粘结性很低。许多房子都用石灰粘住了。

美国不缺木头。我们缺木头。木材在美国是环保的,但在我国就不环保了,因为你要进口木头,运输就不环保。

有人说木头房子环保,我笑了,木头房子的能源消耗低吗?我又笑了,你看下美国人的人均能源消耗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就清楚了。这时候说能耗低就太牵强了吧?

有人说木屋抗震,但风一吹就跑掉了,年年飓风吹得很多美国群众无家可归,但普通美国人仍旧喜欢住在木质的房屋里面。

在美国,穷人喜欢住木屋,因为木材是最划算的。但你也会看到很多美国豪宅,都是钢筋水泥造的,但穷人买不起。其实在美国,木屋也不是纯粹的木头材料,有些地方的独立房屋的第一层必须使用混凝土砖的,不然不坚固。

为了应付森林野火,一些美国人开始摒除木头房子了,有人以钢网包覆的发泡绝缘块,固定在一起,外面再用混凝土覆盖。这种结构更坚固,不容易被白蚁蛀,也比木材更不易燃烧。

但更多的美国人都是非常顽固的,他们说,如果发生大火灾,我们确信我们的木头房子会被烧掉,反正再盖一栋木屋就好了。美国人就是这样,反正我不戴口罩,感染疫情就去医院或殡仪馆,反正我们不怕死(死顽固)。

北美从殖民地时代起就以木材作为主要建材,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木材种植,采伐,加工到房屋建造和维护,还有很多外围的产业,整个产业链养活了不知多少人。但我国就不一样了,在我国,水泥才是王道,因为每年我们生产了全球一半的水泥和一大半的钢材,所以你在我国农村看到的新建房屋基本都是钢筋混凝土的了,这种房子有缺点了吗?有,就是太消耗能源了,另外拆除时非常费力,需要大型机械拆除,假如是木头房就简单多了。(黃劍博采风追影 Jumbo Huang 皇氏古建築大全)

“天下第一塔”,开封铁塔,八朝古都开封的地标,也是“东京汴梁”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迹,始建于北宋仁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大概用了26年建成,用“大概”是因为开封铁塔的建成时间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是史学家根据史料推测的。

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是最繁华的都市,当时的开封类似于唐代的长安和洛阳,宏伟建筑很多,就像《清明上河图》上画的一样。北宋也是我国古代最强盛的王朝之一,虽然重文轻武,但是经济实力是很强的,开封铁塔全身用琉璃建造就足以说明。

开封铁塔叫“铁塔”,其实不是铁的,是因为塔身用的褐色琉璃砖瓦远看像铁的,所以从元代开始,民间称其为铁塔。原名叫开宝寺塔,这里最开始有座寺院叫开宝寺而得名。铁塔的前身是木塔,为了奉藏佛祖舍利而建,后来木塔被风雨、洪水损毁,改建成了琉璃塔。之前的木塔曾叫福盛塔、灵感塔。

开封铁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琉璃塔,我们都知道开封历史上多次被黄河水淹没,又再原止上重建,铁塔能够屹立不倒,主要原因就是建筑材料,琉璃比普通的砖还要坚固、抗压。开封铁塔曾经历了数次地震、洪水、大风等自然灾害,近代抗战时期还被日军炮击,都没有倒掉,足见其坚固程度。

铁塔没有倒,但是基座部分早已经埋入地下,所以我们看到的铁塔没有塔基,也稍微有点倾斜,但是仍然安全,游客还可以登塔,内部的旋梯也是琉璃砖的,很窄,也比较陡,总共13层。

登塔的时候会看到里面的砖很多上面有文字,从宋代至清末民初的砖都有,那是开封铁塔历次修葺的实物证据。每一层窗户正对的墙壁上都镶嵌一尊阿弥陀佛琉璃像,全部是明洪武二十九年增加的。

开封主打宋文化,铁塔是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政府建了铁塔公园来保护铁塔,参观门票总共60元,公元门票30,登塔30元,你觉得贵么?[酷拽][酷拽][酷拽]#味儿回来了# #红红火火过大年# @头条旅游

#古建筑# #中国建筑# #希腊伪史#

外国建筑的真相原来是这样!

但凡出过国的朋友对外国古建筑都有种惊艳的感觉,希腊、罗马,那些公元前的建筑能够保存到今天保存了古老的宏伟气势,无不体现了古文明的惊人高度。反观我们中国的古建筑,大部分都是木材,保存的最古老的也就是唐代,和外国完全不是一个起点。很多人不由得对外国文明深深拜服!

可东西两种文明的差距真的如此之大?很多朋友都表示怀疑,提出了“希腊伪史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越来越多。但正统的学者对这表示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说西方伪造了历史和古迹完全是胡说八道,西方文明的高度铁证如山,对其质疑完全是民科不自量力!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哪种是对的?

其实我本来也感觉“伪史论”证据不足,但我后来发现了一件事:国外的经典建筑好像有一点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没有民居?

在国内能收集到的外国古代经典建筑,不是陵墓就是神殿(教堂),最不济也是国王的城堡,为什么没有普通人的住宅?或许在一些名城中能够找到城市平民的砖房,但那不会超过15世纪。而几乎同时,中国人也已经用砖了。最关键的,对木头这种环保轻便的建材,他们真的不会用在建筑结构中吗?

很多学者都没说明白,我必须自己找出答案。

一般都说西方建筑是砖石建筑,东方建筑是木构建筑,但这是不确的,中国很早就烧出砖瓦来了,以瓷器(china)为名的国度,制造砖瓦其实没有难度。所谓“秦砖汉瓦”,其实砖瓦在先秦就有了。商朝甚至还有了陶制下水道。可所以在那时没有大规模推广,生产力是一方面,还有个原因据说是文化,是因为古人认为木头属阳,适合建造阳间建筑,砖石属阴,适合建造阴间建筑,也就是陵墓。真是这样?

其实有一个秘密,虽然中式建筑以木头为主材,但祖先并不排斥石材的运用。中式建筑都是建筑在高高的砖石基础上的。就算普通人家的建筑,门前也有“抱鼓石”,柱子下面还有磉磴(柱础),而这就是中式建筑与日式建筑的区别。

那这就奇怪了,西方不知道木头的好吗?为什么不运用?

那一年巴黎圣母院被烧毁,举世哀悼。可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教堂不是砖石建筑吗?怎么可能着火?我的一些朋友解释说可能里面有木构,可这些木构到底在哪里?还是没有准确答案。

终于,在一本外国科普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石材这东西虽然坚固,但是它有自己先天的缺陷,那就是自重太大,再好的石梁也无法超过2.5米,否则它就会断裂!

这可不是好事,意味着为了坚固,人只能在差不多比床长一点的房间里生活,那差不多就是列车软卧的感觉。在里面生活一辈子,舒服吗?

还好聪明的西方人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穹顶,就是馒头一样的圆屋顶,依靠巧妙的平衡塑造巨大空间,由此创造出很多巨大建筑,成为西方文明的标志之一。

但是有其利必有其弊。巨大的穹顶对墙体的承重提很高的要求,而开始人们只能依靠增加墙厚来维持建筑稳定。最后的结果就是穹顶越来越大,墙越来越厚,墙厚则窗小,阳光难以射入。房间里阴暗潮湿,主人不愿意居住。

相比之下,中国建筑没有这问题。中国木建筑的承重主要是柱,而不是墙,窗子多大都行,后来又发明了飞檐,可以射入更多阳光。大诗人屈原的名句:“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生动描绘了我们祖先向阳而居的快乐。

西方人也在想办法,他们终于拿出了个“高招”,那就是在房屋外建造“飞扶壁”,简单来说,就是在房子外面再建一道墙,增加墙壁的稳固,这样就可以开大窗了,飞扶壁和墙壁之间可以作为外廊,这样建筑有了更漂亮的外观,哥特式建筑由此而生,但这样建筑难度却成倍增加。

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把穹顶埋入地下真太聪明了,根本不担心承重。

而回到古希腊时代,那时人们还没有想到这一“高招”,他们采用的是更简单的办法:就不做穹顶了,在屋顶上垫木板,木板上铺稻草和泥,夯实后做成斜面,再铺上瓦。这真让人大跌眼镜,谁能想到精美的希腊神庙,房顶还不如我们中国古代的茅草屋。当然几千年厚的游客也不知道,他们只以为本来有豪华的房顶,后来丢失了。但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也太简陋了。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希腊人也学会了制作一些简单的梁架。但是最长的梁不能超过7米,这还是他们有名的圣王所罗门从黎巴嫩进口珍贵的香柏造的。

但一直到近代,西方人都没解决梁架问题,一栋房屋如果有太长的梁,它的中间将会歪曲,破坏房屋的稳定,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是采用木栓或者铁皮条链接梁和墙,这并不是科学的方式。

相反的,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出了特有的斗拱,用它来固定梁和柱的连接,这让房屋变得稳定。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建筑真的并不比西方差,只是因为太完美了,所以后来也没在上面用更多的心思,而是用于享受生活。相反,西方人在古代一直把建筑当成神圣的场所,根本不知道它还可以用来休闲娱乐呢!

不过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由于更为复杂,建筑在西方早早发展成一种科学。而中国建筑却成为了匠人们的手艺。这是古人难以预料的。

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国家的保贵财富,一定要好好珍惜,能从事这份工作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三忠古建手工青砖青瓦:大家好,我是三忠古建,古法制作“秦砖汉瓦”是我们老祖先流传下来一门非常优秀的手工艺,让我们为我们的祖先点赞因为祖传我从小就开始接触这门手艺,我现在做这门手艺,一是为了传承,但更重要是为了生计,我发这门手艺的视频是为了发展和弘扬传统手工艺,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门优秀的手艺。通过我的视频,大家可以对古法制作秦砖汉瓦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大家持续不断的支持和关注就是我们传承的动力“手工瓦”又称小青瓦,布瓦,手工成型,“炝窑洇水”经化学反应呈青灰色,它的制作要经过几十道工序的操作,整体上分为玄土,炼泥,做坯,烧制这四大环节,每个环节又由多道工序组合而成主要用在四合院,寺庙,文物修缮等高端仿古建筑,区别传统手工和现代机制一个是看制作方式,另一个就是看它的材质,看是不是延续古法千年不朽的这种高品质。烧制仿古青瓦主要有3大类别:一.古法纯手工制作土窑烧制青瓦(原材料是纯粘土红胶泥)二.土窑烧制机制仿古青瓦(原材料是纯粘土)三.辊道窑烧制机制仿古青瓦(原材料是页岩)感谢平台官方对传统手工艺的大力扶持世界砖瓦行业领导品牌-古法“秦砖汉瓦”

三忠古建手工青砖青瓦

大家好,我是三忠古建,古法制作“秦砖汉瓦”是我们老祖先流传下来一门非常优秀的手工艺,让我们为我们的祖先点赞因为祖传我从小就开始接触这门手艺,我现在做这门手艺,一是为了传承,但更重要是为了生计,我发这门手艺的视频是为了发展和弘扬传统手工艺,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门优秀的手艺。通过我的视频,大家可以对古法制作秦砖汉瓦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大家持续不断的支持和关注就是我们传承的动力“手工瓦”又称小青瓦,布瓦,手工成型,“炝窑洇水”经化学反应呈青灰色,它的制作要经过几十道工序的操作,整体上分为玄土,炼泥,做坯,烧制这四大环节,每个环节又由多道工序组合而成主要用在四合院,寺庙,文物修缮等高端仿古建筑,区别传统手工和现代机制一个是看制作方式,另一个就是看它的材质,看是不是延续古法千年不朽的这种高品质。烧制仿古青瓦主要有3大类别:一.古法纯手工制作土窑烧制青瓦(原材料是纯粘土红胶泥)二.土窑烧制机制仿古青瓦(原材料是纯粘土)三.辊道窑烧制机制仿古青瓦(原材料是页岩)感谢平台官方对传统手工艺的大力扶持世界砖瓦行业领导品牌-古法“秦砖汉瓦”

1984年,父亲25岁,盖了三间红砖、石头、土墙混搭的房子。搬家时,收礼钱500块。写礼的金额,有5毛,1块,2块的,5块10块就算大礼。

那是父亲人生的第一次建房。

所有的木料、大梁、椽子等都是父亲从山上一根一根扛回来的。父亲描绘过多次,白天忙着做地里的活、去河里选石头、筛沙子、去山上砍树,只有晚饭过后,才能歇口气,感觉歇好了,就趁着月光,去山上把木头扛回来。

房顶的瓦,是父亲自己烧的。旁边有一口窑,自己烧砖、烧瓦。当时他手艺不太好,砖瓦做得都不太漂亮。

这间老房子,窗户以下是石头砌起来的,窗户以上是红砖,屋内的隔墙用的土砖。

地面是人工压实的,大概是父亲自己整的,一直有坑坑洼洼的。

在那所老房子里,留着我的童年回忆。

很小的时候,家里没有电灯,用的煤油灯。还记得当年写作业,趴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烧了头发,一股子糊味。鼻孔里黑魆魆的。要是煤油用完了,母亲就找来松亮子点燃救急。

再后来有了电灯。父亲说,25瓦的太费电,家里都用的15瓦的球形灯泡。灯光昏黄,我左手食指上有个印子,就是晚上剁猪草砍伤留下的。

那个年代经常停电,正在吃饭的时候、过年过节用电多的时候,打雷下雨下雪的时候,都会停电。

停电了咋办呢,用手电筒、蜡烛,赶紧把手头的事做完,就乖乖睡去。

1995年,我上初中,家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熊猫牌,17寸。那是我们家的第一件家电。

在那台电视里,我看到了水云间里的白银霜,惊为天人,感叹世上还有这么好看的人。那时天真,不晓得那是演员演的,就以为电视里放的就是从前的情景。

还记得《中国模特》,遗憾黑白电视不能很好地展现模特的时尚妖娆。

也就是从那一年,我们家开始看春晚。

1995年冬天,老房子拆掉两间,地基建了新房,留下一间用作鸡舍、储存杂物。

人们关于童年的记忆,大抵都是深刻的。

每一次见到那间老房子,我们都不想拆,就想一直留着。

看见它,就想起那些越来越远的从前。

图片上的院子里面,矮一点就是没拆的那间老屋

#时代见证人#

1968年7月,16岁的延吉知青张守平初中毕业后,到距离市区70多里外的长安公社去插队,做了8年的农民,养成了一个开荒种地的爱好,受益一生。

长安公社听起来像古都旧称,实际上跟陕西没关系,就是一个东北边陲一个极其普通的小镇。小张插队那年实际还不满16周岁,家里极其困难,下面有个弟弟妹妹,母亲没有工作,常年因病卧床;父亲常年在工地,一家人全靠父亲一个月18块6毛的工资生活。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小张插队也是为家庭减轻一丢丢负担。虽然活重吃得也不好,口粮以棒子面为主,但小张还是满足的。小张从小在城里长大,苦虽苦,但没干过农活。第一次在村南谷子地里松土、除草,硬是不会使锄头,半天下来,手上都是血泡。

一直到第二天秋天,队里谷子丰收,知青集体户总共分到了400多斤谷子,11个知青划下每人20斤。几个知青一商量,棒子面口粮够吃,就把谷子给分了,各自拿去打成小米。

20斤谷子打了14斤7两小米,打完米已经快下午4点了,小张把小米满满当当地装在黄布书包里,连夜跑了70多里地回城,打算送给老娘补身体。临走还拔了两根院子里知青自己种的水萝卜。

结果到家已是半夜,整个胡同连个灯都没有,乌漆麻黑,风一吹煤棚子上的化学纸哗啦呼啦响,吓得小张都快哭出了声,拼命拍门:“妈,妈,开门。”

老母亲急急忙忙开了门,透着外面的光,就看到儿子站在门口,全身呼呼往外冒热气,那场景跟做梦一样一样的。

小张第二天一早起来劈柴,劈了一个上午,在院角严严实实地摞起来,这下他总算放心了,这个冬天母亲和弟弟妹妹冻不着了。下午两点,收拾停当,开始往村里知青集体户赶,半夜借着月光,林子里一个大鸟哀嚎一声,小张又被吓哭一次。

可是母亲还是没能熬过那年冬天,死在了除夕前夜。父亲因为哮喘,不能干重活了,转岗在单位打更,收入又降了一些,再扣掉医药费,家庭就更困难了。次年秋天,弟弟也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主动去了敦化县秋梨沟公社插队落户了。

1973年春,三道湾煤矿招工,原本队里看小张家庭困难,就给他争取了一个名额。可是小张父亲不同意:“虽然一个工分只有2、3毛,赚不了钱,可是好歹没啥危险,饿不死。”

1975年,小张已经23岁了,队里还剩几个知青了,孙队长相中他的人品,看他踏实,要招他做上门女婿。结果小张父亲不同意,小张虽然也喜欢孙队长家二女儿,但他只能说自己迟早要回去照顾老父亲的,而拒绝了。

1976年夏,延吉建材厂招工,说是建材厂,其实那会就是烧砖瓦的,那活又脏又累,但好在没啥危险,老父亲也就不反对了。孙队长虽然不乐意,但是最终还是帮助小张去了建材厂。

小张结束了8年的农村生活,在建材厂一干就干到了1985年,这一年小张已经33岁,依旧光棍一个。那会33岁还没结婚,那就真成老大难了。

后来经同事介绍,娶了一个从小因为小儿麻痹症留下残疾的农机厂女工。结了婚以后,后知后觉的小张才知道自己的老丈人竟然是农机厂的一个小领导 。婚后不久,老丈人就动用关系把小张调到了农机厂,农机厂当时还算国营重点单位,无论工作条件还是待遇,都比建材厂要好得多。

媳妇心地也很善良,对公公很孝敬,对小叔子和小姑子也很照顾。而且婚后还给小张添了一儿一女,都是正常体面人。很多人都夸小张因祸得福,也有说小张老父亲有眼光的。

小张终于苦尽甘来,过了近让人羡慕的好日子。但随着农机厂的效益却一年不如一年,危机最终还是来临了。

1998年,小张夫妇双双中年下岗,老父亲还因哮喘发作住进了医院,小张老婆天天白天守在医院,小张就白天卖冰棍,晚上换媳妇回家照顾孩子,自己来陪护老父亲。那几年,要有多糟心,就有多糟心,多亏了老丈人和丈母娘时常接济,才渡过难关。

,媳妇一边经营一个副食店,一边照顾公公和孩子;53岁的小张办理了一个出国劳务,跑去韩国打工。

,58岁的小张劳务合同期满回来,在外省吃俭用,存下了一大笔钱,回来买了楼,终于解决了一家后顾之忧,儿女和家人的住宿问题。

夏天,小张已经有资格称为老张了,因为从那个夏天开始,他领退休金了。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他还是寻了份晚上打更(值夜班)的活。

平时白天没事的时候,他不打牌,不钓鱼,就跑到郊外,垦块荒地来种点蔬菜和粘苞米,偶尔还跑回之前插队的村子,跟孙队长交流耕种经验。

他种的苞米经常被别人掰了去,他也不恼,只要找到荒地他就种。既锻炼自己身体,又解决了平时的部分吃喝。这个习惯已经坚持八九年了,他乐此不疲,心情愉悦,身体也就好了。

农村明显的变化如下:

一,由大集体变成“单干”(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起了很大的变化,住房由土坯变成砖瓦。

二,打工潮涌起,外面赚钱家里花,不少人家盖起了小洋楼。

三,为了儿女读书,在城里买房潮涌起,农村人开始往城里迁。

目前,农村处于蓝屏状态,大都是老年人在苦撑。

期待农村第四次大变!!!

父亲和他的苹果树

父亲做了大半辈子的做青瓦的泥水匠人……老实说,那似乎也算不得什么匠人,不过砖瓦做坊里的分工不同罢了,有人踩泥揉呢弄泥墙,有人跑腿的往大晒场上提拎瓦片毛坯了,也有人就站在转盘前提泥片上转盘做瓦片坯子……父亲就是长久地站在泥水做坊里提泥片做青瓦坯子的!

当家乡的机制砖机制瓦兴盛起来之后,父亲们挣钱的手艺似乎就不太能用得上了……他们做的再多再好,也肯定就被人挑挑剔剔的慢慢淘汰了下来……

再之后了,他和和他原来同做砖瓦的叔叔伯伯们一同栽植务弄烤烟……也弄的不是太好,进烤烟楼子烘烤的那个环节,他熬夜费神的四处访问学习也总就弄不好,烘烤的不是太理想……整天受母亲的唠叨……他也生气怎么就没人家烘烤的好呢……一家到头的也没人家卖的钱多。反正就总让人家奚落舍不得买好煤炭,舍不得使用好化肥好农药……舍不得好酒好茶的巴结个筋节处了要用人……

随波逐流的务弄了几年烤烟之后,又都一窝蜂地开始务苹果,也是务弄的不太好,仿佛老就跟不上形势的卖不上好价钱……也是化肥用的轻,农药没跟上……母亲天天跟他吵吵,好像父亲抠抠捜搜的老是偷工减料,老是犟的舍不得花钱……不舍得往里投钱,又怎么会挣来钱!但是听从了母亲的,却仍然是不很景气,……好像从来就没有让一家人高高兴的一年,和谁谁谁家里的苹果收入一比对,就更让人沮丧!

我后来也分析过个中原因,一方面是父亲技术不到,一方面父亲也缺少赌性的一面,他也怕把钱投进去了,万一又得不到回报……真是患得患失,小农意识!

父亲最后的那些年,他栽的苹果树也差不多快腐烂完了,年年的卖不上好价钱,年年的舍不得自家吃好果子,总想着好的了要卖钱,剩下的卖不掉的留下来嚼吃……

他殁的前两年,他起早贪黑的坚持着把三亩苹果刨挖干净了,他说把地给腾出来,种点玉米呀小麦呀的……你们都要想着在外边挣钱养家,甭想着土里刨食发财,这个财咱们好像发不了……

#历史冷知识#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早在200多年前就流传海外,对工业革命产生积极影响#历史#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祖籍江西奉新县,是明朝著名科学家。他的著作有《天工开物》、《野议》、《论气》、《谈天》等,其中《天工开物》风靡海外,被外国学者誉为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出生于书香门第,其曾祖宋景进士出身,在嘉靖年间曾官至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左督御史等职,《明史 列传卷九十》中有其传记。宋应星的祖父宋承庆、父亲宋国霖,都是秀才出身。

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29岁的宋应星与兄长宋应升参加江西乡试,并同时中举。随后,宋应星先后五次进京赶考,均不中第。

宋应星在赶考途中,行程万里,加深了对社会各阶层的认知。他有感于“士子埋首四书五经,饱食终日,却不知粮米如何而来;身着丝衣,却不解蚕丝如何饲育织造”,于1634年开始编著《天工开物》。

三年后,《天工开物》编著完成,由其好友涂伯聚发行。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早在200多年前,《天工开物》就流传海外,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版本,对西方的工业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时至今日,它仍被手工制作者追捧。

4月,我国将《天工开物》列入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月圆话中秋#中秋佳节是团圆的日子,人们在这天赏月、拜月、吃月饼。此外,某些地方还有一项特殊的习俗——烧塔。

烧塔,是流行于闽粤赣地区的中秋习俗。关于烧塔,地方志中多有记载,一般以祭月、拜月为目的,辅以各种民间传说。

不过,由于各地语言和历史记忆的不同,烧塔的叫法、时间、传说都呈现出地域差异,仅是名称就有“烧宝塔”“烧番塔”“烧瓦子灯”“烧塔仔”“点塔灯”等。

烧塔多在中秋之夜开始表演,村民吃过中秋团圆饭后,会聚在屋前禾坪田,这里有一些青少年事先用砖瓦砌好的空心塔。

在塔内填入松枝,然后燃烧起火,到砖热瓦红时,男女老少就围着火塔,或歌舞或聚谈,期间还会不断往塔中添加燃料,让火烧得更旺,甚至火苗蹿上天空,这噼里啪啦的响声,人们相信,火势越旺运势就越旺,塔烧得越红生活也就越红火。

烧塔作为一种符号性文化表演,其内涵和中秋有密切的联系。

我国自古就有“秋祭月,夜迎寒”的习俗,这一方面是气候环境需要,由于天气渐渐变得寒冷,当地人每到中秋时都有烧塔的习俗兼具取暖之效;另一方面也是火崇拜的缩影,对火的崇拜意味着火烧得越旺则日子越红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砖瓦房的守望

砖瓦房的守望

2022-05-20

红色砖瓦房

红色砖瓦房

2023-12-24

砖瓦房能使用多少年

砖瓦房能使用多少年

2022-02-28

茅草屋和砖瓦房的故事

茅草屋和砖瓦房的故事

202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