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家具榻如何演变 家具的发展及风格演变

家具榻如何演变 家具的发展及风格演变

时间:2022-01-18 09:34:54

相关推荐

家具榻如何演变 家具的发展及风格演变

开着拖拉机上学--苏美尔泥板文书

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字几经变迁,从甲骨文、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经历了多次演化才最终形成今天文字。文字载体也是不断发展,最早刻在陶器青铜器上,再到龟骨、竹简、布帛、早期纸、改良纸,到最后的宣纸、麻纸、硬黄纸、竹笺等等,可以说每一步都非常不容易,每一次更替都是划时代的革新。

但西方就简单粗暴多了,莎草纸、羊皮纸外加一个泥板文书,齐活。前两个已经被人喷烂了,今天来说说这个泥板文书。

泥板文书是苏美尔人首创,起源时间不明,反正最少也有五六千年。19世纪50年代前后,改革春风吹满地,千树万树梨花开,寻宝巴比伦热潮期间,两河流域瞬间发现了无数块泥板文书,最终数量超过了100万块。

顾名思义,泥板文书就是在泥巴上写字,趁着没干奋笔疾书,写完了晾干或者烤干。注意,烤干不是烘烤,也就是说,这玩意连砖头都算不上,最多算个土坯。

这可不是我瞎掰,这是西方人自己说的。

爱德华·凯拉,20世纪初亚述学家(刻在泥板上的字叫楔形文字,研究这种文字的就叫亚述学),在伊拉克发现了大量泥板文书。

他的著作《他们曾在泥板上写字》这样写道,他们随身携带软泥块和小木棍,在泥板上写完晾干后,还要加封皮。封皮也是泥做的,在平面板上擀成薄片,将晾干的泥板包起来,把边上多余的泥捏掉,最终形成了一个泥制信封。

嗯,这很像包馄饨,讲究薄皮厚馅,个大肚圆。这种信怎么打开呢,拿小木槌敲,我想这个手法必须长期苦练,要不然很容易里面的馅敲碎了,封皮还好好的。

这种没经过高温烧制的土坯块,能保存到5000多年后的今天,实在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神奇程度不比莎草纸差多少。

各位如果谁家还有老屋,而且没塌,可以回去看看,看看当年砌墙的土坯砖能留下几块。咱就不论泥板厚度多少,就当它是砖头,更何况,苏美尔这些泥板文书,都是埋在地下,经历了几千年的潮湿环境。

众所周知,土坯非常容易降解,本来就是土,埋在地下,过不了几天就尘归尘土归土,该啥样回啥样。但苏美尔这个地方就很神奇,上百万块泥板不仅保留了下来,上面的字还一个个清清楚楚,跟刚出砖窑差不多,摸上去或许还有点烫。

如果你想说那地方干燥,对不起,两河流域一点都不干。我上篇文章说中国小麦历史,其中提到一点,苏美尔人种小麦,那可是种在水田里。我们楼兰古城位于沙漠,苏美尔再干也不可能干过楼兰吧,楼兰遗址距今不过1500年,你去看看,还能找到一块完好无损的砖头不。

更何况苏美尔还爆发过毁天灭地的大洪水,为了与圣经对应嘛。

泥板文书记载,苏美尔曾被洪水淹没了五座王城,其中一座叫苏美鲁克,然后呢,美国和德国的考古学家在那里找到了5000年前的泥板文书。

被洪水淹没的王城保存下来了大量泥板,你是在挑战我的智商吗?

顺便说一下,根据泥板记载以及西方学者推测,苏美尔灭亡的原因是农业太发达,过度垦殖导致土地盐碱化。

嗯,因为太发达所以导致毁灭,这很科学。

西方造假的动机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文物贩子编故事卖个好价钱。编故事其实也不容易,最简单的办法是抄,所以你能从苏美尔身上看到无数中华文明的影子,如黑头发、带会意功能的楔形文字、烧制陶瓷、农业发达、擅长星象观测等等。

古埃及文明也是一大抄,不过今天不说它,反正你到处都能看到相同点,这些造假痕迹,到了今天,居然变成某些人口中文明西传的证据,真的是脑壳都要坏掉了。

接着说泥板文书,古巴比伦开设了学校,有一块泥板据说是几千年前,苏美尔一个学生的家庭作业,上面写着学生不想读书非常苦恼。

我觉得吧,如果这是真的,他苦恼的不应该是读书,应该是交作业。

想在泥板上写字,首要条件是不能干,上课写字怎么办?自己和泥?你那是玩呢还是上课。先不说老师允许不允许,每天得带多少泥巴去上学?

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我认为巴比伦的学校,一定给每个班都配备了大量泥瓦匠,随用随和。如果我小时候能知道这件事,理想一定是去巴比伦当个泥巴工,巴比伦的学校里,当真是读书声搓泥声齐飞,汗水共泥水一色。

老师布置完作业,学生每天抱着厚厚一摞砖头回家,第二天交作业,要抱更多砖头回去,碰上暑假更惨,开学那天,估计每家都得租个拖拉机,装上满满一车砖头。

每个有学生的家庭,父母都应该是优秀的泥瓦工,而每个巴比伦学校,都至少配备一个设施齐全的砖瓦厂。

与此类推,巴比伦的办公衙门或者政府,至少配五个砖瓦厂,国王办公室,那只能搬到沼泽地才行,至于图书馆,我已经想象不出来了。

国王发布圣旨,侍从们别的不说,首先得有两膀子力气,颁布个法典,那不是闹着玩的。

前面说到巴比伦用泥板写信,邮局的邮差,我相信一定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工作,每封信都是沉甸甸两斤重砖头,想想就酸爽。

西方人太急了,其实他们再稍微等几年,等到1899年,他们就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甲骨文这种东西,大可不必把苏美尔人折腾得如此辛苦。

农居的变迁

农村居住的房子变化大了,我记得小时候农村基本上都是茅草屋。多数是丁头府,也即南北向,少数东西向。土墙年年要加坭,否则会倒塌。我家是丁头府三间,南门进屋,锅台水冈,一张小野桌,第二间就是床辅,还有家长橱柜,柜后面芦席间隔,里面一个房间。六十年代末,我家没有劳动力,屋子墙塌下来了,公社革委会陈副主任带人来帮忙修好墙!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后来有了砖瓦平房。二千年左右,两层小楼逐步多了,有的先建一层,隔两年再加一层,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别墅开始大规模建设,新农村新小区,而且有些生活设施也逐步完善。

几十年从草房∽砖瓦平房∽两层楼房∽小别墅。虽然是一句话,是历史性的变迁。

粉友们有这个经历吗?未来农村大有希望[祈祷][祈祷][祈祷]

一组珍贵的厦门老照片,唤起几代厦门人的美好回忆!厦门“大八景”有哪些?又在哪里?你去过几个地方?

思明区鼓浪屿日光岩(图4、5)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五龙屿”,明朝时,泉州同知丁一中在岩壁上题刻“鼓浪洞天”四个大字,这就是“鼓浪屿”地名的由来。古书云:大天之内有地之洞天三十六所,乃真仙所居。因此”洞天“就是仙境的意思。鼓浪屿四面临海,岛上洞奇石秀,犹如一片世外桃源,因此丁一中游览后发出了”鼓浪洞天“的感慨。

思明区白鹿路5号白鹿洞寺(图2、3)

明朝时,厦门石痴林懋石在玉屏山麓开凿“宛在洞”,洞内供奉朱熹神像,遂以朱熹在庐山建“白鹿洞书院”故事,将这里命名为“白鹿洞”。后有好事之人,在洞内泥塑白鹿一只,每当天气湿热,洞中水汽上涨,白鹿仿佛口吐白烟,丝丝缕缕可见,这就是厦门小八景之一—“白鹿含烟”。

思明区云顶岩路1号云顶岩寺(图16、17)

云顶岩又称“洪济山”,海拔339.6公尺,是厦门岛内最高峰。山麓有云顶岩寺,寺内保留有多方珍贵的摩崖石刻。峰顶建有“观日台”,每当黎明,登临此台,遥望东海,一轮旭日喷薄而出,将海面染得一片鲜红,如同火焰跳跃一般,蔚为壮观,人称“云顶观日”,为厦门大八景之首。今山顶为军事管理区。

思明区思明南路305号鸿山寺(图6、7)

位于思明南路中段的鸿山,坐拥鸿山寺、嘉兴寨、和尚石等诸多名胜古迹,其中又以“鸿山织雨”一景最奇。昔日这里地势特殊,山形迂回曲折,每逢风雨,风借山势,雨丝飞旋飘忽,相互交错,形成状如织布的奇观,故称”鸿山织雨“。可惜上世纪建设思明南路时,破坏了地势,“鸿山织雨”也就再也看不到了。

思明区莲前西路447号普光寺(图10、11)

普光寺,又称“金鸡亭”,传说古时有农民在此掘到金鸡,金鸡有灵性,能拂晓自啼。农民以为神明,遂筹资建亭,供金鸡于亭内,故名。后有僧人在亭中供奉观音菩萨,遂演变为普光寺。昔日亭前有一旗杆,晨风吹过,声声作响,毗邻雄鸡,随声而啼,鸡声逐渐遍布全村,形成一道奇特的“金鸡晓唱”胜景。今旧景已废,不闻鸡鸣,今普光寺为1980年代后重建。

思明区虎溪岩路5号虎溪岩寺(图8、9)

虎溪岩,一名“玉屏山”,中间峭壁嶙峋,岩石密布。相传山南有一洞,古为虎穴,洞中一股清泉,喷流成溪,遂称“虎溪”。虎溪岩为本岛传统赏月胜地,因山中有一“棱层”石洞,洞中塑有一虎,每逢农历十五,满月东升,月光照在老虎头上,其双目炯炯,形欲奔跃而起,十分神威,这就是厦门大八景之一的“虎溪夜月”。

思明区筼筜湖(图14、15)

很多人说阿嬷唱错了,明明是“筼筜渔火”。其实在过去的筼筜港也称“圆通港”,早期的地图和文献中都有记载。“筼筜港”即今筼筜湖的前身,昔日港上多有渔人夜间捕鱼,点点渔火,若隐若现,宛如列星般浮沉闪烁,绚丽迷人,故名“筼筜渔火”,上世纪70年代的“围海造田”运动中被围成了内湖,今筼筜渔火已被岸边大楼上绚丽的灯光所取代。

湖里区金山路龙湫亭(图12、13)

龙湫亭,又名“龙鬚亭”,始建于宋,主祀观音菩萨。亭旁有榕,郁郁葱葱,森然异常。亭下有“龙洞”,传说早年有龙受困于此,某日雷声大作,龙趁机穿土,脱身飞去,留下这个洞。洞中有泉喷涌而出,穿土而成桥,此桥纯为土制,别无砌柱架撑,历年行人行走,毫无破损或陷塌成窟,是为“龙湫涂桥”,为厦门一奇景。今涂桥不存,原址有近年重建的龙湫亭寺。

我这个在国际市场里浸泡了十几年的人,这个听美联储讲话比听相声还适应的人,今天来给诸位普及普及西式自由的起源。

众所周知,我们是源自农耕文化,这一点我提过很多次。

农耕文明的积累财富是与时间线行相关的,你种地的时间越久,积累的财富就越多,所以很容易就产生地位与时间的关联。

我们尊老。并非老头能力有多牛,而是因为老头种地的时间久,他积累的财富多,话语权就大。

海洋文明则不然,出海交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概率,也就是不确定性。

你如果顺利返航,就会有十倍百倍的利润,一夜暴富,反之就葬身海底。

也就是说海洋文明下,一个人的财富获取与时间没有那么强的关联性。

所以海洋文明更崇尚冒险,更尊重力量。

一个老头在海上活下来的机率有多大?可想而知。而且概率本身就告诉你久赌必输,如果你一辈子都在出海,迟早死在风浪里。

所以海洋文明从来不崇老,他们更看重某一次的暴富。

其实这一点在游牧民族身上也能看到,游牧民族同样不尊老,他们尊重力量。你力量最高光的时刻,就是你地位最高的时刻。

正是基于生存模式的不同,所以对人生的追求就不同。

农耕文明正是因为开启了种地属性,所以更看重传承。老子种下的地,希望留给儿子,《白鹿原》里的祠堂就是这么诞生的。

作为海洋文明,是不可能诞生祠堂的,你脚下是条船不是陆地,所以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就是高光时刻。

比如曾经在某一次抢劫中,你第一个踏上对方的商船,你的故事在海盗圈里流传。

这个演变到后来就是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你人生中最高光的瞬间被记住。

这里面无所谓对错,仅仅是文化形态的不同。我们今天其实大部分农民都已经进城了,问题是, 农耕文明的文化属性的变化,可没有那么快。人们观念的变化,可没有那么快。

站在这个基础上,你去看疫情对人的影响。

美国死于疫情的人已经突破100万了,真的只有这点吗?按照各国的统计,这两年来,全球死于疫情的人是600多万,可是如果按照以往的死亡数据统计,这两年比此前的那些年,全球多死亡了1800多万人。

能理解这意思么?就好比这个地球,每年死亡人数都差不多,一直是X。可是自从有了新冠,每年都要多死900多万。

什么是真实数据?这才是真实数据。否则这两年来多死的1800万人怎么解释?

换句话说,美国死于新冠的,绝对不止100万人。

我们用1800万除以70亿,是1/400。直观点说,如果你在小公司,有个同事消失了,如果你在大公司,部门里有个同事消失了。

这就是用你能感受到的死亡来给你描述过去两三年里发生的事情。

有人可能会讲,我看也都好好的嘛,一个公司消失一个人,消失就消失呗,天也不会塌。

是的,不过这里你要注意,这就是我前面给你讲的,文化属性。

海洋文明当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密。当爹的不会给儿子买房子,老了也不会要子女赡养。

他们追求的是人生当中的高光时刻,并不是儿孙满堂。

换句话说一个美国老人死了,死了就死了。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的波动。

所以在整个西方,新冠肺炎的检测到治疗,都是自费的。你愿意掏钱,掏巨额的医药费确保自己的安全,那就掏,不乐意,那就听天由命。

中国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很难。

如果你老爹得了新冠肺炎,如果是自费的,一天治疗费上万,隔离老王掏得起,你掏不起,你什么感受?你就告诉我你难受不难受?

美国人不难受的,可是你会难受。

我们今天是免费的,所以你感受不到。你自己想想,如果是自费的,你什么感受?

美国人没有感受的,明白吗?没听过哪个美国老人生病了看不起,会找儿子买单医药费,没听过。

他们的整个文化,价值观和我们完全不一样呀。

好,我们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的感染人数比例和美国一样,那是多少患者?以亿计。

如果有这么多人感染,还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治疗免费?可不可能?

当然不可能。所以如果这么多人感染,治疗一定是自费的。因为负担不起了。

你想想看,如果你年收入超过500万,你亲爹感染了新冠,你会不会让他跟家躺着听天由命?会不会?

绝对不会。

那会出现什么?会出现你爹占用别人的医疗资源。

隔壁老王他爸脑溢血,送去抢救,你把医生拦下了,说,别给他爸看,先给我爸看,我出双倍。哪怕医生你被感染了,回头你的误工费,我也出。

谁是受害者?隔壁老王他爹。

就这么现实,这就叫医疗资源挤兑。老王只能眼睁睁看着医生被你叫走了,他爹跟那儿继续脑溢血。

最后只剩一件事了,以后跟我这儿抬杠之前,都请先摸摸自己兜里到底有几个子儿,想一想,自己会不会是老王。#今日头条微头条# #今日头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