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父亲姓朱女宝宝起名 本人姓朱帮女儿取名字

父亲姓朱女宝宝起名 本人姓朱帮女儿取名字

时间:2018-10-13 01:45:09

相关推荐

父亲姓朱女宝宝起名 本人姓朱帮女儿取名字

爸爸姓季,妈妈姓朱!!发挥!!

半老徐娘的万贵妃,到底有什么魅力?能独享朱见深专宠一辈子?她是大皇帝17岁的保姆,却被封为贵妃,明明出身卑微公母却被皇帝独宠。她是万珍儿,是明朝最幸福的贵妃。万贞儿四岁被选入夜幽庭,成为孙太后的宫女,19岁被派去照顾皇太子朱见深。当时朱建深不到三岁,虽贵为太子,日子却过得十分凄惨。因为土木之变,他的父亲明英宗被瓦剌抓去当俘虏太后,就把他立为太子,让他叔叔当了皇帝。没过三年,他爹居然回来了,他叔叔不愿意让位,就把他爹阮禁把他也给废了。一时间,所有的人都躲着朱建深,就连他的生母也不愿意多搭理他。只有万珍儿从一而终精心呵护她,不仅贴心照顾她的衣食住行,更是耐心安慰她的口吃和善疾。她因为惊吓和恐慌。睡不着觉,万珍儿就每天用手拍着他,一直守到他睡着,两人就这样一起走过了艰难的童年时光。等到十岁时,朱渐深再次被立为太子,其后一绸缪,终于在18岁登临皇位。此时万珍儿已经35岁了,和朱渐深的娘岁数一样大。但朱建深却没有嫌弃,反而要立万贞儿为皇后。大臣们拿万贞儿的年龄和出身做文章,说自古以来没有皇后和太后一样岁数,况且她还宫女出身。在大臣们的群情激愤下,朱建深不得不娶了另外一个人当皇后。

万贞儿的所作所为,如果放在别人身上,早就惨死在后宫了。但她不仅活得很好,而且活到了极致,成为野史中最津津乐道的话题。1.对皇后不敬,结果皇后被废,朱见深不喜欢吴皇后。他想让他心爱的万贞儿成为他的皇后,但父母和大臣强烈反对,只好作罢。退而求其次,让万贞儿成为贵妃。吴皇后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皇后,内心城府还不够。她受不了万贵妃比自己受宠,找了万贵妃的茬。

朱见深立后仅一个月,吴皇后就因仗责万贵妃被朱见深废掉,成为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虽然如愿废了皇后,但还是没能把万贞儿扶正,所以一开始是皇后候选人,但最终在废吴后败给王,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被立为皇后。王氏聪明得多。她知道万贵妃得宠,所以一点都不得罪对方,所以在宫里稳坐江山,她的哥哥也受到了朱见深的重用。王氏终于安享晚年,在正德十三年寿终正寝,成化二年,万贵妃生下朱见深的长子,朱见深欣喜若狂。然后立万贞儿为皇贵妃,派使者到处祈求山川之神,意欲立这个儿子为太子。不幸的是,第二年,皇长子死了,万贞儿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万贞儿在整个后宫,虽没有皇后之名,却拥有皇后之实。据说当时皇帝对后宫那么多的佳丽美人全无兴趣,只钟情与万贞儿。直到她五十多岁,明宪宗依然很宠爱她。这不能不说是个传奇的故事。

万贞儿作为自己一起成长的人,作为最信任的人,那就成了朱见深身边无可取代的人。这也就意味着,朱见深宠万贞儿不是男欢女爱,而是给自己内心的安全感。

万贞儿在历史上,也算个传奇的人物了,她原本是个普通的宫女,没想到被皇帝看中,一路坐上皇贵妃的位置。就像朱祐樘说的,是朱见深非要宠爱万贞儿,这是后者不能控制的。在万贞儿照顾朱见深的时候,最多也就是想着,自己对他好一点,这孩子将来长大,或许能像对待亲妈一样善待自己。她哪里会想到,这孩子长大后会爱上她呢。

朱见深和万贞儿一个重情重义,一个不离不弃,哪里是简单的情爱能解释得了他们之间的情分,你们觉得哪欢迎评论区留言#历史# #423头条知识节#

公元1367年,凯旋的沐英刚见到朱元璋,就被问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朱英啊朱英!你究竟是谁的儿子呢?”问的轻松,答错送命。

朱英原本姓“沐”,之所以改姓“朱”,实际上是跟朱元璋有一段渊源。

沐英是安徽定远人,出生于公元1345年,家境贫寒已是不幸,没想到父亲又早早撒手人寰,只留下了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元末农民起义军的浪潮波及定远时,他跟着母亲离开了家乡,加入到了颠沛流离的落魄队伍。

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这对可怜的母子,母亲在逃难的过程中不幸离世,不谙世事的沐英成了举目无亲的孤儿。

生逢乱世,孤儿能够活下来的希望非常渺茫,除了饥寒交迫的恶劣生存环境之外,还很容易遭到心怀叵测之人的毒手。

但原本已经被命运抛弃了的沐英,临近绝境时似乎又受到了命运的眷顾,遇到了改变人生轨迹的贵人。

公元1352年,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沐英,跌跌撞撞地跟着难民队伍到了凤阳,并在这里遇到了已经小有根基的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沐英的第一眼,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不禁心中一阵酸楚,萌生了怜悯之情。

再加上,他跟马姑娘刚成亲,还没有孕育孩子,于是小两口一合计,就把沐英收到膝下当了义子,并改了“朱”姓,算是朱家“文”字辈的后人。

这一年朱英才刚8岁,但却吃尽了颠沛流离的苦头,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家庭生活,把朱元璋和马姑娘当成了亲生父母,恭敬、孝顺、勤快,极尽人子之事。

朱元璋和马姑娘,对机灵、懂事、贴心的义子,是越看越喜欢,视若己出,就跟亲生儿子一样。

在培养义子方面,小两口还进行了分工,马姑娘教朱英读书识字,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朱元璋教朱英武刀弄棒,学习统兵打仗的韬略。

公元1356年,朱元璋的事业渐入佳境,11岁的朱英从此跟着义父鞍前马后、随侍左右,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上不断地锤炼和摔打,很快就成了朱元璋身边的一条得力臂膀。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在创业阶段认了一二十个义子,但最信任、最器重、付出心血最多的义子只有两个:一个是他的外甥李文忠,另一个就是朱英。

由此也能看出来,朱元璋对朱英的喜欢,那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当然,朱英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不仅忠孝两全,从来没有做过出格的事,跟家庭成员的关系处理得极为融洽。

而且,他历经战火的锤炼,18岁就成了一名能征惯战的勇将,曾先后独自统兵镇守过江苏镇江、江西上饶等地。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要认那么多义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历史传统。

虽然收养义子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但越是在战火不断的乱世之中,收养义子的情况就越是普遍,而且数量越多。

正所谓:上阵父子兵!将军统兵打仗,没有亲儿子,或者说舍不得亲儿子上阵冒险,多认几个骁勇的义子,征战的时候也能起到“父子兵”的作用。

所以,朱元璋认了那么多义子,很大程度上也是带有功利性质的。

公元1367年,23岁的沐英从江西出兵,一路打进了福建腹地,生擒了元末名将陈友定的部将冯谷保,立下了大功。可是当他凯旋时,刚见到朱元璋还没开口,就被问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

朱英反应也很快,未加思索就恭敬的回道:“陛下!我是您的儿子。养育之恩当时刻铭记,绝不敢忘。”

朱元璋对朱英的回答很满意,褒奖了一番后,便命他恢复了本姓“沐”。

说到这里,感觉朱元璋多少有点“鸟尽弓藏”的味道。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个时候,朱元璋的骨血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一个个都已经长开了。他其实是在为后面的事做准备,生怕将来战功卓著的义子,会影响到亲生儿子的地位。

所以,朱元璋的问题只是个引子,收回赐给义子的“朱”姓才是目的。

沐英对朱元璋的决策一点都不感到意外,因为他一开始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从来没有过非分之想。

即便是恢复了本姓之后,他对朱元璋、马皇后及一众皇子的感情,依旧不改初衷,相处得十分融洽莫逆。

后来,沐英镇守云南期间,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先后离世,对他的打击太大,年仅48岁就病逝在任上了。

他死后,朱元璋也是悲声动天,亲自书写祭文致祭,追封“黔宁王”,赐谥号“昭靖”,灵柩回京师安葬并配享太庙。

沐英与朱家的关系,真正体现了“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的中华传统美德。而朱元璋在感情上,也是把沐英当成了朱家的一份子。

纵观270余年的大明国祚,被封为异姓王的,唯沐英一人而已!

#历史开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