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300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300

时间:2023-06-21 18:02:37

相关推荐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300

《儒林外史》中那个著名举人范进的老岳父胡屠夫的形象,一直存在着。储殷近日文中说他一朋友离开单位的事情,便有活脱脱的人物在其中。

范进中举前,其岳父胡屠夫骂范进说:人家中过举的都是“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拋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此时胡屠夫口中范进这只癞蛤蟆,连想吃天鹅肉都不配,只配想吃天鹅屁!

范进中举后,胡屠夫立马改口称范进为贤婿老爷,还说说:“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再看储殷这位朋友,“没做大前天天被批不安分不老实,天天受气挨整,现在做大了反被要求感恩!”

古来名利场上就没有变过啊!《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真的是直到今天依然时常可见,名为外史,实则可算内史了。

#翻阅#

教育创作者联盟 【九年级下册名著《儒林外史》四类典型人物及分析,家有升中考考生的请留意】

一、四类典型人物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二、分类人物分析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这两个人物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从此可以升官发财,喜极而疯。

点评: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可到原著中找出相应的语言及事件)

点评: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

(三)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对八股到着迷的程度。他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他仍执着的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什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

点评:这不仅写出了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不自觉的原因,正在于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另一个八股迷鲁编修认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 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但作者写他却是从他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返乡途中开始的。

点评:作者以如此寒酸之笔来写这位“成功者”,其画外音显然是说,以整个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四)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对儒林丑类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

点评: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

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杜少卿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仗义疏财,平等爱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点评:杜少卿敢于怀疑权威,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他说“朱文公解经,自是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这其实是对钦定的理论标准“朱注”的否定,也是对朱熹这一权威的否定。

阅读《儒林外史》一著必须弄清楚其中的人物类别,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才能读懂著作的主题。

#师者说#

人为什么堕落(三):升迁过程就是在道德上的堕落的过程

比较一下《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和《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是有意思的。西门庆和严贡生都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坏人,而且,严贡生是比西门庆更丑陋得多更堕落得多的下流胚。西门庆处处有厚道在,在为人处世上常常有私德在,而严贡生则无处不可厌,在为人处事上已一无是处。西门庆可以说是无恶不作,而严贡生则是无作不恶——即是说,西门庆,固然是作恶多端,多恶的事也能做得出,但尚不是事事恶,时时恶;而严贡生则举凡行动言语,无不是恶。问题还在于,这种人,偏偏是体制认可的“优行”之人!

两者的一个大区别就显示出来了:西门庆在小说所描写的社会语境中,就是一个坏人;而严贡生在小说所描写的语境中,却是一个受人尊敬、被体制认可的乡绅。这不仅体现了《金瓶梅》与《儒林外史》手法上的差异:《金》是批判,而《儒》是讽刺。更深刻的启示是:就这两个人物而言,《金瓶梅》是写一个坏人,而《儒林外史》是写一个坏价值。好的价值会判断出坏人,而坏的价值则不能。

匡超人是吴敬梓刻意描写的又一典型人物。这个本性纯朴的人,只因了向往体制,试图通过科举走进体制以谋求体制许诺的功名富贵,便自踏上科举之途的那一刻起,一天天堕落起来,他的在体制中的升迁过程就是在道德上的堕落的过程,地位、官职的提升与道德的堕落同步。

吴敬梓用这个形象,生动而深刻地说明了,当体制至高无上,体制不再作为人类走向彼岸的阶梯,体制自身成为目的与终极关怀时,体制阶梯上的上升之路,就是道德人品上的堕落之路。体制的阶梯如果不通向上帝,必通向魔鬼,不通向天国,必通向地狱——别无他路。

只看船政风云、一代廉吏于成龙、大龙脉、成吉思汗。雍正王朝不全是正史,而且雍正形象太过高大全。其它所谓史剧毫无价值,脏唐臭汉,明前期活人殉葬,明剧为何不拍?还有汉人裹小脚。汉人的丑恶形象儒林外史是最经典的最该拍的。

贾雨村,知识分子的性格底色。

《红楼梦》人物贾雨村在大众心目中形象不佳,忘恩负义、趋炎附势、徇私枉法……

这是混迹官场的一般官僚的基本特色。官场文化只能滋养出这样的人物。

撇去这些特色,贾雨村的身上深藏知识分子的性格底色。

一、自尊、清高。

贾雨村因为盘费问题,在葫芦庙里滞留了两年,“每日卖字作文为生”。

在这两年贫寒的生活里,他与甄士隐交往,展示了他的才华,以至甄家丫鬟都知道贾雨村“必非久困之人”。

但贾雨村从未在甄士隐面前流露出希望得到资助的意思,甄士隐“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

这是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清高与自尊。

当甄士隐命人封50两白银给他时,他“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吃酒谈笑”。这里的“不动声色,无动于衷”正是他自尊的体现,清高的品行。

陶渊明当年因为饥饿不得不去乞食,“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行行——徘徊来,徘徊去,不敢去敲门——令人心酸的窘态里,显示的正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自尊。

贾雨村判薛蟠打死冯渊一案时,在门子的教唆下徇私枉法,后来“又寻了不是,远远地充发”门子,原因是“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

《儒林外史》中周进60岁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他在薛家集一个庙里教书时,新进的一个年轻的秀才,不失时机地欺负他,可是当周进考上进士做了官后,秀才对庙里的和尚说,将周进曾经写的历经十几年风雨的一副对联揭下来,装裱起来,珍藏。

可见,只要做了官,你过去的贫贱史就是励志史。就像相貌丑陋的朱元璋——隆鼻如蒜,尖嘴似猪,满脸斑点……做了皇帝后,相面人说,那是帝王之相。

所以贾雨村充军发配门子,根本原因还在于他对门子的厌恶,厌恶门子作奸犯科却没有丝毫道德上的罪恶感,以为一切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作为儒士的贾雨村,虽然身不由己,但从心理上他鄙视这种人格卑劣之人。

二、自信,不迷信。

甄士隐在8月15日夜资助贾雨村50辆白银,并告诉他19日是黄道之期。贾雨村当夜五更就进京了,并留话给甄士隐: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

《论语》中有一句话: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论与鬼怪、勇力、悖乱以及神灵有关的事情。孔子更看重的是现实中一个活生生的人,关注现实。

当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还没侍奉好,怎么能侍奉鬼神?

贾雨村作为一个儒士,熟读四书五经,所以他不在乎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

贾雨村的“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仅体现了一个读书人不迷信,也展示他的自信,相信自己的才华,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必能马到成功。年轻的贾雨村相信这个社会能有自己展示才华的机会,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在乎别人评价。

三、好学,爱才。

贾雨村作为一个读书人,好学。

他游玩时见到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深深地吸引了他,他觉得文浅意深,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可惜贾雨村道行不深,没有参透对联里的玄机。

他和古董商人冷子兴“说话投机,最相契合”,是因为冷子兴在看待问题时眼界宽,视角独特。古董商人具有穿透力的眼光,总能从表象看到实质,从现在预测未来,将人与事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角度客观分析,这给了贾雨村极大的审美愉悦,丰富了他的文化视野。

贾雨村攀上贾府后,常常登门拜访贾政,但每次都要贾宝玉作陪,虽然贾宝玉认为他是禄蠹,但他却喜欢宝玉,因为他欣赏宝玉的才华,在这个少年身上他能欣赏到青春之美,欣赏到才华横溢的灵性之美。

贾雨村有官僚可恶一面,但他有知识分子的性格底色:自信,自尊,上进,爱才……只是在社会的洪流中,这份性格底色被污染,被淡化,变得似有似无,模糊不清。

范进,是作为封建科举教育的反面典型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但课本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段,大体描述出此人的迂腐、懦弱、百无一用的底层文人形象。最近粗读《儒林外史》,对范进其人及其所处环境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范进是广东南海或者番禺人,给主考官(周进,官任广东学道,不知是否巧合,师生二人同名)的第一观感是“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duo)”,其中“面黄肌瘦”说明此人大概率是长期营养不良,“花白胡须”说明此人年纪已经很大了,而“破毡帽”和“麻布”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服饰标准,“直裰”又是文士的穿着,“童生”是不论年纪的尚未考取秀才的生员,属最底层的文人。这样的搭配只能说明此人素以文人自居,处于生活底层,衣食尚且堪忧且年近花甲,但仍执着于功名,却连个秀才也未考取。短短数语,作者即将范进的年纪、生活状况、所处阶级以及执着的形象,完全展示出来。

接下来是考试结束“放头牌”的时节,范进来交卷。此处至少表明范进是第一个交卷的,得益于多次参加考试,对于考试的题材和应答均有丰富经验,这样看来或许并非不可教之人。

周学道问了年纪,应考次数及不中的缘由,范进为人倒还忠厚老实,承认自己“实年五十四岁”,而不是童生册上写的三十岁,考过二十余次,”总因文字荒谬“而不曾赏取。周学道“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中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什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作者行文至此,不仅让人对范进有种烂泥扶不上墙的感觉。好在周学道深知科举利害,自身也是年老得中,感念至深,对范进持有深深的同情心,细读范进文章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并”填了第一名“。此处有两种可能,一是范进确实有学问,奈何过往考官有眼无珠,缺乏耐心,错过有才之人;二是周学道对范进遭遇感同身受,暗中提携是主要原因,对于一省学道而言也是常理。及至后来,范进乡试中举,亦在周学道控制范围之内。而会试前,周学道已升任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内仅次于祭酒的副职),已把范进的大名,”常在当道大老面前荐扬“。”会试已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由此可知,之前猜测的第二种可能性更大,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

至于范进插草标卖鸡,得知中举发疯,又被丈人打醒的情节,在语文课本中均有节选,虽然有所改动,但基本轮廓情节还在。

范进在升任山东学道后,重点提携了恩师周学道的学生荀玫和梅玖二人,也算知恩图报。

还记得课文《范进中举》里中举后差点乐疯的范进吗?他做秀才时却活的无比憋屈,老母亲饿得眼睛都看不见,硬着头皮去找做屠户的老丈人借钱,还被人家劈头一顿骂。

在古装剧里,秀才们常是看上去清贫的角色,好些“穷秀才”更是一幅又穷又酸的模样。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秀才”身份的含金量,也曾无比高大上。

比如两汉时期,秀才也叫“茂才”,与两汉的“孝廉”一样,属于国家从民间征召的优秀人才。而比起常有平民人才的“孝廉”来,两汉的“秀才”(茂才)门槛却极高,必须要有列候丞相王公等高官们推举,人选者也主要来自于在职官员们。且一旦被推举为“秀才”,官职最低也要从县官做起。俨然官僚阶层里大有前途的身份。

而在隋朝初创科举制度时,但凡考中者,那时一律称为“秀才”。发展到唐宋元年间时,“秀才”的身份一度贬值,只要参加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一律都可以称为“秀才”。直到明朝开基建国,重建了科举制度后,“秀才”这个身份,才再次扶摇直上。

虽说野史里的“穷秀才故事”,大多发生在明朝,可在明朝开国时,秀才的身份却是相当诱人:每个月都享受官府的钱粮补贴,还可以免除徭役差役。这时的秀才,非但和“穷秀才”不搭,相反身份相当火热。但是,就是在明朝制定这优厚待遇之后,仅仅一百年时间,秀才的含金量就急转直下: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开国初那点补贴秀才的钱粮,到了明朝中期时,就已严重不值钱。但要想在科考路上继续闯,钱财更是不能少。明中期北京城的秀才,每年至少要挣50两白银,才能维持读书生活的基本开销。所以当时大多数明朝秀才,都要一边讨生活,一边咬牙苦读,生活清苦无比。仅明末贵州一省,官府登记请求补助的穷秀才,就有八百人之多。生活既然清苦,那明初时曾威风无比的“秀才”身份,自然也就越发贬值。就如《儒林外史》里中举后差点乐疯的范进,做秀才时却活的无比憋屈,老母亲饿得眼睛都看不见,硬着头皮去找做屠户的老丈人借钱,还被人家劈头一顿骂:“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在成为受人敬仰的举人前,明朝的穷秀才,就是这么悲催。

几天前,开始在午休时间,阅读《儒林外史》。

原本我对这书没什么期待,是奔名气去看的。阅读完开头的楔子章,当时觉得平平无奇,没有让我感兴趣的地方。后面几天,又耐着性子看了几章,居然渐入佳境。到今天一口气看了三章,浑然不知已花了一个多小时。

显然,我被这书给迷住了,不由深为佩服吴敬梓讲故事的能力。写作选材精当,细节描写生动,人物塑造惟妙惟肖。呆板迂腐的范进、市侩势利的胡屠夫、悭吝懦弱的严监生…..都是广为人知的经典角色。

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展示了古代科举生活的许多细节。这完全击中我痛点,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阅读的温度#

在《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以后高兴疯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范进中举以后,结局怎么样了?其实,他后来飞黄腾达了。

你知道“高兴到发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吗?中了举的范进可能是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了。在《儒林外史》里,范进54岁参加乡试中举,高兴坏了,痰迷心窍,竟然当场疯了。

大多数时候,范进都是一个被讽刺、被笑话的丑角形象,那你知道范进后来怎样了吗?他的故事其实告诉我们,不管是什么时代、在什么年龄,都不能放弃读书和学习,因为你也不知道,命运会在哪一天悄悄地改变。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考了个试吗,至于这么高兴?其实啊,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只要是中了举,就等于是有了官职身份,不仅有俸禄,还能免除赋税。范进读书读了半辈子,也穷了半辈子,可谓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中举天下知。连从前最看不起自己的老丈人也表演了一场川剧变脸,对女婿那叫一个巴结。

范进清醒过来之后,他的母亲却因为终于过上了好日子,一时高兴,也疯了,这一疯不要紧,竟然当场就去世了。三年以后范进以57岁高龄中了进士,被钦点了山东学道,后来官至正四品,在文官里面还真是不低。

范进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那就是明朝的黄士俊。黄士俊一把年纪进京赶考,没钱,去找岳父借盘缠,结果岳父用两个鸭蛋打发了他。谁知道爽文情节发生了,黄士俊中了状元,后来写了一首《鸭蛋诗》送给了瞧不起自己的老丈人。

不管是范进还是黄士俊,他们后来的仕途其实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坚持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尽管范进总是被讽刺,但是本质上,他也是一个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里努力生活的人而已。#文化##历史#

重读古典小说《儒林外史》,发现这是一本很有意味的一本经典小说,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王冕这样一个有才华的朗俊少年,却淡泊功名,沉醉乡野山村,朝廷请他出仕,他连夜收拾行囊奔走他乡,隐于山林;

周进这样迂腐呆傻的儒生,一朝考中进士做了学道,也能体恤久考不中的老儒,仔细翻阅考卷,认真选才,怕屈了有真才实学的考生;

公府鲁小姐一心望夫成龙,希望丈夫在仕途功名上下功夫,自己将来能有个好封诰。

范进这样的老儒生考中举人却发了疯,严贡生这样贪财蛮横的人却冒充名士,杨执中这类游手好闲的人却被奉为座上宾。当然还有不乏像马纯上一样仗义疏财、济困救难的侠士,以及杜少卿一类的不慕功名、散尽家财的名流。

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市井小民、朝廷官员、侯门公子,还是儒学名士、腐儒迂生,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都描写得细致入微,真可谓把人生百态都写进了书中,细细品味,都是赤裸裸的人性的展现。#读书##晚安头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