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征途弓箭手技能加点 征途弓箭手怎么加属性点

征途弓箭手技能加点 征途弓箭手怎么加属性点

时间:2019-11-26 08:54:25

相关推荐

征途弓箭手技能加点 征途弓箭手怎么加属性点

为何霍去病骑兵屡屡击败匈奴?原来汉代一黑科技遥遥领先游牧民族

每每领土被侵犯时,都会想到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而它的原话其实与汉王朝有关。

西汉时期,为抗击匈奴,李广、卫青等一批优秀的将领远赴大漠,用铁血打出了一个族群傲立千秋的自信。

其中最为亮眼的要数17岁出道,仅用4年时间饮马翰海,封狼居胥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和一项汉代领先于世界的黑科技。

一、汉匈百年 是战是和

今天,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雄伟依旧,是来京游客的必玩之地。

时间推回到两千年前的秦朝,万里长城是秦始皇为抵御匈奴人南下中原筑起的第一道防线。其后,匈奴与中原王朝展开了近百年的拉锯战。

《史记》和《汉书》曾记载,汉匈本是同源。夏王朝灭亡后,一支部队逃往北方成为了匈奴族。此后,匈奴族迅速扩大,将目光瞄向了中原,开始频频南下骚扰边境地区。

大汉初定,刘邦成为了大汉帝国的第一任皇帝。作为一名胜利者,刘邦自然不把匈奴放在眼里,没想到擅长传统作战的汉军并没有能力抵御骑术精湛、灵活机动的匈奴人。

于是,面对匈奴的挑衅,刘邦决定御驾亲征,带领着将士痛击匈奴。不料却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围在了白登。刘邦死后,他的老婆吕后也曾被单于写信狠狠地羞辱过。

白登一役,汉对匈奴的政策也由“迎战”变为“求和”,以边境的安宁来换取休养生息、重振旗鼓的机会。

而求和的方式就是和亲。但是十余名汉室女子葬送大漠也没有换来匈奴与汉室的长期和平。因为匈奴人是小人之心且得寸进尺,经常在得到公主和金银财宝之后,又开始在边境寻衅滋事。

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汉武帝刘彻登基。幼时的汉武帝曾亲眼目睹亲姐姐被送到匈奴和亲,加之和亲政策让汉室留下了个“软骨头”的名声,他对匈奴是痛恨至极。

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已经相当雄厚了。汉武帝开始谋划报仇雪恨,他从西域引进耐力好的马匹,增设军队编制,实行募兵制,设立“特种部队”,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时上天给汉武帝送来了此后光耀历史长河的作战天才。

二、少年将军 天生克星

公元前140年,一名男婴在平阳侯府哗哗落地,取名霍去病。家奴之子,被父遗弃,出身低贱,霍去病一开局拿的不是男主的本子,但并不妨碍他后成为匈奴的克星。

霍去病出生的第二年,他的小姨卫子夫成为了未央宫的夫人。随后,他的舅舅卫青出征匈奴,七战七胜。作为外甥的霍去病也因其出色的骑射得到了汉武帝青睐。

17岁,我们情窦初开的年纪,霍去病就被汉武帝封为骠姚校尉,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

第一次对战匈奴,霍去病就带领800轻骑深入敌方斩首2028级。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战成名,被封冠军侯,直接跃升“西汉顶流”。

第二年,霍去病带着一万骑兵出发河西,拿走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天,在李广张骞、公孙敖都迷路的情况下,霍去病像是能自动导航,带着骑兵深入匈奴腹地,归降十万,彻底控制了河西地区。

两年后,汉武帝让卫青、霍去病再度组队前往漠北,歼灭匈奴主力。霍去病带着五万骑兵,直入敌后围剿包抄,一路杀到圣地狼居胥山,并举行了祭天大典。

匈奴人做梦都没想到,盘踞北方几百年的第一游牧民族,短短4年间竟被一个21岁的娃娃将军一路追着打到仓皇北逃。

三、全新装备 战无不胜

有人会问,同样是骑兵,为何霍去病的骑兵就如有神助,可以直捣王庭?匈奴人骑术更为精湛,且多次战胜汉室,在霍去病面前却如同小羔羊,乖乖被捕?

这其中确实是有“神”相助,这个“神”就是汉朝的全新黑科技——钢铁冶炼。

汉代是我国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汉武帝时期更是将冶铁收归国家统一管理。

有了国家的保障和充足的资金,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敢于创新的冶铁工匠,高炉炼钢、炒钢技术、百炼钢技术等冶炼技术相继诞生。

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军事装备的全面升级。

士兵马匹身上的所有装备,大到盔甲,小到弓箭头都改由铁制打造。军队有更坚固的保障,打起战来自然更加卖力。

与此同时,由精钢锻造而成的环首刀,坚固而锋利,成为匈奴人的致命武器。

再外加同样是有钢铁锻造的弩箭、长戟、盾等武器作为配套,汉军更是所向披靡。

相较于汉室,匈奴人地处沙漠,物资匮乏,靠掠夺为生,连防身的盔甲都穿不上,更谈不上拥有精通冶铁的工匠,精钢锻造而成的武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战场上的匈奴人只能任由装备齐全的汉军收拾得溃不成军。

四、结语

雄厚的资金、领先世界的黑技术、层出不穷的军事人才助汉武帝在西汉时期荡平匈奴,打通河西走廊。不久,张骞再度出使西域,一条名叫丝绸之路的古商道从此诞生。

两千年后的今天,丝绸之路仍作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沟通中西,丝绸之路上的酒泉则是中国航天技术的摇篮。如今,我们的征途不再是金戈铁马,而是星辰大海。

#古代史##头条创作挑战赛#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东阳道中》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无数山峰重重叠叠,四周群山碧绿,路旁不知名的野花格外娇艳。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清晰可见,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注释

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销:消退

周遭:周围。

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萧萧:马长声鸣叫。

愁边:苦苦思索。

剩有:尽有。

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赏析

上阕写景,描绘出一幅有树有花,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开篇交代作者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扑面征尘”描写环境的恶劣,气候干燥,而且路途遥遥。“香篝”是古代的熏笼,“水沉”即沉香。笼里的香料已快烧完,暗指已经行路很久,也说明路途之遥远。同时,“香篝”一句,即“渐觉香篝水沉销”的倒装。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应感受。接韵目光由自我注意转而向外凝视。在无意识的观望中。那隔断自己望眼的重重叠叠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都变得愈加触目。心中难以诉说的惆怅,从对于风景的无意识凝视中曲曲透出。上片不直写离情而离情浓郁可掬。

接下来的两句,词人描写周遭的景象。“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仿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所作。身边的山脉层层叠叠地排列。路旁的花儿虽然不是什么高贵的名花,而只是一些山间野花,但是却盛放得分外妖娆。一个“碧”字,说明此时行军人是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花儿格外娇艳绚丽。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词人置身野外,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情一片大好。

下阕描写生活画面。“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行人历历在目,这里的人指穿着戎装的战士们,因为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士兵们伴随着一声声骏马的啼叫声前进着,飘扬的红旗已经越过小红桥。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不难想见,此时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军的战士和队首“旌旗”的方位。与和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很像,不过两者表达的感情则是大不相同。辛弃疾的词表达他们一路前行的欣喜感,既有对沿途风景的欣赏,也有对目的地的畅想,而杜甫的诗则是描绘家人送入伍战士的场景,显得很凄凉。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在此之前,整首词一直呈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调,可以感觉出作者很喜欢这次旅程。虽然辛弃疾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但写此词时,正是辛弃疾“春风得意”的时候,有机会为国效命,他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因此这个“愁”字应理解为他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正因为这样,他只顾聚精会神地思索,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抑或是用力过猛,抑或是打在什么东西上,写得极传神,极形象。正因为词人认真思考,所以才一味地摇着鞭子前行,以致“摇断吟鞭碧玉梢”,这一句也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全篇风格委婉,和作者一贯的风格有所不同,但描写的景物却是相当地清新自然,生机盎然。碧绿的青山,盛放的野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创作背景

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由此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五彩缤纷。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公元前1,霍去病陪同姨夫汉武帝前去甘泉宫狩猎,二人兴致正浓时,霍去病却突然调转方向,一箭射杀了“飞将军”李广的儿子李敢,汉武帝却说:“他是被鹿角触击而死的。”

霍去病为何要射杀李敢,他与李敢究竟有何恩怨的。一切的缘由还要从那场“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漠北之战说起。

当时李敢跟随霍去病出征匈奴,立下大功,被赐爵关内侯,但是李敢并不开心,因为在这一战中,他失去了他的父亲。而且,李敢认为,父亲的死,与卫青脱不了干系。

公元前1,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年近七旬的飞将军李广请命参与此战,汉武帝以他年事已高为由不想批准,但是老将军的倔劲上来了,不惜以死相逼。

汉武帝只得同意,同时悄悄嘱咐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匈奴正面作战。战场不能争强斗狠,老将军一腔报国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毕竟年事已高,难免会出什么意外。

李广跟随着卫青的东路军踏上了征途,出乎卫青的预料,他们所遭遇的匈奴主力人数远多于汉军,正面攻打的优势不大。

卫青冷静思考后决定:由李广将军率领一部分人马绕到匈奴大军的后面与卫青前后夹击。但是李广将军不干,他来到漠北战场的理想就是与匈奴正面作战,活捉匈奴单于,与儿子李敢一起立下旷世奇功,扬名立万。

但军令如山,李广不得不听从卫青的命令,带着部队出发。卫青松了一口气,心想总算是把陛下的嘱托完成了,他没想到这个命令会让他抱憾终身。

李广将军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他在愤懑不平中忘记了带向导,几次迷路,错过了与匈奴交战的机会。

卫青所率领的军队与匈奴单于浴血厮杀,将士们英勇异常,但是因为李广的援兵迟迟未到,损失很是惨重。

卫青取得胜利后,南行沙漠,才和李广接上头。见到一脸自责的老将军,卫青也不好意思说什么,派人给他送去了干粮和酒。

按照规定,行军的情况是要报告给汉武帝的,于是卫青就派长史询问李广行军的情况,谁知李广觉得这是自己行军生涯的一个污点,他拔出长剑说:“校尉们无罪,是我迷了路,但我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不想再受到刀笔吏的侮辱。”说完便拔剑自刎了。

一代名将陨落于此,让卫青十分悲痛。但在李广幼子李敢的眼中,一切都是卫青的错,如果不是卫青调走父亲,父亲就不会在路途中迷路,不仅未能实现活捉单于的理想,还被卫青派去的长史侮辱自尽。

愈加愤怒的李敢趁着没人的时候,将卫青一顿拳打脚踢。知道李敢是为父打抱不平,卫青并没有计较,在他的内心,也很为李广将军惋惜。为了不让李敢因此治罪,卫青还帮李敢隐瞒了打人这件事。

但谁知霍去病知道了这件事,年少气盛的他心想一定要给李敢一点教训。这时,正值汉武帝搞庆功会,霍去病就提议和李敢去甘泉宫狩猎,尚武的汉武帝欣然同意了。

在猎场之上,霍去病趁着李敢捡拾猎物之时,将手中的弓箭对准了他的腿,他本来想着射伤李敢的腿,给他一些小教训。

谁知箭射出去的那一刻,李敢刚弯下腰,箭穿过了胸膛,李敢当场殒命。

在场的人惊呆了,霍去病也没想到自己酿成了大祸,一时手足无措。还是汉武帝迅速冷静了下来,他将这件事掩盖了过去,对外只说李敢是被鹿角顶撞而死的。毕竟,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外甥,又是最喜欢的战将,无论如何,他都不想让霍去病出事。

李敢、霍去病都是名将,但是因为年少气盛才酿成了这次惨祸,若他们都能有卫青的宽广心胸,也许他们的路能走得更长。

在远古时代,人间是没有火的,火由人头龙身的雷神掌管着。他喜欢在春天和夏天来到人间游玩,尾巴偶尔扫到林间的枯木,树木就会燃烧起来。大火吞噬的森林,发出耀眼的光亮和灼人的热浪。人们看到熊熊的火光都会感到非常害怕,后来人们发现火是有用的,烧烤过的兽肉要比生吃的味道香的多。还可以驱走黑暗,使黑夜如同白昼一样光明,可以抵御寒冷,使人们感到温暖。于是人们就不怕火了,捡来树枝,把火种保留起来,每天派人轮流看守,生怕有一天它会熄灭。可是有一天,一个负责看守火种的人睡着了,等外出劳作的人们回来,火种已经熄灭了。于是人们又陷入了黑暗,潮湿的痛苦中。人们需要火,但除了雷神的偶然赐予,又上哪能找到火呢?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说,他说火是有的,但是在极为荒远的西方,在太阳和月亮都照不到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叫遂明国。那里一片漆黑。那里有一棵名叫遂木的大树,它那粗壮的树干,几百个人牵手围抱也抱不过来。所以他繁密的枝条铺天盖地。它的树干和枝条不断的散发出光和热,因此这棵树又叫火树。如果谁能到那里取回些火种来,我们就不会再没有火了。

在部落里有一个青年,他有着铁铸般结实高大的身体,有过人的力气。而且心灵手巧,聪明勇敢!他拉弓射箭,跋山涉水,样样都行,特别是有一颗为大伙谋幸福的心。他听说去遂明国能够找到火种,便决定前往。他带上弓箭,告别了家乡。踏上征途,像荒远的西方,出发了。

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连太阳和月亮都落到了他的身后,路途上一片黑暗。他仍然摸索着勇敢前进。一路上的艰险,高山峻岭。遇到河流,他就砍伐树木制造独木舟。遇到结滕攀石,他就一步一步爬上去。终于在这一天,他到达了遂明国,那里果然长着一棵大树,树根盘结,树叶茂盛,占去了上万倾的土地。更神奇的是,大树上处处闪烁着明亮的火光,像珍珠,宝石那样灿烂夺目,照的周围一片光明。原来这就是遂木,神奇的火种!但是这么大的树,他应该要怎么样取火种呢?突然他想到了一个方法,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让树枝在摩擦中生火。想到了他马上去做,果然这个方法非常好。这时候他又想到了,既然这个遂木也可以摩擦生火,那么别的树是不是一样可以呢?于是他用同样的方法去试了一下,虽然比用遂木要费劲些,但是也冒出了青烟,飞出了火花,最后燃烧起来。有了这一惊人的发现,他惊喜万分,立刻动身返回自己的国家。把钻木取火的方法交给了部落里的人,就这样,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学会了钻木取火的方法。这样一来,大家随时可以取火,再也不必等那个雷神的偶然赐予了。

后来大家为了感谢和怀念这位遂木取火的发明者,因此称他为遂人,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看到这个故事,让我想到铁杵磨成针,不管是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怕困难,只要用心努力,任何事情都能够迎刃而解。#神话#

1426年,朱高煦要谋变,朱瞻基正犹豫要不要亲征前线平定叔叔时,大臣夏原吉一句话,便坚定了朱瞻基亲征的信念。

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自幼聪慧,深得祖父朱棣的喜爱。朱棣将皇位传给朱瞻基时,引起了二儿子朱高煦的强烈不满。

朱瞻基即位时,朱高煦准备谋反。朱瞻基想与叔叔进行和谈,希望和平解决此事。

为此,他专门派出使臣去朱高煦藩地进行劝说,希望朱高煦能悬崖勒马。

然而,朱高煦气焰十分嚣张,对到访的使臣展示了自己的兵马及装备,明目张胆地说:“我靠这些就可以横行天下了!”之后,他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使臣回去复命,朱瞻基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平定朱高煦。

大臣们认为应当派遣薛禄带兵讨伐,有人则提出意见,由朱瞻基亲自出征,一定能击败朱高煦。

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派兵去打固然省事,却不能保证胜利,自己亲征虽能鼓舞士兵士气,但万一有闪失,无法确保自己安全。

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大臣夏原吉对朱瞻基说了一句话,便坚定了他亲征的念头:“皇上忘记了李景隆的事吗?”

李景隆是谁呢?

李景隆是朱允炆的心腹。

当年朱允炆把兵权交给了他,结果一败涂地。想到这个结局,朱瞻基立刻下定决心,亲征!

朱高煦原以为是薛禄带兵来讨伐,并不把他放在眼里。让他想不到的是,皇上竟然御驾亲征,他慌了神,组织士兵们抵抗,然而却很少有听他话的。

这时,朱高煦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

朱瞻基在征途之中,就曾问手下的大臣:朱高煦会如何行动?

有大臣回答:“他的藩地太小,可能会进攻济南,以抵抗大军。”

也有大臣说:“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会带兵南下。”

朱瞻基却笑着摇了摇头,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济南虽然很近,却不容易攻,而且大军行军迅速,他也来不及攻击。南京更不可能,他那些手下的家属都在乐安,怎么可能愿意往南边走?他一定会在乐安等着我的。”

事实果真如朱瞻基所预料,朱高煦一直都在乐安,倒不是因他想决一死战,而是他别无去处。

朱瞻基率领大军到达后,并未强攻,只是用弓箭射击城上守军。城中守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看到这阵势,纷纷倒戈。

朱瞻基在充分了解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之后,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原则,要么选择生擒,要么被击毙。

城中的人顿时蠢蠢欲动,就连朱高煦也做好了投降的准备。他派人告诉朱瞻基,表示愿意出城投降。

朱高煦没有偷奸耍滑,第二天他就打开城门,主动投降。

就这样,朱瞻基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朱高煦。曾经摆出一副盛气凌人样子的朱高煦,见到朱瞻基后,表示自己罪该万死,全由朱瞻基发落!

朱高煦被捕后,朱瞻基念在叔侄的份上,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关了起来。

朱高煦却不知好歹,朱瞻基来探望他时,故意伸出一只脚绊倒了朱瞻基。

朱瞻基一怒之下,命人将朱高煦扣在了足有300斤重的铜缸里,在周围燃起了熊熊大火,活活烤死了朱高煦,又将他的儿子全部处死。

朱高煦谋逆以这样一场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他有勇无谋,作茧自缚,被朱瞻基抓住了把柄结束平叛。

@依伊文史社

朱高煦若懂得进退,安分守己,归顺后选择好好过日子,也不至于丢了性命。

要知道这世间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一个人也不可能事事占得先机,无论何时保持淡定面对,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局。#以书之名#

资料参考:《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William Foo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名句背后的历史故事

南越国杀害汉朝使者,结果被灭国。东越国杀害汉朝官吏,结果被灭国。卫氏朝鲜杀害汉朝官吏,结果也被灭国……汉武帝凭借先辈留下的雄厚国力,灭小国如割韭菜,而对草原霸主和汉朝世仇匈奴,汉武帝宁愿倾国以战,于是,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猛烈的复仇。在汉武帝的亲自策划下,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带领汉军从汉朝边境打到河套平原、河西走廊、蒙古草原,又打到西域,总之,哪里有匈奴人,汉军就追到哪里打。

汉武帝驾崩后,权臣霍光和汉宣帝延续了汉武帝的政策,对匈奴不断进行打击,随着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汉朝在西域彻底击败匈奴,成为西域诸国的统治者。几年后,匈奴发生严重的内乱,短短三年间冒出七个单于,这七个单于间互相兼并,最后只剩下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兄弟俩。呼韩邪单于被郅支单于击败后,选择了归附汉朝,而郅支单于选择了对抗汉朝,并一路西迁,来到了今中亚地区的康居国,和康居国联手对抗汉朝的附属国乌孙国,这令乌孙国苦不堪言,以至于西境千里之地没人敢居住,就连大宛等邻国也受到了郅支单于的支配。

郅支单于之所以一路向西跑到康居国,是因为他感觉汉军即使战斗力再强,也会由于战线太长而鞭长莫及,对自己束手无策。汉元帝即位后,曾派使者谷吉访问郅支单于,不料,郅支单于完全不给汉元帝面子,直接杀死了谷吉。想当年,大宛国不愿卖给汉朝汗血宝马,还杀害汉朝使者,也是以为自己离汉朝太远,汉军没有能力进攻自己,结果,汉武帝派李广利万里西征大宛国,汉军历经四年苦战,最终攻破大宛国的都城,斩杀了大宛王,得到了三千匹汗血宝马。对郅支单于的恶劣行径,汉朝自然不会放过,这次,盯上郅支单于的人是陈汤。

陈汤被汉元帝任命为西域副都护,和自己的上司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来到了充满异域风情和各种挑战的西域。

陈汤不甘心碌碌而为,就“没事找事”,和甘延寿分析了西域的形势,认为汉朝如果纵容郅支单于做大,让郅支单于降服乌孙国和大宛国,必然会对西域造成严重的威胁,与其如此,汉军不如主动出击,铲除这个隐患。甘延寿十分认可陈汤的想法,便准备走正常流程,请朝廷批准西域都护的军事行动。然而,陈汤认为:“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于是建议先出兵后上报朝廷,甘延寿没有陈汤的胆子肥,迟迟不肯答应。不久,甘延寿得病,一直不能处理公务,陈汤便代理办公。陈汤胆大包天,没有向甘延寿知会,也没有向朝廷请示,便假传圣旨,向驻守西域的汉军下达了远征郅支单于的命令。甘延寿得到消息后,心中大吃一惊,就要撤销军令,制止陈汤的行动。陈汤怒从心头起,按剑呵斥甘延寿说:“军队已经集结完毕,你想打消大家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吗?”甘延寿见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只好配合陈汤,带领四万多汉军和胡军,踏上遥远的征途,向郅支单于发起了进攻。

汉朝远征军分兵两路,顺利抵达康居国边境,沿途还击败了进攻乌孙国的康居国骑兵。远征军进入康居国后,陈汤利用康居国贵族和郅支单于之间的矛盾,获取了郅支单于的情报。随后,远征军抵达郅支单于所在的单于城,包围了匈奴人。此时,郅支单于手下的匈奴人只有3000多了,他放弃了匈奴人逐水草而居的习俗,招募康居人修建了城池,过上了定居的生活。郅支单于以为远征军远道而来,必然不会久留,便排兵布阵,在城外主动迎战远征军,向远征军耀武扬威:“有本事来进攻啊!”

论攻城,汉军可是专业的。陈汤命令弩兵和弓箭手在前,射退单于城外的敌军,并趁势对单于城发起进攻。陈汤命令盾兵在前,以掩护后面的戟兵和弩兵,又让弓弩手仰射单于城上的敌军,以掩护第一线的士兵攻城。匈奴人凭高据险,用弓箭射击汉军。自古攻城都是一件难事,汉军付出惨重的伤亡后,第一次攻城以失利告终。当夜,郅支单于突围失败,决定坚守单于城,第二天,他全副武装,还带着自己的夫人们齐上阵,做出了誓与单于城共存亡的的姿态。

这时,康居国派一万多骑兵前来增援郅支单于,企图和郅支单于里应外合,把汉军反包围。汉军能打败不可一世的匈奴骑兵,还会怕康居骑兵?康居骑兵趁夜大举进攻汉军大营,汉军临危不乱,一次次击败康居骑兵的进攻,让康居骑兵吃了不少苦头,损失了不少兵马,天亮后,汉军对康居骑兵发起反击,康居骑兵不敌,只得退出战斗。匈奴人见援军战败,坚持单于城的意志陡然瓦解,汉军乘胜再次对单于城发动进攻,匈奴人一触即溃,汉军四面进攻,攻破一道道城墙,直入内城,一个叫杜勋的军官斩杀郅支单于,其余汉军共斩杀1518个匈奴人,俘虏145个匈奴人,投降的匈奴人又有1000多,至此,郅支单于及其部队被汉军全部歼灭。

事后,汉朝远征军班师,陈汤向朝廷汇报中说出了那句霸气外漏的名言:“宜县①(郅支单于)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灭掉郅支单于后,呼韩邪单于及其继承人彻底臣服于汉朝,汉朝和匈奴间再未发生战争,直到王莽篡汉后,匈奴和中原王朝的战争才重新开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