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时间:2024-07-11 10:32:07

相关推荐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下面小编就告诉你培养孩子自立的十个方法。

1过度夸孩子有害孩子成长

“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

畅销育儿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关于表扬孩子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三大原则

1.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点的锻炼出来的,要想孩子能够在长大后有更强的适应和判断能力立足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从小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是最重要的。那么如何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呢?

1、家长正确的教育。

孩子自信心的提高和家长的正确的教育有直接关系。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摆正态度不能强制性的要求孩子,很多父母以为用自己的权威可以让孩子服从自己,这是不行的。孩子虽然可能因为怕被父母责怪只能选择服从,但是给孩子的内心只能带来让孩子失去自信心,觉得自己不行,要是行为什么爸妈还这样强制的要求自己呢,长久以来就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可以把教育观念摆正,在想引导孩子做事的时候调整一下态度,俯下身来和孩子讲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能怎样。孩子明白啦原由自然会更努力的去做,也许做得更好,对孩子自信心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2、多与孩子交流。

在生活中家长们多关注一下孩子,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减少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家长要时常的与孩子进行一下交谈,了解一下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知道孩子在家里或是在学校里都有这什么样的想法,对身边得人和同学都有怎样的看法。看看孩子在与人接触的时候存在什么样的态度,如果发现孩子的想法和看法有弊端的时候,家长这样就可以给予及时的纠正,不要让孩子的思想误区影响孩子与身边人的关系,让孩子失去与人相处的信心。把孩子的思想误区纠正过来,孩子换个思想看待事物,内心就会透亮起来,更加喜欢与人之间的接触,更有信心与他人相处好的。

3、适度的表扬批评。

在孩子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好或者是开始成绩什么的不理想的时候应该适度的表扬和批评,不能只在做好的时候表扬孩子,做不好就批评。这样会使孩子低落的,影响下次做事或者是考试时的自信心。孩子表现好啦也不要过度的表扬,这样会使孩子自傲的。应该在表现好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度的表扬,一方面表扬这次的成绩,另一方面要鼓励下次要做还,要让孩子知道只有继续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表现不好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批评孩子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没做好,下次要继续努力。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做事。

4、让孩子接受到真实的锻炼。

如果家长在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的时候阻止孩子的行为,孩子不听,如果不是太严重的话,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下这样做了会是怎样,孩子感觉到真的做的时候就会自己记住教训下次注意。比如孩子约好同学明天一早出去玩,可孩子晚上非要看很晚的动画片,你阻止孩子说不早点睡明天会起不来没办法和同学去啦,孩子不听到明天真的起晚的时候,孩子自己会知道自己真的错啦,爸妈的教诲是对的,在下次做事的时候孩子就会考虑在做,让孩子对自己做的事情也会充满信心。

5、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

在生活中,家长们要经常的为自己的孩子多创造点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锻炼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比如孩子想在家里面种点花草,可是需要精心的照顾,孩子粗心大意可能会种不活,这时家长们可以再这个期间督促和帮助孩子浇水,施肥,松土等把花草种好,直到开花结果。这样孩子看到啦自己努力地成果的时候就会非常的开心,更有信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6、失败时及时鼓励。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孩子在学业上遭受失败,遇到挫折时,家长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必然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学习兴趣低落,或者产生自卑心理,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或者产生自负抗拒心理,认为自己不被理解,反而更顽强地表现自己。

学校、家长、社会通力合作,从各个方面去发掘孩子的长处并给予展示的机会和肯定,创造条件让孩子都能体会到被重视的感觉,体会到自己能够主导一些事情并且得到成功的满足。自信心的建立,不是靠口头上的表扬和赏识,而是要靠孩子亲自参与和体验并且获得成就感。这份体验是多角度的、多层次的,而不是仅仅集中在某一点上去评价,这也是孩子们总能找到自信的原因吧!

3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爱

对留守儿童来说 父亲的陪伴微乎其微

“其实城里的孩子已经幸福很多,农村问题很严重。”孙绵绵说。

距离嵩县县城15公里、藏在深山里的纸房乡草庙村,在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因为这里的一位老师韩延昭因长期关注留守儿童,被大家称为“留守阿舅”。

,《河南商报》曾报道,这里一个10岁女孩在深山里独守一个家,不管是父爱还是母爱,都在电话另一头。

如今,韩延昭说,这个小姑娘已经上中学了,现在住校,终于不用一个人住了,但是她的弟弟在姥姥家依然远离父母。

“留守家庭在农村太普遍了。”韩延昭说,就算村里有些孩子被父母接到身边,也大都是被托管到学校或幼儿园,父亲的陪伴微乎其微。

国家卫计委此次公布的报告中也指出,流动家庭与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模式。其中流动家庭的比例接近五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如果父亲角色缺失,孩子可能会“厌烦妈妈”

孙绵绵说,父亲陪伴集体缺失,直接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健全。在她看来,父亲是孩子成长的路标,父教不仅关系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智力和体格成长,所以爸爸在育儿中的作用是不可缺失的。

她举例说,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小绅士、小公主,可是如今的社会该硬时必须强硬,必须更多地理解担当、责任,这些都离不开父亲的影响。去年,河南商报记者做了一期策划,主要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专家说,就拿平时孩子来医院就诊来说吧,孩子大多由父母一起陪同来,一问情况,都是妈妈在回答,而父亲一句都答不上来。

“一个家庭父亲角色的缺失,也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出现的一个原因。”张岩滨说,这些孩子出现问题后,最明显的症状是讨厌见妈妈,“陪伴时间太长,总把长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当小孩,不断唠叨,孩子当然会逆反。”

孩子性格优柔寡断、独立性差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张中发也表示,对一些男孩来说,父亲是榜样,是勇敢、刚毅的化身,父亲角色缺失,会给孩子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中带来影响,变得优柔寡断,缺乏勇气等。而孙绵绵认为,父爱缺失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她说,为什么如今男老师、男幼师如此吃香,有的幼儿园甚至把男幼师当广告打,就是因为家庭里父亲的陪伴太少,大家把希望寄托于社会。

整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过多地接触女性,就会对性别认知有所偏差。为什么如今中性风越来越受孩子的追捧,而男孩出现“伪娘”倾向的概率越来越大,这背后都应该隐藏着父亲陪伴过少这个原因。

在张岩滨看来,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妈妈带来的身体关怀,还必须有父亲的参与。因为孩子长大了,爸爸带给孩子的胆量、胸怀、宽容等是妈妈替代不了的,妈妈们该退出时就退出,让出空间给爸爸,“孩子独立性差、自私、性格偏激、不够宽容等,都是爸爸管得太少的缘故。”

为什么这会成为普遍现象

父亲事业大都处于上升期

网友“夜深沉”:我也想天天陪在孩子身边,可是工作太忙,不挣钱咋养家。

网友“荷田田”:自古人类家庭分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这没什么奇怪的。

如今社会压力大,处于成长期孩子的父亲,事业也大都处于上升期,没时间是客观存在的。

张中发也提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与其社会角色要求有关,因为男性社会角色多,社会活动也多,相应地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无形中就少了。

传统观念让老爸习惯放手

而张中发在分析父亲角色缺失原因时,第一个谈到的就是传统观念的影响。他提到,自古以来,在传统观念里,“相夫教子”就应该是女性的事儿,无形中,使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习惯放手。

在张中发看来,这也跟孩子有关,因为在家庭里,一般家长多以“严父慈母”的姿态出现,当孩子有心事时都不太愿意向父亲表达,也降低了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参与度。

网友“睡醒即新生”认为,各种育儿书籍天天在讲一个好妈妈决定孩子的未来,那孩子就不需要爸爸了?这需要整个社会逐步改变观念。

爸爸该如何陪孩子?

答应孩子的要做到,有专属于陪孩子的时间

虽然报告称父亲对孩子陪伴不足,但孙绵绵说,她发现孩子一说起爸爸,很多都不是在抱怨爸爸忙、陪自己太少,而是说爸爸说话不算数,爸爸和他们玩时也光看手机。

根据孩子的选项,有18位爸爸陪他们玩时还老看手机,有10位爸爸和孩子的约定从来不执行,6位偶尔会执行。

还有的爸爸为了弥补缺失,就习惯于用物质奖励,但“没有陪伴的奖励,其实只是一种对孩子的搪塞”。

“建议爸爸们不管再忙,也应该定期找时间专门陪伴孩子,哪怕时间不长,但要彻底放下工作。”而和孩子的约定,一定要执行到位,否则就不要轻易许诺。

4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10件事

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10件事

0~3岁,这是一段充满惊喜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进步。要知道,他的成长你可不能仅仅是旁观者。在下面这些最佳的时间里,去参与、去倾听、去鼓励,相信你一定能给他最好的帮助。

0~2个月,他喜欢和你亲密接触。你把他抱在怀里,看着他,轻轻抚摸他……这种安全而平静的感觉他会非常喜欢。

3~5个月,告诉他你在干什么。当你给他换尿布时,做抚触时,喂他吃奶时,抱他晒太阳时……跟他说话,告诉他你在干什么,你要干什么,保持你说话的温柔语调。

8个月,他可以有个朋友了。想办法给你的小婴儿创设和其他宝宝交往的机会。尽管最初他们好像彼此都不愿多看对方一眼,但是渐渐地你会发现,他越来越高兴与小伙伴在一起,然后试着做和小伙伴同样的事情。

9~15个月,给他一个爬行的空间。让他可以自由地到处爬,甚至可以带他爬一会儿台阶。你会看到他不停地爬上爬下,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

12~15个月,扩大他的视野。如果你总是把他放在一个熟悉的、你认为绝对安全的地方,他就永远也不知道别人是为保护他而设立了界限,这反而会让他的探索变得不安全。

18个月大,可以让他帮你做些家务。孩子各方面的技能都是从生活中得到的,比如做家务。当他兴致冲冲地来帮忙的时候不要吝惜你的鼓励,多对他说“你比妈妈做得都好”。

2~3岁,重组他的语言的“板块”。他的词汇量扩大了,但是词序可能混乱,前后颠倒,你需要帮助他重新组织语言,更准确地“说话”。

2~3岁,教他照顾自己。3岁左右,大多数宝宝都要上幼儿园了,在此之前,你需要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东西,并且学会等待。

3岁开始,邀请小朋友到你家玩。聚会最好在孩子熟悉的小朋友之间举行,在生活中教他如何同大家分享。

3岁以后,慢慢脱掉“超人妈妈”的外衣。3岁以前,你在孩子心目中肯定像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一样,没什么不好,这会让他感到安全。但是3岁以后,你应该慢慢地让孩子明白,其实,我们就是我们,一个普通的妈妈,我们不能使时间倒流,我们不能让所有的动物都来陪他玩,我们也不能让春天永远不走。我们的孩子需要在现实中成长。

在对孩子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父母做好宝宝成长的辅助工作。

5孩子成长中的两个“反抗期”

宝宝不让喂饭了,宝宝很久都没粘着父母了,宝宝非要出去玩泥巴,宝宝……年轻的父母有如是烦恼;孩子到了叛逆期了,孩子早恋了,越来越不懂孩子在想什么了……大孩子的父母也有他们的烦恼。前面提到的两种年龄层次,就是所谓的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1~3岁

孩子:总在说NO

当孩子学会走路后,大概1~3岁,家长面临的就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多表现为独立意识的出现,他想要尝试更多他觉得有趣的事情,想要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放开家长紧抓他们的手。

家长:确保安全,给孩子自由

这个时期,家长真正放开手让孩子去做,又怕他们伤害自己,强硬地阻止,他们又会哭闹不安。怎么办?这个时期正是孩子个性发展的时期,如果强硬地去以一个标准要求他们,会使他们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此时家长应充当保护者的角色,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相当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想要知道的世界。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做得好时,表扬他;犯错误时,纠正他,让孩子慢慢地了解到自己行动自由的限制在哪里,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哪些是错误的做法。这样,孩子就能顺利地度过第一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12~17岁

孩子:心理反抗

孩子进入第二反抗期后,接下来就是青春期。第二反抗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同一感”的形成,通俗地讲就是“知道我是谁,我将来应该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

例一:小A,就读高二,成绩很好,他知道将来要上大学,之后要当律师,成为一个很好的律师。

分析:对于这个孩子来讲,他有认识自我的能力,能够认识到自我将来要做什么、我是谁,他的“自我同一感”非常有利以后的人格形成。

例二:小B,小A的同班同学,成绩很差,也从来不努力,但他很有理想,将来的梦想是做联合国秘书长。

分析:对于这个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他想不到通过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给自己订的目标又过于高、过于盲目,这个孩子缺乏“自我同一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