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成人学位英语考试成绩查询 成人学士学位英语考试成绩查询

成人学位英语考试成绩查询 成人学士学位英语考试成绩查询

时间:2022-03-13 19:40:00

相关推荐

成人学位英语考试成绩查询 成人学士学位英语考试成绩查询

距离高考100多天时,西安年仅18岁就出版了两部文学著作的天才少年,毅然从高楼上一跃而下,遗书揭露的真相让人唏嘘。

他叫林嘉文,1998年出生于西安,是一个对历史极度有研究的天才少年。高中时,他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完成了两部很有学术分量、70万字的史学著作,得到了众多专家的盛赞。

那么这样一个天才少年,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他一步一步走上绝路?

林嘉文家出生于书香世家,家中长辈往上两代都是老师,家中书香氛围浓厚,这让他从小就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林嘉文上小学时,《百家讲坛》风靡全国,这也是他最喜欢的节目,让他对历史更为偏爱。当同龄人读漫画玩游戏时,林嘉文却对《资治通鉴》《春秋》这样的书籍痴迷不已。

后来他又开始钻研《宋史》《民族史》等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历史学术问题。还自学西夏文,以便更深入研究西夏史。

积累多了,上中学时,林嘉文的历史知识储备甚至比历史老师还多。连历史老师都称他为“林老师”,每天下课之前结余几分钟就让他上台讲一会。

网络的发达也为这个少年拓宽了天地,有一次,林嘉文在网上为史学编辑胡宝亮写了一篇书评。胡宝亮看到后大为惊喜,立刻把他当成知音,经常找他探讨学术问题。

不仅如此,就连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也和嘉文有网络联系,两人经常半夜聊学术问题。而这些学者专家们,并不知道和自己侃侃而谈的网友,竟然是一个初中生。

更让人佩服的是,林嘉文不仅历史成绩突出,其他学科更是门门优秀。

在学习之余,他还积极参加学校的考古社团,2月文学社,甚至给社团学生做讲座,每天过得忙碌而充实。

如果没有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林嘉文也许仍然快乐地研究历史,安心学习,考上自己心仪的北大,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吧。

高一那年,林嘉文把自己多年攒下的30万字史书读后感,整理发表。新书《当道家统治中国》一上市,立刻得到学术界一致好评。

此时的林嘉文像有预见似的,有着超越成人的成熟,要求隐瞒自己的年龄,拒绝出版社和学校的宣传,不想年少成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但哪有不透风的墙啊,信息以难以想象速度在传播,这个少年天才的故事,很快火爆了全国,甚至渐渐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有媒体人为了写一篇林嘉文年少成名的流量文,不惜一整天蹲守在他家门口。

更过分的是文章越写越离谱,竟然为了博眼球,丝毫不把事实当回事。有把他捧上天的,也有质疑发表著作的真实性的,甚至怀疑他是家人代笔的。

饱读历史的林嘉文也许足够睿智,可他毕竟是个十几岁的孩子,面对洪水猛兽般的信息,他逐渐招架不住,变得焦虑,忐忑,莫名恐惧……

他既害怕面对人们的怀疑和恶评,更怕读者发现自己不像媒体吹嘘的完美,他甚至看出自己的父母也认可媒体对他贴的那些标签。

于是,渐渐地,他虽然表面上还能轻松应对,其实私下里已经陷入抑郁。

底,当高二在读的林嘉文又出版了另一本著作《忧乐为天下》时,他的抑郁症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早已进行了数月。

没有人在乎他过得好不好,只有人看到他又发表了史学著作,继续变本加厉地吹捧,报道,甚至有人断定林嘉文会为中国历史研究作出贡献,对他充满了希望。

但殊不知,那样过度关注下的希望,可能会延续成为压力。

终于,在这样不断施加的压力下,林嘉文绷紧的那根绳,断了。

2月23日晚,刚过完元宵节,林嘉文留下3000字遗言,从自己家高高的阳台上一跃而下,他原本充满希望的人生,最终在18岁遗憾定格。

遗书曝光,文字逻辑清楚,看得出这不是一场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他说:“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我想象到我能努力得到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他预见了如果活着,他将要面临的所有,也深知自己在某些情况下的无能为力,于是,他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也许我们无法理解他的想法,但换位思考一下:他在同龄人中高处不胜寒,大人的世界又太复杂,无法在人群中自处,或许正是这种心灵上的孤寂,让林嘉文的灵魂无处安放。

尼采说,我期待一个人会寻找一个人,我找到的始终是我自己,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

也许,林嘉文也曾深深感受着这样的孤独。

林嘉文离开已经八年,但在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人们动动手指就毁掉一个人的悲剧,仍时有发生。

因而为了避免林嘉文的悲剧,需我们在网络上真诚善意地发声,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像林嘉文这样的天才少年,也是为了保护我们心底的善良。

作者:南茶姑姑

编辑:童童

参考资料:

央广网《西安自杀少年史学“奇才”母校确认其遗言》-02-28

浙江新闻《是什么“杀”了史学奇才林嘉文 专家:悲剧须防重演》-02-26

#在头条看见彼此##人物#

6月1号12:00统招专升本出成绩

457万大军考硕士, “硕士教育”正变得尴尬而可疑(转载)

-02-24 11:24

457万大军考硕士, “硕士教育”正变得尴尬而可疑_二战_研究生_考试

张丰 | 撰文,措雪 | 编辑

2月21日是研究生考试放榜日。据各地发布的通告,考生可以陆续开始查询度的考研初试成绩。另有部分省份尚未公布成绩查询时间。而微博上,"考研二战"的话题再次登上热搜。

“12月死2月埋”,这种段子式的调侃,体现出了广大考研学生面临的巨大压力和焦虑。

与"考研二战"同时登上热搜的,还有一个“传说”。一位母亲在视频中祈祷,希望女儿考研能有好成绩,“保佑她能上660分”。但这位妈妈不知道,研究生考试满分只有500,她把考研等同于高考了。

这位母亲身上显而易见的焦虑,与女儿作为考研生的焦虑并不一脉相通:母亲的焦虑反映的是“鸡娃”的本质:面对久兴不衰的考研热,家长并不知道为什么竞争,也不知道该怎样竞争,却又身不由己地投入到竞争中去。而对女儿自己来说,面临的却是大学生就业“內卷"压力下,不得不去追求更高学历的残酷现实。

所谓“考研二战”,就是这种竞争的直接结果。“考研二战”,指的是第二次参加考研,意味着大学本科毕业没有投入到工作市场,继续“留级”备考。在今年有关考研成绩的热搜中,“考研二战”的讨论明显增多,是最热门的话题。

这并不是说大部分考研党都是“二战选手”,而是因为参加“二战”的有更多话要说,他们也更加焦虑。

他们已经毕业半年,在过去一年时间(从上次放榜开始算),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考试中,就像高考复读生那样,每天早出晚归去抢占自习室。

去年7月,他们就应该毕业离校。现在,如果未能上榜,他们接下来怎么继续复习就是一个难题。很多人会想办法赖在母校,和那些考研的师弟师妹们一起自习。

但是,要继续住在学校很难,很多人不得不在外租房,因为没有工作,只好选择继续“啃老”。

因此,“二战选手”的压力可谓非常巨大。他们甚至比衡水中学的复读生们还要艰难,因为“高四生”毕竟还可以算“未成年人”;而一个大学毕业生,不管是社会和家庭,都会把他视为成年人,认为他应该踏入社会,而不是停留在原处。

“考研二战”现象一直都有,但在最近三年可能变得更加严重了。初因疫情影响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国家鼓励应届生“继续考研”,也鼓励大学扩招研究生,这对“二战选手”算是一种鼓励。

数据也能支持这一点:过去7年,每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平均增长15.8%,更是呈现爆炸式增长,比多80万,增幅为21%。这一次,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已经达到惊人的457万人。

实际上,过去三年的研究生报名人数,“同比增长”要大大超过几年前。考虑到本科毕业生数量只是“略有增长”,这意味着有更多毕业生选择参加“二战”。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确实困难,很多人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也不想像一些媒体鼓吹的那样去“送外卖”。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考核也不再那么严格,“灵活就业”也算是可以解决的方案,很多高校也不再认真督促学生去“签协议”。这对“二战”是一种制度性鼓励。

但457万人选择考硕士,还是让“硕士教育”本身变得尴尬而可疑。

人们通常理解,本科生毕业应该投入“就业市场”,可以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先养活自己;而博士毕业,则理所当然地去“搞科研”“做学问”,不管是在高校还是在企业,都应该“做研究”,为某一专业提供增量。

过去,“硕士”被看成是博士的前奏,因为在硕士阶段要建立真正的专业意识,算是站在“研究”的门口。

如今,“硕士”更多是本科的“延伸”,绝大部分要考硕士的人,都不是为了做研究,而是“不想马上参加工作”,很大程度只是对就业的“逃避”。等到硕士毕业后,他们会和本科生去竞争同一种岗位。

这不仅是某种程度的“内卷”,也意味着硕士考试本身已经越来越“高考化”。放榜日的讨论,充斥着某种像高考一样的氛围,大家都聚焦于多少分能够上线,几乎没见人打听和讨论“专业”。

一个有意思的证据是,相关求彩头的“迷信”也大大流行了。北京地铁8号线有一个站名叫“上岸”,研究生考试前引来大量考生来沾喜气。

十几年前,我在北京一所高校读硕士的时候,招生老师感叹“山东同学”的威力,因为某个学院招的硕士有40%来自山东。

最近报了我们区的GCSE英语和数学的课程,为什么我要去上英国这边的中学课程呢?因为去年申请了UCL大学的一个中文教师资格课程PGCE, 他们非要GCSE成绩,即使我已经有了英国大学的硕士学位也不行,硕士学位只能证明A Level成绩, GCSE成绩是一定要单独提供的。我以前在中国上的初中,哪可能有GCSE成绩?最近刚好看到我们区的成人大学有这个课程,每个星期上两天晚上,每次三个小时,一共上30个星期,是全免费的课程,为何不去上呢?即使现在不需要,为以后作准备,说不定哪一天就用上了呢。

上课之前需要做英语和数学的测试,然后决定分你去哪个班。英语还好,做数学时,老师听说我是中国来的,就说,哇!那你的数学一定很厉害!她不知道的是,我是例外,中学数学经常考不及格,然后才选了文科。英国人普遍都知道中国人数学厉害,在很多学校,数学考高分的大多是中国学生。卡梅伦时代,还专门从中国引进一些数学老师来帮助英国人提高数学水平,据说因为数学不好,英国每年要损失近200亿英镑的收入。超市服务员找错零钱是常事,超市标价牌一瓶水1.5镑、两瓶5镑的事也时有发生。[呲牙][捂脸]

测试前,老师说了,不能用计算器,也不能用草稿纸。我看了一下题,不算难,可完全靠心算也不简单。我一边做一边在想,之前还笑人家英国人数学差,可是看看这做题的方式,也不容易!我做到一半的时候,已经有学生开始交卷了,我还在想,可能是他们年轻,反应快。或许是他们英语好,理解题目容易。所以也不管他们,继续慢悠悠地做我的。等我最后一个交卷的时候,老师看我试卷上干干净净的,只有答案,感觉很奇怪,问我是怎么做的?我说,心算啊!老师大吃一惊,说太不可思议了,你居然全部用心算做完这些题!她说,你其实可以把试卷当草稿纸,把演算写在上面,并示范给我看。(图一)。然后说,如果你这样干净的试卷纸交上去,老师以为你用了计算器。我没在英国考过数学,我哪知道啊![晕]

然后老师当场给我批试卷,得了59分,我说,哎!又没及格,还差一分才过。心里暗想,给中国人丢脸了,没想到还有我数学这么差的。可是一看监考老师,却是一脸的惊叹,一边连说Amazing, 一边称赞:你的数学太好了!总分是72分,你居然用心算考了59分,不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太了不起了!我要把你分到高级班去。还说,如果你在试卷纸上写下演算,会更少错一些,分会更高。最后还说,她要给我写上用心算的评语,否则任课老师会认为我用了计算器。

哎!好吧,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居然被列入数学好的学生群,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之前的数学挫败感一下子全消了,数学在我眼里好像真的也没那么难了。。。[裂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