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旅游扶贫的恩施模式」之三:乡村旅游与脱贫的美丽邂逅

「旅游扶贫的恩施模式」之三:乡村旅游与脱贫的美丽邂逅

时间:2019-04-29 04:24:30

相关推荐

「旅游扶贫的恩施模式」之三:乡村旅游与脱贫的美丽邂逅

恩施州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和全域旅游,把旅游作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以融合发展为重点、以全员共建为关键、以全民共享为目标,探索出一条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促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从10月29日起,恩施州文旅局官方微信号将推出《旅游扶贫的恩施模式》系列文章,今天推出《乡村旅游与脱贫的美丽邂逅》,欢迎关注。

过去,一些偏远贫困村的农户穷到出门要借裤子穿;现在,年收入10余万元的比比皆是。

过去,有的农民穷到说话都怯生生的;现在,成长为致富带头人的大有人在……

仰仗于政策,依托于资源,成就于产业。乡村旅游这一“美丽增长点”,就是撬动“两山”转化的“金杠杆”,更是驱动脱贫步履的重要引擎。

千村披锦绣,万户气象新。6年间,恩施州贫困发生率由30.61%降至5.83%。旅游扶贫直接带动10万余人从业,间接带动相关行业40万余人吃上“旅游饭”。

面貌更新:从贫困村到旅游村,处处“繁星点点”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上半年,乡村游达到22.9亿人次,3小时中短途出行圈成出行常态。

在恩施州,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美丽邂逅,活力无限——农民变创客、农房变客房、产业变风景、农产品现货变期货……“溢出效应”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村、贫困户抓到了“风口上”的红利。

深秋,站在咸丰县高乐山镇白岩村海拔1100米的龙界山凉亭远眺,美景尽收眼底。两年多来,昔日“垃圾场”蜕变成美丽“后花园”,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今年农历正月初一,来到这里的游客突破3000人次。

以前白岩村是很贫困的。1月,第一书记魏广积进村第一天,村里现状让他直摇头:处处垃圾,满目荒山,没一条好路,无一栋好房,三分之二的村民外出,三分之二的田地荒芜。

短短两年,种绿茶,修广场,建凉亭,铺栈道,整民宿……如今,面貌一新的白岩村跻身全省美丽乡村示范点,也带来了人气、财气。该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猛增至9万元,整村脱贫。

咸丰县高乐山镇白岩村茶叶基地

“这是盛开的梨花,漫山遍野,像下了雪一样。好多人去看呢!”翻开手机相册,年初去自驾游的州城市民陈女士指着照片说。

“中间一条槽,二面都是坡;大米吃不饱,玉米也不多。”这曾是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的真实写照。得益于扶贫与旅游实践,3000多亩黄金梨年总收入2000余万元。如今,黄坪村名气越来越大,成了乡村游的“香饽饽”,黄金梨被外地客户常年“认养”。

白岩村、黄坪村仅仅是发展乡村旅游整体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的梨花开了

得益于党委、政府重视,得益于政策加持,各个村比学赶超。除了熟知的麻柳溪、伍家台、枫香坡、杨梅古寨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州还涌现出洞下槽、麂子渡、牛洞坪、兰田等一批由贫困村蝶变的旅游新村。

乡村旅游加速发展,扮靓了一批镇村,改善了一方民生。昔日卖不出去的农副产品成了抢手货,长年沉寂的古村落成了旅游新去处,依山傍水的农家院成了农家乐,千村万寨宛如洒在武陵山间的璀璨繁星。

减贫更广:从“锁门户”到致富户,个个“腰包鼓鼓”

老街、花海、星河,石磨铺路古朴雅致,土家吊脚楼错落有致,具有浓郁土家特色。利川市凉雾乡诸天村清江之滨的北夷城,成为游客好去处。

傍晚,诸天村朱红玉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几年前,她在广东鞋厂上班,想回家要坐10个多小时火车。如今,村里发展旅游,她就近上班每月收入3000多元。

乡村旅游的红火,引得很多人回村务工或发展民宿。乡村旅游不仅解决了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更直接带动周边农户脱贫致富。

景点相关负责人曾祥灯说:“今年接待游客近16万人次,带动周边很多农户增收,旺季卖凉粉两三个月也能赚五六万元,周边民宿每户收入在10万元以上。我们不仅带动农户吃上‘旅游饭’,还解决了周边3个组的饮水问题。”

北夷城里穿流不息的游客

利川马前村,家家户户是民宿,跑出了“脱贫加速度”。过去,村里无人居住,七成多房屋闲置。

村庄个个山清水秀,为何不发展民宿?这样既能弥补城区酒店接待能力的不足,又能让农村大量空置农房“活起来”,为老百姓换来财富。

在乡村民宿振兴工程中,马前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村。马前村几乎家家户户是民宿,全村营业收入500多万元,最多的农户可收入20万元,最少的也有七八万元。

红火起来的日子让很多村民明白:美丽山水加自力更生是可以战胜贫困的。

赵国龙、陈友禧、黄学权、李世冰、康黎明、黄勇、张再科、陈琼英、杨树珍……哪些贫困户脱了贫、致了富?马前村村支书康同生掰着指头一口气数了10余户。

宁静美丽的马前村民宿一角

乡村旅游引来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地游客,也带来了城乡观念的碰撞,深刻改变着这里的生产生活习惯:村民不打牌了,垃圾不乱丢了,转而学礼仪、比书法、看报纸、唱京剧、练瑜伽。

环境也改善了。马前村过去垃圾遍布的仙女河如今流水潺潺,清澈见底。

目前,全州共发展民宿3000余家,经济、社会效益逐步凸显。

腊肉、土鸡、包谷酒……农特产品借助旅游与网络,飞向大江南北。

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就地就业创业的农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钱袋子”越来越鼓。

融合更深:从单一化到多业态,“三产”共生共荣

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以文化引领乡村旅游,是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在风情街卖炸土豆,女儿会3天赚了5000多块钱,比以前种一年地赚得还多。”贫困户龙忠桃说。

以节促游,以节富民,让游客深度参与其中,体验当地文化魅力。今夏,一年一度的土家女儿会在恩施市龙马风情小镇上演。热闹的节庆活动带来的不仅是火爆的人气,还有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入。

同一个夏天,不一样的风采。在利川凉雾莼菜文化节上,1300余名“候鸟”和当地数百村民一同欢庆。“以前都是我们演,他们看。今天是他们演,我们看!”62岁的村民杨云泽说。

龙马风情小镇掠影

武汉雅韵艺术团退休职员李芝云是第二次来利川了,她说这里山水好、气候好,还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套牢了她的心。

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兴起,促进了交流,积聚了人气,提升了游客归属感。

数据表明,旅游产业能够影响、带动和促进与之相关联的110个行业发展,旅游产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

从全州看,乡村旅游与农业、健康、文化等产业共生共荣。“旅游+农业”成效明显,“旅游+工业”方兴未艾,“旅游+体育”供需两旺……乡村旅游产业正从静态、单一形态向动态、多元化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根扁担,一头挑起市场和游客,一头挑起产业和村民。

乡村旅游犹如一支轻骑兵,奋战在脱贫路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