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长顺:决胜麻山抒壮志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系列报道

长顺:决胜麻山抒壮志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系列报道

时间:2019-03-03 20:01:23

相关推荐

长顺:决胜麻山抒壮志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系列报道

■编者按

脱贫伟业,史诗如歌。

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的伟大时刻,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启动“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大型系列采访活动。

采访团将蹲点脱贫村镇、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记录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贫困标签的历史瞬间,展现波澜壮阔的人民奋斗史诗,深入践行“四力”,全力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为多彩贵州、爽爽贵阳迈步发展新征程进一步凝心聚力。

今起,本报开辟“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专栏,陆续发回脱贫攻坚一线的典型报道。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麻山,曾经是贫穷的代名词,也是长顺的“标签”。由于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和贵州“三山”贫困地区中的麻山腹地,属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一直是长顺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

自贵阳市对口帮扶以来,伴随着资金的投入、资源的引进,长顺县的脱贫攻坚进入纵深。今年1月,全省贫困县退出评估考核中,长顺县位居第一。3月,省政府发布公告,长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告别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

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长顺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依然艰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这片少数民族占比近60%的土地,依然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仲夏时节,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首站走进长顺。麻山腹地,一幅战贫困、奔小康的壮阔图景,赫然在目。

6月21日,采访团来到长顺县神泉谷休闲旅游区采访。

通往旅游区的路上,烈日灼人。往前走,一排排门面整洁美观。采访团行至此处,落座休息。旁边,众多游客或尝美食,或购特产。采访团记者也纷纷加入,尝美食、购特产。当生态改善、游客来聚,当地人增收致富的路子又多了一条——

青山悄然变金山

往县城东北行10余公里,到达神泉谷休闲旅游区。景区里,飞瀑激流,花海荡漾,山体层次分明、碧绿欲滴,高空玻璃桥划过天际、步步惊心。

许多农家门口坐满游客,享美食、赏美景。村民们的荷包因而日渐鼓起。

吴敏原本是长寨街道永增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要照顾家中老小,她一直不敢走远,只能辗转周边打零工。神泉谷休闲旅游区建成后,她和丈夫在景区里租了个摊位,卖起了特色小吃,除去成本,每月能赚三四千元,稳定了下来。

长顺,虽有神泉谷、杜鹃湖、广顺州署、中华银杏王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多少年来,因身处大山之中,交通不便、环境恶劣,里面的人不能出来,外面的人不愿进去。这里的人,守着漫山遍野的绿、浸润在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却依然受穷。

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长顺县坚持绿色发展、生态脱贫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改善。,长顺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水质达标率、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62.98%。在此基础上,长顺县针对自身山水资源禀赋,以“旅游+扶贫”的方式,实施旅游项目建设、景区开发与带动工程、乡村休闲旅游扶贫工程,让许多群众主动放弃了“一亩三分地”,改行卖起了“山水”。

脱贫攻坚的脚步加快,长顺县又按照“全省乡村休闲旅游基地”的发展定位,用好和贵阳、贵安毗邻的区位优势,不断强弱项、补短板,一批交通基础设施相继落成,拉开了互联互通的城市框架,加快了融入贵阳贵安城市经济圈的步伐。

基础设施一点点变好,生态环境一点点改善,吸引了不少周边城市的人前来游玩。那些曾经横亘在眼前的大山,逐渐成为人们增收致富的依靠。

在优质生态环境的滋养下,长顺县积极打造“农业+旅游”项目,稻米、鸡蛋、葡萄、苹果等农特产品打上生态烙印,成为供不应求的畅销货。长顺高钙苹果成熟时,农民们甚至都不用运到市场上去卖,周边城市来的游客一路自驾、一路购买,能全部买完。广顺镇石板村村民陈家卫种植了50多亩高钙苹果,预计今年产值20万元、净利润至少10万元。但他仍觉得不够,正忙着修大门、铺道路,准备按照农旅一体化的思路,把苹果园打造成一条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

思路转变,人与自然逐步走向和谐共生,绿水青山悄然变成金山银山。,长顺县共接待国内过夜游客22.2万人次、同比增长28.6%,旅游收入实现持续增长。

“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用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之与生态环境融合起来,进一步做大乡村旅游产业。”长顺县扶贫办扶贫开发中心主任陈明华说。

6月22日,采访团走进长顺县广顺镇核子村,参与核子村举行的一场坝坝会。

“现在村子产业变强了,大家收入增加了,开上了小轿车,这样的日子以前哪敢想。”告别了苦日子的村民徐小刚说起他跟着村集体种植高效农作物实现脱贫的感受,引起了共鸣,大家点头、鼓掌。

“产业的发展壮大,要靠个人努力,也要有好的环境、政策。今天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只要大家勤奋,就有出路!” 核子村茭白基地负责人刘靖说。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语中传递着温暖和力量——

旧瓶新酒幸福来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中流砥柱”,在核子村可见一斑。

去年10月,核子村推掉阡陌纵横的田坎,村民们原来交织破碎的田地聚合在了一起,汇集成3000亩连片的田地。如今,成片的茭白染绿了村子,分外美丽。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经营方式,核子村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公司负责提供种苗和保价收购,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村民负责种植、管护、采收。

村民积极性高了,全身心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来,一改过去“常常无所事事”的状态,村子从内到外焕发出别样光彩。刘靖感叹,村民们不是没有发展的愿望,苦于没有发展的路子。茭白的种植,给核子村村民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

如今,核子村发展主导产业茭白种植3000亩,预计年产1200万斤,产值3600万元以上。此外,核子村还配套种植折耳根2400亩、辣椒1000亩。初步测算,今年不少农户年收入能达到12万元左右。

因为种植茭白,核子村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发展规划、良好的乡村治理机制、良好的基层干群关系,也让村民们看到一个好的乡村基层组织和一支好的脱贫攻坚队伍对于村子发展的重要性。

“以往,挨家挨户通知村民们来开个会,村民都拖拖拉拉的。现在不一样了,只需发一条微信,大家就会准时来参加,生怕错过了任何发家致富的信息。”核子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感叹,核子村总算走对了路子。

地处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的长顺县,在脱贫攻坚战中,探索出许多高效农业发展的路子。

代化镇的“公司家庭农场”生猪养殖项目,通过选出一个“能人”,负责一个“家庭农场”,带动多名贫困户务工增收,形成“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发展模式,让每一名贫困户都能得到一份固定收入,实现了绝不落下一个贫困户的目标。如今,贫困户脱贫了,项目实行全民持股的模式,所有村民都能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广顺镇来远村的蔬菜种植项目,在产业逐步成熟的基础上,推行“返租倒包”,把从农民手中流转的土地反过来以更低的价格成片承包给农民,让农民自主经营,公司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民重新成为土地的主人,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公司减少了大部分流转费用支出,转而投入到服务上。各方利益都得到了保障,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地还是那片地,通过创新扶贫模式,实现了集约化利用,价值得到了提升。强烈的反差之间,脱贫攻坚路上的道道障碍被一一攻破,乡村振兴的力量呼之欲出。

6月23日晚,采访团记者来到长顺县代化镇斗省村投宿。在村党总支书记黄继昌的安排下,入住一户农家。

晚上10点,许多农户都已入睡。但斗省村脱贫攻坚队驻地依然灯火通明,在村子一片漆黑中格外“亮眼”。

记者循着灯光来到攻坚队,还没进门,就能听见敲打键盘的声音。一旁的屋子里,完成当日工作的队员开始放松下来,进行“睡前讨论”:村子如何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记者走进屋内,加入了队员们的话题,开始了对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等工作的采访——

走出大山天地宽

“包裹”于大山之中的斗省村,贫困发生率达67.5%,属一类深度贫困村。

斗省村之贫困,缺水、地少、交通不便是重要原因。全村3800多人,可用耕地仅有3600多亩;喝的水是水窖积的雨水,顾不上有蚊虫蚂蟥;赶场要走10多公里,全部是崎岖山路;村子家家户户靠种植玉米为生,粮食必须省着吃……

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路修通了、水引来了,斗省村还抓住贵阳对口帮扶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生猪养殖,通过飞地模式建设蔬菜基地,村民收入得到了增加。但因土地稀少贫瘠,整村脱贫依然遥遥无期。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当地必须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除了走出去,别无他法。”黄继昌在斗省村脱贫攻坚队主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村党总支书记,他其实很舍不得村民们出走。但他曾反复测算过,全村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土地规模,最多只能承载60%的人口按时脱贫。这意味着,至少有1000多人要离开。

代化镇康顺社区,是长顺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几年间,伴随着代化镇小城镇建设的迅速推进,康顺社区的教育、医疗等设施相继配齐,周边蔬菜基地、饲料加工厂、电子加工厂相继开办,社区的生存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斗省村的搬迁群众大都搬到康顺社区,找到了工作,适应了新生活。

今年56岁的黄晓生原是斗省村人,两年前搬到康顺社区,成为附近蔬菜基地的一名工人。刚开始与人说起上班、下班时,她总担心人家说她“装腔作势”,如今天天都有活干,已成名副其实的上班族,技术、产业、市场等曾经十分陌生的词,现在她常脱口而出。

贵州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等机制,许多群众没了后顾之忧,希望搬、争着搬。但安土重迁的思想深入脑海,再穷,也有不愿意搬的群众。

一遍遍讲政策、一次次摆道理、一本本算收入账……为了说服群众搬迁,长顺县的基层干部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家庭院,“跑断了腿、说破了嘴”,努力解开贫困群众的心结。

“十三五”期间,长顺县共建设1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000多名群众通过搬迁走出大山,告别了过去土里刨食的日子,转而参加技术培训、琢磨产业发展,融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实在不愿意搬的,也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脱贫。”长顺县副县长董小林说,符合条件的村民,通过财政兜底、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帮助他们达到脱贫标准。有劳动力但不愿搬的,通过与各级就业部门联系,寻找就业岗位,引导他们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截至今年4月7日,全县完成劳务输出19批1600多人。

走出大山的村民,并不意味着和大山再无瓜葛。黄继昌和许多外出的党员、“能人”、大学生建了微信群。按照他的构想,等村民们见过了世面、等村子的产业发展空间扩大后,他还要请大家参与到村子的发展中来,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6月24日,长顺县阴雨绵绵。但雨水并没有浇灭干部群众奋斗的激情,蔬菜基地干活的工人、赶往贫困户家中的干部……这片脱贫攻坚热土上,处处都有奔忙的身影。

面对此情此景,采访团记者也顾不得雨水沾身。大家纷纷走进雨中、深入项目,去感受这股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能量——

铆足干劲奔小康

脱贫攻坚入之愈深,越需要激荡精神动力。

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是当地最高学府。但因教育规划、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等欠缺,学校一度萎靡不振,成为黔南州“倒数”,许多学生因而选择到临县的中学就读。

从开始,学校抓住贵阳对口帮扶的机会,协调贵阳六中、贵阳民中、贵阳实验三中进行帮扶。一批批名校长对学校的教育规划、教学管理等进行把脉问诊;对口帮扶学校接受全县600名教师跟岗学习;贵阳实验三中接收全县100名学生就读高中……

“人家这么帮我们,我们要更加努力。”长顺县教育局局长万雨常给县里的老师说,外因很重要,但内因才是决定性的。为了能够匹配好贵阳的教育帮扶,长顺县教育局专门制定了教师评价机制,对帮扶中教师的跟班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

两相努力,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教学成绩一跃走在了前列,成功申创了省级三类示范性普通高中,并于顺利通过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的第一次评估。老师信心足了,家长看到了希望,好学生都留了下来,中考成绩前50名学生从留不下几个到没几个离开。在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的带动下,全县教育行业精神振奋、生机勃发。

何止是教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长顺县处处涌现出振奋人心的故事。

因为交通不变,敦操乡一群干部,下乡入户开展工作时都要背上背篼,免费为出行困难的群众捎带生活物资,送去国家惠民政策和致富信息。最终,他们背走了贫困,背出了干群深情,被老百姓亲切称为“背篼干部”。

因为看到了希望,核子村对村子发展有点泄气的村民又鼓起了干劲,过去酗酒偷懒的贫困户变得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工作中来。原本让人瞧不起的村子,摇身一变成为“脱贫明星村”,收获赞誉无数。

脱贫攻坚,考验着扶贫干部的智慧和能力,更考验着他们的决心和意志。

多年在扶贫岗位上摸爬滚打的陈明华,提出以农民为主体发展食用菌的扶贫路子,向县委立下“军令状”:不成功,自愿辞职。在他的推动下,长顺县的食用菌产业已逐步成长为支撑一方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长寨街道杉木村脱贫攻坚队队员罗仕光,6月16日夜里走访贫困户时被毒蛇咬伤,辗转至贵阳进行治疗,数天后才脱离危险。生命垂危之际,他还不忘请同事帮忙照顾好所联系的脱贫户,担心他们因故而返贫。

“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话语,激励着麻山腹地的干部群众奋斗与担当,共创反贫困斗争的人间奇迹,朝着全面小康的路上奋勇前进。

面 孔

脱贫路上那些人

横亘在苗岭之上的长顺县,人们祖祖辈辈从未停止过与贫困的抗争。有人为摆脱贫困而挥汗拼搏,有人走出大山探索新的可能。

长顺的脱贫路上,太多的脸孔值得铭记,太多的身影值得书写。但更多脸孔,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他们在27万长顺儿女中,平平凡凡,却坚持不懈,默默用勤劳和勇敢换来幸福生活。他们是“长顺巨变”的参与者、亲历者,或更是“未来长顺”的建设者、见证者。

“外来媳妇”王寿花:一夜迎来新生活

端午节前一天,代化镇移民安置点康顺社区,露天坝里两只大铁锅,咕嘟咕嘟煮着粽子,一片热气腾腾的节日景象。“致富学堂”里,三四十个“姨妈”一边包粽子,一边摆龙门阵。35岁的王寿花是“外来媳妇”,她带着两岁的儿子来看热闹。

“我们是从斗省村搬来的,这里楼下就是超市,对面就是医院,到孩子上学的幼儿园走路就几分钟。”王寿花推开家门,瓷砖地板,布艺沙发,拾掇得清爽干净。客厅里50寸电视的上方,挂着一个相框,相框里两张照片、两个“家”。“一张是‘过去’,一张是‘现在’。”王寿花说,“做梦也没想到,一夜之间就迎来了新生活。”

,王寿花在东莞与彼时的男友、现在的丈夫梁兴国相识相爱。春节前,王寿花跟着男友来到代化镇,准备商量结婚。

“那一天,我终生难忘。”王寿花说,到达代化镇上,两人饿得不行,整个镇子都太穷,商店、饭馆都没有,两人便找人要了一碗凉米豆腐,就着开水充了饥。之后,男友拉着她的手,从代化镇一路走到斗省村。“抬头是一山又一山,脚下全是大石头,深一脚浅一脚,足足走了5小时,直到天黑了才到家。”第一晚,她就着月光,几块木板、一张破毛毯入睡。

第二天早上醒来才看到,家徒四壁,床和被子都没有,王寿花流下了心酸的泪。“斗省出了名的缺水,不要提洗脸洗澡,就连洗菜多用点水,都会被人家说。”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王寿花还是嫁给了梁兴国。两人默默在深圳打工,横下心挣钱,只为不再回斗省。

“没想到,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梦想提前实现了。不用花一分钱,我们就搬进了四房新居。”搬家后没多久,王寿花给娘家打了视频电话,这是老人第一次通过屏幕看到女儿的“家”。

“人不怕穷,只要‘成器’,日子总会好的。”王寿花说,康顺社区隔三岔五都在搞妇女技能培训,刺绣、厨艺、家政、养殖,她什么都要学,等娃娃长大了,她也去挣钱,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核子村村民刘靖:任何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

“我感受到核子村改变,是从每天接到的‘电话’开始的。”在广顺镇核子村的坝坝会上,戴着鸭舌帽的刘靖,皮肤黝黑,身形瘦削,言谈间不时冒出“市场供需”“人生价值”等。

刘靖是核子村3000亩茭白基地合作社的负责人,他的记忆中,核子村又烂又破。“以前大家都种水稻、苞谷,穷得叮当响。人懒惰,就想‘等靠要’。环境卫生脏乱差,村子各项工作都排在末位。”刘靖说,自从脱贫攻坚队进驻后,一切发生了改变,以前无所事事的闲人,都在攻坚队的带领下,搞发展、忙脱贫。

“那时每天一大早,攻坚队的电话就来了,队长从不问我起床没,开口就是‘你在哪’?逼着我不敢偷懒。”在攻坚队的带领下,刘靖不敢含糊,起早贪黑,帮助群众办好每件事,推动产业发展。

一年多的潜移默化,核子村的群众从不想干不愿干转变为主动干愿意干,从不配合不理解转变为理解支持,干群关系越来越和谐。,在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中,核子村取得了“0漏评、0错退、0反馈”的好成绩。

成绩来之不易,保持势头更需继续奋斗。刘靖说,如今核子村走上了种植茭白、折耳根、辣椒等高效农作物的新路子,脱贫致富走上正轨。“以前的核子村,为什么穷?绝不仅是大山阻隔了致富路,还有人本身没有积极发挥能动性。”在攻坚队的鼓励下,刘靖想了解的越来越多,贫穷背后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农村经济?市场的供和需有什么关系?金钱对幸福有决定作用吗?不满足已知已学,高中文化程度的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读《国富论》《贫穷的本质》《诗经》……

“如果农民只会种地,人生的路就会越走越窄,环境好、政策好,只要不懒,就有出路!”刘靖说,眼下核子村的茭白长势喜人,还有10来天就可丰收,他相信,任何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任何时候开始读书都不晚。

种获村村民王启忠:我也要一年挣上30万

眼下,在广顺镇种获村,连片的草棚覆盖在翠绿的峡谷之中,铺天盖地,颇为壮观。这些草棚之下,种的是“山中珍宝”竹荪。带着竹荪技术走进长顺县的,是来自关岭县的陈志仁。,在他的带领下,一位紫云县农户在长顺流转土地种植竹荪,一年赚了30万,盆满钵满的“长顺漂”成为当地另一种致富“传奇”。

“不是本地人都能在长顺致富,我们本地人也不能错过机会。”下定决心,跟着致富带头人种竹荪,55岁的村民王启忠还思量了几个月,种玉米一年到头赚不到几个钱,要种竹荪,就得拿出胆量和勤奋来搏一搏。

“长顺县发展快,如今走到哪里,大家都在讲‘致富’,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各种各样的模式,都是为了搞发展。”王启忠四处观察,各个村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产业,农民得到不同的分红。

“竹荪一年收三次,每次或收竹荪蛋,或收竹荪花,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还能自己调整采摘期。鲜货价格不好时,还可以制作成干货,一亩年产值3万元至7万元。”王启忠决定种竹荪,是因为看中了自己能当“老板”,又能适应市场变化。家人听说王启忠要搭长顺发展的快车搞产业,都积极支持。“大儿子支持了几万,二儿子也支持了几万,自己又贷款几万,就开始了‘创业’。”

如今,王启忠就在竹荪基地上给自己搭了个草棚,吃住都和竹荪在一起。“我不怕苦不怕累,明年也要赚个30万。”王启忠说。

故 事

卢华忠一家——

“搬出来”的好日子

“自打住进新家,活法都变了。”代化镇斗省村达基组村民卢华忠乐呵呵地说。

代化镇是极贫乡镇,斗省村达基组更因交通不便,是极贫乡镇中最贫穷的寨子。数据显示,达基组22户村民家庭财产不足百元,近百名村民年收入不足500元,饮水、吃饭都很困难。

10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安排20名省级领导,包干对口帮扶20个极贫乡镇,长顺县代化镇成为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的帮扶点。5年来,贵阳市持续投入帮扶资金、帮扶项目,使得代化镇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必须搬出来。

卢华忠和妻子罗兰妹是生活在达基组的一户苗族同胞。春节期间,卢华忠一家和22户村民一道整体搬迁到了代化镇康顺社区搬迁房里,成为搬迁小区的第一批居民,开始了新的生活。夫妻俩不仅搬进了新小区,而且每月可领到共2400元的保洁工资,从缺水少地、衣食困难的农民,转变为有了稳定收入的城镇居民。

位于代化镇附近的蔬菜保供基地建成投运后,今年3月,卢华忠和妻子商量后一起到蔬菜基地打工。罗兰妹学习了蔬菜种植技术,在基地里种植蔬菜,卢华忠则负责基地的垃圾清运,夫妻俩勤勤恳恳,家庭月收入达到了5400元。

现在,他家里的柴火炉灶换成了液化气炊具,电视机、冰箱等家电也置办齐全,卢华忠每天骑着摩托车来往于务工的蔬菜基地和搬迁安置小区。“好日子过得‘香香的’,越来越有希望。”卢华忠说。

对 话

长顺县政协副主席、扶贫办主任陈忠翰:

长顺巨变与贵阳帮扶密不可分

从开始,贵阳对长顺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五年来,贵阳投入资金、引进资源,全力帮助长顺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3月,长顺县脱贫“摘帽”。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首站走进长顺,记者就结对帮扶工作,与长顺县政协副主席、扶贫办主任陈忠翰进行了对话。

记者:贵阳市与长顺县开展结对帮扶以来,五年心手相牵,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陈忠翰:长顺的发展和收获可以用“前所未有的变化”来概括,尤其是在代化镇,变化翻天覆地。从产业、资金,到教育、医疗、人才,贵阳的帮扶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真心实意的,倾尽全力的。例如,贵阳市白云区对口帮扶长顺县白云山镇,白云区在召开区里面的重要会议时,会把白云山镇党委书记喊去,一起开会,一起部署工作,把白云山镇当成白云区的一个乡镇来抓工作。更多时候,贵阳对长顺,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口帮扶,而是当做自己的一个县来帮来扶。这些年,贵阳和长顺通过优势互补的合作帮扶机制,实现了“双赢”。至,长顺县累计减贫18976户82696人、剩余贫困人口1443户2977人,贫困发生率从的36.06%下降到1.29%,39个贫困村出列。今年3月3日,贵州省宣布,长顺县脱贫“摘帽”。这些都与贵阳市倾心倾情帮扶密不可分。

记者: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帮扶要取得成果,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在协作工作中,长顺有什么样的经验?

陈忠翰:紧紧抓住贵阳帮扶长顺的机遇,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融贵阳、融贵安的发展理念,长顺第一时间就是要找出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需求。

总的来说,长顺有几个优势。交通方面,惠兴高速、花安高速、乌当至长顺的高速公路、接贵安新区的广开大道,以及将要开通的都香高速,拉开了长顺县互联互通的城市框架。区位方面,长顺是黔南州唯一一个与贵阳贵安毗邻的县城,从长顺县城到贵阳南收费站,仅50分钟车程,到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仅一个小时车程,从广顺镇到贵安新区湖潮乡只要10分钟。旅游资源方面,长顺有神泉谷休闲旅游区、杜鹃湖、广顺州署、凤凰坝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中华银杏王等。长顺农产品资源丰富,从“长顺四宝”到如今“4+N”,都是长顺的品牌,“四宝”是高钙苹果、绿壳蛋鸡、紫王葡萄、小米核桃,“N”还包括长顺蔬菜、生猪养殖、优质大米等,今后长顺要发展一家上规模优质大米加工厂,打造优质大米产品。此外,长顺还有土地资源、劳动力等优势资源。

记者:作为省会城市,贵阳有交通、开放、区位、创新、大数据等优势资源。未来,两地将如何继续优势互补,资源匹配,巩固提升好脱贫成果,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把发展的路越走越宽?

陈忠翰:顺应发展之势,长顺未来要更加积极融入贵阳贵安发展,构建大能级城市经济圈,把长顺打造成为贵阳市民生活物资的保供基地、生产基地,让长顺的优质农产品进入贵阳市民的菜篮子、餐桌子,鼓起两地老百姓的钱袋子。同时,把长顺打造成为贵阳市民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现在每到周末,从贵阳到长顺的游客非常多,在往年的国庆节假期,长顺高钙苹果成熟时,农民不用都拿到市场去买,贵阳来的客人,能全部买完。

长顺也积极承接贵阳市产业转移和产业配套。贵阳市现在不少产业在开展“退二进三”,有些退下来的企业,需要找地安置,长顺就有不少土地资源,对接贵阳贵安的装备制造业、新兴材料等行业,长顺已经培育一批建材、混凝土、砂石料、钢构等配套产业,不断加强承接能力,成为贵阳市大型优质企业的产业配套和生产基地。

此外,长顺将继续摸排清楚劳动力结构、现状,根据贵阳劳动力需求,有序有组织地输入。继续深化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把贵阳的高端专家、管理人才“请进来”,提升管理水平,组织长顺的专家人才特别是骨干教师、医疗人才“走出去”,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升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推动长顺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继续加强与贵阳合作,特别是加强贵阳市7个区(市)与长顺7个乡(镇、街道)的合作,希望这种帮扶形式能够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深入互补,深入合作,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手 记

山水间 蜕变的“顺城”气质

从贵阳出发前往长顺,沿着银白高速、惠兴高速,车辆一路都在高山峡谷中穿行。开通的惠兴高速,叩开山门,结束了长顺县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把长顺和贵阳的时间距离缩短到1个小时。

以前很多人不知道长顺,但讲到麻山瑶山,无人不知。这“两山”,一度是贵州极贫的代名词。地形呈狭长状的长顺县,就坐落在麻山腹地。自“八七”扶贫攻坚开始,中央、贵州在“两山”地区投入巨大减贫力量,但因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脆弱、交通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落后,脱贫异常困难。上世纪90年代初,专家调研发现,“两山”地区缺粮、缺钱、缺水、缺房、缺电、缺医、缺教、缺穿、缺油盐、缺路等“十缺”。

一个与世隔绝、连时间概念都模糊的地方,如今脱胎换骨,成为分秒必争的“战场”,生机勃勃的新城。

采访团的车辆靠近县城时,漫山遍野决战贫困的标语,从山腰和村庄扑面而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小康不达绝不罢休”“决战100天,决胜60天”“精准扶贫富口袋,文化小康富脑袋,生态文明富万代”……近在咫尺的长顺仿佛在一遍遍告诉来人,这场“硬战”,志在必得。

山峦环抱的长顺新县城,大街小巷干净得让人印象深刻。高层建筑、新型住宅、休闲广场,精巧地布局开来。华灯初上,县城中心的朝顺城市广场上,连排楼宇点亮霓虹灯,在夜空中划出一道现代都市感强烈的天际线。

从村庄到县城,一切都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个今年3月份才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采访团第一个见到的人是长顺县的扶贫干部陈明华。个子不高,一身工作装,说话精炼又直切重点。跟记者打完照面,他马上进入“状态”,开始介绍脱贫攻坚情况。从贫困发生率、贫困兜底户,到单项、多项达标数据,再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全民入股”等各种扶贫模式,陈明华如数家珍。

在之后的蹲点采访中,陈明华一直跟随。每到一处,乡镇干部、脱贫攻坚队、致富带头人、种养殖农户就会自觉聚拢过来,彼此间快速沟通有无、传递各方信息。在摆所镇采访时,一位农户反映玉米销路问题,陈明华打开手机微信,马上联系广州市场询价,“今天广州收1.2元每斤,加上运费不划算。”关闭微信群,他又拨通了贵阳石板镇销售商的电话。

陈明华不是拥有“超强记忆力”的个例,在数日的采访中,采访团发现,他正是长顺县脱贫攻坚群像的一个典型。走进长顺县各个村庄和基地,农户、扶贫干部、网格员,大家每天聊的、听的,都是脱贫攻坚,翻来覆去念的就是一本“致富经”。就连大字不识的农户,也能清清楚楚算一笔增收的账。

长顺县——贵阳市农副产品蔬菜保供基地,在与贵阳农投集团的合作共建下,实现蔬菜种植产量2500吨、产值1000万元,带动1600名农户增收。

61岁的农民刘帮和种了一辈子包谷,去年开始,他先后在基地上跟了十多位师傅学农业技术。“科学喷灌、配比肥料、田间管理,这一年学到的‘武艺’,比大半辈子学的加起来还要多得多。”刘帮和说,以前种茄子、西红柿,哪知道要管理,苗扔进土里就等着收。虽然他也讲不清楚贵阳公司怎么带动农户、怎样入股分红,但他现在每个月2000多元的务工费和每年每亩800元的土地流转费,是稳稳揣在了荷包里的。他感觉,有技术又能挣钱,就是现在的“新农民”。

新农民,新农村,新面貌,新气象。

在代化镇,更为直观、更为深刻。这个地处麻山腹地的乡镇,曾是长顺县的“贫中贫”,贵阳帮扶的“重中重”,脱贫攻坚的答卷如何?用当地一位扶贫干部的话来说:“贵阳帮扶下的5年‘战贫’,代化镇的社会发育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

这个说法不夸张。开始,在贵阳的帮扶下,代化镇向贫困发起“总攻”,开辟农村生产力的试验场,推动乡村经济爆发式发展,形成以生猪养殖、蔬菜种植、构树种植为主,生态养鱼和绿壳蛋鸡养殖、牧草种植等为辅的“3+N”农业产业布局,建成柏油路30余公里,通组路、产业路51.35公里,城镇面积扩大了1倍,如今该镇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采访最后一天,在代化镇路边一家新开的小餐馆里,梁姓老板谈起家乡巨变,概括为“以前代化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这三五年都实现了。”

“以前,天黑不见五指,口渴也要省着喝水。走路回家,能把你走哭,买包盐,也要翻山越岭。现在到处都有路,条条路有灯,电线还都埋进了地下。街上开个车,不要以为是在农村,不用看红绿灯,乱停乱开照样被罚款。”不堪回首的“老代化”,一去不复返,梁老板说,代化人要奋斗,要“惜福”,他现在连垃圾也不会乱扔,“住在有‘里’有‘面’的新农村,就得当个规范、文明的新农民。”

采访结束,从代化镇新建的外环路,出发返回贵阳,放眼回望,半空中没有一根电线电缆,天空蔚蓝干净,青山环绕,四周学校、移民小区、医院、广场,一切都是崭新的。修好一条路,建好一座城,不仅打通了沟壑、带来了便捷,更种下了梦想。

群山漫漫,可以阻挡人们的视野;漫漫群山,也可以是升腾希望的地方。

山水之间,一座城迎来千年蜕变。人民从世代折断腰背、苦力劳作,走进了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伴随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浪潮,长顺看到了无限可能,长顺人民正用智慧、勤劳和坚韧,牢牢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向幸福生活发起新的追求。

记者:佘崇忠 张可 李定林 游红

原标题:《长顺:决胜麻山抒壮志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系列报道之一》

长顺:决胜麻山抒壮志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系列报道之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