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冒险王神兵传奇 冒险王之神兵

冒险王神兵传奇 冒险王之神兵

时间:2020-07-25 12:13:56

相关推荐

冒险王神兵传奇 冒险王之神兵

#斗罗大陆电视剧#

【腾讯第1集】电视剧《斗罗大陆》经典台词

2【今日头条】今日头条

3【今日头条】今日头条

4-5【今日头条】今日头条

6-7【今日头条】今日头条

梦中女声:

醒来吧,醒来吧!

用本真的自我和不灭的希望,

去寻找你心底最深处的秘密。

醒来吧!

醒来才会看见真正的自己,

醒来才能揭开粉饰的真相。

穿过真诚的谎言,

往心底去,往远方去。

也许你会浴火重生,

也许你会坠入最深的黑暗……

唐三(被人面魔蛛追杀):既然躲不掉,就只能冒险一搏了!

唐三(读书):武魂是内心力量的外在具现。

唐昊:

如果有一天,

这锤子无法抑制,

终要现身,

那你要记住,

这个锤子,

不是杀戮之器,

它是为了守护而生。

记住,

在你的未来,

永远用你左手的锤子保护好右手的草,永远!

唐三(看父亲打铁):

看清了,

原来每一锤,

都砸在同一个地方,

一点偏差都没有。

唐昊:

这才是千锤百炼的真谛——

力量汇聚一点,

凡铁化成神兵。

唐三(回答村长):其实我爸对我挺好的,他只是不会表达。

唐昊(回忆对儿子说的话):你自己的路,自己去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真实的长津湖战役到底什么样#非议长津湖战役实在不该

电影是电影,历史是历史。电影《长津湖》大热,但走出电影院总听到有人边走边议论,认为这是一场无准备之仗,打的太仓促了,太惨烈了,甚至有人说是拿战士的生命冒险。为此,我走访了正在干休所疗养的89岁赴朝参战老兵吕章威。

吕老思维很清晰,看了我手机里的几张照片后说,这哪里是真实的战场啊,编导再有想象力也编不出长津湖战役。

1950年秋,朝鲜战争爆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浪潮在全国各地掀起浪潮。18岁的吕章威的血液里流淌着家国情怀,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他报名参军。第一次,领兵的部队首长见他个子小,拍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参军打仗不怕吗?那可是要死人的。”吕章威豪气地回答:“我学过医,我要救人。”首长惋惜地说:“小伙子,我很想要你,但你实在太小了。这样吧,你把医术学好一点,下次来接你,可以吗?”不到一个月,吕章威被另一支部队接走,经过10天培训作为军医登上赴朝参战的火车。

火车一边开,一边陆陆续续有棉被、棉衣、棉裤补充上来,但直到踏上朝鲜土地他所在的团仅有10%的战士穿上了棉衣棉裤,30%的战士有一件棉衣或棉裤,60%的战士还穿着男方过冬的薄棉衣、单裤。因为部队行军速度不一,他所在的20军177团到达指点区域后埋伏在冰天雪地里三天四夜。为了不暴露目标,他们在冰雪阵地中一动不动。如果埋伏位置好,战士们用树枝搭个窝,一床棉被大家叠在一起取暖,更多的战士只能趴在雪地里。他们团有个6连,125名官兵全部冻死在阵地上。

对这场战争,当时从师长到士兵很多人不理解,战后总结才明白战役的重要性。

一是没有长津湖战役,西线压力会更大,或许就会改变战争的走向。长津湖气候恶劣,美国人也知道,但他们还是要开辟东西两条战线,目的是速战速决,短时间打到鸭绿江边,他们没有想到装备极差的中国军队敢于进入长津湖地区,粉碎了他们的战略图谋;

二是让敌人患上了恐惧症。当我们出现在他们面前,美国人真的以为是天降神兵,惊慌失措,追击过程部队伤亡很小,当他们组织狙击战时因为火了的巨大差距,部队伤亡才越来越大。这场战役我们损失巨大,美国人损失也不小,以后每次战斗,只要听到我们的冲锋号,他们就胆战心惊,仓皇而逃;

三是客服了轻敌思想。出国之前,部队普遍有轻敌思想,认为美军就是纸老虎,通过这一战从指挥员到战士把困难想到了前面,准备工作做的更充分,为后面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吕章威老人最后说,这场战争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非议这场战争是对每一位牺牲在长津湖的战士的羞辱。

[微风]1955年,苏州市园林局把虎丘剑池的水抽干,清理完淤泥后,在池底发现了一个洞穴。

公元前550年,吴王死后夫差即位,夫差将父亲葬在海涌山,有人发现一只白虎盘踞在墓葬的周围,久久不愿离开,此地因此得名虎丘。

公元前2,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中特地绕路来到了虎丘山寻找吴王当年陪葬的3000把宝剑,但扫兴而归,据传说,吴王的陪葬品中有很多珍贵宝剑,任何一样都是珍贵的神兵利器。

后世的统治者不愿让这批宝藏落入他人之手,曾多次派人寻找,但始终未能找到吴王的墓地。

1953年我国政府接管整修并对外开放虎丘山风景名胜区,此处位于苏州古城西北处,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游客们神往许久。

为了能够让风景区更好的对外开放,也为了能够对文物起到更好的保护,1955年苏州市文管会和园林部门曾经派专业的工作人员将虎丘剑池的水抽干,把里边的淤泥清理干净,探索是否真的有传说中的吴王墓葬。

工作人员发现在下坡岩石遮挡处中有一个长10米的通道,顺着通道一直向前走去,可以看见墓门,园林部门立即汇报给了当地的文物保管委员会。

委员会派出了两名干部来到现场进行专业勘探分析,发展此处是一座洞室墓,根据墓的形状所判断,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墓。

他们在继续前进的途中发现有三块巨大的石头堵住了去路,经过对石头的成分化验发现这是墓室的大门,确定了墓葬的主人和墓穴的具体位置后,大家将此事写成了报告,向江苏省请示。

因为事件重大,江苏方面不敢擅自决断,于是将报告继续向上传递,请求上级的指示行动,这个报告最后一直送到了国务院周总理的手里。

周总理得知剑池下是吴王墓葬以后也犹豫了一会儿,决定将是否要打开墓葬的选择权交到苏州文物保管委员会的手里,但若是委员会决定打开吴王墓葬,则要保证墓室中的文物不得有一丝损坏。

当时无论对文物的保存技能还是挖掘技术都没有办法保证一丝不破坏墓葬,苏州文物保管委员会纵使对吴王墓葬再如何感兴趣,也不能冒这个风险,最终决定暂时将吴王的墓葬封存,等到科技发达之时再行探索。

[微风]1978年10月的挖掘也以失败告终,1996年,虎丘山风景名胜区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每年来往的游客人山人海。

6月3号,虎丘山风景区管理处为了维修虎丘山各处景点,再次抽干了剑池里的水,此时距离1955年已经过去了53年,无论是科技还是机械都有了全新的进步,果然在这次清理的过程中有了不一样的发现。

1955年的那次清理将其中的淤泥清走了一半,并没能看清池内原貌,的这次清理非常彻底,大家发现面前拦路的青石板一共三块,非常明显是有人担忧日后会有盗墓贼光临而刻意搬运作为墓葬的屏障。

苏州市的电视台派出了最高清的照明设备,全程负责跟拍,大家都在期待这一次能有不同的发现。

可是经过有关工作人员的研究考察,发展三块青石板中只有两块是完好的,其中一块处于错位状态,错位的这块青石板是云岩塔寺地基的一部分。

最初的云岩塔寺是一座木塔,建造于隋文帝仁寿九年,因雷击而毁坏。

如今大家能看见的云岩塔寺是后周乾佑八年到宋建隆二年所建而成,从明代开始,云岩塔寺开始倾斜,1956年经过苏州市政府的加固修整,阻止了云岩塔寺的持续倾斜。

[微风]1981年到1986年苏州市政府对云岩塔寺进行了第二次大修,确保云岩塔寺能够稳立于此。

苏州市政府为了保住云岩塔寺聘请了无数专家耗费心血,可若是为了探知吴王墓葬的秘密强行挪开这三块青石板,有极大的可能会导致云岩塔寺崩塌。

在场没有任何人能够冒险,吴王的墓葬中虽不一定会有3000把宝剑,却一定会有很多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重见天日对我国历史学家研究春秋战国的相关文化会有极大帮助。

但是云岩塔寺同样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古文物遗产,所以最终为了保住云岩塔寺,苏州文物保管委员会最终决定继续暂时封存吴王墓,等待后世之人有能力保全云岩塔寺的时候,再探究吴王墓葬的秘密。

虎丘景区云岩寺塔经过审批,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也证明了当时苏州文物保管委员会的决定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城市商报》

《苏州郊区志》

《郡县志》

《越绝书》#历史#

子午谷的地形还原图!有人说当年如果诸葛亮采用了魏延的计谋,5000人轻装穿过子午谷,直扑长安,打曹睿一个措手不及!魏延的5000兵马宛如神兵天降,长安守军必然不堪一击,天下唾手可得!只怪诸葛亮生平过于谨慎,不敢冒险!错失了良机,也让魏延失去了展示自己军事才华的一个机会!

十年前,我也认为子午谷奇谋很棒,诸葛亮为什么不用?

现在,我觉得魏延这个奇谋是错的,根本不可能实现!诸葛亮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有的以偷渡阴平为例进行反驳,其实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情况完全不同。邓艾偷渡阴平,那次钟会大军可是把姜维主力全部吸引过去了,蜀国后方防守空虚,邓艾才能奇袭成功!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刘禅没抵抗,直接开门投降了!当时的成都尚有十几万军民,如果刘禅抗战到底,邓艾不会那么容易得手,甚至会深陷险境,全军覆没!

可偷袭子午谷就不同了!就算魏延能够兵临城下,就一定能把长安城打下吗?长安城的守军可比成都多得多!就算魏延穿过长安外围的多个据点,兵临长安城下,并且拿下长安城。

那然后呢?当年诸葛亮在下珪连郭淮都拿不下,没办法才去街亭补上口子,堵住在关陇大道疾驰增援的张郃,而张郃也不负众望,一战收拾了马谡,口子被撕开,诸葛亮已暴露在张郃铁蹄之下。

战事一开,魏延就算拿了长安,如何应对张郃?如何应对后面曹睿的亲征?魏延被围在长安怎么办?诸葛亮根本就无力支援,这5000人定然有去无回!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蓝玉只不过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将领,居然敢强占敌国皇帝的妃子,甚至逼得对方自尽身亡,究竟是谁给了他这么大的胆子?

明朝建立初期,元朝的残余势力逃窜到了蒙古,建立了一个名为北元的小王朝。虽然北元的实力并不强悍,但它们的存在就像一个苍蝇一样,惹人格外心烦。而此时的明朝刚刚建立,一切百废待兴,朱元璋更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对付他们,所以只能咽下这口气,养精蓄锐。洪武,元朝残余势力妄图卷土重来,不断侵犯大明北部边境,忍无可忍的朱元璋决心一举灭掉元朝的反叛势力。但无奈的是,如今距离朱元璋一行人意气风发的岁月早已过去了20多年,那些当初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一个个都年事已高,早已无力再扛起统帅的大旗了。

这时候,有一个问题摆在了朱元璋的面前。要让谁来带兵打仗呢?这时,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出现在了朱元璋的视线里,但派出一个毛头小子前往荒漠去带兵打仗,无疑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但很幸运的是,老朱赌赢了。蓝玉刚刚一出兵,北元皇帝就得到了消息,但她却没放在心上,毕竟大明和北元已经相安无事了几十年。北元乐观地认为,这次肯定还是干打雷不下雨。眼看着蓝玉离自己越来越近,北元也丝毫不慌。他们认为,没啥打仗经验的蓝玉在无水无粮的大漠里肯定分不清方向,寸步难行。

当时蓝玉带着15万大军宛如愣头青一般,也不管没粮没水就跑进了沙漠,毫无准备的北元军队面对着好似神兵天降的明军,被打个措手不及,根本就不是对手,很快便全军覆灭,北元就此元气大伤。然而胜利给人的冲击是很大的,看着打下来无边无际的广阔领地和大帐中数不清的金银财宝,以及上百位角色异域美女,此时蓝玉的心态彻底发生了变化,他觉得自己好似战神重生,过于骄傲的心态让他开始摆不清自己的位置,甚至还精虫上脑,强行地侮辱了北元皇帝的妃子。这位刚烈的妃子在被侮辱后大骂蓝玉的恶行,扭头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此时的蓝玉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毕竟在当时那个战乱年代,这种事情在行军打仗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但当时的大明朝刚刚建立,根基不稳,民心恍惚,正是稳定政权的时候。朱元璋虽然痛恨元朝,但他心里很清楚,自己要坐稳江山,就必须得到元朝移民的支持。但蓝玉的所作所为恰恰激怒了元朝百姓,不少元朝俘虏纷纷逃命,一些蒙古贵族对明朝也是忌惮万分。但这还不是最过分的,蓝玉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竟还做出了让所有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据说当时立下大功的蓝玉打完仗回京途中,仅仅因为守城的士兵开门晚了一点,他竟然直接拿大炮把城门给轰开了,用炮攻打明朝的城门,这种行为在朱元璋眼里和造反没什么两样,但毕竟此时的他刚刚立了战功,朱元璋也只能够暂时忍让,气不打一处来的朱元璋虽然嘴上什么也没说,但心里就把他给刮了几万遍了。可自大的蓝玉始终没看透朱元璋心中所想,一味地嚣张跋扈,最终也惹来了杀身之祸。可悲的是,她全族上上下下也为他的狂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狂妄自大的蓝玉自以为立下了战功,就四处嚣张跋扈,谁都不放在眼里。朱元璋虽然早就对他起了杀心,但毕竟自己年事已高,皇帝的位置也做不了几天了,肯定得给自己的儿子留几个人才。于是总是朱元璋在讨厌蓝玉,也始终没狠下心来对他下手。但可惜的是,被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没了后顾之忧的朱元璋也没什么理由再留着蓝玉了,再加上他之前种种卑劣的行径,朱元璋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

另外,太子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已经选定了皇孙朱允文继承老朱家的江山。他心里很清楚,朱允文年纪尚轻,根本没有能力压住那群老臣。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朱元璋最终开始了他屠戮功臣的一系列行为。而对蓝玉的处置,无疑是对轰动朝野的那一个。

洪武26年,蓝玉被冠以谋反的罪名,原本光鲜亮丽的梁国公一夜之间成了人人喊打的阶下囚,而朱元璋为了一解心头之恨,竟然直接下令对其剥皮食草。不知道在战场上经历过腥风血雨的蓝雨,在面对活泼这种酷刑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不仅如此,朱元璋为了以绝后患,还直接将蓝玉全族上上下下全部处死。

据统计,因为蓝玉一案被株连杀戮的就高达一万多人。不得不说,蓝玉虽然是一代名将,但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和自大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做人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才是长久之计啊。大家对蓝玉的所作所为以及他悲惨的下场还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呢?#头条历史##历史故事#

“已上岛。”1950年4月17日,前线参谋向聂荣臻回电。聂帅长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韩先楚胜利了。然而此刻,韩先楚却独自面对大海,坐了整整一夜。

这是韩先楚最刻骨铭心的一场战役。

放牛娃出身的韩先楚,是军中有名的“旋风将军”。他胆大果敢,军事嗅觉灵敏,异常勇猛。

新中国解放后,中央军委给前线下令,争取在1950年夏季解决海南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推迟的作战计划。因为此前金门失利,使我军认识到陆上作战和跨海作战完全不同。

可是,当时负责40军15兵团的韩先楚却一再向中央请示,要在谷雨之前攻取海南岛。

当时,我们还没有一艘登陆舰,渡海作战是新问题,困难不少。但是韩先楚却认为,用木船也可以打海南岛。

从3月中旬开始,他连续请战,反复求战。终于在4月10日,等来了中央军委下达的大举强渡作战命令。

但是,没有海上作战经验,很多士兵甚至未见过大海,很多人产生了畏难情绪。有一位参谋长在临上阵的时候,故意拿石头把自己砸伤,躲避战斗,谎称是特务打伤的。

在挑选第一批登岛人员时,以往跃跃欲试的场面,一片寂静。很多人低着头,不敢正视韩先楚的眼睛。很明显,他们认为那是去送死。

但是,韩先楚明白战机转瞬即逝。

再难,也得上。

1950年4月16日晚7点30分,300多艘双桅蓬木船悄悄出发,从雷州半岛准时启渡。韩先楚亲帅6个团的兵力,利用季风期的水流风速发起攻势。

4月17日,他们用木船拦截了敌人的炮舰,抢到了临高角地带,船队渐渐逼近海岸,木船的桅杆被敌炮打断。韩先楚跳入水中,与战士们冲击,率先成功登陆。

其实,开战当天,即将登船时,有的干部说忘记带了东西,有的说下去上个厕所,下船后一去不归。可想而知,韩先楚当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上岛后,韩先楚面对大海,掩面而泣,一个人坐在海边呆了一天一夜。

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有人说,韩先楚过于冒险,明知敌我力量悬殊,还要强攻。

事实上,韩先楚的“一意孤行”并不是没有章法的蛮干。

他在无数次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具备超前的眼界和谋略。如果,错过谷雨时节,大海就会变为逆流,对作战更加不利。

领命之后的韩先楚,每天与当地经验丰富的渔夫、船工在一起,分析海流、潮汐,训练船上作战的要领。硬是在短时间内,将一支东北来的“旱鸭子”蜕变为成“水蛟龙”。

当地老百姓交口称赞,真是一支“神兵。”他曾说:“我没有什么大谈特谈的经验,只是对手不知道我的厉害。”

历史的演变往往就在一瞬间。如果,海南岛不是在5月1日解放。那么,一个半月后开战的朝鲜战争,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种局面。

如今,风景旖旎的海南已经成为我国南海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用多情温暖的怀抱迎接度假的四方宾客。

而这安宁盛世,离不开先辈们一场场的血战。致敬英雄,铭记历史,共勉!#建军94周年#

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失去了11位大将,光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

自诸葛亮出山以来,便为刘备光复汉室的理想而奔波筹谋,在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更是倾尽心血,辅佐幼主,几次讨伐中原,希望能够实现刘备的意愿。然而,以蜀国之力终究不足以支撑平定天下的宏伟梦想。便是算无遗策的诸葛亮也只能含恨而终。

其实,蜀国的失败在诸葛亮第一次兴师北伐的时候便可以预见了,这次北伐不仅让蜀国损失了11名大将,更是将蜀国的弊端和弱势暴露得清清楚楚。这就已经为蜀国后来的屡战不利埋下伏笔了。

刘备征吴失利之后,退回蜀中,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一年以后,便在永安宫中升遐,自此之后,丞相诸葛亮成为了蜀汉军政大权的实际掌控者。在诸葛亮掌权之后,便多次上书幼主,出师北伐,征讨中原。

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有许多人对诸葛亮的做法不理解。因为当时天下三分,而蜀国偏安一隅,国力羸弱,根本承担不起庞大的军费开支,按理说应该做的不是兴兵,而是休养生息,等国力强大之后再图后计。然而诸葛亮多次兴兵北伐,不仅没有取到预料中的效果,反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使得蜀中的经济民生受损。许多人甚至就此得出了“蜀汉实亡于诸葛亮”的结论。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蜀汉真的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兴兵北伐并非是诸葛亮穷兵黩武,而是时局逼迫之下的无奈之举。诸葛亮也知道北伐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为了蜀汉的生存,他别无他法。

首先,曹魏不会给蜀汉发展的机会。当时曹魏已经占据了整个中国北方,其发展的速度必然快过蜀国,而且刘备冲动伐吴,使得蜀汉元气大伤,此消彼长之下,魏国对于蜀汉的优势就更大了,如果任凭曹魏立住脚跟,那么蜀汉就真正只能任其宰割了。

所以,这时候如果采取单纯的防守姿态,固然可以与民生息,恢复国力,但是长远看来,却是亡国之策,唯有以攻为守,征讨曹魏,才能为蜀汉赢得一丝生存的空间。如果胜了,自然是最好,如果没胜,也起码可以维持目前的态势。

其次,征讨曹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正统之争。刘备自起兵以来,便自称汉室后裔,其称帝之后,也以“汉”为号,因为这是他所有行动的合法性基础。但是彼时,曹丕已然逼迫汉献帝禅让,以魏代汉。

如果此时不立刻以“汉室正统”的名义对曹魏进行征讨,那么曹魏统治下的百姓便会慢慢认可魏室政权,而渐渐淡忘了汉室。一旦民心全部归于曹魏,那么蜀汉政权就会从正统的地位跌落,而变成一个割据性质的地方政权。这对于蜀汉的打击将会是致命的。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北伐之举看似主动,其实是时局逼迫之下的无可奈何。那么第一次北伐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在诸葛亮刚出师北伐的时候,大将魏延便献上了自己的计策,也就是被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子午谷奇谋。

大致来说,魏延的计策就是兵分两路,一是由诸葛亮率领蜀军主力出褒斜谷,与曹魏的主力部队正面对敌,而魏延则率领一部分人马从子午谷而出,直接绕到魏军兵力薄弱的后方,神兵天降,杀他个措手不及,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然而,诸葛亮却直接否决了魏延的计策,理由是“悬危”,也就是太危险,太冒险了。其实,以当代人的后见之明来看,魏延的计策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而子午谷奇谋一旦成功,第一次北伐也会取得一大胜果。

但是,魏延的计策太依赖粮草的运输了。魏延的计策是在出师之时才提出的,但问题在于,魏延率师奇袭容易,军队的补给如何供应。诸葛亮为了北伐,准备3年,才算解决了后勤问题。现在魏延突然提出此计,哪有时间和人马去保证补给。

而一旦粮草中断,对于正在打仗的军队而言,无疑是致命的。也正是由于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诸葛亮才否决了魏延的计策。

在否决了魏延提出的政策之后,诸葛亮自己则提出了“陇右策”,即出兵陇右。

诸葛亮出兵陇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曹军从未预料诸葛亮会从陇右进军,因此防御较为薄弱。其次,曹魏在陇右的统治基础很薄弱,当地反抗曹魏政权的斗争一直没有停过,反而当地的势力与蜀汉的关系密切。更为关键的是,占据陇右之后,粮草的压力会大为减少。

按理说,诸葛亮此计可为绝妙,然而,终究是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想到在街亭一战中,马谡会因为狂傲自大而遭致失败。而街亭失守,也打乱了诸葛亮的全盘布局,虽然凭借诸葛亮的计谋,大军得以在张郃的追击下从容撤退,但是攻下长安的梦想却是不可能实现了,第一次北伐也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为了稳定军心,诸葛亮含泪将失败的罪魁祸首马谡问斩,而在首次北伐后不久,赵云也与世长辞,再加上马玉、阎芝、刘郃等死于北伐的9名将领,首次北伐竟让蜀汉生生损失了十一员虎将。从此,蜀汉的情况更加窘迫,而诸葛亮的北伐却还刚刚开始。

在那之后,诸葛亮又多次组织北伐,却无一能够成功,诸葛亮也落得个在瑟瑟秋风中病逝五丈原的悲壮结局。

其实,以诸葛亮之智,何曾不明白以蜀汉之力征讨天子无疑是难于登天,但他终究不肯认输,明知天数,却仍要搏斗最后一刻,这便是诸葛亮的精神。

最惨痛的违章作业——1960年,苏联一枚新型导弹突然爆炸,1名苏联元帅和160名导弹专家,被高温瞬间汽化……

美苏争霸开始后,双方在科技领域展开竞赛,1957年苏联用运载火箭,把1.5吨重的卫星送上了太空,这意味着苏联有能力将核弹投放到世界上任意位置,同时率先成立了全球第一支战略火箭军,可以说在这段时间里,苏联是领先美国的。

不过美国在二战后,抢到了数百名德国火箭专家,有了他们的帮助,美国导弹技术突飞猛进,迅速反超了苏联。到了1959年美国拥有200多枚洲际导弹,而苏联只有60多枚。并且美国的洲际导弹用的是常温燃料,随时都能发射。而苏联导弹用的是无法长期储存的低温燃料,必须在发射前72小时才能加注,如果突然爆发核战争,将毫无还手之力。

为了维持核均势,苏联开始了大干快上,用了许多未经验证的新技术,终于在1960年,研制出了R-16洲际导弹,这种导弹高28米、重150吨,拥有11000公里的超远射程,外形也更为紧凑,能够在地下竖井里发射。

在性能参数上来说,已经超过了美国导弹。更重要的是R-16采用了可贮存的常温燃料: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使用这种推进剂组合,可以让导弹随时处于可发射的状态

这个神兵利器让赫鲁晓夫相当满意,正好他即将出访美国,为了给对手一个“惊喜”,争取更大的谈判利益。他给战略火箭军司令员涅杰林元帅下达了命令:“当我和美国人谈判时,你要给我发射一枚R-16导弹,让美国人知道我们的厉害”。至此,R-16的试射工程,从一项科学实验,变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

涅杰林元帅领受任务后,立即组织人员全力赶抢,终于在10月21日中午,将R-16导弹竖立在了在科努尔发射场竖,发射时间定在了23日傍晚19时,这个时间,正是赫鲁晓夫和美国人开始谈判的时间。

10月23日14时,R-16导弹开始加注燃料,开始一切都非常顺利,但到了18时30分,工程师进行检查时发现,导弹的发动机内的“高温隔膜”出现了破损,这意味着必须进行更换,否则发射后燃料箱会承受不住高温,在半空中爆炸,让导弹变成一个二踢脚。情况汇报上去后,国家试验委员会决定暂缓发射24小时,利用一天的时间来进行检修更换!

这是一道前后矛盾的命令,导弹燃料非常危险,一个小小的火星就可能将其引爆,要想更换核心零件,必须要将燃料排空后才能进行,但排空燃料就要拆卸发动机,这至少需要三天,现在却要求一天就修好,理论上完全不可能。

总指挥涅杰林元帅,权衡再三后,决定铤而走险,不排空燃料,直接更换“高温隔膜”!因为导弹必须要在明天完成发射,否则就无法响应赫鲁晓夫在美国的谈判。推迟发射,等待涅杰林元帅的不仅仅是解职,甚至有可能上军事法庭。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个违规操作确实没让他上军事法庭,而是直接上了天堂……

10月24日早上8点,200多名维修工程师和科学家聚集到了拜科努尔发射场,在发射台上冒险更换“高温隔膜”,这些科学家们作为设计者,深知在装满燃料的导弹身上敲敲打打有多危险,随便一个的火星都有可能引发大爆炸。为了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这些科学家将危险都抛诸脑后!开始冒死更换零件,涅杰林元帅也站在发射台上亲自督战打气。

更换工作虽然进展缓慢,但还算顺利,到了18点45分,新的“高温隔膜”装好了,所有人都暗暗松了口气。工程师开始进行最后一遍检查,就在此时,导弹的二级发动机突然毫无征兆的自动点火了!

喷出的高温射流,直接烧穿了一级发动机的燃料箱,120吨的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全都泄露了出来,两者相遇后,立即发生了爆炸。发射平台瞬间变成一片火海,5000°的烈焰风暴,不但把平台上的人全部汽化,就连一些金属部件也被融成了铁水。同时烈焰也在翻滚着向周围扩散,300米外的卫兵都浑身着火到处乱窜!现场犹如燃烧的地狱……

这次爆炸造成了206人遇难,其中有160人是苏联最顶尖的导弹专家,可以说苏联的火箭精英,在事故中几乎被一锅端了。此次事故的最大责任人——冲在一线指挥的聂杰林元帅也灰飞烟灭,只留下半块融毁的元帅肩章……

幸运的是,R-16的导弹总设计师扬格利,在爆炸前10分钟犯了烟瘾,跑到几百米外去抽烟,幸运躲过了大爆炸。算是为苏联的导弹研发工作保留了火种。

事故原因已无法查清,因为整个现场都被炸平了。这次事故被列为绝密,苏联媒体称涅杰林元帅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整个事件直到1995年文件解密后,才为世人所知。

值得一提的是,R-16爆炸深远非常影响,由于大部分火箭精英在事故中丧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苏联的登月火箭,在四次试射中都已爆炸结束,最后只能惨淡收场,这就是人才不足,设计能力下降的后果,直到后,新一代的人才成长起来,苏联的火箭技术才逐渐追了上来……

科研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那些无视本质、违背规律,心存侥幸的行为,往往就是不幸的开始……

1950年12月,临津江战役面对美军的铜墙铁壁116师师长汪洋不要117师参与战斗,只让116师主攻。而他让部队突破的地点更是匪夷所思,竟然是高达10米的悬崖。可后面的战斗结果,却震惊了全军。

第二次战役结束后,美军退守汉城,并在距离汉城75公里的临津江构筑防线。吸起前两次失败的教训,美军在此地依靠南岸的悬崖构建防御工事。被打怕了的美军,在上面死下功夫。

在南岸形成了3道防御阵地,纵深长达9公里。所有高地都构筑了堑壕、土木火力发射点。阵地前沿有两三道铁丝网,守备要点均筑有明暗地堡,纵深有交通壕和隐蔽部。

战壕中配置了轻重机枪、无后座力炮、火箭筒等武器。构成了直射、侧射的绵密火网,昼夜以炮火封锁江面,破坏江面冰层。

防御坚固,火力凶猛,没有数倍的强大火力不可能突破。联军的报纸大肆夸耀临津江的防御是“铜墙铁壁”、“不可逾越”。志愿军39军到达北岸后也十分头痛,立即召开会议研究突破方案。

此次战斗形势严峻,作战任务艰巨,计划以116师和117师各配属一个炮兵团,实施并肩突破。可116师师长汪洋却不同意117师参与战斗,要求只让116师主攻。

这一建议让大家十分诧异,如此重的战斗任务。两个师的兵力都捉襟见肘,如果只有一个师如何完成任务。不过军长吴信泉对汪洋十分了解,知道这位有谋略擅出奇兵的师长不会无的放矢。

汪洋解释了原因,他指出志愿军突破地段的临津江两岸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兵团作战,一个师足够。而116师最先到达临津江北岸,对敌情和地形比较了解。

对面驻守的韩军第1师在第一次战役中是116师的手下败将,战士们熟悉敌人的战术,完全可以担负起单独突破的重任。

所以建议由116师单独担负主攻突破任务,而117师为二梯队。在116师突破临津江防线后投入战斗,加强向纵深攻击的力量。这番推论有理有据,军长当即批准。

可接下来选择突破点,却成了全军的第一大难题。在这一点上汪洋又是语出惊人,选择的突破点匪夷所思。

西段元堂里至戊浦段,是临津江的大转弯处。江岸icon向北弯曲,形成一个明显的突出部。从理论上讲此地是江河进攻作战的理想之地,而且有成功的先例,在战争初期人民军就是从这一地段成功强渡临津江的。

而东段新岱至土井段,临津江向南弯曲,有利于敌两翼火力形成交叉封锁。两岸为起伏地形,南岸是高10米左右难以攀爬的悬崖峭壁。江北岸则是小起伏地貌,还有几条大体上与临津江平行的自然沟。

从地形上来看,无疑选择从西段突破是首选。东部则难度太大,光是过江后高达10米的悬崖,便让人望而兴叹。可汪洋的选择,却让人吃惊,他让队伍去爬高达10米的悬崖。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西段进攻的有利条件十分明显。可正因为如此,敌军对这段是重兵把守,其防御工事极为坚固,布置的兵力也很强。而平坦的地形,虽然有利冲击,但也容易成为敌军的靶子。

而东段因为悬崖,敌军布置的防御工事相对薄弱。火力肯定不及西段,北岸几条深1.5米的自然沟,更是部队天然的隐蔽场所。只要解决了悬崖的攀爬问题,从这里渡江将是一奇招。

主攻是116师,具体的攻击地点和战略部署,自然以他们为主。军部同意他的战术安排,可如何快速攀上悬崖却是几乎无解的难题。

如果部队在渡江后无法迅速控制悬崖顶端的韩军防御,那么在江面和河滩上的志愿军战士将成为敌军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的最佳猎物。

这一点汪洋也十分担心,更不敢有丝毫大意。他冒险亲自到岸边,趴在江岸的前沿阵地上。对悬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逐次进行仔细观察,这一趴就是三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天的细致观察,真让他看出了许多门道。他发现悬崖上有很多大小长短不一的雨裂沟,而高低不等的雨裂沟无疑就是天然造就的“台阶”,完全可以为部队攀爬时所用。

随即他立刻组织各团进一步对悬崖进行观察研究,最终选出了四条通道,作为四个突击连的突破方向。其中3条全部是由雨裂沟自然接力而成,最后1条则是利用敌取水时的小路。

但这条小路敌军也十分重视,不仅在小路两边布满地雷。还在中间只能容两三人并行的空隙上浇水成冰,上面难以落脚。不过这点难不住116师,他们很快想出对策。

在战役打响后集中迫击炮对小路进行密集轰击,一方面引爆路边地雷,一方面在冰面上炸出弹坑,为突击连开道。如此便成功解决了悬崖攀爬的难题。

选择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东段为突破点,是一招险棋,也是一个奇招。这一点敌人万万没想到,而战斗打响后,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炮火的支持下,战士们神兵天降。渡河后迅速攀爬上悬崖,短短片刻间便占领了上面的阵地。打开了敌军整个防线的缺口,联军的溃败从这里开始了。

这个奇招效果极好,战斗结果震惊全军,战后彭德怀和金日成都大为嘉奖。

1950年12月,临津江战役面对美军的铜墙铁壁116师师长汪洋不要117师参与战斗,只让116师主攻。而他让部队突破的地点更是匪夷所思,竟然是高达10米的悬崖。可后面的战斗结果,却震惊了全军。

第二次战役结束后,美军退守汉城,并在距离汉城75公里的临津江构筑防线。吸起前两次失败的教训,美军在此地依靠南岸的悬崖构建防御工事。被打怕了的美军,在上面死下功夫。

在南岸形成了3道防御阵地,纵深长达9公里。所有高地都构筑了堑壕、土木火力发射点。阵地前沿有两三道铁丝网,守备要点均筑有明暗地堡,纵深有交通壕和隐蔽部。

战壕中配置了轻重机枪、无后座力炮、火箭筒等武器。构成了直射、侧射的绵密火网,昼夜以炮火封锁江面,破坏江面冰层。

防御坚固,火力凶猛,没有数倍的强大火力不可能突破。联军的报纸大肆夸耀临津江的防御是“铜墙铁壁”、“不可逾越”。志愿军39军到达北岸后也十分头痛,立即召开会议研究突破方案。

此次战斗形势严峻,作战任务艰巨,计划以116师和117师各配属一个炮兵团,实施并肩突破。可116师师长汪洋却不同意117师参与战斗,要求只让116师主攻。

这一建议让大家十分诧异,如此重的战斗任务。两个师的兵力都捉襟见肘,如果只有一个师如何完成任务。不过军长吴信泉对汪洋十分了解,知道这位有谋略擅出奇兵的师长不会无的放矢。

汪洋解释了原因,他指出志愿军突破地段的临津江两岸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兵团作战,一个师足够。而116师最先到达临津江北岸,对敌情和地形比较了解。

对面驻守的韩军第1师在第一次战役中是116师的手下败将,战士们熟悉敌人的战术,完全可以担负起单独突破的重任。

所以建议由116师单独担负主攻突破任务,而117师为二梯队。在116师突破临津江防线后投入战斗,加强向纵深攻击的力量。这番推论有理有据,军长当即批准。

可接下来选择突破点,却成了全军的第一大难题。在这一点上汪洋又是语出惊人,选择的突破点匪夷所思。

西段元堂里至戊浦段,是临津江的大转弯处。江岸向北弯曲,形成一个明显的突出部。从理论上讲此地是江河进攻作战的理想之地,而且有成功的先例,在战争初期人民军就是从这一地段成功强渡临津江的。

而东段新岱至土井段,临津江向南弯曲,有利于敌两翼火力形成交叉封锁。两岸为起伏地形,南岸是高10米左右难以攀爬的悬崖峭壁。江北岸则是小起伏地貌,还有几条大体上与临津江平行的自然沟。

从地形上来看,无疑选择从西段突破是首选。东部则难度太大,光是过江后高达10米的悬崖,便让人望而兴叹。可汪洋的选择,却让人吃惊,他让队伍去爬高达10米的悬崖。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西段进攻的有利条件十分明显。可正因为如此,敌军对这段是重兵把守,其防御工事极为坚固,布置的兵力也很强。而平坦的地形,虽然有利冲击,但也容易成为敌军的靶子。

而东段因为悬崖,敌军布置的防御工事相对薄弱。火力肯定不及西段,北岸几条深1.5米的自然沟,更是部队天然的隐蔽场所。只要解决了悬崖的攀爬问题,从这里渡江将是一奇招。

主攻是116师,具体的攻击地点和战略部署,自然以他们为主。军部同意他的战术安排,可如何快速攀上悬崖却是几乎无解的难题。

如果部队在渡江后无法迅速控制悬崖顶端的韩军防御,那么在江面和河滩上的志愿军战士将成为敌军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的最佳猎物。

这一点汪洋也十分担心,更不敢有丝毫大意。他冒险亲自到岸边,趴在江岸的前沿阵地上。对悬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逐次进行仔细观察,这一趴就是三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天的细致观察,真让他看出了许多门道。他发现悬崖上有很多大小长短不一的雨裂沟,而高低不等的雨裂沟无疑就是天然造就的“台阶”,完全可以为部队攀爬时所用。

随即他立刻组织各团进一步对悬崖进行观察研究,最终选出了四条通道,作为四个突击连的突破方向。其中3条全部是由雨裂沟自然接力而成,最后1条则是利用敌取水时的小路。

但这条小路敌军也十分重视,不仅在小路两边布满地雷。还在中间只能容两三人并行的空隙上浇水成冰,上面难以落脚。不过这点难不住116师,他们很快想出对策。

在战役打响后集中迫击炮对小路进行密集轰击,一方面引爆路边地雷,一方面在冰面上炸出弹坑,为突击连开道。如此便成功解决了悬崖攀爬的难题。

选择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东段为突破点,是一招险棋,也是一个奇招。这一点敌人万万没想到,而战斗打响后,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炮火的支持下,战士们神兵天降。渡河后迅速攀爬上悬崖,短短片刻间便占领了上面的阵地。打开了敌军整个防线的缺口,联军的溃败从这里开始了。

这个奇招效果极好,战斗结果震惊全军,战后彭德怀和金日成都大为嘉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