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谁说肝癌一发现就注定晚期?中国科学家已经发现肝癌早期筛查秘密

谁说肝癌一发现就注定晚期?中国科学家已经发现肝癌早期筛查秘密

时间:2020-10-29 13:06:22

相关推荐

谁说肝癌一发现就注定晚期?中国科学家已经发现肝癌早期筛查秘密

在人类和癌症交手的这些年里,肝癌绝对算得上“最难治愈”的对手之一。

据说,肝癌有“两个70%”之说——70%的肝癌患者一经发现就是晚期;70%的肝癌患者5年内复发的概率高达70%。单凭这两项,足以让很多人在肝癌面前败下阵来。

科学家们不是没想过解决办法,放疗、化疗、靶向……癌症的治疗手段一代更比一代强,但到了肝癌这里,却始终像“硬拳打进棉花里”,收效甚微。

这时,“从肝癌的早期筛查入手,提前发现病灶”就自然而然地被一些科学家列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而我国肿瘤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恰好是其中之一。

做一个肝癌“捕手”

从肝癌的防治上来说,“早期筛查”和“后续治疗”的关系非常像一对CP(网络用语,用来指代一种配对关系)——

“早期筛查”负责把“肝癌”揪出来,“后续治疗”则负责对“肝癌”进行批评再教育,保证它不再危害人体健康。

但再好的CP关系,只有彼此搭配才能干活不累。

以前,肝癌治疗的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家把大部分侧重点都放在了肝癌的终末期研究和临床救治上。尽管这类研究的确可以帮助病人延长生存时间,但对于一个潜在的恶性肿瘤患者来说,能尽早发现病灶才有可能“治本”。

王红阳开始重视肝癌的早期筛查,是从1997年加入吴孟超院士创建的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开始的。

那个时候,医学界对肝癌诊断最经典的诊断标志物,是甲胎蛋白。当临床上高度怀疑某个病人患有肝癌,又暂时没办法取得肝脏肿块的组织病理结果时,一般都会通过病人血液里的甲胎蛋白含量来进行辅助诊断。

但其实这个方法的准确率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高,最多只有40%到60%。这就意味着,在实际使用中,漏误诊率极有可能高达50%。想进一步提高早期筛查的准确率,只能努力去找新的标志物。

王红阳在国外读博士的时候,主攻的方向是细胞信号转导。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发现新的基因序列。虽然最终目标不一样,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部分实验的基本原理还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这么一来,在寻找肝癌新肿瘤标志物上,王红阳有了底气。

命运般的GPC3

按照王红阳的设想,她理想中的“肝癌肿瘤标志物”必须要足够“特殊”——

首先,这种标志物必须是“肝癌专属”,只有在患有肝癌的情况下,才能被检测出来;考虑到大部分肝癌是由肝炎慢慢演变而成的,这种标志物还必须保证,它得是“炎转癌”的关键,而且并不存在于普通肝炎中。只有满足了这两项,才能保证在早期就能发现肝癌的苗头。

可是,找这个标志物的过程并不顺利。

王红阳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实验条件达不到。

以前在国外念书的时候,实验室里的设备都是最先进的。可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想达到同样的实验条件,几乎不可能。想做实验,王红阳只能自己“创造条件”。

没有实验需要的试剂瓶,王红阳就带着学生们去医院里捡废弃的装盐溶液的玻璃瓶;买不到实验设备,就从自己当初回国时带回来的家伙式里翻翻能替代的;实在没办法了,就一张机票直接飞回博士期间的研究所,把实验带到国外去做。

而就是在这样的实验条件下,王红阳带着自己的团队从肝癌细胞中分离出了命运般的GPC3——一种完全满足王红阳要求的肝癌肿瘤标志物。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发现了糖脂代谢紊乱促进肝癌发生发展新机制,首次提出降糖药二甲双胍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探索肝癌的早期预测和靶向性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这些,对于饱受肝癌之苦的患者来说意义非常大。

相关数据统计,只要发现得早,通过手术切除等正常的临床干预,0期极早期肝癌的生存率能达到60%到80%,可实际上,肝癌0期就能被发现并进行手术的比例甚至都达不到20%。

王红阳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尽快推动这项技术走进临床。

每多一个人受益,她都在乎。

《我是科学人》纪录片由长安信托特约赞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