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用镜头讲述人间故事 宝鸡籍著名摄影记者的行摄人生

用镜头讲述人间故事 宝鸡籍著名摄影记者的行摄人生

时间:2020-08-01 00:58:20

相关推荐

用镜头讲述人间故事 宝鸡籍著名摄影记者的行摄人生

3次获中国新闻作品评选最高奖——中国新闻奖,20多次获中国新闻摄影年赛和人民摄影“金镜头”作品奖,各类新闻奖更是不胜枚举。他将视角对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用快门记录平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他的镜头里装满了父老乡亲的淳朴与善良。他就是宝鸡籍著名摄影记者杨晓东。

海鸥照相机开启摄影之路

杨晓东的故事,要从一台海鸥照相机开始讲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杨晓东还在读高中,那时的照相机可是新鲜玩意儿。恰巧同学家有一台海鸥双镜头相机,他便常常借来拍点风景照、留念照。清脆的快门、光影的魅力在少年的心里埋下梦想的种子。

1986年,杨晓东考上大学。在学生会,他接触到了人生第一台相机,一台海鸥4B双镜头相机。兴趣使然,杨晓东发起成立了学生摄影协会,组织同学们拍摄照片、置办暗房、冲卷洗相,在校园里举办了一场接一场的摄影展览。也正是在这里,杨晓东开启了他的摄影之路。

面对杨晓东的“摄影梦”,最支持的人还是父母。1987年,杨晓东的父母花了近500元钱为他购买了一台海鸥DF相机。当时的500元钱差不多是一个普通职工大半年的工资。抱着崭新的相机,杨晓东感动不已,有了父母的支持,杨晓东的摄影之路走得更加坚定。

1990年7月,大学毕业的杨晓东被分配至宝鸡日报社工作。尽管从事着文字采编工作,但杨晓东从未放弃自己的摄影梦想。他先后拍摄和发表了一批摄影专题,并在报纸上开创了一个名为“摄影通讯”的栏目。1995年底,宝鸡日报社创办了“镜头讲述百姓故事”的摄影专刊《万象影刊》,并为杨晓东配备了专业相机和独立暗房。用镜头记录社会万象,用笔尖书写铁肩道义,杨晓东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光影人生。

出身草根 作品贴近生活

杨晓东出身草根,他的镜头记录最多的也是凡人小事和人间冷暖。

1998年前后,全国开启了以“抓大放小”为原则的国企改革,当时扶风饭店是扶风县一家国有小型企业,饭店即将被拍卖,员工们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为了保住“铁饭碗”,他们前一天下午满街跑着四处借钱,终于凑足了参加竞买的底价并取得了竞拍资格。但是最终,饭店被一位私营企业主买走,员工代表竞买失败。场外的员工们闻讯哭成一片,杨晓东流着眼泪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时刻。后来他又连续跟踪采访,直到这些员工都得到了妥善安排。

当年,杨晓东所拍摄的聚焦宝鸡国有小企业改制改革拍卖第一锤的《市场不相信眼泪》组照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以大篇幅刊登,宝鸡企业改制也被定格在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

在陇县关山林区有一名干了30多年的“临时工”,这位老人名叫王新月。护林点远离人烟,条件极其艰苦,但这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怨无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和他一起当护林员的35个人一个个都走了,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了。

杨晓东了解到王新月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他累计历时四个多月,先后七次爬上关山之巅,拍摄了三十多卷胶卷,记录下了王新月护林工作的点点滴滴。当看到讲述了自己故事的报纸,王新月的眼泪夺眶而出,他激动地说:“当了一辈子护林员,老了还上了报纸,就是死了也知足了。”

杨晓东曾说,新闻摄影是我的生命,老百姓是我的衣食父母。我要像爱我的生命一样爱我们的老百姓!这是杨晓东的座右铭,也是他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身居异乡 心系桑梓

8月,杨晓东被调往浙江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工作。在嘉兴日报社,杨晓东编辑并出版了《视觉7年》《抗战原色》《双城记》等图文专集;策划并主创的嘉视觉·年度全媒体影像报告《抗战原色》(度)、《匠·心》和《双城记》获浙江省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创新策划奖“三连冠”。同时他还多次担任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全国地市报、中国晚报和浙江省新闻摄影作品年度评选的评委。

杨晓东常说:“在宝鸡时的每一张照片,记录的只是生活的一瞬间。许许多多的瞬间,是我对宝鸡恒久的怀念,更已成了我对宝鸡永难忘却的记忆。”他告诉记者,现在虽在浙江工作,但一直心系家乡。“看中国,来宝鸡”是杨晓东最喜欢的一句城市宣传语,他一直坚信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会只是尘封在史料典籍当中,它们一定会以“活”的形象和形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他也将竭尽所能为家乡发展做出贡献。(宝鸡新闻网记者 吕佳彤)

艺术名片

杨晓东,男,1968年10月出生,陕西陇县人,中共党员,高级编辑。现任浙江省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编委、视觉总监,兼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理论与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晚报摄影学会副秘书长,嘉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编辑:王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