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给孩子物质奖励 方法不对适得其反 最终谁为错误的行为买单?

给孩子物质奖励 方法不对适得其反 最终谁为错误的行为买单?

时间:2021-10-17 22:14:59

相关推荐

给孩子物质奖励 方法不对适得其反 最终谁为错误的行为买单?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位喜欢宁静生活的老人,可是最近总有几个邻居的孩子在他家院子外面踢足球,十分吵闹。于是,老人找到孩子们说:“我特别喜欢看小孩子玩耍,以后只要你们来玩,我就给每人一元零花钱。”孩子们非常高兴。过了几天,老人对孩子们说:“从今天起,我每次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孩子们心中有些不高兴,但还有五角零花钱,他们偶尔还会到那里去玩。又过了几天,老人找到孩子,表示从此以后不会再给他们零花钱了,孩子们很不高兴,从此再也不去玩了,老人的生活又恢复了宁静。

老人运用了物质奖励,巧妙地转移了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实现了他的目的。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警示:对孩子的物质奖励要慎用,如果方法不对,不仅激励作用逐渐消退,甚至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消极影响。

01

孩子愿望vs家长期望

我们经常听到孩子提出这样的愿望,“如果这次考双百,我想要一套乐高玩具”,“如果期末考前三名,能给我买个玩具飞机吗?”……

我们还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好好考,考好了给你买玩具”,“儿子你要是考进前三名,玩具随便挑”……

这一刻,物质奖励似乎成为了连接孩子愿望和家长期望的桥梁,给两者找到了平衡点,双方各取所需,其乐融融。

确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已经不是上一代人的童年可比,对于绝大部分家庭来说,买上几样玩具也不是太大问题。可是这样真的可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吗?

02

外部驱力vs内生动力

关于孩子的学习动力,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宋老师这样说,人的行为驱动力无非两种——外部驱力和内生动力,孩子学习也是一样,外部驱力主要来自家长和老师,比如批评、夸奖、物质奖励等都会产生外部驱力,而内生动力是指孩子自身产生的学习欲望。

外部驱力的动力来自外部,所以一旦驱动力消失,它所带来的效果也会同时消失。即便驱动力不会消失,但由于动力效果具有一定的衰减性,对人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弱,比如训斥,最开始孩子感到畏惧效果明显,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皮”,训斥的收效越来越小。

此外,外部驱力使用不当,有可能转移孩子的兴趣导向,就像文章开头的小故事,孩子们玩乐的兴趣转移到零花钱上,当零花钱消失时,兴趣也随之消失。

相对于外部驱力,内生动力无论从效果,还是延续性来看都要好很多,对知识的好奇、想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认可、想让同学“刮目相看”等等,这些都属于内生动力,当孩子有良好的价值取向时,这种动力是源源不断的。

03

物质奖励vs精神鼓励

那么,是不是绝对不要给孩子物质奖励呢?

当然不是。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都有对物质的需求和渴望,因此要辩证地看待物质奖励问题。首先,绝对不能让孩子产生“为了奖励而学习”的意识,不要轻易许诺考试和奖励挂钩;其次,物质奖励不应事前约定,而应该出现在事后,作为对优异表现的奖励出现,让孩子更有获得感;最后,物质奖励要适度,过重的奖励会让孩子产生骄奢的性格,而且随着效果的衰减,孩子的胃口会越来越大。

那要怎样鼓励孩子的学习呢?我们发现内生动力都是精神层面的动力,由此入手,我们应多采用精神鼓励,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适当的夸奖,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关注和期望。

一位孩子考到清华的家长妈妈曾说,培养一名学霸,她只是做到了“三个不”,不娇纵、不批评、不干涉。也就是不让孩子娇生惯养,减少对物质的追求,不采用负面的措施,而是善用鼓励,最后就是给孩子留出一定空间,在非原则问题上,与孩子平等相处。

对于给孩子物质奖励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