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太原历史名人 最后一位竟是后唐开国皇帝!

太原历史名人 最后一位竟是后唐开国皇帝!

时间:2020-11-10 02:57:04

相关推荐

太原历史名人 最后一位竟是后唐开国皇帝!

太原,简称“并(bīng)”,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是山西省省会、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是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

这里的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大部分建筑为明代建筑,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太原的八景之一,为太原的标志。这里的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亦名方山,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后人就习惯地称之为天龙山了。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这里还诞生了很多历史名人!

傅山:

傅山,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称为老庄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场合与作品中反复强调、自陈:“老夫学老庄者也”、“我本徒蒙庄”、“吾师庄先生”、“吾漆园家学”。

一些武侠小说里,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他是著名的道家学者,哲学、医学、内丹、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刘知远:

后汉高祖刘知远,字达,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沙陀族。后汉开国皇帝(947年―948年在位),称帝后,改名为刘暠。

不好嬉戏,厚重寡言,面有特象,雄武过人,勇猛善战。跟随后唐明宗及后晋高祖时,颇得战功,反对称臣于契丹。开运四年(947年),刘知远称帝即位。统治期间,各地割据成势而朝廷难控,并且手下贪婪之辈,日益形成弊政,一时敛赋成灾。

王翰:

王翰,唐代边塞诗人,儒家大家,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人。王翰仕途不得意,吃亏在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而他的这种性格,却有助于成为一个名诗人。他的诗,感情奔放,词华流丽,为人所爱。代表作《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

王昌龄 ,字少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王慧龙:

王慧龙,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北魏名将,东晋尚书左仆射王愉之孙、散骑侍郎王缉之子。

十四岁时,遭遇东晋太尉刘裕灭门,渡江投奔后秦。义熙十三年(4),归顺北魏。泰常八年(4),跟随明元帝拓跋嗣南征,拜洛城镇将,镇守金墉城。迁乐安王(拓跋范)师傅,迁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长史。支持荆州刺史谢晦反击刘义隆,围困项城(今河南沈丘县)。迁楚兵将军,迎战刘宋名将王玄谟,建立军功,拜龙骧将军、荥阳太守、长社县侯。农战并修,施行善政。

王浑:

王浑,字玄冲。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名臣,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孙、曹魏司空王昶之子。

王浑早年为大将军曹爽帐下掾吏,高平陵政变之后被循例免官。不久复出,历任怀县县令、参军、散骑侍郎等职,并袭封京陵县侯。西晋建立后,改任扬烈将军。之后又担任东中郎将、征虏将军、豫州刺史等职,积极筹划伐吴方略。咸宁五年(279年),与杜预等奉诏伐吴,率军从横江出击,屡战屡胜。次年,吴国灭亡,王浑升任征东大将军,晋爵京陵公。后入朝为尚书左仆射。太熙元年(290年),升任司徒。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加侍中衔。楚王司马玮杀司马亮时,曾有意寻求王浑的支持,但遭其严词拒绝。司马玮死后,王浑复任司徒,加录尚书事。

郭淮: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雁门太守郭缊之子。

东汉末年,举孝廉出身,任平原郡丞、(曹丕)门下贼曹、丞相(曹操)兵曹议令史、征西(夏侯渊)司马。定军山战败时,收集残兵,联合杜袭共推张郃为主将,迅速稳定局势。曹魏建立后,拜雍州刺史、射阳亭侯,迁镇西将军(曹真)长史,阻止诸葛亮北伐魏,料敌准确,屡立战功。正始元年(240年),击退蜀国姜维,迁前将军。嘉平二年(250年),迁车骑将军、阳曲侯。

狄仁杰: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时期宰相,杰出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通过明经举入仕,授汴州判佐,历任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迁宁州刺史、检校工部侍郎、江南巡抚使、尚书右丞、豫复二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皆以不畏权贵、造福生民著称。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授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受到酷吏来俊臣诬害,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迁侍中。清正忠耿,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和举荐忠于唐朝的大臣,成为大唐社稷光复的重要支柱。

刘崇:

汉世祖刘崇,又名刘旻,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北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知远之弟。

刘崇早年嗜赌无赖,后入伍为军卒,因刘知远的缘故,累升为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汉建立后,官至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镇守河东地区。

乾祐四年(951年),郭威灭亡后汉,建立后周。刘崇随即也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仍沿用后汉乾祐年号,但治下仅有十二州之地。他为兴复后汉基业,向辽国乞援,约为父子之国,称辽帝为叔,自称侄皇帝;辽国则册封他为大汉神武皇帝。刘崇在辽国的援助下,与后周进行了不少战争,但仍胜少败多。

乾祐七年(954年),刘崇趁郭威去世,联合辽国南攻后周,结果在高平之战中被柴荣击败。他历经艰辛,逃回太原,却又被柴荣围困为城中两个多月。北汉至此元气大伤,再无力南下。刘崇因此忧愤成疾,不久去世,终年六十岁,庙号世祖。

刘承祐:

后汉隐帝刘承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沙陀族。后汉末代皇帝(948―950年在位),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子,母为李皇后。

后晋时期,授节院使、检校右仆射。后汉建立,授左卫大将军、检校司空,迁大内都点检、检校太保。乾祐元年(948年),正式即位,不甘心大权旁落,猜忌诛杀权臣,引发了重臣郭威叛乱。

折遇兰:

折遇兰,字佩湘,号霁山,阳曲县南沟村(今山西省太原古交市草庄头乡南沟村)人。清代诗人、书法家。

折遇兰生平廉惠明敏,所至均著政声;诗文书法,各自成家。著有《正宁县志》、《折霁山文稿》,《看云山房诗草》等。

唐俭: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大臣,北齐左仆射唐邕之孙,隋朝戎州刺史唐鉴(彻)之子。

晋阳起兵之时,唐俭参与谋划。迁相国记室,封为晋昌郡公。武德元年(6),拜中书侍郎。二年(6),跟随永安王李孝基攻打刘武周,兵败被俘,揭发独孤怀恩谋反。秦王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拜礼部尚书、天策府长史、遂州都督,封莒国公。贞观初年,奉命说降突厥,配合大将军李靖进军,生擒颉利可汗,授民部尚书(参见唐与突厥的战争),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怠于政事,坐罪贬官。

王锷:

王锷,字昆吾(一作昭范),自称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朝中期名臣。

王锷早年为湖南团练府营将,因结识宰相杨炎、嗣曹王李皋而得以升迁。淮宁叛藩李希烈南侵时,王锷奉命抵御,累立战功。历任容管经略使、岭南节度使、淮南节度使、河中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等职,每任一官,必有治绩。以护送回鹘使节与摩尼教士之功,升为检校司空、同平章事,位列使相。

杨宪:

杨宪,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

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

王坦之:

王坦之,字文度,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名臣,尚书令王述之子。

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年轻时与郗超齐名,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袭父爵蓝田侯,后与谢安等人在朝中抗衡桓温。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辅政,累迁中书令、领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去世时年仅四十六岁,追赠安北将军,谥号为献。

王国宝:

王国宝,字国宝,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市)人,东晋后期宰相,中书令王坦之第三子,太保谢安之婿。

王国宝品行不端,不得重任。凭借姻亲关系,投靠琅琊王司马道子门下。太元十年,谢安病逝,司马道子执掌政权,授秘书丞,担任琅琊堂邑二郡太守等,太元十五年(390年),拜中书令,加中领军,联合司马道子同掌大权。

隆安元年,迁左仆射、后将军、丹阳尹,反对外戚王恭势力,劝说司马道子解除王恭兵权。遭到王恭讨伐,坐罪逮捕赐死。王恭败亡后,追复原官。桓玄上台后,将王国宝的家人流放交州。

李存勖:

唐庄宗李存勖,小字亚子,代北沙陀人,生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军事家,后唐开国皇帝,晋王李克用之子。

李存勖在唐末官至检校司空,遥领晋州刺史,后袭父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他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在王位十五年,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逐渐强盛,中兴唐朝霸业。同光元年(9)四月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并于同年十二月灭亡后梁,尽取河南、山东等地,定都于洛阳。

李存勖在位期间,并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但他沉湎于声色,治国乏术,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又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死于兴教门之变,时年四十二岁。

你还知道哪些太原历史名人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