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救人 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信仰|冰城援非50年 听33代医疗队员讲述他们的故事

救人 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信仰|冰城援非50年 听33代医疗队员讲述他们的故事

时间:2019-09-03 04:59:08

相关推荐

救人 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信仰|冰城援非50年 听33代医疗队员讲述他们的故事

8月19日

是第一个“中国医师节”,

在中央电视台

播出的四集纪录片

《医道无界》致敬医师节。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中国两万多名医疗队员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在这两万多名医疗队员中,也有着冰城的白衣天使们,自1968年随我省派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以来,哈尔滨市先后向非洲毛里塔尼亚、圣多美、利比里亚等国家派遣了40余支医疗队,派出医疗队员300余人次。

50年间,

一批又一批的援非医生

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

谱写着中非友谊的大爱篇章。

从冰城跨越14000公里援助非洲。

他们的援非故事是否和纪录片记录的那样惊心动魄和感人肺腑?记者走近新老几代援非医生,听他们讲述那段难忘的回忆。

冰与火交融

歌颂两国友谊

第一代援非医生 哈市一院 毛树林

当年的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医生毛树林作为1968年黑龙江省第一批赴毛塔援非医疗队员;1984年赴圣多美援非医疗队员;1993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援外医疗队模范队长”。

今年84岁的毛树林

回忆起50年的那一幕,

最深的印象就是

“冰与火交融的岁月”。

“当时的非洲大陆上,毛里塔尼亚刚刚独立,生活和医疗条件都相当艰苦。由黑龙江省几家医院选调出来的24名同志,组成了中国第一批援毛医疗队。首批医疗队回国后的20多年里,毛里塔尼亚驻华大使、卫生部长曾两次来哈尔滨访问,都亲切地会见了这支医疗队的队员。

中国医疗队点就设在基法,这里的温度高达60C。我们这些从小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人们,在10几天内经受了‘冰火’两极,正负七八十度温差的考验。”毛树林说,援非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是每一位奔赴非洲的医生们都克服了环境的恶劣、水电的不通,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全心全意为当地民众服务,,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医生形象,加深了中国与受援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两次援非

练就了水电工的本领

第21批、25批援非队员 哈市一院麻醉科 肖占元

记者见到肖占元时,他刚从手术台下来。“看着我国先进的医疗设备,再想到非洲的医疗水平,我们是真的幸福,援非也是势在必行。相比当年,现在非洲医疗因为中国的援助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了。”

作为两次援非的医疗队员,肖占元身上深深留下了援非的印记——后颈部的烫伤伤疤。

“我去的地方是毛塔,缺水、断电是家常便饭,医生基本都要当电工、力工。有一次,发电机出现故障,我就得当‘电工’,修理发电机电瓶时,后颈部被发电机的机身排气管造成二度烫伤,在俯卧位下三周未洗澡养伤,因当地供水的水井被雨水灌水污染,队员们三周只能靠购买瓶装矿泉水生活。我还要经常带污染水样48小时往返1000多英里去往首都努瓦克肖特国家疾控中心分析污染水样。天热加上不洗澡,背部出现大面积痤疮,非常痛苦。”这对肖占元的考验远远没有结束,长期援非,他感染了疟疾。

“在非洲,艾滋病、疟疾传染病非常多,医生再给艾滋病患者手术时,都要穿多重手术服防护。而疟疾肆虐也不仅仅是说笑,真的很容易‘中招’。”因为感染过疟疾,肖占元都不能进行无偿献血。

“那段岁月非常难忘,非洲居民对中国医生的依赖与信任,让我感受到了当医生的光荣。”肖占元说。

挽救婴儿新生

医生用嘴吸出羊水、胎粪

第20代援毛里塔尼亚基法医生市口腔医院院长史宝林

哈市一院医生史宝林(现任市口腔医院院长)1994年赴毛塔的边疆塞利巴比市援外医疗期间,遭遇了一场大暴雨。

“那里的暴雨可能大家都想象不到,几乎和现在的台风天气一样,那场雨下得把我们医院和城市用一条‘暴雨河’分割开了,电和水都断了,后来发生的故事就像是电影的情节一样。”史宝林说,当时一位黑人产妇难产,在当地的卫生所试产没有成功,产妇亲属冒着雨找到医疗队。省二院妇产科医生李晓梅和史宝林二话没说,顶风冒雨趟水艰难行至产妇家中。

当时诊断胎儿枕横位,情况危急,李晓梅立即为产妇侧切引产,将婴儿取出,可是婴儿已经窒息。由于没有专门的吸痰管,为挽救生命,史宝林用仅有的导尿管将婴儿气道中的羊水、胎粪吸出,终于打开了婴儿的气道。

“吸了大约十几分钟吧,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救人’,吸出羊水就吐出来,接着吸第二口,就这样,嘴里也都分不清哪口是羊水,哪口是胎粪了。”史宝林回忆道,当婴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在门外跪地念经祈祷的村民都热烈鼓掌,还当场为这名女婴取名“中国妇产科李医生”,来纪念答谢中国医生。

高烧不退冰城医生出手相救

认下了一个非洲儿子

第10批援助利比里亚队员 哈市一院妇产一科 付晓萌

“我们驻地旁边住了很多非洲孩子,有一个孩子叫艾布拉汉姆,2岁多的时候突然高烧一周,当我们看到他的妈妈抱着高烧不退的孩子在跪地祈祷的时候,我们医疗队把药品给了他,痊愈后,这个孩子就跑到我们医疗队,管我叫‘MAMA(妈妈)’,从此我就多了一个儿子——艾布拉汉姆。”付晓萌说。

,付晓萌离家援非时,自己的女儿才二十几个月,面对幼小的孩子,付晓萌只能为大家弃小家。“我在这里接生了200余个新生儿,每接生一个孩子,我就想到了我女儿刚出生的模样,思念孩子的心绪就飘上心头。所以,每当接生一个孩子,我都以接生自己女儿的心态对待。”

利比里亚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人均寿命56.8岁。婴幼儿死亡率11.2%,孕产妇死亡率0.99%,全国医生不足200人,一半是外国医生。

“来了才知道贫穷意味着什么。患者经常只有看病的挂号钱,买药的钱都没有,再次来就诊时问及用药史,为什么不用药,听到最多的就是no money(没钱)。我永远忘不了义诊时,一个母亲抱来一个奄奄一息的幼儿,让我给她的孩子一些治疗咳嗽的药物,当我告诉她要马上去医院,不然孩子会有生命危险,母亲听完后抱着孩子安静的离开时那绝望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

付晓萌说,“在疾病,贫穷面前我们能做的太有限了,但我们还是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这里的人民。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贡献。每批来妇产科实习的医生我都手把手教会他们做阴道镜;每一轮来妇产科实习的医学院学生们,我都一遍一遍的教他们外科器械的使用和手术打结;每个来挂中国医生号的患者,我都会用最廉价的药品取得最好的疗效。”

“光明使者”送光明

凯旋回家要适应“温差”

第32代援毛里塔尼亚基法医生 哈市一院眼科李伟军

8月17日,首个中国医师节前夕,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眼科医生李伟军结束了为期两年的援非任务凯旋归来。他用两年满满的收获和毛里塔尼亚政府颁发的一级荣誉勋,为医师节献礼。两年来,原本不胖的李伟军瘦了将近20斤,黑的如同非洲当地人。记者见到他时,因为两地将近40℃的温差,回到哈尔滨后,李伟军被零上20多度的气温“冻”感冒了。

“当地患者非常相信中国医生,也非常配合,周围小村子居民都慕名而来。治疗结束很多患者会说‘感谢中国政府,感谢中国医生’。两年间我做了大约200例手术,当患者打开纱布见到光明的一刻,我感到非常幸福。”李伟军说,救人,真是伟大的信仰。

“毛里塔尼亚基法市是黑龙江省的对口援助城市,当地地处赤道,最高气温达58℃,最凉爽的时候也将近40℃。皮肤暴露下阳光下5分钟就会起泡,形成一度烫伤,所以不论多热也要穿纱衣捂得很严。”李伟军说,回家后,自己还得好好适应冰城的“温差”。

薪火相传

走出国门才知道自己多爱国

第33代援非医生 哈市一院妇二科赵霞、哈市五院小儿骨科齐昵男

7月19日下午,省第33批援非医疗队的21名成员奔赴毛里塔尼亚,进行为期2年的医疗援助。作为薪火相传的新一代援非医生,一个月的时间里,这里就上演了感人肺腑的故事。记者通过网络联系到了援非医生哈市一院妇二科赵霞、哈市五院小儿骨科齐呢楠。他们这短短一个月的感触都是“不出国门,不能感受祖国的强大与稳定,不经历风雨,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有多爱祖国。”

“你能想象到我进入手术室准备给一个双胞胎产妇剖腹产时,却被护士打翻器械台,只剩下一把持针器、一把剪刀、一把手术刀和一把卵圆钳的场面吗?”隔着10小时的时差,赵霞利用休息时间和记者在聊天软件聊了起来。

“那天急诊来了一个试产失败的双胞胎孕妇,急诊科护士却打翻了器械台,没有别的器械,我当时真出了一身冷汗。但时间就是生命,不容我再耽误时间。”当赵霞打开子宫的时候,露出的是第一个小孩的肩膀,试了很多办法想取出孩子,但都以失败告终。时间一秒一秒过去,两个孩子的生命掌握在赵霞手里。

“当时汗水流到了眼里,浸的眼睛都睁不开,急诊室里大家都屏住呼吸,只有监护仪的声音。这时我试着以臀位分娩试试,迅速调整后,终于将两个小孩分别取出后,并进行复苏,可喜的是两个孩子都恢复了呼吸和心率。”赵霞说,当孩子哭声响起,急诊室的医生和护士都为中国医生鼓掌,不停地说“c’est Bon!(好)”。

赵霞拿着仅有的一个持针器和一个卵圆钳子飞舞,完成了接下来的工作,虽然险象环生,结果还令人满意。

“作为一名医生,当你真正能够救死扶伤,心中都会很快乐,我术后对自己说:幸不辱使命。救人,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信仰。”

齐昵男是哈市第五医院小儿骨科副主任医师,在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疾病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他的“马蹄内翻足治疗服务平台”公共微信平台上,他写的“援非日记”已经取代马蹄内翻足的医疗知识,成为网友们热追的“爆文”。

当记者联系到齐昵男时,他正和33批援非队员们吃晚餐。微信的另一端传来了冰城医生合唱的《我爱你,中国》和《大中国》。

“不出国,永远不知道我们对祖国有多么的热爱。我们援非要牢记祖国重托,发扬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每天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会不由自主的唱上那首‘中国,祝福你,你永远在我心里’。” 齐昵男说,来之前只是听前辈讲援非的故事和注意事项,可来了之后才知道中国医疗队员要克服条件简陋、气候不适、语言不通等困难,每天都要与死神赛跑、全力挽救患者。

齐昵男工作的地方是由我国援建的基法中心医院,医院门诊楼的正中悬挂有记录中非友谊的LOGO。“非洲兄弟们很信任中国医生,每天一大清早医院门口就排起了挂号的长队,这儿的管理很严格,挂号在医院大门外,有保安把守大门,不挂号连医院门都进不去。这儿童骨创伤比较多,所以骨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处理儿童骨创伤,孩子们都非常可爱,两年的时间里,我还会我点滴见闻写成日记,让大家了解援非故事,了解中非友情。”

来源:新晚报

江丽波 宁宇 苏航 记者:石晶 文/视频制作

编辑:马云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