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踏寻先辈足迹 讲好长征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踏寻先辈足迹 讲好长征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时间:2021-01-04 03:04:56

相关推荐

踏寻先辈足迹 讲好长征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编者按

万里长征敌胆寒,劈荆斩棘史空前。扬鞭跃马征程远,圆梦中华任在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于都等地集结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斗争胜利,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与自然、意志斗争的奇迹。回顾长征历程,拼搏与进取,激情与豪迈,无不令人潸然感动,无不叫人肃然起敬。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从昨日开始,记者跟随“壮丽70年的·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分兵两路分别从于都、瑞金出发,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丈量红军走过的土地,用双眼见证老区奔小康的喜人成绩,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红土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从即日起,晨报将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专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我们重走长征路,就是要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于都:

昔日红军小道今成致富大道

85年前,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以及红军主力部队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长汀等地陆续抵达于都,八万六千多人的中央红军部队,在于都集结休整之后,正式踏上了长征之路。

昨日,中宣部在江西于都、瑞金等地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晨报记者分兵两路,重走长征路。昨日,记者从于都出发,追寻革命先辈足迹,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听红军家属和后代讲述红军故事。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于都,如今已经换了新颜,然而,长征精神依旧在这里延续。

追寻 “长征第一渡”见证峥嵘岁月

汛期之后的于都河,河水上涨,水流湍急。然而,时间虽逝,记忆犹存。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于都县城于都长征大桥畔的南门渡口,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说,1934年10月,中央苏区、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红军主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余人,分别从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漫漫长征路。于都河,由此有了“长征第一渡”的不朽名号。

张小平说,当时由于水深等因素,共有5个渡口需要搭建浮桥。“为了架设浮桥,于都县老区百姓捐出了门板、床板,甚至是维持生计的渔船、料理后事的寿材板。为避免飞机轰炸,隐蔽战略意图,晚上架桥,凌晨拆桥,反反复复。”张小平说。

“我爷爷参加了红军,当年长征出发时,很多老百姓把自家的门板、床板捐赠出来,给红军搭建浮桥。”于都县退休干部李运华是红军烈士李连兴的孙子,讲起当年的红军故事,他依旧心潮澎湃。

于都人民对红军的拥护和支持,让周恩来不禁感慨: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他的这句话,记载着如泣如诉的故事,见证着充满硝烟与血泪、写满军民鱼水情的历史。

变化 印象中的红色热土变了新模样

在于都县车溪乡五丰村万亩柑橘示范基地,成片的脐橙树绿油油,一派即将丰收的景象。

“这里曾是红军小道,从兴国集结到于都参加长征的红军曾经从这里走过。”五丰村党支部书记谢斌说,如今他们大力发展脐橙种植特色产业,建立了9个脐橙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吸引了本地果农共同开发,实现了脱贫致富。这条曾经的红军小道如今变成了村民致富的康庄大道。

五丰村的变化只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巨变的一个缩影。如今,走进于都,记者发现印象中的那片红色热土早已变了新模样。于都河上已不见浮桥,取而代之的是宽敞靓丽的大桥。85年的时光,改变了于都原有的面貌,泥土山路变成了柏油马路,低矮的土房也被新建的砖房代替。

昔日长征出发地,今朝换新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情关怀下,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季度,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1.22亿元,同比增长9.5%;财政总收入5.85亿元,增长10.8%。全县贫困发生率降为4.73%。

特写 只为一句承诺 87年等待红军丈夫

在于都县车溪乡,有一位99岁高龄的红军烈士遗孀段桂秀,她苦苦等待前去参加红军的丈夫王金长87年。上月,她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昨日,晨报记者采访了这位红军烈士遗孀,倾听背后的感人故事。

在段桂秀的记忆中,年长自己10岁的王金长对自己呵护备至。1932年,王金长提出要去参加红军。段桂秀舍不得,王金长耐心地做她的思想工作,明白了参加红军的意义后,段桂秀支持金长哥哥的决定。她记得,参军那天,金长哥哥掏出身上仅有的几块钱,全部塞到她手中,告诉她:“我最多离开三五年,你一定要等我回来。”

段桂秀坚信,金长哥哥说了会回来就一定会回来。谁料,等了五年又五年,金长哥哥仍未归来。1953年,她等来了一张烈士证明书,人们告诉她,王金长在福建牺牲了。但她却不相信,“他说了一定会回来。我要等他回来。”段桂秀的娘家人劝她改嫁,她不肯,她说,我答应了金长哥哥要照顾好这个家,我会一直等他回家。这一等就是87年。

瑞金:

沉甸甸的红色故事流传至今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局旧址。晨报记者 兰春 图

瑞金市云石山乡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央人民委员会、中共中央局、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等中央机关驻扎地,是中国工农红军(中央机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

6月11日,记者随“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在瑞金回顾发生在这里的动人红色故事。据史料记载,瑞金当时有24万人口,有11.3万人参军,5万余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08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几乎可以说,瑞金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

在这里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决策诞生

到瑞金就不能不到叶坪。叶坪的革命旧址群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土黄色的房屋外墙上,斑驳的标语虽然已经褪色,沉淀的却是昔日峥嵘的岁月。国家政治保卫局、中央苏区中央局、中央执行局、新闻出版史展览、中央出版局、中央印刷局……旧址群内齐全的苏维埃政权机构,展现了革命时期的独立红色政权全貌。

6月11日,记者随采访团一行走进叶坪革命旧址群,在这里感受到了厚重的历史。“这里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共和国的摇篮,也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决策地和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中共瑞金市委党校培训中心副主任朱慧琳边走边介绍着发生在叶坪的革命往事。

朱慧琳告诉记者,1931年11月7日,位于瑞金城东北6公里的叶坪村张灯结彩,鼓乐喧天。这座古樟掩映的村庄,也在这一天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这一天,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叶坪村谢氏宗祠隆重召开。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随后选举产生了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当晚,数万群众提灯演戏,施放焰火,发表演说,欢庆全国性红色政权建立,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推向高潮。 会议结束后,谢氏宗祠被木板隔成了15个房间,作为会上成立的外交、军事、土地、内务、财政、教育、司法、劳动、工农检察9个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共“九部一局”的办公室。

毛泽东同志曾说,“这是一个国家的雏形,麻雀虽小,肝胆齐全。”“一苏大会”后,瑞金改名为“瑞京”,瑞金县划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直辖县。瑞金由此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红色首都,叶坪村成了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心脏和枢纽。

在这里

“八子参军”的故事流传至今

随后,采访团一行随着朱慧琳的引导,来到了叶坪革命旧址群警卫营旧址。在这里她向记者们讲述了在当地广为流传的“八子参军”的故事。

“杨荣显是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农民,有8个儿子。在中央苏区,杨荣显响应政府扩充红军的号召,将自己的8个儿子全部带到了报名处。第一次,杨荣显有5个儿子被部队要下了,另外3个还不到年龄,只能带回家。结果,在激烈的战斗中,五个儿子全部战死沙场。

而在第五次反“围剿”最为激烈的时候,杨荣显还是把剩下的3个儿子六生保七生保八生保一起送上了前线。“扩红”干部请杨荣显留下一个儿子照顾家庭,他却说“不要紧,要上都上”。不久,六生保在广昌战役中也牺牲了。后来,在宁都黄陂战场,七生保、八生保也壮烈牺牲。

听到七生保、八生保牺牲的消息,杨荣显老人再也忍不住悲伤,不由老泪纵横,他捧着儿子的遗物,踉踉跄跄,朝着村头儿子当年参军离家的方向走去,口中喃喃自语:“儿呀,原谅你们的爹吧!爹也没有想到你们一个个都回不来了呀!”

在这里

“最悲壮的红色爱情经典”上演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一尊身前摆满草鞋的女性雕塑,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雕塑的原型,就是75年真情守望参加长征的红军丈夫的陈发姑。陈发姑在19岁那年与丈夫朱吉薰结成夫妻。那时生活虽然清苦,却是两人一生中难得的幸福时光。1934年10月,朱吉薰作为瑞金籍的红军战士随部队转移北上,发姑知道要与丈夫分别后泪水止不住地流。丈夫轻抚着她的脸颊,安慰她:“不要难过了,等着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回来的……”

也正是这句诺言,让这个痴情女子将青丝等成了白发。革命胜利后,当年同一天出发的长征幸存者都陆续回到了家乡,发姑的丈夫却没有一点音讯。后来政府调查,认定她的丈夫可能在长征途中失踪了,也可能是牺牲了,但发姑依然相信丈夫一定会回来找她。她坚持每年为丈夫打一双草鞋,即便双目失明也未间断,直到第75双草鞋。

编辑:陈莉 涂远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