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国之重器——后母戊大方鼎 历经乱世 终成传奇

国之重器——后母戊大方鼎 历经乱世 终成传奇

时间:2020-01-26 06:12:55

相关推荐

国之重器——后母戊大方鼎 历经乱世 终成传奇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此鼎腹内壁上有铸有“后母戊”三个字,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后母戊鼎鼎身庄重而纹饰精美,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可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人们常用“大名鼎鼎”、“一言九鼎”、“人声鼎沸”、“鼎力相助”,而这个鼎字推敲起来代表着显赫、尊贵、盛大的的意思。从商周时期,鼎开始成为旌功记绩的礼器,特别是从周代开始,国君或者大臣在重大庆典或者接受赏赐的时候都要铸鼎,已记载盛况。从此“鼎”被视为立国重器,国家和权利的象征。

而这只“后母戊鼎”在1939年出土以来,它的身上就萦绕着重重谜团。他从出土后在乱世中经历了怎样的颠沛流离呢?1984年著名的考古学专家“杨宝成”决定揭开“后母戊鼎”的神秘面纱。

杨宝成

这距离1939年方鼎的出土已经过去了整整45年,杨宝成想一一还原真相绝非易事,几番周转之后他在1946年10月27日出版的《申报》上找到了线索。那一日出版的《申报》上有这样一片报道《安阳探古 殷代祭器出土记》,这篇文章详细报道了大鼎出土的经过,文中明确的指出大鼎出土的位置就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根据这条线索杨宝成跟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安阳考古工作队一起一探究竟,根据采访当时的老人说村村子里第一次住进考古队那还是1928年的事。1928年在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发现了甲骨文,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为了寻找甲骨,在河南安阳开始了考古发掘。当时主持殷墟遗址发掘的是“梁思永”先生,就是在这次考古发掘中,梁思永发现武官村附近有一个大型的商代王室墓葬群。1937年春,梁思永在吴家祖坟地两丈远的地下深处发现了一座殷商大墓,随后的一个月他们在这里发掘了大量的青铜器,眼见考古工作进入关键时期,“七七事变”爆发,梁思永的考古队被迫撤离。

两年之后的1939年3月15日夜里,吴家村村民“吴喜增”拿着洛阳铲来到殷商大墓,他曾作为民工被梁思永的考古队雇佣参与和发掘,熟知此处情况,就在挖到地下13米深时,他感觉到手中的探铲碰到了硬东西,他发现铲刃有些卷钝,还带有一些率锈,根据这些情况,吴喜增判断地下有铜器,于是他将这个情况告诉了堂兄弟“吴培文”,希望可以两个人联手把宝物起出来,于是兄弟俩联合村内四十多人花费了三个晚上才把这只只有一只“耳朵”的青铜大鼎拉出地面,这就是宝鼎出土的整个过程。没错,这只国之重器出图的时候只有一只鼎耳。那么有人会说我信口胡说,在博物馆看到的明明是两只鼎耳齐全的,您不要着急,下面还有故事。

吴培文

为什么大鼎出土时只有一个耳朵?这是所有人的疑问,但是更离奇的事,在1984年大鼎出土后蒋介石在南京第一次参观时候我们看到居然连一只耳朵都没有。经过当地上年纪的村民复述,大鼎出土没两天就有一群集合了日本兵、宪兵、日伪军等100多人的杂牌小分队,浩浩荡荡进村扫荡,显然有人走漏了风声,幸好吴培文将大鼎掩埋在后院这才躲过一劫,这时吴家人才意识到把鼎留在家里早晚会大祸临头,就在这时古董商人萧寅卿来到吴培文家开口20万大洋收购此鼎,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必须将大鼎大卸八块,因为安阳当时石日军占领区,这么大件的古董不变携带运输,为了尽快出手,村民决定分解大鼎。花费几个通宵,废了三十几根钢锯条,才在大鼎腿部锯出了一条很浅的锯痕,想尽了办法最终才砸下了唯一的一只鼎耳,看着这砸下来的鼎耳,吴培文终于意识到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大家就是拼了命也不能让日本人抢走,大家决定要保存大鼎的完整,于是这笔20万大洋的生意就黄了,大家又把大鼎重新埋在院子里,所以这只大鼎在南京展览的首连一直“耳朵”都没有。

1950年时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的曾昭燏,请人重铸一只鼎耳,将两只鼎耳重铸鼎身,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鼎全貌,这就是大方鼎的耳朵之谜。

曾昭燏

大鼎的出土经历了乱世,险些被毁,那么这个大鼎的墓主人是谁呢?尽请关注下一篇《 揭开重重迷雾,探寻国宝主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