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第49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七)

第49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七)

时间:2022-09-25 22:10:11

相关推荐

第49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七)

周书纪年 第49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七)

在上一期中,周书纪年和大家一起探讨了明代的官吏与考试制度,本期将和大家讨论清代的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

钱穆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一种观点,就是清代“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这句话在今天很难理解,一个朝代怎么可能没有制度呢?但结合钱穆先生所处时代,周书纪年读来还是深有体会。钱穆先生文中的制度,并非我们今天广义上的制度。先生说的制度,指的是为了国家大计,出于公心所形成的一些有度量有分寸的规定。而法术则是出于私心,夹杂有很多私人利益的,没有一个恰当的限制的驭政之术。当然,制度与法术之间不可能有非常清晰的界限。有些制度,里面也有私的成分,有些法术,里面也有公的成分。不过是制度中公的成分比较多,法术中私的成分比较多而已。

清代保和殿

说到这里,估计大家又有点糊涂了。其实大家把目光放远一点,从秦汉到隋唐,再到宋明,这些朝代都是读书人充当政府的主体。这种政府的制度,自然是为了全国而制定的,这样的政府也可以称得上是士人政府。即使如第47期所提到的明代,废除了宰相,但也只是宰相的权力被皇帝所接管,职责也由皇帝来履行。元代与清代就不同了,元代的蒙古人与清代的满洲人,他们才是政权的实际掌握者。清代虽然表面上将政权交与读书人管理,但他们依然用一些政治法术,将满族部落凌驾于中国读书人之上。也就是说,清代的很多现代意义上的制度,其实都是为了本族利益服务的法术,当国家利益与满族利益发生冲突时,这种矛盾就会凸显。譬如清末就出现的“保大清还是保中国”的争论中,制度与法术之分,就一目了然。

清代乾清宫

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是不同的。因为清代政治从始至终,特别拥护皇帝的都是满洲人。按理皇帝是一国元首,应该获得全国民众的拥护,不应该再在国民中出现一个专门又绝对拥护皇帝的部族。如周书纪年在第39期提到的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他们之所以推行汉化改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而37期提到的前秦苻坚,至死都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做出有建设性的措施。清代政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这样的政权,基础并不稳固。必须有满洲人在背后支撑,才能牢固控制政权。所以清代皇帝不可能将权力下放,也不可能让宰相制度重现。

清代中和殿

清代是有内阁的,到了雍正时,又在内阁之外平添了一军机处。军机处办公地点在皇宫内的南书房,皇帝有很多事,不经内阁,径直由军机处发出,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制度。军机处大臣其实算不上朝廷大臣,因为他们的身份的确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从法理来讲,并不是政府大臣。军机大臣从内阁中由皇帝个人遴选,外人不得干预。另外,鉴于明朝太监专权,清代皇帝不在太监内挑选人手,而是从外臣中物色合适人选。军机大臣向六部尚书及各省督抚直接下达命令,这并不意味着军机大臣就是清代的宰相。因为这些命令的权属都来自皇帝,并非军机大臣,军机处不过是皇帝的秘书处。至于影视剧中的《宰相刘罗锅》、《一代名相陈廷敬》等,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片名是经不起推敲的,只是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就没必要较真了。

清代南书房

清代政治中最著名的就是密折制度。皇帝的上谕有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先由内阁拟定,再经皇帝批准,经六部尚书后晓谕中外。而寄信上谕则是皇帝写给某特定官员的命令,由军机处签发,全程密封而外人不得预闻。譬如经济问题而发给某地督抚的寄信上谕,即使户部尚书也不知道里面说了什么。这样一来,全国中外各地长官,都直接向皇帝发生关系,而外人并不知晓。连尚书都不知道皇帝对他的下属说了什么,这样的做法只能是法术,称不上制度。各地长官,有一些是有特权向皇帝上密折的,如六部尚书、侍郎与各地督抚等。皇帝对政府政治的干预极其严重,六部尚书已经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一切都只能依皇帝意志而行,六部尚书也不是政府的行政首领了。尚书可以单独向皇帝上密折,侍郎可以上密折,各地督抚也可以上密折,最后大家都变成了同一权限的大臣,只是官品有高低而已。密折上奏打破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公开化的局面,新的秘密政治逐渐发展,所有大臣都只效忠于皇帝一人而互不信任。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行政效率低下,遇事相互推诿而不愿担责,皇帝虽然对很多事有所了解,但毕竟不是亲身经历亲眼目睹,官员之间的扯皮也难以断出结果。

清代圣旨

历来政府中,五品以下官员的选拔,由吏部决定,清代也如此。但与明代不同的是,明代五品以上的官员,周书纪年在47期中提到,要经过廷推来共同决定。清代没有廷推,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完全由皇帝来决定,吏部并不知情。五品以下的小官,皇帝也都引见,这并不是说皇帝有多重视这些官员,而是告诉所有人,清代官员的任免大权只在皇帝,没有皇帝的同意,是不可能为官的。

清代官员与外国官员

清代在地方上最高官为总督与巡抚,总督最初主军,巡抚主政,二者虽然同级,但实际上总督比巡抚地位要高。总督巡抚之下为布政使,布政使为明代地方最高官,至此已为总督巡抚之下属。布政使之下还有知府、知州、知县,这些官员虽然互相隶属,但督、抚大都有密折奏事的权力,甚至有少量小官也有。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就相当微妙,名为下属,实为羁绊掣肘。总之,清代是不允许地方官握有真正权柄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经典小书周书纪年至此写了七期读书笔记,一万五千多字,名为读书笔记,其实夹杂了个人体会。虽写七期但意犹未尽,钱穆先生书中的部分观点小子并不认同,但这并不妨碍钱穆先生在本无名小辈心中的崇高地位,再次向钱穆先生表达晚辈由衷的敬意!

本文参考书目为: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3版[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