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电影《夺冠》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精神

电影《夺冠》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精神

时间:2018-08-21 08:08:25

相关推荐

电影《夺冠》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精神

它起步于50年代,初露锋芒于60和70年代,腾飞于80年代,下滑于90年代,复兴于00年代,同时也跌入低谷于00年代,最后重生于代。——中国女排

最近要说最火的电影是哪一部,那非《夺冠》莫属,自25日上映至今,票房已到近2亿,成为9月电影口碑榜首,豆瓣评分已达到7.3分。

该影片本是开年大剧,却因疫情影响,延迟了半年多才上映,成为了国庆前的开胃大剧。

这部影片是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吴刚以及中国女子排球队领衔主演,原名《中国女排》;主要讲诉了几代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以及她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故事 ,从而反映了中国女排精神的演变和时代的变迁。

影片以回忆的方式打开,从8月15日的北京奥运会女排比赛,中美比赛切换到1981年女排世界杯,最后再到里约奥运会女排1/4决赛,中国队vs东道主巴西队的这场世纪大逆转比赛。用三场比赛描绘出了中国女排三十余年的沉浮图景。

01

第一场比赛是1981年的世界杯,这时的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还是一群人围绕着一台电视机的时代,当人们看见中国女排战胜日本获得第三届女子排球世界杯时,全国人们都沸腾了,为之自豪,上街敲锣打鼓,成群结队的庆祝。

这时的中国正需要的是这种活力来给中国希望,而八十年代的中国女排以拼搏的精神连续夺得世界杯(1981年、1985年)、世锦赛(1982年、1986年)、奥运会(1984年)冠军,成就世界上第一个“五连冠”,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骄傲和模范。因此中国女排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和那个时代人的回忆。

02

第二场比赛是的北京奥运会,郎平带领的美国队击败了当时陈忠和带领的中国队,对此很多人都骂她是“卖国贼”,然而谁又知她内心的纠结与矛盾了。在影片中郎平回京后约陈忠和出来聊天,有意无意地把美国队这次的战术安排放在车上给陈忠和看,她明知这举动已经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但仍然这样做了,她内心是渴望中国队能赢得这场比赛的,只是当时中国的排球理念还停留在过去,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下了,排球需要一改传统,引入新打法,跟随时代的变化。事实也证明,自后中国女排进入了有史以来的低谷时期。

03

第三场比赛是的里约奥运会,这时的主教练是由从美国队辞职回国的郎平担任,她回国后排除万难,改掉传统的战略,从国际化视野,引入现代化的排球理念。最终在与东道主巴西的比赛中突围而出获得了胜利,赢得了奥运冠军,让中国女排重新辉煌。

这部电影最想表达的就是中国女排精神的演变,在80年代那段中电影呈现的都是艰苦训练,为国争光,不流泪的场景,对于排球运动员来说,排球就是她们的全部,因为这是她们那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正如影片中80年代郎平说的:“排球不只是我们的工作,还是我们的全部”。

与她重回国家队改革会议上说的:“排球不是人生的全部”,形成对比,反映了郎平对中国女排精神有了新的认识。

当她在比赛前夕对新一代女排员们说道:“我有责任帮助你们好好享受体育的本身,开心地去打球。姑娘们,明天要比赛,过去的包袱由我们这些人来背。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你们应该振作起来,放心去打,放开打,豁出去打。我和你们在一起。”体现出了对于她们这代排球运动员来说,排球是她们的工作,但不是她们人生的全部,她们应该打出属于自己的排球,去享受体育带给她们的乐趣,而不是被体育的输赢所束缚,过去荣誉下重担所带来的包袱已经有人为她们所背负,她们只管去好好享受比赛。

影片中郎平还有对新一代女排员们说的一段话: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内心还不够强大;曾经一位外国记者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我说,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等有一天我们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的价值。”体现了现在的中国人内心已经强大起来了,不像80年代那样脆弱了,把赢看作比赛的唯一,而是在赢比赛的前提下更看重比赛所带来的快乐。

《夺冠》这部影片向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几代中国女排,也不是激动人心的三场比赛,更重要的是想表达一种精神,就如郎平所说: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