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从创作者的角度 学习《微表情心理学》 让人物描写栩栩如生

从创作者的角度 学习《微表情心理学》 让人物描写栩栩如生

时间:2019-06-09 15:45:14

相关推荐

从创作者的角度 学习《微表情心理学》 让人物描写栩栩如生

金字塔原理告诉我们,文章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我们应该做什么,二是我们应该如何做,三是我们是否应该这么做,四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而《微表情心理学》这本书,就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为什么从他人的肢体语言中能洞悉心理活动?为什么恋爱中两人频繁吵架,而找不到破解之法?为什么明明很努力地工作,却得不到晋升或加薪?

但,今天我们从创作者的角度,来学习如何将微表情心理学运用到作品的创作中。

关于创作,微表情心理学能解决如何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从一个人的细微表情,如面部、肢体、行为表现等方面来描写人物性格特点。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写作的人物形象,在生活中没有原型人物,全凭创作者的想象和塑造。

他有个习惯,喜欢在大街上观看人来人往。如果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把此情此景不做加工的,放在脑海中的素材匣子中。

等到需要写作时,就会从匣子中将某个人或某个现象变幻成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或情节。

村上春树的观察,收集素材的活动,就是一个洞悉人物心理活动的过程。

由此,我们知道,通过深入生活的细节观察,创作者可以从表象中看到人物内心的变化,并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能够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从而可以形象、逼真的塑造人物形象。

那么,有哪些“微表情”能帮助创作者识别一个人,从而准确、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让文字栩栩如生呢?

01 通过声音识别一个人的性格

很多文字作品中的人物描写,都有这样的情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典型的例子如《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的描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王熙凤出场时的情景,从这声音中就能看到,王熙凤风风火火的性格。

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读者的脑海中树立起来,再联想到生活中此类人的特点。

作者曹雪芹就刻画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并且深入人心,王熙凤,这个人物特质,成为《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通过声音的人物细节描写,即是运用了微表情心理学的原理。

即便当时作者并未系统地总结过声音背后的心理活动,但通过声音让读者识别一个人的性格,使得人物活灵活现地出场,仍然是现今的创作者可学习的一个写作方法。

02 从一个人的着装,看人物心理活动

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能给人留下识人的第一感觉,是好是坏,着装是重要环节。

即使一个人还未出声,从他的穿着上,就能看出他的品性、爱好,以及生活习惯特点。

鲁迅先生在小说《孔乙己》中描写主人公孔乙己的外貌是这样的。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由此看出孔乙己是一个落魄的“读书人”。

他进不了雅座,他不属于那个阶层,在外间的短衣帮里,他的穿着又显得与众不同,又似乎不属于这个阶层。

孔乙己成为被人嘲弄的对象。

孔乙己不肯脱下的破旧长衫成为突出他个性特点的心理活动描写。

在那样的一个环境里,孔乙己的着装格格不入,他的心理认定自己是个“读书人”,装作读书人,穿在身上的长衫,他一辈子也不舍得脱下来。

通过孔乙己的着装描写,这个人物形象的特质和寓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着装背后的心理活动,是创作者需要掌握的关于人物塑造的又一写作方法。

一百种穿着就有一百种不同的人性描写,深入学习和钻研着装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方法,是创作者的必修功课。

03 了解男人和女人,可以将恋爱或爱情关系的主题写得更动情

每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缺少不了恋爱关系的描写。尤其是长篇非爱情主题作品。

恋爱关系成为调节作品气氛,缓和人物之间关系的灵丹妙药。好的爱情描写,更能打动人心,往往成为牵动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引线。

如果创作者能深入了解男人和女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更细微地刻画“爱情”这一亘古永恒不变的主题。从而使得所创作的作品,更深入人心。

脍炙人口的经典爱情人物,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的主人公简爱和罗切斯特;王实甫写的崔莺莺和张生;《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以及《牡丹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等等。

每一个爱情故事都感性动人,其中的人物形象被传为佳话。

而今的文学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的剧本描写,更离不开恋爱、爱情的主题。

诸如,豆瓣评分8.4分的电视剧《小欢喜》,其中叙述的三对不同的家庭,也演就的是三个不同的爱情观,塑造了六个人物形象。

关于恋爱、爱情关系描写的作品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每一个有关于文学的作品都涵盖这一主题。

所以,要对恋爱、爱情中男人和女人的人物塑造,离不开他们心理活动描写。比如,一个爱情悬念的塑造,往往是由一个微表情而传递出来的。

案例:作者在作品的前部有这样一个微表情动作:有一天,丈夫不同以往夜里凌晨才回到家,当妻子问丈夫去哪了时,丈夫把手插在口袋里,说:“项目收尾,在公司加班”。

这对夫妻的结局是婚姻关系破裂。且不说晚回家这个细节暗示,微表情动作“丈夫把手插在口袋”就暗示着丈夫对妻子的追问有所隐瞒。

如果爱情中出现了不信任的苗头,那么十有八九两个人之间会发生矛盾和冲突。

因此,创作者在设计恋爱或爱情关系时,就可以采用微表情展现这一技巧,提前做好铺垫,结局可以留白,也可以在细节中做到前后呼应。

再如,创作者在写作爱情主题时,可以参考“触碰效应”。“触碰效应”即通过肢体接触缓和或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家发现,有意识的触碰能有效减少隔阂,从而缓解两个人的关系。

当情侣或夫妻因为吵架而陷入“冷战”状态时,如果有一方能够主动轻拍对方的肩膀、头部、额头等部位,或者给对方一个大大的拥抱,将会更有益于两者关系的缓和。

心理学大师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所有情感的主因,都发自生理”。

运用微表情心理描写恋爱、爱情关系的例子还有很多,需要创作者去学习,去想象、去构思,去创作。

综上,通过声音、着装、了解男人和女人的心理,能够助益于创作。微表情心理还有很多,都可应用于创作活动中。

通过面部表情的细节描写,洞悉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身体微反应描写,暗示接下来的情节;通过一个人的形象、关系网和品位的描写,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角色。

推荐阅读《微表情心理学》,我们可以从创作者的角度看世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