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晚熟的人》写出获诺奖之后莫言的迷惘和感叹

《晚熟的人》写出获诺奖之后莫言的迷惘和感叹

时间:2023-12-24 22:49:15

相关推荐

《晚熟的人》写出获诺奖之后莫言的迷惘和感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近日,诺奖作家莫言的新作《晚熟的人》出版,引发阅读热潮。《晚熟的人》中,莫言依旧聚焦高密东北乡,写了12个酣畅淋漓的故事,既有乡野传奇,又有当下时代各色奇葩人和事儿,其中还写到了主人公“莫言”获得诺奖后回乡遭遇的各种新鲜事儿。在7月31日举行的新书分享会上,莫言分析了他对自己新作的理解。

莫言自我分析《晚熟的人》的艺术特色,他认为,这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返乡书写:“我作为一个在高密东北乡出生、长大、离开这个地方的人,若干年之后又回来了,我在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学习写作时就使用这个视角,到现在将近四十多年,依然在使用这个视角。”

在返乡式书写之中,“莫言”也在审视莫言。

《等待摩西》中的柳向阳说:“三哥您这张脸,太有个性了。”莫言说,“说我丑不就得了”,柳向阳答道:“您不丑,您是咱高密东北乡的美男子,我们单位有几个小伙子想整成您这模样呢。”

在《表弟宁赛叶》中,宁赛叶全程吐槽、挖苦“莫言”:“你写出了《黄玉米》,骄傲了吧,目中无人了吧,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吧?但是,我根本瞧不起你,我们要超过你,我们要让你黯然失色。”宁赛叶大骂道:“为什么才华平平者可以扬名立万?为什么我满腹才华却要老死在这破村庄?你现在是名人,听说最近还当上了什么副主席?别人夸你是天才,在我心目中你就是驴屎!”

莫言用自嘲、讽刺的笔法思考“莫言”的遭遇。

在这些故事中,“莫言”“老莫”是讲故事的人,故事中的人和事亦真亦假,打破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达到了一种互为镜像的艺术效果。

莫言解释说,“莫言”与莫言,一个是真实的肉身人,一个是小说里的文学形象,这样一种很复杂的关系,既像面对镜子的关系,也像是一个实体对着一个影子的关系,更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分身一样。“我跟小说里的这个莫言是在互相对视,我在看他,他也在看我。孙悟空拔下一根毫毛变成一个猴子,有时候猴子自己跑了,孙悟空想让这个毫毛回来却找不着了。”

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则认为,书里叫做莫言的那位,尽管他是一个所谓被历史化,甚至一定程度上经典化的作家,但当他作为一个活动于现在、活动于此时此刻的一个人时,我们能够看到他的迟疑,他面对现在这个世界,面对复杂经验、庞杂经验时那种困难,对于这个世界怀有的那样一种迷惘和感叹。

“所有这一切在莫言过去的小说中并不是很常见,所以我想熟悉莫言作品的读者,还是能够看到这本书在莫言作品系列中是非常新的、有着非常特殊的角度和面貌的作品。同时,我们也看到书里的莫言,某种程度也构成了现在坐在这里的莫言的镜像。这个人是跟我们一样,感受着现实的庞杂、复杂、迷惘,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一个人。”

莫言也说,他敢把自己的真实名字放到小说里,就做好了接受一切的准备,无论读者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是可以的,如果读者能够从书里面读到自己的身边人,或者读到自己,这对一个作家是最大的安慰。

“一个读者之所以能够被某些书打动,甚至为书中的人物命运而担忧、痛苦,那就说明这本书里写到了自己,它具有典型的高度的概括力,作家塑造这个人物代表了很多人,写出了很多人共同的感受。”

在新书分享会直播活动中,莫言被问及对“流量”一词的看法,他幽默作答:“五十年前我很熟悉流量这个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时,高密东北乡每年到了秋天阴雨连绵,洪涝虫灾,经常听到村头大喇叭里广播今天下午王五水库放下来八百流量,所有男女老少立刻上河堤防洪。所以,流量太大会造成决堤,决堤的话村庄淹了,房子倒了,牛羊也死了,庄稼都涝死了。流量太大会造成灾难,这是大自然当中洪水的流量。”

而至于网络流量,莫言说,网络流量太大会不会带来某些负作用,这个他不太好说,因为自己的流量很小,所以不担心,也没有体会。

谈及写作之余的生活,谈及互联网,莫言说他也会看朋友圈,但是不会浪费很多的时间。他说,自己一开始对朋友圈的信息“听到风就是雨”,后来就是“不再听到风就是雨”,因为风跟雨不是一回事儿,有的风可以带来雨,有的风带不来雨,这就是传言与真实的关系。

接着这个话题,莫言说在网络时代,农村的人也突然成长起来了,过去的农村信息闭塞、交通落后,一个人一辈子没到过县城,没坐过火车,而现在很老的人,对网络的熟悉,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与城市的年轻人是同步的。“《红唇绿嘴》中就写了一个干过很多坏事儿的人,人生复杂,但她比年轻人更知道网络能给她带来什么,这是时代造就的人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