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人民网关注贵州遵义:护红守绿谋发展 革命老区换新颜

人民网关注贵州遵义:护红守绿谋发展 革命老区换新颜

时间:2021-08-24 19:12:00

相关推荐

人民网关注贵州遵义:护红守绿谋发展 革命老区换新颜

在娄山关山脉,有一种小青藤已藏在贵州遵义深山多年。遵义毅丰藤艺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毅依靠这种青藤,打造藤编产品,每年有400余万元的收入。马毅从小在娄山关山脚长大,熟悉藤编产业发展的过程。上世纪60年代,藤编在板桥渐成规模。然而,当时由于受到款式老旧、技艺单一、市场匮乏等因素影响,当地藤编产业面临好做难销的局面,马毅也因此外出务工8年,一方面外出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学先进技术回乡做好藤编产品。后来,遵义大力发展旅游业,娄山关的藤编产业也渐渐有了名气。人们除了知道1935年发生在遵义的娄山关大捷、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突破乌江等重要事件外,还对这里的藤编产品有了更深的了解。

娄山关。遵义市委宣传部供图。“目前在板桥镇上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新一条街上,已有100余家商户在从事藤编加工工作,产品远销北京、重庆、江浙等地,藤编产业已成为当地的千万级产业。” 马毅说。而娄山关藤编产业的发展,只是遵义守好用好绿色资源、保护发展红色旅游的一个缩影。70年来,按照“以红为主、以红带绿、红绿并重”的发展思路,遵义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不断探索旅游发展路径,实现了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的交相辉映和融合发展,吸引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如今,革命老区发展欣欣向荣,群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借力红色资源 产业持续发展贵州遵义市汇川区北面一隅的娄山关山麓,树木长势旺盛,山上满目苍翠,遍地长满了野生青藤和方竹。村民们在树林间一拉一扯,时不时挥舞着镰刀,割起一条条青藤,砍下一棵棵方竹,带回家中加工成藤编产品。

村民正在编织藤编产品。王钦 摄“板桥人与青藤有着一种‘不解之缘’,这里的藤编产业在解放前就已经初具雏形了,如今大家依靠这种绿色植物实现了发家致富;小青藤变身‘摇钱树’,全靠一代代人守住了这种‘绿色财富’。”今年56岁的马毅,自幼喜欢跟随爷爷学习藤编技术,听爷爷讲藤编的“故事”。娄山关大捷使得当地闻名于世,然而,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当地村民虽有编织藤编的手艺,却没有消费市场,藤编产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省道通过娄山关,来当地买藤编制品的“过客”才逐渐多起来,以至于藤编成为当时许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几起几落,现在,藤编已经成为当地重点产业。“过去藤编只能卖给当地人,销量相当有限,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红色旅游的带动,我们的产品不再愁销。”马毅对此感受颇深:娄山关景区每到夏季便会迎来旅游高峰,特别是5月以来,娄山关景区完成了以“娄山十景”为代表的一期项目建设,每天都有大量的旅行团到此旅游。由于板桥镇距离娄山关近,游客经常来此选购藤编产品。依托天然的地缘优势,藤编产品的销售越来越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对此,汇川区委、区政府出台扶持方案,从培训、教育、资金、维权等方面全方位给予返乡农民工政策支持和保障,让农民工带回的市场观念、技术和经验得以落地,同时也实现了发达地区与落后乡村的联系和对接,使之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真正动力。游客多了,不仅板桥的藤编产品受欢迎,而且乡村旅游也日益火爆起来。“在娄山关景区带动下,板桥村的乡村旅馆从最初的十几家,发展到现在的316家,已经成为拉动全村发展的支柱产业。”板桥村党总支书记梁启忠说,乘着乡村旅游的东风,村民们改床位、定标间、搞餐饮,纷纷吃上了“旅游饭”,实现年人均收入达11000余元。传承红色基因 “快旅慢游”渐成体系红色资源带来的“甜头”,源于遵义发展红色旅游的坚定信心。作为遵义红色旅游的第一批“拓荒者”之一,遵义市著名红色旅游专家黄先荣从上世纪80年代就积极推动遵义红色旅游的发展;1995年8月,原遵义地区旅游事业局组建,黄先荣被任命为第一任局长,他开始谋划如何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并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游客在遵义会址前拍照留念。王钦 摄2月,依托中共中央做出的“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的重要指示,遵义拟定了《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并相继成立遵义红色资源开发管理中心,出台了《关于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全面开创红色教育培训新局面意见》等相关文件,有计划地对红色遗址、遗迹、纪念设施进行挖掘和普查,打造以遵义会议纪念馆为“龙头”的红色纪念体系。“红色旅游作为遵义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名片,正在从传统的发展路径中走出来。”遵义市委宣传部部长郑欣说,通过积极申报全国及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评审命名等形式,遵义目前已拥有各级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8个;红色旅游资源单体已有299个,红色旅游景区16个,占贵州省红色旅游景区的三分之一。

遵义会议陈列馆游人如织。王钦 摄借力红色资源,遵义充分发挥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景区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优势,不断完善旅游业态,为游客打造集游、购、娱、休闲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形成了“快旅慢游”体系,并通过红色旅游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使周边农业和服务业实现“复合型”发展,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遵义市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45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7.33亿元;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2312元、12265元,分别是1949年的245倍、323倍,人民幸福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擦亮“红色品牌” 绘就全域旅游新画卷“红色旅游是发展的重要引擎,遵义不仅红色资源丰富,绿色生态也十分养眼,要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红色旅游拥有永久不衰的魅力。”郑欣说,要不断丰富游客体验,让红色旅游品牌越来越响亮。如今,以重走长征路、爱国主义教育为延伸的经典红色旅游产品和线路受到了众多外地游客的青睐。在遵义会议会址重温入党誓词,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唱红歌,身着红军服参观娄山关景区……游客走进遵义,不再是千篇一律、平平淡淡地参观旅游景区,而是通过各种红色旅游体验,感受遵义旅游发展的魅力。

桐梓花海。为了留住游客,当地很早便对旅游相关基础设施进行了全方位的发展:从2001年开始,遵义就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主要内容实施乡村旅游开发,广大农村逐步呈现出环境生态化、产业特色化、村庄景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美丽画卷尽情铺展在遵义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如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已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很多游客上午在娄山关爬山,下午就会到官仓摘果。”桐梓县官仓镇党委书记娄立峰说,依托紧临娄山关景区的优势,每年都会有大量游客来到官仓镇,观完红色遗址,采摘田间瓜果、品尝农家美食、入住乡村民宿,感受“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魅力;丰富的旅游业态让人目不暇接,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四川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全域旅游持续“升温”。

游客在桐梓县官仓镇苹果种植基地体验采摘乐趣。王钦 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在桐梓县九坝镇山堡村,每年来此避暑的游客数量是全村人口数的10倍。“我们这儿气候凉爽,离重庆很近,每年夏天都会有游客过来常住,床位供不应求。”山堡村乡村旅游协会会长令狐昌容带领村民搞“避暑农家乐”,700余户村民有459户开了乡村旅馆,外地人融入当地生活,处处呈现“黔渝一家亲”的场景,乡村发展驶向了“快车道”。“以前游客在村子里跳‘坝坝舞’,我们村里人觉得‘新奇’,不敢也不愿意参与进来,可现在不一样了,村里人长了见识,还经常组织‘坝坝舞’大赛呢。”令狐昌容看着村里的变化不禁感慨,“家乡美起来,游客住进来,精神富起来,乡亲们的日子也更加多姿多彩。”山堡旅游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旅游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建设。此前,由于没有制定相关的旅游规范化管理体系,山堡的旅游乱作一锅粥:农家乐恶意降价竞争、收费标准一家一个价、饮食来源管控难,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层出不穷。现在,山堡通过强化乡村旅馆评星定级、规范管理和组织运营的方式,从设施、质量、安全、服务、环境等各个方面对乡村旅馆评星定级,使旅游服务质量大幅提升。“有山有水有田园,亲近自然融身农耕,感受美丽田园风光。”农家乐老板钟会霞感触颇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今村子就是景区,处处都能找到乡愁,这儿的日子比城里好。”钟会霞这样描述自己的惬意生活。“遵义旅游正在成为游客向往的纵情山水之旅、健康养生之旅、返璞归真之旅、记住乡愁之旅。”遵义市委副书记陈代军说,遵义将着力构建“全景域体验、全产业融合、全过程消费、全方位开放、全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实现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努力把遵义打造成为“贵州第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康养胜地。

遵义优美的自然风光。李利亚 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遵义正以红色精神为指引,走与绿色产业发展的“融合”之路,全力建设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一个富有红色资源的经典之城、活力四射的产业之城、绿色崛起的生态之城,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来源 人民网-贵州频道

编辑 刘娟编审 施昱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