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十一出游完美避开人潮 旅行不看后脑勺

十一出游完美避开人潮 旅行不看后脑勺

时间:2021-07-16 05:43:08

相关推荐

十一出游完美避开人潮 旅行不看后脑勺

中秋小长假结束,6个工作日后,国庆假期又将开启,在这里你将会遇见中国最美的秋天,它的自然风光堪比新疆,有着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湖泊峡谷、落叶松林,它有着充满异域风情的敖包相会,可以近距离接触草原精灵-梅花鹿,还可以亲身尝试当一回游侠,纵马奔腾。

它就在距离我国首都以北不到30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浩瀚的绿色氧吧。这里幅员辽阔,水草丰盈,物种丰富。从辽、金时期的“千里松林”,到今日的“绿色丰碑”、“时代楷模”“地球卫士”,这些享誉世界的称号都是用来形容这片富饶之地的。

然而,当今年轻人大多不会知道,就是这片绿色的沃野,曾经一度沦为贫瘠的荒漠,这片面积141万亩的地区,就是著名的塞罕坝林场。从富饶到荒芜再到今日的林海碧原,这片林场有着怎样天翻地覆的变迁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吧!

前世:皇家猎苑沦为贫瘠荒漠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北部,自东向西横亘着一道绵延数百里雄浑磅礴的山脉,蒙古语叫“塞堪达巴罕”,译成汉语是“美丽的高岭”,也就是远近闻名的塞罕坝,面积20029公顷。

历史上的塞罕坝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但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塞罕坝被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而不复存在。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今生:三代育林人,创造人间绿色奇迹

1962年我国政府决定建立林业部,改造塞罕坝的生态环境,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基础上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1968年归河北省管理,成为省林业局直属单位),自此塞罕坝定名。

塞罕坝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用三代育林人的青春和汗水,从一棵树,一粒种,浇灌出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万顷林海、至美“小新疆”。在陕西卫视《国之自信》节目中,栏目组邀请了三代育林人代表,由他们亲身讲述几代人历时56年的奉献与改造,用他们的永恒坚守成就了林业史上人工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典范,更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这些传奇故事包括六女上坝、马蹄坑大会战、夫妻望火等都可以在位于塞罕坝森林公园核心区的塞罕坝展览馆找到照片和文献,来塞罕坝的游客不妨前往展览馆,看看几代育林人造林用过的植苗锹,林业生产统计和任务安排表,生活中用过的行军饭盒、煤油灯、收音机等一件件实物,它们都记录着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如今的塞罕坝最不缺的是绿色。这里有森林、草甸、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一米多高的云杉、樟子松、油松等长势喜人,粗壮的白桦、林下的稠李、野蔷薇缤纷绚烂,蓝天万里、白云似绵、飞鸟成群,整片林子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据测算,塞罕坝林场森林资源总价值高达到206亿元。每年吸引游客多达5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400多万元,林场苗木、森林旅游等相关产业年带动当地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收入已占林场总收入的50%以上。

还没去过的朋友们,赶紧动身去感受一下秋季塞罕坝的撩人风光!去切身感受这“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摄影家的天堂”的独特魅力风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