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砥砺奋进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武威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砥砺奋进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武威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时间:2018-08-04 17:20:24

相关推荐

砥砺奋进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武威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原标题:砥砺奋进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武威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古浪县西靖镇兴民新村社区移民新居

记者 何成军 蒋文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武威市经济社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武威市积极探索富强振兴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市上下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同心协力、开拓创新,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70年来,武威市有计划有秩序地完成了土地改革、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重大决策,农业、工业、商贸流通、金融、财税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加快,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快速培育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

全市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4419万元增加到的469.27亿元,是1949年的1062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0%,70年净增468.83亿元,年均增加6.8亿元;其中1978-年均增长9.7%,40年净增466.47亿元,年均增加11.66亿元,是70年平均增加额的1.72倍。总量经济从新中国成立算起用了55年时间,到跨上百亿元台阶,达到122.83亿元;用6年时间,到实现翻番,达到225.63亿元;到,生产总值又实现翻番。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地方财力显著增强。194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为89万元,到,财政收入达到53.44亿元,年均增长13.4%。财政支出规模迅速增长,1949年全市财政支出仅为4万元,到已达201.1亿元,年均增长21.0%,人均财政支出由1952年的1元增加到的11002.32元。

1949年,武威经济以农业为主,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1.3∶1.9∶6.8。60年代,武威积极推动五小工业发展,农业比重有所下降,到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6.8∶22.7∶20.5。改革开放后,武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调整步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7∶28.1∶46.2 ,与1949年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65.6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26.2个和39.4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了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格局。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武威市经济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基本取决于国有经济。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经济迅速崛起,并渗透到国民经济各行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亮点。全市非公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为298.9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63.7%,比1981年提高47.2个百分点。

工农业发展齐头并进

解放初期,武威市工业几乎是空白。70年来,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工业从小到大,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组织结构优化,涌现出了达利、青岛武威啤酒、甘电投武威热电联产、祁连山古浪水泥、玉通石门河碳化硅、风电、光电等一大批骨干企业,促进了国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地方财力增强,带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1949年全市仅有工业企业1户,从1956年工业建设开始起步,经过巩固、滑坡、大力兴办、全面发展的过程,工业企业达1310户,较1949年增加1309户,其中资产上亿元的企业116户。

截至,武威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6.38亿元,是1949年的8734.42倍,年均增长13.7%,人均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4元增加到的3631.78元,年均增长10.9%。改革开放后,在工业强市战略推动下,工业经济活力增强,运行质量提高,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1.7%提高到的14.1%,提高12.4个百分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升。

与此同时,70年来,武威市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生产由过去单一以粮食生产为主逐步向多品种、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现代农业转变,农林牧渔业全面增长。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04.02亿元,是1949年的410.1倍,年均增长9.1%。

改革开放前,全市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6%,农业总产值中林、牧、渔业的比重仅为18.78%。改革开放以后,全市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种植业逐步向多样化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已下降到62%,比1949年下降31.5个百分点,比1978年下降24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中林牧渔业所占比重上升到25.7%,较1980年上升13.9个百分点。

随着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商品供应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伴随商业流通体制的不断改革,商贸流通格局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八十年代末国合商业为主,逐渐发展为个体、私营、联营及股份制商业为主体,各种新型商贸业态蓬勃发展的局面。一批现代化大型商厦拔地而起,大型连锁超市快速增加,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商贸流通格局。购物方式一改传统模式,增添了邮购、直销、网购和电话预约等形式。,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72亿元,是1949年的1761.28倍,年均增长11.4%,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的13元增加到的11254.9元,年均递增10.3%。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后,武威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及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固定资产投资仅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3.67亿元(未公布),69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72.64亿元,年均增长24.7%。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投资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一大亮点,40年来,累计投资达4269.52亿元,占69年间总投资额的99.9%。

与人民密切相关的城市道路、市政公用设施、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项目建设迅猛发展,供水、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威抢抓中央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机遇,城市建设进入全新时期。

城市面貌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住宅投资大幅增加。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7.99亿元,是1990年的557.6倍,年均增长25.3%,各类商品房小区、经济适用房小区的开发迅速发展,重质量、重环境、上档次、上水平的住宅小区为广大居民住房消费提供了良好的房源。

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带来了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居民消费由生存型消费逐步转变为追求健康和生活情趣的享受型消费,实现了从贫困到总体小康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4年的470元增加到的27668元,增长57.87倍,年均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6元增加到的11518元,增长107.66倍,年均增长12.4%。

收入的持续增加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基本改变了多少年来以吃、穿等生存为主的单一格局,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享受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提高。到,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为32.1%,比1985年下降29.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5.1%,比1985年下降19.1个百分点。居民家庭对现代化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且普及程度迅速提高。

“今天,站在历史的起点上,展望未来,充满信心。一个经济强、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必将建成,武威人民生活将会更好,武威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最后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说。

(武威市委宣传部供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