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天台风景承载“香港记忆”

天台风景承载“香港记忆”

时间:2022-04-03 00:20:43

相关推荐

天台风景承载“香港记忆”

9月7日,在香港铜锣湾拍摄的香港天台(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新华社香港9月9日电(记者 郜婕)香港人常自称住在“石屎(即混凝土)森林”,形容在这座人多地少、建筑高且密的城市从下往上望的观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香港也被不少人称为“天台城市”,其独特的天台文化在钢筋水泥之上演绎着各色别具温度和趣味的风景。

透过天台上的风景,可以看到香港人的生活百态,更可一窥这座城市过去数十年的别样记忆。

《俯卧撑》(Pushing Up)

(图片由摄影师罗曼·雅凯-拉格雷兹Romain Jacquet-Lagreze提供)

唐楼天台上的“空中村落”

法国摄影师罗曼·雅凯-拉格雷兹来香港8年,过去两年间把镜头聚焦在九龙区旧式唐楼的天台上。这些天台面积通常都不大,不少还因铺设管线、架设天线等而颇显局促。但香港居民利用这有限空间进行的活动显然超出不少人的想象:练武、祭拜先人、拍摄时尚大片、搭帐篷露营……

把通常在地面、室内或庭院进行的活动“搬”到天台上,显示出香港人的无限创意。在雅凯-拉格雷兹看来,这是香港独特的一面,也是他试图借助镜头留下的记忆。毕竟,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旧式唐楼逐渐被现代化大厦取代,这样充满烟火气息的唐楼天台文化或将慢慢消逝。

《晒干》(Sun-dried)

(图片由摄影师罗曼·雅凯-拉格雷兹Romain Jacquet-Lagreze提供)

香港的唐楼天台文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据香港特区政府数码史料平台“香港记忆”记载,二战结束后,大批内地移民涌入香港,不少移民在山坡或市郊搭建寮屋居住,也有不少人在亲友所住的唐楼屋顶自建“天台屋”。

那时不少唐楼的天台相互连通,俨然成了“二重地面”。住在天台屋的人家甚至把原先在农村养鸡种菜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组成“空中村落”。

《盆栽大师》(Bonsai Master)

(图片由摄影师罗曼·雅凯-拉格雷兹Romain Jacquet-Lagreze提供)

幼年曾住在九龙城唐楼天台屋的沈庆喜回忆,天台屋沿着天台边缘搭建,围出中间一片空地,供孩子们玩耍。曾经的唐楼居民刘荣光则说,唐楼居民时常上天台乘凉、聊天、赏月,天台在那个年代堪称“社区中心”。

“天台武馆”和“天台学校”

唐楼天台也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香港武馆“黄金时代”。据统计,当时香港的武馆数量多达400多家,大多设在租金相对低廉的天台。

有香港居民回忆,每到黄昏,各武馆师兄弟在天台练习拳脚兵器套路或舞龙舞狮技艺,伴着锣鼓声,成为老香港的一道独特风景。

《高空午睡》(Altitude Nap)

(图片由罗曼·雅凯-拉格雷兹Romain Jacquet-Lagreze提供)

1953年石硖尾大火烧毁大量寮屋后,香港开始大规模兴建徙置大厦,供原先自建寮屋、天台屋的人家租住,香港居民的“天台空间实践”也由此延伸至徙置大厦屋顶,最为典型的就是“天台学校”。

那时不少徙置大厦的天台都被慈善团体用来开办学校,以低廉学费为大厦租户子女提供基本的教育。在那个教育还未普及的年代,“天台学校”为香港基层家庭子女提供了难得的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图为摄于1962年的黄大仙徙置大厦天台小学露天教室

(图片由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图片资料室提供)

“香港记忆”收藏了多张记录“天台学校”上课场景的照片。照片中,黑板和课桌椅露天整齐摆放,背景是蓝天白云和狮子山,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识字、做操。照片说明写道:“天台学校位置便利,学费廉宜。尽管学校设施简陋,师生关系却不失亲厚。”

闹市之上的“田园风光”

如今,“天台武馆”“天台学校”都已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失,但香港人对天台空间利用的创新仍在延续,“天台酒吧”“天台电影院”“天台农圃”层出不穷。

位于铜锣湾希慎广场38层的天台花园,约800平方米的范围内设置了数十块菜地,种植着数十种瓜果蔬菜,呈现出与楼下繁华闹市截然不同的“田园风光”。这个天台花园每年举办3期种菜活动,每期持续约3个月,参与者多为在附近居住或上班的人。

9月7日,在香港铜锣湾拍摄的一名男子在搭有遮阳伞的天台上晒日光浴

(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正值天台花园定点开放时间,公司文员夏女士从金钟坐两站地铁赶来,料理她的菜地。“这里一般中午和周末开放,只要开放我都尽量来,看看我种的菜。”她说。

种菜活动颇受欢迎,每期约100个名额通常要从数百名报名者中抽签决定。夏女士与其他不少参与者对种菜都是“从零开始”,“好在这里有专业的菜农指导我们开田、播种、搭架、施肥、收获。我学到不少东西,打算以后尝试在家盆栽种菜。”

9月7日,在香港铜锣湾,摄影师罗曼·雅凯-拉格雷兹出版的香港天台的画册在书店售卖

(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希慎企业可持续发展经理余婉珊介绍,希慎广场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开设天台花园,在楼顶防漏、承重等方面都有特殊设计。种菜活动为身居都市的市民提供体验田园乐趣的机会,还与周边学校合作,教育下一代亲近自然、为减轻都市热岛效应出一份力。

如果说早年间香港居民对天台的种种活用体现的是在挤迫生活空间下的灵活变通,如今像天台花园这样越来越多涌现在现代化大厦屋顶的创新,则在这座“石屎森林”之上添上新的风景。这新旧两种风景折射出香港的多元化,正如雅凯-拉格雷兹所说:“香港是一座充满多样性和细节的城市。你不亲眼目睹,难以想象它的样子。”

《跳绳》(Jumping Rope)

(图片由罗曼·雅凯-拉格雷兹Romain Jacquet-Lagreze提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