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晋宁区双河营村示范创建助村庄提“颜”升“值”

晋宁区双河营村示范创建助村庄提“颜”升“值”

时间:2024-07-16 23:06:02

相关推荐

晋宁区双河营村示范创建助村庄提“颜”升“值”

张燕 黄丽萍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冯琴

昆明市晋宁区是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故里,古滇国的发祥地。晋宁区双河彝族乡双河村委会辖下庄河、双河营、椿树营、新庄、石槽河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96户2454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75%以上。双河营村,全村325户1086人,是纯彝族聚居村落。以来,双河营村大力推进民族特色村建设,开展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为村庄提”颜”升”值”蹚出一条新路子。

党建引领 彝村旧貌换新颜

双河彝族乡双河村党总支下设7个党支部,有党员124名,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长期深入群众开展工作。

几年前的双河营村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村容村貌脏乱差,多数村民生活水平很低。更让人揪心的是,一到雨季,村里六成的稻田会被水淹,久而久之,村民们放弃了这部分稻田的种植,形成了村里的“沼泽地”。

村党总支、村委会因地制宜,,申报实施了双河营民族特色村建设项目,为补齐短板攻坚克难。

底,双河村委会申请专项资金,开展实施村内主路面青石板铺设、知青红色文化展览馆修缮、浅水藕塘及休闲长廊打造、荷花塘周边水沟治理、传统民居门头修缮、古井修缮、民族文化墙体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创建等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改造,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双河营村,绘就出一幅山水相依的水彩画。

50多岁的双河营彝族村民罗天兰说:“如今,生产生活条件、环境卫生条件都变好了,不良生产生活习惯相应改变,整个村的文明意识提高了很多。”

保护民居 文化展示聚人心

双河营村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至今保留和延续着传统的彝族风俗习惯,秧佬鼓舞、跳乐、对调子、唱敬酒歌等民风民俗,以及火把节、正月十五等传统节日,散发着浓厚的彝族乡土人文气息。

因村内具有代表性、传统的三间两耳房屋和完整的青石板路等历史悠久、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被保存了下来,双河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双河村委会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双河村委会双河营传统村落成功上线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如何保护好传统民居,如何传承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关键的问题摆在双河村党总支、村委会的面前。

4月《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61号)文件出台。有了政策的支持,村里传统民居得到保护,还修缮知青红色文化展览馆,知青红色文化展览馆将收集村里知青的老照片、民族刺绣、彝族生产工具等,用于展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我的中国梦”“共产党好、日子红火”“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结合了党的政策和彝族文化元素的宣传图画展现在了群众眼前……

双河营村村民陈文义说:“我家老房子门头由于年久失修,遇到刮风下雨总担心门头垮掉,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修好加固了老房子门头,我再也不用担心了。”

双河营村罗天华说:“现在,我们的幸福感逐步增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一项重要工作,以后我们还要抓村容村貌、移风易俗等工作,让村新景美,生活更好!”

晋宁区民族宗教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双河营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的打造,为此类型村庄发展总结经验,留下乡村文化印迹,在周边的民族地区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

逐年增收 发展经济奔小康

由于双河营村地形特殊,田里经常积水,一部分田已形成湿地,种植蔬菜、水稻很困难。经过多方面了解,村党总支、村委会认为,根据双河营的气候和土质,发展莲藕种植业比较合适,能使群众增加收入,让莲藕成为群众走向小康生活的“致富藕”。

在区民宗局的支持下,双河营村充分利用村里水源较好的优势,全力培育壮大莲藕产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目前已新建成60余亩荷花塘,适度发展莲藕种植及观光产业,不仅盘活闲置荒田,壮大村集体收入,而且为群众增收致富、村内经济稳步增长打开了一条通道。

“生态是我们的优势,湿地种了莲藕,坝子种上了蔬菜、烟草,群众不仅有了收益,还让荒田变“荷塘”,这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感谢好政策,感谢党委政府!”村民们纷纷描述着双河营村的未来。

双河村党总支书记罗文福介绍,预计藕、泥鳅、鱼等特色种养殖业每亩综合增收4500余元,比原来的亩产值提高一倍,实现了全村农民增收的目的,以后还可以适时发展旅游业,为村民再添一个增收项目。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