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重庆磁器口因瓷得名 在此繁茂300年的制瓷家族曾是沙坪窑开山鼻祖

重庆磁器口因瓷得名 在此繁茂300年的制瓷家族曾是沙坪窑开山鼻祖

时间:2020-10-31 23:44:28

相关推荐

重庆磁器口因瓷得名 在此繁茂300年的制瓷家族曾是沙坪窑开山鼻祖

重庆磁器口因瓷器得名,为何不叫瓷器口?为何如今的古镇少见瓷器作坊与店面?事实上,从清朝康熙年(1662年)以来,磁器口一带就有一个制瓷家族,其家族制瓷产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繁茂了300多年。时隔半世纪,当时最大规模的制瓷商江氏的第九代传承人重出江湖,他发起号召,在族人内征集曾经的江氏瓷器,办起陈列馆,米坛、瓷碗等一一展出。

江家瓷器展览馆

江氏家族

沙坪窑的创立者

沙坪坝石井坡青草坡,当地人称江家山,周边不少农户祖辈都知晓江氏家族。在地里干活儿,一锄头挖下去,至今还能挖到瓷器残片。27日,我们跟随江氏后人一同来到青草坡,曾经的窑罐厂诞生于此地,山坡上随处可见陶瓷碎片。

“祖辈在这里建窑厂后,生产出来的瓷器,残次品就扔在一旁,日积月累堆成山,这些年陆续有人来淘瓷,早些年还能挖到相对完整的瓷器,如今多数都是碎片了。”江氏第九代传人曾凡陶告诉记者,福建是我国制瓷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建窑和德化窑闻名于世,1662年至1663年,祖辈从福建汀州连城县孝感乡来到青草坡落户定居,并开厂制瓷,开创了一个日后影响巨大的日用品牌——沙坪窑。

史料记载,自有水运码头以来,磁器口便是沙坪窑的重要销售与中转口岸,所有的瓷器产品必须通过磁器口装船外运,远销各地。为便于销售,当时每家窑厂都在磁器口建立铺面,磁器口的码头最为大宗的物品运送当属瓷器用品。

窑口的旧址已变成满地的油菜花

原沙坪坝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曾传宜介绍,从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近百年时间,磁器口多设窑厂作坊、碗厂,江家碗厂的兴起,带动了这一带陶瓷业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售卖民用陶瓷器皿的专门产业,“磁器口”得名也产生在这个时期。

以瓷器为名,为何成了磁器口?曾传宜分析,在当时,“磁”与“瓷”是通假字,但“瓷”仅只是单一的词汇,而“磁”意更多,既有瓷意,也包含制瓷所需材料。

现在的青草坡

子承父业

第五代制瓷最为兴盛

江氏家族从福建迁至青草坡后,一直沿袭着父终子承的家族传统格局,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形式存在。300多年制瓷祖传,到江氏制瓷业第五代江祥寿时期,其家族最为鼎盛。

那时,江家在青草坡已开设了六家碗厂,作坊规模进一步扩大。仅以江祥寿的碗厂为例,他的碗厂有40来个工人,九个碗车(轮制工具,俗称“车盘”),一口窑炉,一年能烧制出40多窑碗。他不仅在磁器口开设门店,还在较场口等地设点销售。“当时卖瓷器的店面渐渐多了起来,形成了一条街。后来就有了磁器街这个地名。”曾凡陶说,江祥寿是江氏第五代传人,当时在社会上的名气很大,他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去世时,连当时的巴县知县周兆庆也前来祭奠。

据了解,江祥寿又名江松亭,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他除了开设碗厂外,还大力拓展其它经营范围,贩卖盐巴,开盐店;在嘉陵江放木排,搞木材经营;开设金厂,在朝天门上面的长江岸边淘金,佣工多达数百人。

野草里躺着百年前的瓷器

制瓷基地

青草坡发现古窑遗址20余处

300多年以来,除江氏家族在青草坡开碗厂制造瓷器,并运往磁器口销售外,其他异姓也纷纷仿效。在青草坡、磁器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市场。

江家龙窑尾部封口旧址

史料记载,民国初,重庆蜀瓷工厂雇佣约百名工人用磁器口生产的粘土制造各种瓷器,诸如碟、杯、盘、瓶等。1936年,在磁器口马鞍山北侧的蔡家湾创建有利群瓷厂,雇佣工人98人。生产各类瓷具,并在传统土瓷基础上进行改良,生产精细的改良陶瓷,月产碗具2750副。1939年春,由杜重远、康心之、卢作孚、周见三等企业家投资两万元,在磁器口抓子洞(即今渣滓洞)创办重庆华光瓷厂,5月初烧制出第一窑瓷器。20世纪40年代,磁器口又建立了鼎新陶器厂、天台陶器厂、砖瓦瓷业生产合作社,均取青草坡一带的白泥、粘土烧制民用和工业陶瓷。磁器口的陶瓷,不漏不“哑”(指敲击的声响),质量上乘,深受陶瓷商的欢迎。

“1949年以前,磁器口河街(沿嘉陵江)有十五六家碗铺;青草坡有十二三家碗厂,初时均是江家后代所开,后才逐渐有他姓开办陶瓷厂。”曾传宜说。

现在的田地下满是之前丢弃的残次品

重出江湖

第九代传人建江氏瓷器陈列馆

1949年以后,由于受先进工艺的影响,以手工业作坊形式生产瓷器的沙坪窑产销量下降,市场萎缩。青草坡一带的硅石、石英砂有的已被开采殆尽,到20世纪70年代只剩下几家生产工业陶瓷的小厂。随着公路、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水上运输减少,磁器口的商业地位下降,也逐渐萧条起来。通过公私合营和手工业合作化,以及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沙坪窑最终走向了消亡。

时隔半个世纪,曾经的江氏制瓷要重出江湖了。

展出的江家瓷器 全部从江家后人的手里一件件收集而来

展出的江家瓷器 全部从江家后人的手里一件件收集而来

“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希望将家族的制瓷文化传承下去,直到去年,我们才启动筹建江氏瓷器陈列馆。”曾凡陶如今是第九代传承人,他是江家瓷第八代传承人江泽否的侄儿(妹妹江泽碧之子)。曾凡陶今年64岁,是重庆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虽说自己所学专业与制瓷并没关系,但从小受其母亲江泽碧及江家祖辈与工匠们的影响,尤其是大舅的言传身教,掌握了陶瓷所作技术与经验。去年起,曾凡陶开始筹建江家陶瓷历史文化陈列馆,青花云纹双喜坛、白瓷坛、榨菜坛……50多件江氏陶瓷产品在这里展出。“这些都是我们在江氏族人内部发起的征集,目前,还在继续征集中。”曾凡陶说,他希望通过这些展品,让市民看到家族300多年的陶瓷文化历史。

制瓷的曾凡陶

新闻多一点:

江氏家族300多年9代传承制瓷

青草坡江氏制瓷业的第一代

江家在青草坡落户后,三兄弟中的老二江生鲜重操福建的旧业,在青草坡的滚柴坡上,设置窑场作坊,开设碗厂,烧制民间生活用瓷器。江生鲜共执掌碗厂十八九年,此为沙坪窑制瓷业的开始。

青草坡江氏制瓷业的第二代

江生鲜次子江采州,1681年继承父亲在青草坡的产业和滚柴坡的窑场作坊,掌管碗厂,继续从事制瓷业。江生鲜有子七人,均从事制瓷业。

青草坡江氏制瓷业的第三代

江采州有天治、天保两个儿子。江采州长子江天治,承袭青草坡的祖业,继续烧制民间生活用瓷器。雍正、乾隆年之际,山涧溪水又小了,再搬到石岭的唐家沟(今石井坡街道辖区)。以后又搬回青草坡,并进一步扩大了窑场作坊的规模。窑场虽有迁移,但一直是以青草坡为主要的生产基地,并且始终未离开歌乐山东麓。

青草坡江氏制瓷业的第四代

江天治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江大贵,继承了青草坡碗厂的祖产。为了更好地扩大知名度,江大贵将他的碗厂取名为“裕兴镒碗厂”。

青草坡江氏制瓷业的第五代

江大贵有长子江祥吉、次子江祥涨、幺儿江祥寿,三人都在青草坡一带开碗厂。江氏家族的家业在江祥寿时期最为兴盛,他除了开设碗厂外,还大力拓展其它经营范围。

青草坡江氏制瓷业的第六代

江祥寿去世时,16岁的次子江瑞镛便接替江祥寿,在青草坡耗儿洞继续设置窑场作坊,开设碗厂。“裕兴镒碗厂”当时的规模是,一口窑炉,每窑每次可烧1500副碗具,每月可以烧四窑左右,一年能出50窑碗;一副碗按十个一套计算,每年总共能烧七八万副,约七八十万个碗。后来,“裕兴镒碗厂”由江祥寿的长子江益山接管经营。

青草坡江氏制瓷业的第七代

江瑞镛有四个儿子,长子江百昌生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9接替“裕兴锰碗厂”,继续在耗儿洞开设碗厂。四子江百禄生于19,1931年开始设置窑场作坊,开设碗厂。

青草坡江氏制瓷业的第八、九代

江雨若是江明扬的第九个儿子,他与江百昌则是远房叔伯兄弟。江雨若继承父亲江明扬的“明扬碗厂”后,与妻子郑天均共同经营,把“明扬碗厂”进一步发扬光大,不仅善于翻制模型,在瓷胎上描绘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还能调配对技术要求很高的红、绿、蓝色釉。除了传统的日用瓷外,还生产新式抽水马桶、电炉盘、电磁瓶等。

第七代江家长子江百昌所办“裕兴镒碗厂”,传给了第八代传人江泽否。江泽否为江家瓷第七代传人江百昌长子,自幼学习协助其父在磁器口青草坡瓷器产品生产技术及碗厂管理,后来,第八代江家瓷传人江泽否,已将江家瓷传人传给第九代其外侄曾凡陶(大妹妹江泽碧之子)。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文 李野/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