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走进红色革命圣地 访福建古田毗源溪重温黄氏家族传承百年土纸作坊

走进红色革命圣地 访福建古田毗源溪重温黄氏家族传承百年土纸作坊

时间:2023-05-18 03:08:41

相关推荐

走进红色革命圣地 访福建古田毗源溪重温黄氏家族传承百年土纸作坊

本文转自【环球网-文旅频道】;

【环球网文旅特约作者 张桂守】

山居静谧毗源溪,

出岫岚烟天欲齐。

碧水一湾多惬意,

风摇竹影映楼西。

毗源溪,坐落于福建省古田县大甲镇东部,东与宁德蕉城区洋中镇接壤,西接古田县大甲镇所在地,南与福州市罗源县中房乡毗邻,俗话说:“一脚踩三县,鸡鸣闻三乡”。登临水头白泉岭古官道,极目远眺,远山含黛,穿越那弯弯曲曲山路,一望无垠,直入云霄,似古诗中的意境,“一览众山小”,四面风光旖旎,尽收眼底。如一片飘飘洒洒的云彩,弥漫在三县交界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绿树成荫,山间微风袭过,花香四溢,沁人心扉。

作者:题赞白泉岭古官道,一副楹联曰:

古道沧桑,宋元明清开元景;

名村遐迩,舜日尧天和煦风。

昔日,白泉岭古官道,三县通衢,信息传递,商價往来,交通要隘。绵延的石阶,蜿蜒跌宕,缓急延伸,两旁青松翠竹相伴,丛林荫敝,鸟语花香,行走于此,心静凝神,上一阶,下一阶,那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记载了许多历史故事!

毗源溪村庄,坐落西向东,面向龙岗山,当你信步古村落,整个乡村就是镶嵌在山坳里,形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里青山绿水,古树参天,阡陌纵横,确有一股世外桃源的韵味。那一栋栋古民居土墙黛瓦,百年老宅,保留完好。它们历经风吹日晒而古貌犹存,令你赞叹不己!

古民居,依山傍水,大致为三进、四扇、土木结构,穿斗式梁架,歇山屋顶,夯山墙围合的院落,木构瓦房,彰显古朴,清幽之美。古民居建筑和黄氏家族传承百年土纸技艺的作坊,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历史上的硝烟烽火,又挡不住的乡愁思念,更是让人们魂牵梦绕,锁沵心扉。

重温红色岁月 弘扬革命精神

毗源溪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经历血与火的磨炼,生与死的考验,洒热血,奉献生命以及他们之所有。正是亡国之苦,那断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闽东第一个村苏维埃政府——1934年8月成立。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中,同年冬建立了县第一支红军游击队伍,1935年8月,建立了古田一区区委,中央苏維埃政府革命和闽浙赣人民游击队革命领导人叶飞、马立峰、阮英平、陈挺等,住扎毗源溪村革命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黄起衡、黄家锋等,群众积极响应参与围剿,先后慘遭敌军杀害,壮烈牺牲。黄甲丁,在朝鲜清津战役中牺牲。

一抹艳丽的红色,一座不朽的丰碑;

一段永恒的记忆,一份难忘的情怀;

寻着英雄的呼号,踏着先烈的足迹。

印记着这一座老宅,当年有着战火的痕迹,守着很多人的愿望,静静地沉默在时光里。

苏维埃政府旧址,办公大厅,中心悬挂,中国工农红军党旗,柱子两边一副标语曰:

苏维埃万岁,

共产党万岁。

这一副标语,在党旗的光辉照耀下,至今己85个年头,听长者诉说:“那段战火,历历在目,毗源溪全村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自卫队发展到50几人,参加红军队伍,跟随红军主力,转入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赢得了劳苦群众的支持,取得了革命胜利。

毗源溪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在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竭的精神动力。

黄起衡(19-1938年),1935年参加革命,为,闽东独立师某部战士,参加了闽东苏区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在安徽省南陵与日寇作战中失踪。

黄家锋,男,古田县大甲乡毗源溪村人,民国26年(1938年),7月参加革命。民国37年(1948年)农历一月十五日为保护游击队撤离,被伪乡公所捕杀于杉洋。

黄甲丁(19-1951年),男,古田县大甲乡毗源溪村人。

1950年入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59师175团三营九连战士。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赴朝作战,参加了第二、第五次战役。1951年12月29日在朝鲜清津战斗中牺牲。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它带走了一切美好或者残酷,历史不会忘记烽火硝烟的往事。丰碑永远记载这些英名永垂不朽,昭昭展示着毗源溪的红色风采,这烈烈的红将在毗源溪人心中永远停留。

重温黄氏家族传承百年土纸作坊

黄氏始祖隆芮公,于康熙庚午(1690年),从大甲镇毗源村迁徙肇基毗源溪村,繁衍生息,人丁兴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家声丕振,子孙从艺土纸作坊,声名远播。俗话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毗源溪盛产毛竹,竹林小道不仅成为毗源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办起家族化土纸作坊,从事土纸生产,尔今己传承几十代,上下数百年矣,堪称中国古法土纸作坊的“活化石"。

毗源溪村黃氏家族造纸,它不仅是传承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之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在承载东方文明方面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建国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造纸技术已经逐渐将我国传统的造纸技艺取代了。毗源溪古法土纸造坊的传统文化正在快速消失,其技术、技艺亟待保护。

土纸以嫩毛竹为原料,配以石灰去青,不用任何化工原料,全靠手工操作而成。用这古法制成的土纸,因其,原料是竹子故而也称“竹纸”,又称“土纸”、俗称“隔纸”。

曾广泛用于包装、衬垫和祭祀等用途。

土纸作坊要经过几十道制作工序,包括砍竹、挞竹、破竹、洗竹、舂竹、灰池腌竹、打桨、水碓池、舀纸、起纸、碾压轧平、烘干等,生产周期长达半年。当春笋长成了竹形,竹枝散开而没长叶时就叫竹麻,砍竹麻的最好时间,通过加工的方法,先把石灰放入池中,加入鲜竹麻,通过浸泡发烤,腐蚀捞出倒入石碓池。

竹将倒入石碓池,通过牛来踩踏捣碎的竹子清洗之后,再次驱动水车用上百斤铁头大木锤反复捶打,直到把竹料的茎杆纤维打碎切断,舂成更细更绵的浆状物。

祖传技艺传承人黄杨魁老先生,告诉笔者,他今年己76高寿,在土纸生产祖辈代代相传至1984年逐步消失。他在展示土纸作坊,手里拿着一个做工精细、长方形、并分为三层的筛子。他把筛子放入纸浆和水的混合体内,通过快速的左右摆动起纸,使得筛子的底层形成一层薄薄的纸浆,打捞上就形成一张色泽黄亮、薄厚均匀、质感细腻土纸。

古法土纸作坊的拯救修复不仅是为了保护传统技术,留住原始古迹,既是一种文化传承,又是一种乡土记忆,更是为了记住乡愁。(作者: 张桂守,《书法导报》社福建工作站 站长、记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