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郑姓男宝宝起名 郑姓男孩取名简单大气

郑姓男宝宝起名 郑姓男孩取名简单大气

时间:2020-10-06 13:23:18

相关推荐

郑姓男宝宝起名 郑姓男孩取名简单大气

1662年6月,台湾下着雨,寒风刺骨,郑成功躺在病榻上。他让手下打电话给他的表弟郑泰。郑泰急忙走到床边,郑成功精神抖擞地说:“我的军令没有人去执行,就请你照顾我哥哥去执行吧。”

郑泰感到困惑。郑成功是台湾省的最高统治者。他问:“是什么军令?”郑成功严厉地发布了最后一道军令:“处死我的妻子董阿姨、我的大儿子郑静和我的孙子郑克仓……”

那么,民族英雄郑成功临死前为什么要下令处死他的妻子、长子和长孙呢?最后发生的事情让郑成功不顾家人的亲情去杀人,最后活活气死。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民族英雄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为什么会对39岁还活着的儿子郑静生气。

明朝末年,日本九州平户藩市诞生了一个男婴。他的父亲给他取名郑成功。他的父亲是明代日本海商郑之龙,母亲是地地道道的日本女人田。

郑成功六岁时,郑之龙被明朝招为贤人。此时的明朝千疮百孔,岌岌可危,急需一批有钱有势的人才。郑之龙多才多艺,为人圆滑,精明世故,很快在朝廷站稳了脚跟。

从小聪明的郑成功也不负众望。十四岁考上秀才,成为举世闻名的神童。17岁时,郑成功在父亲郑之龙的控制下,在福建泉州迎娶了董宪宪的侄女、进士礼部侍郎董介谷。

结婚一年后,他们生下了大儿子郑静。俗话说,他们成家了。郑成功期待着有一天为明朝效力,成为守卫大明山的专家。可惜这个愿望落空了。

1644年,到南京拜师江浙著名儒生钱,入南京国子监学习。这一年,大明山动荡不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北京。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李自成的围困下,面对国破家亡的凄凉景象,向明朝的祖先道歉,并在景山公园自缢,明朝彻底灭亡。后来,在一批明朝大臣的支持下,斧王朱友松在南京登基,建立南明。

郑之龙被追封为南安伯,坐镇福建抗击清军。郑成功也随父亲参军抗击清军。但南明对清军的进攻束手无策,很快就被国都南京占领,清军很快就到了福建。

郑之龙知道自己不是清军的对手。在同为大清学生的洪承畴的引诱下,他带领儿子们向北方的清军投降,但郑成功坚持守卫明朝,拒绝投降。

他与父亲郑志龙意见不合,从此分道扬镳,带领一些忠臣兵出金门。郑志龙的如意算盘没打起来。清军食言,只是为了让他的福建明军投降。

郑之龙父子被清朝福建总司令波罗逮捕,押送燕京,被清人斩首。清军为了羞辱郑氏家族,攻打郑氏家族在闽南南安的老家,的母亲田自缢身亡。

仇人之恨让郑成功心酸痛恨,发誓要为父母报仇,与清朝结义。不久后,郑成功带领父亲的老部下,赶走了长期占领台湾省的荷兰侵略者,并在台湾省驻扎,作为反清大本营。

多年来,郑成功四处奔走,与清军作战。他的长子郑静被派驻厦门,负责指挥调度沿海岛屿。当时郑经19岁,在父亲郑成功的指点下,娶了前兵部尚书唐先岳的孙女为妻。

唐恩的家庭出身于贵族家庭,温柔端庄,学识渊博,循规蹈矩,但郑静不喜欢这种娴静的家庭,觉得很无趣,太死板。

结婚后两个人关系不好,只是因为听从父母的命令和媒人的话,勉强生活在一起。当然,郑成功一年到头到处打仗,在家的时间很少。他不知道他们的感情并不和谐。

郑静是他母亲董酋带大的,董氏对这个长子非常宠爱,事事都跟着他,这就导致了郑静的性格放荡倔强,爱花,经常有出格的举动。

董氏隐瞒此事,并向报喜,使认为他的长子郑经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一天,郑成功收到郑静的来信,通知他郑静的儿子出生了,取名郑克仓。

郑成功正在福建沿海训练军队。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心中充满了喜悦。他的长孙出生,郑家也有接班人。以后和清兵打仗,不用怕郑氏家族没有血缘。

正当郑成功欣喜若狂的时候,另一封信悄然而至。这封信来自兵部尚书唐先岳。这封信的内容是对郑成功的指责,指责郑成功对他的教子行为不端,郑静不顾人情,他的孙女唐氏综合征被冤枉。

唐仙月和一直关系很好,否则他们也不会把他们的小孙女嫁到郑家来。他一直是一个严谨而公正的人,如果他没有受到挫折,他不会如此强烈地谴责郑成功。古人说修身、治国、平天下,连家都治不好。他这个统帅怎么能带领军队治国平天下呢?

郑成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从信的内容来判断,应该是长子郑静和唐氏综合征之间的矛盾。两人刚刚生了一个儿子。为什么他们会引起冲突?郑成功带着许多疑惑去拜访唐仙月。

这时,他还不知道事情的全部。郑克仓不是唐氏综合症,但郑静却偷偷和四哥的奶妈陈昭娘搞上了。陈昭娘也有丈夫儿女,郑静是郑长子,镇守厦门的统帅。

他没有管好一方的操守,和他的护士干了这么脏的事。孙子的喜悦被一扫而空,只剩下巨大的震惊和愤怒。郑成功从来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会如此出格,做出如此肮脏的事情,他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这件事从道德和道义层面来说,是一件不光彩的、被人诟病的乱伦。从明朝的法律来说,乱伦是大罪,按照法律应该在年关杀头。一个女人嫁给这样的丈夫,并与她的护士通奸,也是非常可耻的。

永乐年间,24岁知县苏云带着怀孕9个月的妻子乘船去上任。不料,半路遇到贪财好色大盗看上知县娇妻,起了强占念头。半夜,竟将知县扔下水中。阴差阳错间,苏知县儿子竟认贼作父。

苏云是涿州人,24岁那年,他一举登科,殿试二甲,得了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大尹的官职,也就是苏知县。随后,他就和妻子带着家产去上任了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危险正在向他靠近,他们半路遇到大盗。当时有个叫徐能的,带着一伙地痞流氓,专门拦截和抢夺过往船只和船客财物。

他们明知苏云是去上任的新官,所带财物也不多,而且都是多年积存,但贪婪的欲望却驱使他们对苏云下手。这伙强盗的头子就是徐能,他们趁夜半人静时,把船移至无人之处,抢劫了苏云所带的全部财物,还要杀人灭口,仅把貌美的苏云妻子留下成亲。

这时,徐能弟弟徐用存了慈悲之心,在徐能要把苏云砍头丢入江中时,徐用不想丧尽天良,他建议给苏云留“全尸”再投江。于是,徐能就将苏云丢下船,然后带着怀孕的苏云妻子郑氏和一箱箱财产回去了。

随后,徐用不忍郑氏被强占,于是他将徐能灌醉,把郑氏放了。但天不遂人愿,郑氏逃亡之路也十分艰难。郑氏因逃跑动了胎气,只能暂找地方生产。正巧碰到一个尼姑奄。

可是,尼姑奄里一老尼姑听了郑氏的话后,担心有人找上门,说:“不要怪我无情,这里是佛教圣地,不能沾染污秽。夫人还是去别处吧,我不敢留你。”

眼看就要生产,在郑氏苦苦哀求下,老尼姑动了慈悲之心,郑氏就在尼姑庵后面厕所里,顺利生了个儿子。

这时,老尼姑又道:“这尼姑奄中只能留孩子,不然容易惹人生疑。”郑氏左右两难,只好用贴身穿的罗衫包着儿子,将孩子放在十字路口,等待好心人收养。

不巧,当徐能酒醒后,他马上就追赶逃走的郑氏,他所走的路恰与她重合,很快就赶到了尼姑庵前,他在十字路口见到这孩子,抱起一看,很是喜欢,就抱回去抚养了,徐能也没再去追郑氏。

徐能抱回孩子后,给他取名徐继祖,并精心把他抚养成一个举止文雅的读书人。

后,徐继祖已长大。这年,徐继祖北上参加会试,经过涿州时,遇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说来也巧,她竟是苏云母亲,也就是徐继祖的亲奶奶,但他二人,并不相识。

因为徐继祖长相跟自己儿子苏云很像,这引起了老婆婆注意,她觉得这小伙子很是亲切,便向他诉说了自己家事。接着,老婆婆拿出一件罗衫,对徐继祖说:“这衫是老身亲手做的,男女衫各做一件,却是一般花样。女衫给与儿媳妇穿去了,男衫因打摺时被灯煤落下,烧了领上一个孔,老身嫌不吉利,不曾给亡儿穿,至今老身收着。今天,老身见了郎君,就如见了我儿苏云一般。郎君受了这件衣服,倘念老身衰暮之景,来年春闱得第,衣锦还乡,是必相烦,差人打听儿媳妇下落,若有实信见报,老身死亦瞑目。”之后,徐继祖便拜别老婆婆,进京赶考去了。

徐继祖到了京师,中了进士。朝中官员,见他少年老成,诸事历练,很是敬重。后来,徐继祖选为监察御史,差往南京,就便回家省亲,此时他19岁。

苏云妻子,也就是徐继祖的母亲郑氏,她在尼姑庵住了,在这漫长岁月中,她一刻也没忘怀那个丢弃在路旁的孩子。一日,她照镜,潸然泪下,想道:“杀夫之仇未报,孩儿又不知生死,就是那时有人收留,也不知落在谁手,住居何乡。我如今容貌憔瘦,又是道姑打扮,料无人认得。况且在庵中吃了这多么年安逸茶饭,心中过意不去。如今出外化斋,一来也帮贴庵中,二来往仪真一路去,顺便打听孩子消息。”

于是,郑氏就与老尼商议,出庵化斋,一路乞讨,寻儿而去。

这天,她听说监察御史是个清官,她想,也许多年冤仇有了昭雪机会,于是,她递上状纸。只是她不知道,这御史就是她的亲生儿子。

徐继祖接过状纸一看,面如土色,因为这郑氏所告之人,正是自己的父亲徐能(此时,他还不知道苏云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徐能只是自己养父),于是,他将郑氏留下仔细勘问。

徐继祖细察案情后,见郑氏与之前所遇老婆婆张氏所言十分一致,他得知苏云冤死,而凶手竟是自己的亲人徐能,他决定查出真相。次日,他叫来父亲好友姚大,在徐继祖步步追究下,姚大中计,尽吐实情,徐继祖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始知自己是苏云之子。

随后,徐继祖派人将徐能等人抓了起来,将贼众绳之于法,因徐用平日善良,且对苏云妻子有恩,被徐继祖放过,其余人等一律秋后问斩。徐继祖退堂后,写下表章将此段情由上报皇帝,并改名为苏泰,取否极泰来之义。

之后,徐继祖与母亲相认。这时,苏云也来告状,原来当年被“全尸”丢入江中的苏云,竟被人意外救起,隐姓埋名后在异地村中教学。多年后,他听说监察御史是个清官,便想昭雪冤仇,不曾想,这监察御史竟是自己亲生儿子。

就这样,一家人在徐继祖帮助下得以欢聚。

故事源自《警世通言》之《苏知县罗衫再合》徐能贪财好色,致使苏云一家人分离十几年。但“天道好轮回、苍天绕过谁”,最终“好人有好报、恶人自报应”,苏云一家人终得团聚。

王阳明5岁才开始说话,属于智障还是天赋异禀?

王阳明是明代第一流人物,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但奇怪的是,他在五岁之前竟然连话都不会说。这事到底是真是假?

记载这件事情最早的材料是王阳明学生黄绾写的《阳明先生行状》。黄绾的这篇关于王阳明生平事迹的记录,大约写于王阳明去世(1529)后六年,也就是1534年或1535年。文章提到王阳明“神异”的出生。主要有三点:

其一,王阳明的母亲郑氏怀孕14个月才生下他。(“郑氏孕十四月而生公。”)

其二,王阳明出生的时候,他的祖母岑氏做了一个梦,梦见天神腾云驾雾而来,将一个小孩送到她手里。梦醒,王阳明就呱呱坠地了,于是,刚出生的王阳明便取名为“王云”。(“诞夕,岑太淑人梦天神抱一赤子乘云而来,导以鼓乐,与岑。岑寤而公生,名曰云。”)

其三,更奇怪的是,王阳明到了六岁竟然还不会说话。有一个僧人经过他家,用手抚摸他的脑袋说:“孩子不错,可惜名字泄露了天机。”王阳明的祖父龙山公听出了深意,于是将王阳明的名字改成“王守仁”(王守仁是王阳明正式的名字,王阳明是他自己后来居阳明洞修炼时取的),从这以后,王阳明竟然就会说话了。(“六岁不言。一日,有僧过之,摩其顶曰:‘有此宁馨儿,却叫坏了。’龙山公悟,改今名,遂言,颖异顿发。”)

稍晚的材料是《阳明先生年谱》,完成于1563年,由王阳明另一学生钱德洪编写。最早有这个提议的是薛尚谦,也是王阳明的学生,他在1529年即王阳明过世时就提出要修年谱,但这件事前后花了36年才完成。《年谱》中的记载跟《行状》大同小异,最主要的区别,是将“六岁不言”修正为“五岁不言”。后来的材料,包括《明史·王守仁传》等都采纳了“五岁不言”这个说法。

要知道,古人写“行状”,是对死者生前事迹最重要的记录,应该是有根据的。不管是六岁,还是五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孩子还不能说话都比较反常。现代医学一般认为这属于智力障碍。而在中医里,它属于“语迟”之类的疾病,原因包括肝、肾精血不足,导致语言发育迟缓。后来王阳明的身体一直都不怎么健康,面色黑青,寿命也不高,应该与此有关。

但是,王阳明的“语迟”症状并没有影响他的智商,他不算什么“智障儿童”,或者说,他的祖父根据和尚的暗示,改了名字后,智障很快消失,智商反而超过同类儿童。根据《年谱》记载,王阳明自从改名以后,他不仅很快学会了说话,而且有一天居然背诵出他祖父龙山公曾经在他面前读过的书,有超常的记忆力。

不仅如此,王阳明在十一岁的时候还显示了作诗的才能。那一年,王阳明和祖父龙山公一起上京去找他父亲。有一天,龙山公在金山寺和朋友喝酒,酒后朋友们诗兴大发,让龙山公也作诗一首,龙山公沉吟良久而不得。这时,王阳明在一旁脱口而出: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纱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在座的客人一听,大为吃惊。有人又以《蔽月山房诗》为题,命王阳明再作一首。王阳明不假思索,随口就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古人说,“贵人语迟”。有两种意思:一是高贵者与同龄人相比,说话要晚一点时间;一是高贵者说话语气较为缓和从容。从王阳明的情况看,他属于第一种。王阳明五岁还不能说话,那是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是不是因为他的名字“泄露天机”,就不好说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可能是王阳明从小患有孤独症或者自闭症,毕竟他父亲常年在外做官,他从小缺乏父亲的关爱,这可能导致了他的语言功能发育比较迟缓。大量事实表明,孤独症或自闭症患者往往天赋也高于常人。(文/刘立夫)

,一位西安农民意外挖出了两块刻字的石碑,万万没想到,4年后,这竟牵出了一段1300多年前的宫廷血案。

这两块石碑究竟是什么来历呢?

626年六月初四,大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策马飞奔至玄武门,他们准备在当日早朝时,共同弹劾秦王李世民谋反。

然而,还没等他们踏入宫门,就被埋伏多时的弓箭手射杀了,这些弓箭手都是秦王府的人。

一举消灭了两个强劲的对手,李世民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太子位,可他心里依然恐惧,毕竟李建成、李元吉还各有5个儿子啊!

万一他们将来要为父报仇,怎么办?为了永绝后患,李世民心一横,对年幼的侄子们全部赶尽杀绝,将他们的妻女全部没入宫中。

这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要讲的女主角——李建成的妻子、大唐第一任太子妃郑观音。

郑观音,出身于荥阳名门望族郑氏,她的高祖、父亲历任后魏、北齐、隋的高官,因她的父亲郑继伯崇信佛教、又与一位高僧交好,所以,为她取名“观音”。

据记载,郑观音长的很清秀、性格也温和,在她16岁那年,由父母做主,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世子李建成,李建成虽比她大10岁,却很有才干。

4年后,李渊建立唐朝,李建成被封为太子,郑氏成了太子妃,这场婚姻既门当户对,又强强联合,在时人眼里,这就是一对金童玉女啊。然而,这场美满的婚姻仅仅维持了。

62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让郑氏先失去了丈夫,又一下失去了5个儿子,虽然史书并未记载,哪个是她亲生的,但一连串的噩耗足以摧毁她的希望了,好在秦王并未彻底失去理智,留下了她和5个女儿的性命,此时,郑氏只有28岁。

从此,郑氏从风光无限的太子妃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宫廷罪妇,从宽敞豪华的东宫搬到了重兵把守的长乐门。

在仇人眼皮子底下过日子,这滋味想必很不好受,可郑氏都忍了下来,毕竟她还要含辛茹苦抚养大5个女儿。

兴许是为了弥补心里的愧疚,登基后的李世民先是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赐谥号“隐”,还把自己的儿子赵王李福过继给他。后,又恢复了李建成“皇太子”的名号。

郑观音默默接受着这一切,不抱怨,不欣喜,内心再不起任何波澜,一个失去亲人和自由的人,“太子妃”的名号,于她还有什么意义呢?

676年,郑氏在被软禁了50年后,在长乐门孤独去世,终年78岁,此时唐太宗已去世27个年头,已是唐高宗执政,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德,唐高宗将郑氏安葬在隐太子墓旁,让她能“东望吾子,西望吾夫”,生前的遗憾,就让她死后完成吧!

而这一切,都记载在西安农民发现的那两块青石碑上,这两块石碑一个是太子李建成的墓志铭,另一块就是太子妃郑观音的墓志铭。

若不是这次意外发现,世人甚至想不起历史上还有郑观音这个人的存在,关于她,史书上几乎没有文字记载。

是啊,史书为胜利者书,谁会为一个“罪妇”浪费笔墨呢?

有句话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纵观郑观音的一生,她不就是一个真正的勇士吗?

#历史冷知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