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传说中的斑竹是怎样形成的 斑竹是什么样子

传说中的斑竹是怎样形成的 斑竹是什么样子

时间:2021-05-23 12:57:28

相关推荐

传说中的斑竹是怎样形成的 斑竹是什么样子

#九嶷山在宁远# 宁远九嶷山斑竹:传说,舜帝的二个妃子娥皇女英千里寻追舜帝。到君山后,闻舜帝已崩,抱竹痛哭,流泪成血,落在竹子形成斑点,故又名“泪竹”,或称“湘妃竹”,宁远县九嶷山特有。

湘妃竹:又名斑竹,摆竹(植物分类学报)倭形竹(中国主要禾本植物属种检索表),泪竹、斑竹、黄竿竹(湖南),根竹、黑竹(广东龙门),自然花竹(广西灵川:汉属零陵郡始安县),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植物桂竹的变型,产于湖南、福建、云南、广西、河南、江西、浙江等地。毛泽东《七律·答友人》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注释】

⑴九嶷山:《史记·五帝本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九疑(“疑”通“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南部(属于南岭山脉)因舜帝南巡而名,九峰耸立,风光秀丽,传说舜葬三分石附近,现舜源峰下有舜帝陵,自古以来名扬天下。

⑵帝子:指娥皇与女英。传说中,她们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

⑶翠微:指青山。传说中九嶷山有娥皇峰与女英峰。

【眼泪般的湘妃竹,背后却隐藏着,动人和令人悲愤的故事】

湘妃竹,是禾本科刚竹属植物。因为它的周身都有紫褐色,黑色的斑点,很像是眼泪,于是乎又叫做泪竹。

关于这个泪竹上的斑点,还有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舜有两位妻子,她们都是尧的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他们非常的恩爱。

在帝舜执政三十九年之后,曾经到长江一带巡视,然而不幸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了九嶷山上。

娥皇,女英听闻恶讯后,便跋山涉水,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九嶷山找到了舜的墓地。娥皇,女英在湘江边上,望着九嶷山痛苦流涕,伤心不绝,他们的眼泪,挥洒在周围的竹子上,竹子便染上了斑斑的泪痕,变成了南方的“斑竹”,“斑竹”也称湘妃竹。

娥皇、女英痛不欲生,泪尽而死,化为了湘江女神,后世都称为湘君(舜)、湘妃(娥皇、女英)或湘夫人。

后来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写诗写词来纪念她们,最有名的当属爱国诗人屈原作的《离骚〈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用来做为祭祀湘君和湘夫人的乐辞。

这是一个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那么为什么会有悲愤一说呢?这就跟一个历史人物有关了,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有一个爱好,就是到处去旅游,今天到这山祭拜,明天又去那山祭拜,高兴了就在山上留下他的丰功伟绩。

这天他泛舟江上,来到湘山祭拜。不巧遇上了大风,几乎不能渡水上山。秦始皇就问身边的博士:“湘君是什么神?”博士回答说:“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死后就埋葬在这里。”

于是乎秦始皇大怒,随即便下了一道命令,史记是这样记载的“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意思就是说,让三千刑徒把湘山上的树木都砍光了,以至全山裸露出红色的土壤。

这难道不令人悲愤吗?

秦始皇为何会大怒,湘神又没惹你。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首先是秦始皇不屑于祭拜一位女性,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侮辱,因为他是千古一帝呀!自然高傲的不行。

这二来嘛,秦始皇是非常痛恨后宫乱政的,他自己就有深刻的体会,并为此还跟自己的亲生母亲闹翻了,残忍的将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处死了,这关系能和好如初才怪。

所以秦始皇就把这所有的怨恨都撒在了湘神头上,这湘神何其无辜也!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事不要迁怒于人,被迁怒的人岂不是太无辜了呢。#历史冷知识#

远古时期,有一个叫瞽叟(gu sou)的人做了一个梦,他梦到有一只凤凰飞到他们家中,嘴里还衔着一粒谷种喂他。喂完后,凤凰张口说道:“我将成为你的子孙。”说完,凤凰就飞走了。

果然,这只凤凰说的没错。不久以后,瞽叟的妻子就怀孕了,生下了一个目有双瞳的孩子。瞽叟和妻子商量过后,给孩子起名为舜。

随着时间的流逝,舜慢慢的长大了,于是他开始在历山下耕作。在此期间,他发现,黄河流域有一种叫做大象的生物,力气很大。他很高兴,于是就将它们驯化用来耕地。

不仅如此,他还教会了人们如何制作盛放东西的陶器,以及如何使用更便捷的工具来捕鱼和狩猎。很快,舜就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名扬天下,深受百姓的尊重和喜爱。

但后来有一次,一个嫉妒舜的恶徒却把他骗到谷仓中关了起来,还想要放火烧死舜。可恶徒没想到的是,在火光冲天之中,舜竟变成了一只凤鸟,飞走了。

很快,舜的名声就传到尧的耳中,尧决定考验一下舜,看他是否有资格成为自己的继承人。于是尧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了舜。舜立刻从一个普通的农夫,一跃成了身份尊贵的“驸马爷”。

经历这样重大的身份转变之后,许多人难免会有些飘飘然,但舜不同,他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还是一如既往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勤耕不辍。

考查了一段时间之后,尧终于认可了他,并将首领之位传给了舜。舜成为首领之后,没有辜负尧的期望,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但后来,舜在禅位给禹之后,乘车南巡的途中于苍梧(今湖南宁远南)去世,然后被安葬在湘江附近的九嶷山上。

娥皇和女英听说此事以后,立刻来到九嶷山见丈夫最后一面。在九嶷山,二人悲痛不已,扶竹而泣,眼泪流干后,又流下了血泪。血泪滴落在竹子上,留下了斑斑痕迹,这就是传说中“斑竹”的由来,故而“斑竹”又被称为“湘妃竹”。

因悲痛过度,二人也死在了九嶷山,与舜合葬。从那之后,这座山便被人们称为“君山”,而娥皇与女英则成了传说中的“湘江神女”。

如今,君山之上仍然有“舜帝二妃之墓”,墓旁的大石上还刻有一副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湘妃竹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是毛主席的诗《七律•答友人》

斑竹一枝千滴泪!君山斑竹的一个凄美的传说。

君山岛的面积还不到1平方千米,可上面却生长着许多珍稀的竹子,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斑竹了。

斑竹高7到13米,直径只有3到7厘米,翠绿的竹竿上长着大大小小黑紫色的斑点,像极了点点泪痕。就因为这泪痕一样的斑点,斑竹有着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传说。相传尧舜时代,湖南九嶷山上有9条恶龙,经常危害百姓。关心百姓疾苦的舜帝,决心去为民除害。

舜帝一走就杳无音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便跋山涉水,去九嶷山寻找舜帝。途经君山,得知舜帝杀死了恶龙,帮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自己却活活累死了。娥皇和女英悲痛欲绝,抱头痛哭,一直哭了9天9夜,然后双双投水追随舜帝而去。她们的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便显现出了点点泪痕。因为娥皇和女英又叫湘妃,所以这满身泪痕的竹子便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湘妃竹。

#全州打假#系列之十五:全州民间“学者”蒋咸喜(@楚南舜文化) 发文《舜帝葬地从全州九疑山变成宁远九嶷山之真相揭秘》称:屈原赋《离骚》中的“沅湘”、《史记》作者司马迁“窥九疑,浮于沅湘”中的“沅湘”,均指全州。那么这个“沅湘”真的又是全州的专利品吗?答案是:否!

“沅湘”一词里的“沅”,与全州八杆子都打不到一块。“沅湘”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中。《离骚》有“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九歌·湘君》有“令沅湘兮无波, 使江水兮安流。”《怀沙》有“浩浩沅湘, 分流汨兮。”《惜往日》有“临沅湘之玄渊兮, 遂自忍而沉流。”上述这四个作品中都提及到“沅湘”。沅:沅江,古称沅水,源出贵州省云雾山,东北流经黔阳、常德到汉寿入洞庭湖。湘:即湘江,源出兴安海洋山(

湘江源头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在篮山野狗岭。湘江有两个源头(地理学上的江河两个源头的多了去了)。蓝山野狗岭湘江源是6月湖南省水利厅下文认定:发源于湖南省蓝山县紫良瑶族乡野狗岭的潇水为湘江的正源。兴安海洋山作为湘江源是古时候靠人走路测量水源地的,这难免有不准确的情况,现在是卫星定位遥感测量,分毫不差,潇水比海洋河流长长,雨量多。去百度一下就知道),湘江为湖南省最大的河流。重华:虞舜的美称。一说舜重瞳,故名。屈原赋《离骚》中的“沅湘”二处水域,即“沅、湘”二处水域说是南宋学者、楚辞研究家洪兴祖(1090~1155年)指出来的观点。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一书,对《离骚》“济沅湘以南征”的“沅湘”二字解释为:“《山海经》云,湘水出帝舜葬东,入洞庭下;沅水出象郡镡城西,东注江,合洞庭中。”《后汉志》记载武陵郡有临沅县, 南临沅水,水源出牂柯且兰县,至郡县分为五溪。又零陵郡阳朔山,湘水出。《水经》云说沅水下注洞庭, 方汇于江。《湘中记》云:“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则日月出于其中。”洪兴祖援引《山海经》等书在这里对沅水和湘水分别进行了诠释。总之,“沅湘”就是指沅水和湘水。清代楚辞学家蒋骥还做了注释:“沅水出今思州府施溪长官司, 东北至常德沅江县入洞庭。湘水出今广西兴安县,北至长沙湘阴县,入洞庭。”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也将“沅湘”译成沅水和湘水。以上学者的观点均认为屈原词中的“沅湘”是指沅水和湘水。近代学者也均认为屈原作品中的“沅湘”就是指在沅水和湘水,没有任何异议。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二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司马迁在上述自序告诉我们:他游“沅湘”时看了九疑山,这个九疑山是苍梧之野的宁远九疑山,并非全州假“九疑山”(全州假“九疑山”九脊山在全州西北大西江镇,民间老百姓叫“九条脊”,古时归洮阳县管辖,全州以南地辖地归古零陵县)。司马迁出游的第二年(元朔四年)暨公元前125年,才抵达宁远九疑山,他一路走,一路打听,一路记录。他从洞庭君山到零陵蘋岛沿途听说了许多关于舜帝南巡和二妃寻夫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像一块块闪光的碎金,吸引着司马迁好奇的目光,牵引着他坚定的足迹。在零陵郡下辖的营道县(今宁远县)境内,有一座九嶷山,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司马迁沿着潇水溯流而上,从营道县转陆路,穿越无数山川,终于抵达了他向往已久的九疑山。司马迁登上九疑山,在满山的竹林中慢慢走着,用手抚摸着一根根斑竹,想起二妃寻夫的美丽神话传说,他被深深地打动了。于山巅环顾,发现九峰相似,密布如棋盘。而周边的群山,犹如朝廷文武百官和天下万民,都在朝九嶷山跪拜。这是多么神奇的自然风景啊!司马迁一边走访,一边记录,一边到现场考证辨认。这玉琯岩前的舜帝陵庙,就是人们祭祀虞舜的最好见证。随着象封有庳,叔均留驻九嶷,夔、龙日夜守护,丹朱葬于苍梧山之阴等传说故事的相继涌现,司马迁心中的虞舜行踪逐渐明晰,他仿佛看见了虞舜在此行走的背影,闻到了虞舜在此的轻微喘息。因此他在后来的《史记》里作出如下结论:“(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为永州这块土地上的古老地名——零陵作了权威的诠释;也为舜帝的最后归宿,作出了一个千古定论。

全州人真会移花接木,硬说“沅湘”是指全州(全州史上曾改名叫“湘源县”,带个“湘”字,全州人就亳不客气地说“沅湘”是指全州),这是全州人移花接木的一贯手法!但“沅湘”的“沅”与全州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如全州与“湘”有关系,与“沅”无卵关系!就这么简单!全州是洮阳县,九脊山是洮阳辖地,与“九疑山”十万八千里!所以说,“沅湘”被全州人@楚南舜文化 东拉西扯硬扯到一块,遭到懂历史的网友嘲讽实在不冤枉。

丹青画出是君山||江苏 .邹秉南

八百里洞庭湖,烟水苍茫,有大小岛屿无数,君山岛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岛,却遐迩闻名。因为君山岛是个有故事的岛,是充满传奇的岛,历代文人荟萃,墨客咸集,诗词题咏,千年不衰。

君山岛小巧玲珑,四面环水,与岳阳楼遥遥相望。你若在岳阳楼上凭栏眺望,可以清晰地看到苍翠欲滴的君山岛横卧在碧波间,刘禹锡把它称为浮在水中的一枚“青螺”,的确是充满诗意的比喻。

如果是夏季丰水期,你在这就如同身处湖波荡漾,水天一色的画面之中。可现在正值四月初春,湖水缩退,裸露的湖底长满绿草,像一片葱绿的草原伸向远方,岸边杂乱枯黄的芦苇在春风中摇曳,又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觉。

不过,岸旁垂拂的柳丝,红花盛开的芳树和不绝于耳的鸟鸣,分明又是一片春光明媚的景象。

向远处看去,可见波光粼粼的一抹亮色,那便是浩瀚的洞庭湖了。君山公园大门两侧,分别立着李白《游洞庭》:“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和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巨幅诗刻,千百年来为迁客骚人所喜爱,前来君山岛探幽寻古的人络绎不绝。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在他的《九歌》中,就写下了“湘君”和“湘夫人”,是取自“尧二女娥皇、女英随舜不返,没于湘水之渚,因为湘夫人”的传说。

屈子在歌中叹道:“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舜帝与二妃相互思念的灵魂交流,足以让游人怀想。

洞庭庙隐藏在绿树和翠竹之间,可见袅袅的香烟慢慢地飘过大殿,融入晨曦中,茂密的林间不时有子归鸟的鸣声传来,忽远忽近,声声凄切,在静静的林梢间回荡,就像几千年来“湘君”和“湘夫人”的倾诉,年年岁岁,不绝于耳,让人的思绪在不觉中随之飘向远古。

距洞庭庙不远,有一座湘妃祠,是君山岛最古老的建筑。湘妃祠面朝洞庭湖,地势高耸,庭院幽深,据说建于战国时期,是为祭祀君山和湘水的祠庙,后因屈原作《湘夫人》,后称为湘妃祠。

湘妃祠因君山而建,君山以湘妃祠而名。湘妃祠彩绘艳丽,精美庄重,正门书有“江南第一祠”。

拾级而上,是巍峨的主殿,供奉有娥皇和女英,她们面对浩瀚的洞庭水,面容凄切,口中好象还在唸着:“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心悲。魂兮归来,哀江南。”从她们幽怨的眼神中,似乎仍能看到她们翘首以盼与舜帝相见的殷切之情。

步出湘妃祠,有心寻找斑竹。沿着一条幽静的小径蜿蜒地走进茂密的竹林,一阵青涩之气扑面而来,只见根根青竹上都布满褐色的斑点,这就是娥皇、女英泪洒留痕的斑竹吗?让我一阵惊喜。

唐诗人高骈曾诗道:“虞帝南巡去不归,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你怎能将美丽的传说与眼前的斑竹联系到一起呢?

我轻轻地抚摸斑竹上的斑痕,感叹也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是对斑竹最好的诠释了。传说二妃死于洞庭湖,后被葬于君山东麓,现在斑竹园的深处,还有“虞帝二妃之墓”,墓冢上也长满密密麻麻的斑竹,荫庇着宁静的墓园。墓前的引柱上刻有“君妃二魂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对联,她们的魂魄与君山湘水长伴,后人把二妃当作潇湘神加以祭祀。

四月,春回君山岛,湖光山色,如同海市蜃楼。亭台楼阁,若隐若现,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飞鸟时而掠过林梢,觅食鸣叫,长着长尾翼的灰喜鹊也毫不惧人,常飞落于脚畔,漫步其间,有一种天然和谐之趣。同心湖云水相接,有缘桥飞虹倒影,隔湖有柳毅古井,仿佛把游人带进神话的世界。

柳毅传书是发生在洞庭湖的故事,见于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千百年来,书生柳毅与龙女的传奇爱情,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座精致小巧的传书亭背依山崖,亭下有一口古井,传说柳毅当年就是从这里下水进入洞庭龙宫的,井口还形象地雕刻有把守的虾兵蟹将浮雕。透过清澈的井水,好象能看到水下雕栏玉砌龙宫晃动的影子,让人浮想联翩。

飞来钟是君山岛一景,一口古钟悬挂于钟亭内,尽管这口钟并无奇特之处,但与农民起义军有了联系,便增加了游人的好奇之心。

南宋时,杨幺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曾驻扎在君山岛,当地百姓募捐为义军铸造了这口大钟,于深夜运上君山,此钟声震十里,且能自鸣,用于报警,起义军以为神助之物,称作“飞来钟”。

这虽只是一个传说,但也表达了百姓对杨幺起义军“均贫富,等贵贱”口号的响应,即使是现在,这口号仍有积极的意义。

坐在钟亭内小憩,君山岛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在脑海中回放,亲眼目睹了斑竹和湘妃祠,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

时已近午,天空中阴云密布,隐隐的雷声响彻洞庭湖,疏落的春雨从云间飘洒而下,我赶紧走出景区,以便搭乘公交车返回岳阳市。

此时,君山岛笼罩在一片雨雾之中,绿树隐隐,竹影离离,洞庭湖也像一幅淡墨晕染的长卷,渐渐与天地连为一体,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出李白“丹青画出是君山”的美妙意境来。

重温: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

赏析:《七律·答友人》是毛泽东创作诗词,出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在诗人所有诗作中最为绚丽飘逸,工艺上也最为讲究。前四句妙用古典神话传说,想象力瑰丽斑斓,情景交融,从神仙世界写到后四句的现实世界,可谓举重若轻、自然婉转。此诗起首二句就幻化出一个仙女下山的浪漫飘渺的图像。神话传说中舜帝的两名妃子娥皇与女英正依傍了清风在飘飘降临。而九嶷山正是葬舜之处。

这二行诗也自然让人想到《楚辞》里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的二行诗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二位仙子又从青山白云之间乘风而下了,她们为何而来?为情而来,为美丽的霞姑而来。接着的二句写仙女的音容面貌,其中也植入了杨开慧烈士,诗人早年的妻子的美丽身影,天上人间神人合一,难以区分。斑竹上凝结了万千晶亮的泪珠,而红霞片片是仙女的衣裙,也象征及比喻为杨开慧的英灵。如唐代刘禹锡《潇湘神》一诗的“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一样,诗人毛泽东也在诗中借“斑竹一枝千滴泪”寄托他对杨开慧的绵绵哀思。这是一种多么深沉的永恒的相思啊!诗人对年轻时的爱侣刻骨铭心的相思,正形象地通过斑竹露珠般的泪花渐渐浸透出来。但英烈的牺牲是美好的,是绚丽的,她已幻化为万千红霞飘荡在祖国万里河山之上。

诗人的怀念之情通过最初的四行之后又来到了一个新的画面,画面不仅令诗人高兴,也可以告慰诗人的朋友以及过逝的亲人、爱侣。新中国阵阵汹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浪在洞庭湖畔、橘子洲头翻卷一曲感动天地的颂歌响彻湘江大地。诗人从忆念之情转入对欣欣向荣的祖国的感奋之情。接着最后二行诗人再度缅怀故乡,并激励故乡儿女再织锦绣,再创黎明般的辉煌。其中“我欲因之梦寥廓”化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以“寥廓”代“吴越”境界更为扩大,随着这寥廓苍茫的晨景,诗人似乎真的梦回到他芙蓉盛开,朝霞满天的家乡。

原文:

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译文:

九嶷山上空白云飘飘,两名妃子乘着微风翩翩下山。青青的竹枝上闪烁着泪光,片片红霞若天风织成绚丽的衣衫。

洞庭湖水波浩荡卷起白色的浪花,橘子洲当歌一曲感天动地。我将为此而梦回祖国辽阔的河山,在我芙蓉盛开的家乡朗照着清晨的光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