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青岛浮山故事多

青岛浮山故事多

时间:2020-09-02 06:07:55

相关推荐

青岛浮山故事多

命中注定我和浮山是有缘的,在我年轻的时候,由于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我便经常到浮山脚下捡菜叶,倒地瓜,摘野菜。有一次在炎热的夏天因为偷了地里的一个脆瓜吃,被农人关闭在一个场院的小房子里;有一次因为在一个农家小院边上摘山菜而险些被狗咬;

还有一次在浮山上一个破庙的残垣上看到一行题迹“烟厂兄妹二人到此一游”,而我多年后恰好来到烟厂工作;更加令我兴奋的是,当我登山浮山之顶时,第一次看到我们岛城的山海壮阔,清朗秀丽的景色——红瓦绿树,山碧海蓝,鸥鸟飞舞,船舰游弋,啊,我们的城市好美啊!

更加始料不及的是,几十年后我竟然搬到了浮山脚下居住,恰好就是当初摘野菜的地方。当我刚刚搬到天山时,除了卷烟厂几幢楼,火车站周边居民搬迁几幢楼外,大部分还都是荒芜的土地。来到这里当然忘不掉当年摘野菜的情景,家里需要吃点野菜了,你不必到处奔跑,只需拿一个马扎子在山坡上找一个地方坐下摘就可以了。

山菜,车车子,地肤子,马齿笕,水红,一会儿就是一大包。那时道路还没修好,可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商店菜店学校诊所也不齐全,生活有诸多不便。现在好了,该有的都有了,社区洁净,空气清新,服务设施齐全,公交多路,居住生活非常方便。

青岛浮山,位于青岛市区东南部,为崂山向西南延伸的余脉。浮山九峰排列,峻峭秀拔,有“浮山九点”的美誉。主峰海拔368米,山虽不甚高,却常有云雾。每当天将降雨时,往往海雾升腾,如同千军万马直奔浮山,一霎时,云罩峰顶,雾漫大山,当地俗语云“浮山带帽,大雨盛瓢”。

浮山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的,地跨市南、市北、崂山三区,尽管被称为青岛的“绿肺”,但却多年缺乏治理,一度荒草丛生。依据青岛市十五届人民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部署,自春季开始,按照《浮山城市生态公园总体规划》,市南、市北、崂山三区政府分别启动了三个分区生态公园的规划建设。经过多轮整治,如今的浮山森林公园植被茂盛,山路平整,碧波参差,游人不断。

闲来无事,我便常常在阳台上小坐,透过玻璃窗,浮山四季景色尽显眼前。初春时节,当大院内树木还干枯的时候,浮山已然微微透出绿色,正所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夏天到了,整个山地先浅绿而嫩绿,由嫩绿而碧绿,从山下一直涌到山顶,整个浮山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秋天到了,浮山悄悄地褪下绿色的锦袍,换上了红黄相间的秋装;而在冬季的雪后,浮山则更加壮美,积雪覆盖着山顶,银光飞舞闪烁,这让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毛公的诗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天气晴和之时,我便与许多老人结伴到此游玩,喊山声,放歌声,唱戏的,此起彼伏,跑步的,练拳的,朗诵的,煞是热闹。路途中,常常看到或肩挑或小车拉,到此取山水喝的人可谓络绎不绝。浮山不仅仅是景色秀丽,清新宜人,更是国之宝物——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开发之地,这无不让每一个青岛人为之自豪。

记得在我童年时代,忽然有那么一天,街门口的大马路上人声鼎沸,地动隆隆,只见一块巨大的石头底下垫着许多圆木,众多工人在推动这这块石头向前挪动。只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

只要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都会被屹立于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所吸引,而这个纪念碑是新中国为纪念在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牺牲的人民英雄而修建的,通高37.94米,整体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总重量大约在万吨左右。整个纪念碑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的一整块碑心石,这块碑心石长14.7米,宽2.9米,重量在60吨左右,极为罕见,而关于这块碑心石的来历,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做出的,1949年9月30日,伟大领袖亲自奠基,以此为标志,整个项目运转起来。纪念碑的设计方案通过竞赛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最后梁思成的方案脱颖而出,被中央选定。方案选定后的当务之急是要选定建造碑身的材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纪念碑正面的石料,因为根据设计方案,纪念碑的正面将篆刻伟大领袖的题字,如果用石块来拼接的话,难免有失庄重,所以纪念碑的正面必须用一整块岩石来做“碑心石”。

为此地质人员历时三个月,奔赴全国各地考察石材,最后选定的是青岛浮山的花岗石,因为该石质地、色泽非常好!选定石材产地后,工作人员奔赴青岛,最后在浮山顶选定一块重达三百吨的花岗岩。但新的难题又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岩石不知如何开采,一时间,工程停滞不前,关键时刻,有人向兴建委员会推荐了当地号称“石神”的老石工杨开山,经过一番思索,他别出心裁的想出了“放闷炮”的办法,经过数月努力,用作“碑心石”的荒料终于在1953年7月开采出来,整块大石的重量在300吨左右!

300吨的原石与碑心石最终60吨的要求相差甚远,于是便想方设法一次次“减肥”,从300吨到280吨,到180吨,再到102吨,如此,石料才得以顺利下山,下山之后,新的难题又来了,如何把这重达百吨的石料运到火车站呢?

经过一番考虑,兴建委员会决定用最古老的“滚轮运输法”,也就是在石料下面垫木头,然后推动石料“行走”,石料从1953年8月19日开始“动身”,由七千余名工人帮助其“行走”,直到9月27日才顺利到达青岛孟庄路火车站,期间历时三十多天!

孟庄路火车站的火车皮最大载重量不足七十吨,于是兴建委员会特意从东北调来可以载重100吨的火车皮。即便如此,石料还是超重,于是石工又对石料进行了再度加工,石料重量降为94吨。9月28日,石料在孟庄路火车站装车,运往北京,10月13日,石料到达北京前门西站,之后工人们再次利用“滚轮运输法”,用三天时间将石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

碑心石到位后,整个工程得以顺利进行,5年后,也就是1958年4月22日,有着“共和国第一碑”美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完工,5月1日,隆重揭幕!而天安门广场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竟然是来自东海之滨的青岛浮山,这是国内甚至青岛的人所不知的。

关于浮山,还有一桩淹没已久的故事,这是中国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章。我们都知道,自从1897年德国殖民者强占胶州湾之后,浮山便改名为亨利王子山,由于这里山峦险峻风景独特,也成为德人甚至当时居民观光旅游的好地方,当时市区甚至有定期包车前往浮山。另外,德军还在主峰上设置了警戒哨所——鹰巢,这个哨所虽然历经百年变迁,现在看上去依然十分坚固。

德军守占浮山

198月1日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9月18日日英联军在崂山的仰口湾登陆。战争进入到9月底,日英联军登陆后,向德军阵地步步压缩,迫使兵员不足的德军收缩兵力,将防御重点放在市区外主防御线一侧。日军为了突破德军的阵地,就必须在纵深地带安装大口径重炮,摧毁德军的各个山头炮台。

但是,德军在浮山山顶上设立的炮兵观察所正日夜监视着日军的推进态势,日军的一举一动皆逃不出德军的眼睛,日军不能在德军的眼皮底下安装重炮,无法突破德军的前沿防线。浮山上的德军炮兵观察所早就成为日军的“眼中钉”,日军指挥部就下决心攻占浮山,尽管日军尚未在此地配备火炮,仅凭步兵也要彻底拿下“德军的耳目”,从而为日军观测德军前沿阵地提供有效制高点。

199月26日德军开始向山上运送弹药、粮食和饮用水。一天的功夫就送上去足够坚持8天的食品和酒水,并增派驻军。日军师团司令部决定,在9月28日前后攻占浮山。

(日军进攻浮山)

199月27日下午4时许,天下起了小雨,日军的先锋部队冒雨行进在崎岖的小路上,来到浮山北面的小埠东,慢慢地逼近了高大陡峭的浮山。28日凌晨日军开始向德军哨所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于28日中午德军寡不敌众缴械投降。

曾经有人在山间石壁上见到刻着在此次战斗中战死的两名日军指挥官名字,还有一处巨石,石壁上刻有199月26日德军向山上运送子弹6万发、手榴弹300枚、照明弹2000发及足够坚持8天的食品和酒水,以及增派驻军的情况。

前文曾经提到,当年我在浮山上摘野菜时,曾经看到一所破屋子残垣上写有“烟厂兄妹二人到此一游”,而此屋便是当年浮山上唯一的一座庵舍——朝阳庵。

据《青岛市志·崂山志》记载:“朝阳庵,又名浮山寺、朝阳寺、潮阳庵、全圣观。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该庵由明代进士黄作孚修建,为其隐居读书处。民国初年,追随肃亲王的曾明本(传说为曾国藩的嫡孙)于复辟失败后将此庵大加修葺,改为道观,名全圣观,并在此出家为道士。”而据民国版的《青岛指南》则记载,浮山庙(朝阳庵)还有始建于汉代,元代几个版本。

1899年德国人海因里希·谋乐曾在《山东德邑村镇志》中这样描述朝阳庵:“这座庙建在山脉南侧的一个险峻谷地中。花岗岩石块砌成的高墙中有这个建筑物的平场和小园子。虽然庙殿已经倒塌并且荒芜,它高高的位置在观赏蓝色的大海和钢灰色的多岩石崂山时仍会使每位旅游者神往,使人流连忘返。”

文革期间,此庵遭到严重破坏,只是庵内一棵600年树龄的银杏尚在,而后几十年中经过人攀羊啃,也已荡然无存。如今能留给世人观看的,也只有原朝阳庵东北处岩石下的“朝阳洞”,此洞近年来被王家麦岛村重修,致使许多人前来观览。近年来,通过有关部门学者不断深入挖掘,浮山这些从前鲜为人知的故事,越来越传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刘书章 系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