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虎宝宝起名苏姓 牛年姓苏宝宝名字大全

虎宝宝起名苏姓 牛年姓苏宝宝名字大全

时间:2018-07-22 04:36:21

相关推荐

虎宝宝起名苏姓 牛年姓苏宝宝名字大全

1745年底,乾隆的宠妃苏氏生了个女孩。乾隆欢喜地抱过女儿,可一看到她手掌就陡然变色,慌忙道:“拿去埋了,就说公主不幸夭折。”

关键时刻,富察女王一言,救下了小郡主,并且得到了乾隆的宠爱。

俗话说的好,老虎不会咬自己的儿子,乾隆虽然有很多的子女,但他并不担心自己的子女会不会被人当成平民来掩人耳目?

苏氏是最受宠爱的妃嫔之一,虽然是汉族,却不是八旗人。

在乾隆即位之前,苏氏很早就来到了乾隆的宅子里伺候。

不过,由于苏氏是汉族,不能做侧福晋,只能做个王公贵族。在这里,“格格”是清代皇子们用来尊称无名妃子的,苏氏身份卑微。

尽管苏氏的家世很差,可是乾隆皇帝即位后,她就被册封为贵妃。

苏氏容貌姣好,性情温和,虽算不上娇生惯养,但已经生下了两个儿子,辉发那拉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孩子的人,可见乾隆陛下对她有多疼爱。

苏氏即将为乾隆诞下三个子女。

宠妾有了孩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虽然不在,但他还是吩咐了太医,每天都要按时上报。特别是在她即将生孩子的时候,更是如此。

乾隆和富察氏都守在偏房里,有几个宫女和太监跑来禀告,就在他们焦急的时候,一道婴孩的啼哭传来,乾隆四公主出生了。

乾隆得了这个好消息,大喜过望,让人去看了看,那人的身体微微一震,像是在害怕什么。

乾隆大喜,哪里还顾得上这一点,赶紧将自己的闺女接了过去,看了看。

她的五官与苏氏有几分相似,笑眯眯的,让乾隆很是开心。

不过当他看到自己的女儿的双手时,脸色立刻就白了,仆人们都屏住了呼吸,就连富察氏也察觉到了不对劲,缓步向她靠近。

新生的女孩,指关节处有“蹼”,这在现代医疗中并不少见,是一种叫做“并指”的遗传性疾病。

不过在封建时代,畸形可不仅仅是丑恶那么简单,在皇室中更是一种不详的预感,因此一旦发生这种事情,一般都是悄无声息的解决,直到死亡。

乾隆勃然大怒,命人将自己的闺女带走,掩埋了。

我的孩子,怎么就这么天真了?或许是因为她已经有了身孕,所以她对新生的孩子很是疼惜。

不过,这些话也不是那么容易说服的,因为他要说服乾隆,让他高兴,让他相信。

富察皇后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个婴儿,柔声细语的对乾隆说:“陛下,这是我的福气。”

这是怎么回事?

相传,佛有三十二象,有一尊菩萨,叫做“手足菩萨”,是一种类似于蹼状的东西。

这就是四大摄法门,吸收一切生灵,成就一种奇妙的状态。这是一个解脱了一切的罪孽,是一个幸福的标志。

乾隆皇帝的生母钮钴禄氏,是一位很虔敬的佛教信徒。

富察氏一说起自己的儿子是老佛爷的功劳,他就高兴坏了,非但没有说要杀他,还把他当成了佛祖的化身。十五后被册立为和硕和嘉王妃。

和嘉公主的异状,渐渐从皇宫中传到了百姓们的耳中,所以“佛手公主”的名字才会被广泛传播,至于和嘉公主,却很少有人提起。

后来,和嘉王妃成了皇帝的心头肉。大清大部分的公主都与蒙古的亲王联姻,以表满族的血缘关系。

但是乾隆皇帝却不愿意和嘉郡主远嫁,所以他本人谢绝了蒙古人的提亲,而是把自己的儿子福隆安许配给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富察傅衡的二儿子福隆安。

和嘉公主的婚事,是清代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

按照惯例,和硕公主的嫁妆是十万两,但是乾隆却破格多了一万两,让和嘉公主在典当行里多赚了一笔钱。三百七十多个房间,是清代最受欢迎的。

就连和嘉王妃的亲生骨肉,乾隆陛下都给他起了个丰绅济伦的名字,还给了他一件黄色的长袍,把他带回了皇宫,由他来教诲,可见他对这个孙子的宠溺,比一些王爷还要深。

只是和嘉王妃虽有福,但未得福,23岁时便患上了肺部疾病。

乾隆皇帝陛下赐给和嘉公主五座石殿,比皇子、妃嫔的陵墓还要森严,堪称历代以来最隆重的一座。

当年那个险些因为手指畸形差点被活活埋了的闺女,谁能想到,没料到却因祸得福,成了乾隆皇帝的心头肉,活着得到了最好的宠幸,死后得到了享尽待遇,也许这就是她的福报吧。

包拯死后,展昭一夜神秘消失,包拯临死前究竟对他说了什么?

北宋年间,皇帝重文轻武,涌现出一大批不错的文官。比如王安石、范仲淹、苏氏三父子、欧阳修等等,每一个都有王侯将相之才。这其中还有一个旷世奇才,办案高手,他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包拯。

包拯权职开封府,执法严峻,不畏强权,以廉洁著称。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案子只要到了包拯手里,一定就是铁面无私的查出真相,以律法惩治。

包拯办案,并非他个人才能所能力及,他有一个三人团队,除包拯外,还有师爷公孙策和带刀侍卫展昭。

展昭与包拯相识于微末之时。

公元1027年,当时包拯还是个上京赶考的书生,在路过金龙寺时遭遇盗贼。包拯一介书生手无寸铁,只能任由盗贼搜去身上财物,幸好遇见侠士展昭,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展昭见包拯孤身一人,正好自己也去京城,于是一路相伴,护送包拯到考场。

二人也算是相识一场,约定揭榜之日再来此地相见,如果包拯高中,就请展昭喝酒庆祝;如果包拯落榜,就由展昭请客喝酒,以示安慰。

很快,就到了揭榜之日,包拯果然高中乙科第一名。信守承诺的二人欢喜重逢,到酒楼里对饮一番,畅想未来鸿图,畅谈着理想与报负。

第二年,包拯出任江西永修知县。永修民风原始,地方势力猖獗,包拯初来乍到,初生牛犊不畏虎,秉公处理了几起案件,得罪了地头蛇,数次遭遇生命威胁。

展昭在江湖朋友那里听说了,日夜兼程赶往修水,贴身保护包拯。

要说这展昭,是江湖上顶顶有名的“三侠五义”中七侠之一的南侠。他年纪轻轻,剑法了得,为人仗义。有了展昭的贴身护卫,没有人再敢打包拯的主意。

在包拯身边呆的时间久了,眼见着包拯的为人与办案,展昭对包拯越发的敬重与佩服。他敬重包拯意志坚定,为官清廉。

那些罪犯拿真金白银也好,美娇娘也罢或,丝毫打动不了包拯。他佩服包拯办案不屈不挠的精神,再复杂的案子,包拯都要仔细查清楚,证据确凿了再下定论。

所以,当包拯提出让展昭干脆入朝为官,二人搭档,一文一武治理地方时,展昭这江湖之人竟然答应了。

于是,包拯向朝廷推荐展昭,皇上鉴于展昭的种种英雄事迹,封他为四品御前带刀侍卫,并赐名号“御猫”。

从此,展昭就名正言顺的跟在包拯身边,保护他的安全,替他排忧解难。当包拯遇到什么困难,用正常手段解决不了时,展昭总能用他的方法打探、解决,成为包拯不可或缺的左右手。

但是,就是如此的唇与齿的关系,展昭犯罪,包拯依然要按律法处置,曾一度判其死刑。

展昭作为公职为员,为了帮民女聂小红救父任其盗走了皇家的青龙珠,恰好刘太后出宫去山庙,被巫蛛所伤,也需青龙珠辽伤,才发现青龙珠被盗。

虽然事出有因,本可从轻发落,但是被包拯的死对头庞太师死揪着不放,将展昭的错误一再放大,逼着包拯“大义灭亲”。

铁证如山,在证据面前,展昭也没有顾左右而言他,更没有向包拯求情,而是大义凛然的承认自己做过的事。在展昭心中,没有皇室与平民之分,大家都是人命,谁更紧急他就救谁,他不觉得有错。

但是根据律法,欺瞒皇族,当处斩。

看着堂下身着囚衣的展昭,虽然满心的悲愤,万分的不舍,但是包拯不得不在朝堂签发处令。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刘太后来到开封府。原来,聂小红的师兄岳天仇拿到了巫蛛的解药,拿去救了太后。岳天仇向太后说明事情缘由,明事理的太后很理解聂小红与展昭所为,于是让皇上下旨,免他们死罪。

一切有惊无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包拯更是如释重负。

包拯与展昭做了半辈子的同事,更是一辈子的朋友。公元1062年,六十四岁的包拯因病去世,去世前,他特意将展昭叫来身边,叮嘱一番,才离世而去。

第二天,人们找遍开封府,都不见展昭的踪影。从那以后,江湖上再没有人见过展昭,也许,他已经隐居在哪个山野乡村或者某个热闹的都市里。

那么,包拯临去世前,对展昭说了什么而导致他的消失呢?

了解他们的人应该不难推测。包拯与展照联合办案了无数的案子,不知道得罪了多少权贵。包拯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是朝廷命官,背后有皇上力挺,那些权贵对包拯、展昭是敢怒不敢言。

现在包拯去世了,曾经那些被得罪的权贵若加以报复,以展昭一己之力,是难抵挡得住。惹不起躲得起,不如找个地方大隐隐于世,开启另外一种生活。

参考资料:

[1]张宁, 张娴, 幽竹. 作为执法者的包公与展昭[J]. 现代世界警察, (2):2.

展昭最后去完成包拯一项秘密任务后进入一个道观修行,远离尘嚣。

混沌录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包拯死后,展昭一夜神秘消失,包拯临死前究竟对他说了什么?北宋年间,皇帝重文轻武,涌现出一大批不错的文官。比如王安石、范仲淹、苏氏三父子、欧阳修等等,每一个都有王侯将相之才。这其中还有一个旷世奇才,办案高手,他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包拯。包拯权职开封府,执法严峻,不畏强权,以廉洁著称。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案子只要到了包拯手里,一定就是铁面无私的查出真相,以律法惩治。包拯办案,并非他个人才能所能力及,他有一个三人团队,除包拯外,还有师爷公孙策和带刀侍卫展昭。展昭与包拯相识于微末之时。公元1027年,当时包拯还是个上京赶考的书生,在路过金龙寺时遭遇盗贼。包拯一介书生手无寸铁,只能任由盗贼搜去身上财物,幸好遇见侠士展昭,路见不平,拔剑相助。展昭见包拯孤身一人,正好自己也去京城,于是一路相伴,护送包拯到考场。二人也算是相识一场,约定揭榜之日再来此地相见,如果包拯高中,就请展昭喝酒庆祝;如果包拯落榜,就由展昭请客喝酒,以示安慰。很快,就到了揭榜之日,包拯果然高中乙科第一名。信守承诺的二人欢喜重逢,到酒楼里对饮一番,畅想未来鸿图,畅谈着理想与报负。第二年,包拯出任江西永修知县。永修民风原始,地方势力猖獗,包拯初来乍到,初生牛犊不畏虎,秉公处理了几起案件,得罪了地头蛇,数次遭遇生命威胁。展昭在江湖朋友那里听说了,日夜兼程赶往修水,贴身保护包拯。要说这展昭,是江湖上顶顶有名的“三侠五义”中七侠之一的南侠。他年纪轻轻,剑法了得,为人仗义。有了展昭的贴身护卫,没有人再敢打包拯的主意。在包拯身边呆的时间久了,眼见着包拯的为人与办案,展昭对包拯越发的敬重与佩服。他敬重包拯意志坚定,为官清廉。那些罪犯拿真金白银也好,美娇娘也罢或,丝毫打动不了包拯。他佩服包拯办案不屈不挠的精神,再复杂的案子,包拯都要仔细查清楚,证据确凿了再下定论。所以,当包拯提出让展昭干脆入朝为官,二人搭档,一文一武治理地方时,展昭这江湖之人竟然答应了。于是,包拯向朝廷推荐展昭,皇上鉴于展昭的种种英雄事迹,封他为四品御前带刀侍卫,并赐名号“御猫”。从此,展昭就名正言顺的跟在包拯身边,保护他的安全,替他排忧解难。当包拯遇到什么困难,用正常手段解决不了时,展昭总能用他的方法打探、解决,成为包拯不可或缺的左右手。但是,就是如此的唇与齿的关系,展昭犯罪,包拯依然要按律法处置,曾一度判其死刑。展昭作为公职为员,为了帮民女聂小红救父任其盗走了皇家的青龙珠,恰好刘太后出宫去山庙,被巫蛛所伤,也需青龙珠辽伤,才发现青龙珠被盗。虽然事出有因,本可从轻发落,但是被包拯的死对头庞太师死揪着不放,将展昭的错误一再放大,逼着包拯“大义灭亲”。铁证如山,在证据面前,展昭也没有顾左右而言他,更没有向包拯求情,而是大义凛然的承认自己做过的事。在展昭心中,没有皇室与平民之分,大家都是人命,谁更紧急他就救谁,他不觉得有错。但是根据律法,欺瞒皇族,当处斩。看着堂下身着囚衣的展昭,虽然满心的悲愤,万分的不舍,但是包拯不得不在朝堂签发处令。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刘太后来到开封府。原来,聂小红的师兄岳天仇拿到了巫蛛的解药,拿去救了太后。岳天仇向太后说明事情缘由,明事理的太后很理解聂小红与展昭所为,于是让皇上下旨,免他们死罪。一切有惊无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包拯更是如释重负。包拯与展昭做了半辈子的同事,更是一辈子的朋友。公元1062年,六十四岁的包拯因病去世,去世前,他特意将展昭叫来身边,叮嘱一番,才离世而去。第二天,人们找遍开封府,都不见展昭的踪影。从那以后,江湖上再没有人见过展昭,也许,他已经隐居在哪个山野乡村或者某个热闹的都市里。那么,包拯临去世前,对展昭说了什么而导致他的消失呢?了解他们的人应该不难推测。包拯与展照联合办案了无数的案子,不知道得罪了多少权贵。包拯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是朝廷命官,背后有皇上力挺,那些权贵对包拯、展昭是敢怒不敢言。现在包拯去世了,曾经那些被得罪的权贵若加以报复,以展昭一己之力,是难抵挡得住。惹不起躲得起,不如找个地方大隐隐于世,开启另外一种生活。参考资料:[1]张宁, 张娴, 幽竹. 作为执法者的包公与展昭[J]. 现代世界警察, (2):2.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捕下狱,在生死关头,宰相王珪向神宗皇帝说:苏轼对陛下有不臣之意。

宋神宗当时脸色就不好看了,他问:苏轼的确有罪,但对我还不敢这样吧?你是怎么知道的?

王珪说:有苏轼的诗为证。他曾作《桧》诗:根至九泉无曲处,岁寒唯有蛰龙知。龙本在天上飞,苏轼却要求地下的蛰龙,还要在九泉之下去求,这不是诅咒陛下,要造反吗?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章惇反驳说:龙并非专指人君,诸葛孔明被人称作‘卧龙’,东汉颍川有‘荀氏八龙’,难道他们都是人君吗?你这是断章取义欲加之罪!

神宗点头,向王珪说:你这样解释确实有点牵强附会了。

退朝之后,章惇仍然愤愤不平,他紧追几步,赶上王珪质问说:相公为什么要这样?想灭掉苏轼家族吗?

面对咄咄逼人的章惇,王珪推脱说:我这是听舒亶说的。

章惇不屑地说:舒亶的唾液也可以当饭吃吗?

王珪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无言以对。章惇鄙视地看了王珪一眼,把袖子一甩,扬长而去。

章惇是王安石变法最坚决的追随者,苏轼是反对变法的保守派;章惇是神宗面前的红人,苏轼此时是阶下囚。观点不同,地位悬殊,并没有影响二人的友谊。

章惇比苏轼大两岁,1057年同时中的进士。苏轼因母亲病故而回乡守制,章惇因侄儿章衡高中状元,自己排名靠后而觉得有失颜面,干脆退回赦书扬长而去,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也给苏轼留下了很深印象。

两年后,章惇重回考场,轻而易举地以一甲第五名被外放商洛令。

很快,苏轼被授凤翔府节度判官,两地相距很近,二人是惺惺相惜的同科榜友,又都是豪爽仗义性情中人,关系就越走越近了。

有一天,两人同游南山诸寺,山势险峻,下临万丈绝壁,而通往对面的道路只有一架独木横桥,看一眼,就两眼昏黑,心里发怵。

苏轼不敢过去,章惇却面不改色稳稳当当地过了独木桥,然后以枯藤系树,像荡秋千一样飞临绝壁,在石壁上大书:章惇、苏轼到此一游。

苏轼看得冷汗直冒,完事后,拍了拍章惇后背说:你小子以后必定能杀人。

章惇问:为什么?

苏轼道:一个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怎会顾忌别人的生命?

章惇听后,哈哈大笑。

还有一次,两人对酒当歌,在山中痛饮,忽然耳边传来猛虎啸声,两人仗着酒劲,一同勒马前往观赏,眼看着距离老虎越来越近,跨下的马恐惧的停不前。苏轼也被眼前景象吓得酒醒了,赶紧说:马都吓成这样了,我们还是逃吧。说完之后,一勒马绳,自个儿溜了。

章惇独自鞭马上前,高呼:别怕,我自有道理。

等到靠近猛虎时,章惇翻身下马,将随身携带铜锣置于大石之上,一阵乱擂,老虎听见锣声,掉头跑进了深山老林。

章惇回马追上苏轼说:瞧你这怂样,看来今后必定不如我!

章惇后来被王安石赏识,逐渐走向政治中心,即使是在王安石心灰意冷后,仍然执改革牛耳,从不动摇。

但他对待反对变法的苏轼仍然视为挚友,在导致苏轼差点丢掉性命的“乌台诗案”中,章惇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对营救苏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轼在被眨之后,昔日的好友避恐不及,唯有章惇来信问寒问暖,苏轼捧读章惇情真意切的来信,感动地热泪盈眶。他对别人说:以章惇的才干,出将入相只算是“业余的事”,我和他相交多年,可谓是患难之交了!

神宗去世后,高太皇太后掌权,重用司马光、苏轼,章惇是旧党围攻、弹劾的主要攻击目标。在诸多弹劾奏章中,用语皆很刻薄、恶毒。章惇被列为罪大恶极的“三奸”和“四凶”之一。对此,也许在章惇的意料之中,出乎他意料的是苏氏兄弟也加入了对他的“恶攻”行列中。

苏辙弹劾给了章惇致命一击,五天后章惇被贬知汝州,随后又改提举杭州洞霄宫,从枢密院大臣一下子跌落为一个闲人。

令人感到尤为不解的是,在章惇已出知汝州后,苏轼又对章惇补插一刀。在上奏的《缴进沈起词头状》中,指控章惇附和王安石谋求边功,草菅人命。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自此,章惇恨上了苏轼。

高太后去世之后,哲宗亲政,重用章惇为相,章惇大刀阔斧推行新法,不但很快让积贫、积弱的北宋变得富强,而且一仗打趴了西夏和吐番。

与此同时,苏轼的噩梦再次开始了。不过,这一次章惇不但没有相救,反而变成了推手。

令章、苏二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北宋王朝刚刚有了复兴的跡象,25岁的哲宗突然驾崩。

向太后力荐端王赵佶即位,章惇坚决反对说:端王轻佻,不宜为君!

大臣曾布厉声说:章惇,听太后的!

后来赵佶即位成了宋徽宗,章惇因为反对他即位,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章惇在充军海南的路上,苏轼却被朝廷招回,很有可能东山再起。章惇的儿子章援,写信给苏轼求援。

接到章援的信后,苏轼百感交集,给章援回信说:我和你父亲相交相知四十多年,虽然当中有些不愉快,但是我们二人之间的友谊从来就没有变过。如今你父亲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还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充军,这令我非常难过。

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我们还是向前看吧…

可惜的是,不久之后,章、苏二人都去世了,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只能任后人评说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