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一周文旅观察:从土耳其返还文物来看舆论在关注什么

一周文旅观察:从土耳其返还文物来看舆论在关注什么

时间:2022-10-04 02:33:03

相关推荐

一周文旅观察:从土耳其返还文物来看舆论在关注什么

11月26日,央视新闻报道称,土耳其文化和旅游部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阿纳多卢文明博物馆,向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移交了两件中国文物,唐代石窟寺壁画和北朝晚期至隋代随葬陶俑。

【今年文物归国情况一览】

图:今年引起舆论关注的文物追回事件

【舆情反映】

今年以来,有多件流失文物回国,舆情热度随着文物归国而波动起伏,总体处于高位。经过舆论一年多的讨论,目前舆论关注焦点是什么?本文对此进行介绍。

图:“文物归国”的月度热度趋势图(截止时间:11月30日)

【舆论关注焦点】

文物回归激发民众爱国情怀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殖民入侵”被舆论认为是文物流失的重要因素。圆明园十二兽首是其中典型代表。百家号“环球时报”曾发文表示,一个半世纪之前,圆明园的大火被永远钉在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而被西方列强掠去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成为了这场民族耻辱的具象符号。在微博平台,有关兽首的讨论热度也远高于一般文物。话题#意大利返还796件套文物#阅读量3.4亿,而话题#圆明园马首回归#、#何鸿燊捐回圆明园马首#的总阅读量则高达7.5亿。

殖民入侵流失的文物,在中国崛起时归国,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文物本身,《南方都市报》直接在标题中强调“文物返还,是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但同时争议也随之而起:一方面,有专家认为,在圆明园数以万计的流失文物中,十二兽首本身只是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一部分,其文物价值有限。甚至有舆论认为,“花六千万买一个意大利人设计的水龙头,有必要吗”;但另一方面,舆论认为,兽首遗失本身就是殖民入侵的一部分,承载着特殊的民族情感,不能用金钱衡量。

非法流失文物回归“难”在何处

舆论关注文物归国的同时,也开始讨论如何推动非法流失文物回国。《法治周末》在文章《文物回家路无“法”护送,道阻且长》中介绍,目前想把文物要回来,通用的办法有4种:回赠与回购、国际执法合作、协商谈判、国际民事诉讼。根据今年情况来看,文物归国方式主要为:回购和国际执法合作。

出资回购可行性不高且易引发争议。媒体介绍,回购在本世纪初达到巅峰,除了国家出面购买,民间爱国组织和商人也纷纷解囊。但近些年来,回购文物方式不再被积极提倡。其中,文物价格的非理性飙升导致的成本上升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这对于非法获得文物是一种经济鼓励。,国家文物局表示不赞成购买非法流失出境的中国文物,主张通过外交和法律手段达成文物回流的目的。

国际执法合作受到法律限制。《新京报》在文章中介绍,“1970年公约”是国际流失文物追索的基本依据,但公约中有两个时间限制:一是只有1970年后流失的文物才受公约保护,意味着我国建国前流失的文物无法依照公约追回。二是文物流失时间必须在流出国和流入国都加入公约之后,公约对这两国才具有效力。比如说,中国是1989年加入公约的,如果另外一国加入,那么只有之后流失的文物可以依据公约追索。

爱国企业家捐赠获得舆论支持

虽然出资购回文物尚有争议,但针对澳门企业家何鸿燊购买马首捐赠一事,舆论普遍予以支持和赞赏,多家媒体称其为“爱国企业家”。大白新闻介绍,这已经不是何鸿燊第一次捐赠国宝了,,他就将出资六百万元购买的圆明园猪首铜像送归国家。企鹅号“罗志渊”在文章《何鸿燊“马首是瞻” 何超琼赠圆明园马首弘扬爱国情怀》中称,何鸿燊捐赠马首,不仅弘扬了澳门人的爱国情怀,也彰显了何鸿燊一直心系国家的精神。百家号“环球时报”评论称,在强烈的爱国情怀驱使下,何鸿燊曾多次将手中部分珍贵藏品捐赠给国家。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在何鸿燊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国商人的民族担当。

展现国力崛起和文化自信

中国非法流失文物数目众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建国前因战争因素而流失;二是建国后因非法走私而流失。因历史的原因,如今流失海外的文物牵连多方利益,其中关系错综复杂,导致文物回归之路异常艰难。但随着中国国力增强,我们一是有能力追查流失文物的现状;二是跟国外合作追回文物时更有底气;三是追回文物的要求得到尊重和重视。《南方都市报》在文章《文物返还,是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中介绍,,我们向法国要求返还一批藏于集美博物馆的秦公墓地金饰片,但受到法国国内法的阻碍,难以实现。最后法国巧妙绕过国内法的限制,成功让这批文物重返国内。法国这次能够在法律上返还金饰片的所有权,确实是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

文物作为文化的载体,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既能让我们感受其中的文物价值和承载的文化价值,也能让我们寻找到文化自信。正如《经济日报》在文章《从历史文物中寻找文化自信》中介绍,文物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寻找到文化的自信。文物能够直观展示过去的制造工艺,体现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是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最好教材。文物和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应该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用以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

【网民观点】

网民倾向于将文物回归看成是中国国力增强的表现,认为只有中国强大了,国外才会主动归还流失文物。同时,文物背后的“殖民”因素引起反思,“落后就要挨打”成为普遍共识。网民“一粒藤椒o”认为,国强则众国敬。在微博话题#意大利返还796件套中国文物艺术品#下,“我算你的小饼干啊”评论,民族复兴,国家强大真的很重要;“周磊先生”也评论称,国力,这就是国力!“张大脸儿zqj”在微博话题#圆明园马首回归#下评论,那一段屈辱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

另外,网民追回非法流失文物的诉求较强,尤其对因战争被掠夺的文物。“twomannxiulu”评论:去东京博物院,一堆中国的东西,都不用介绍了,看的气死。“初一十五都要吃橙子”:希望更多的文物回家。“浪涌浪涌”:愿每一件文物都能回家,回到属于它的地方!

做好解释与情绪疏导工作

当前,“文物追回”面临诸多障碍。但每一起文物回归的舆情背后,都有迫切追回剩余非法流失文物的诉求和声音,甚至有网民表示,现在中国国力强大,应该直接向欧美国家索要被掠夺的文物。文物追回现状与网民心理诉求之间存在差距,在该差距下网民易产生不满情绪。另外,每一起文物归国舆情都会激发网民的欣喜、爱国情绪。部分自媒体或为蹭热点夸大中国文物追索的困境,让网民产生一种愤怒或悲愤的情绪,造成网民情绪出现“过山车效应”,并进而引发负面舆情。

对此,相关部门需要正视网民的合理诉求,并做好解释工作,防止网民诉求在“文物归国”的欣喜情绪助推下持续增强,增加相关部门的舆情压力。另外,相关部门也需要做好情绪疏导工作,防止网民情绪被一些自媒体恶意利用。网民也需理性对待此事,将爱国之情以及对文物回归的迫切之情转化为行动,积极推动更多的文物归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