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跨越百年的珠峰攀登史 我们为什么要一次次地征服世界之巅?

跨越百年的珠峰攀登史 我们为什么要一次次地征服世界之巅?

时间:2022-10-09 09:24:38

相关推荐

跨越百年的珠峰攀登史 我们为什么要一次次地征服世界之巅?

电影《攀登者》上映之后,减掉了预告片中的一个问题:

“人为什么登山啊?”

对于这个问题,世界各国的登山爱好者们都有不同的回答,最有名的回答是攀登珠峰的先驱——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说的:

“因为山就在那里。”

《攀登者》中删掉的对话是这样的:

学生问:“登山能解决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吗?”

方五洲答:“几亿人民只能想着吃饭这点问题,我们这个民族又有什么希望呢?”

登顶珠峰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还要付出巨大的牺牲。那么为什么我国在1960年成功登顶珠峰之后,还要在1975年再次登顶珠峰呢?

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先要了解人类登顶珠峰的历史背景。

一、珠穆朗玛峰的发现和命名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北部在中国西藏定日县境内,南部在尼泊尔境内。珠穆朗玛峰的北坡、西坡和东坡都在中国境内,仅有南坡在尼泊尔境内。

17,被清政府委派入藏勘测的楚尔沁藏布、兰本占巴和胜住,成为了珠穆朗玛峰最早的发现者。他们采用经纬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对珠峰的位置和高度进行了初步的测量。

17的铜版《皇舆全览图》最早在地图上正确地标志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和满文名称,17的木版图上又出现了其汉文译名,这是地理发现史与测绘史上的重大事件。

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母象”的意思,“珠穆朗玛”整体意思为“大地之母”。

二、珠峰的攀登者

人类发现这座世界最高峰是在300多年前,而对其进行攀登则仅有不到百年的历史。

19,一支英国的登山队作为第一支珠峰登山队,首次从中国西藏境内攀登珠峰,他们没有越过北坳顶部,自己宣称到达的高度是6985米。

19,英国第二支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吉·布鲁斯),仍取中国西藏境内的北坡路线,他们越过了北坳,但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七人死亡而宣告失败。我上文中提到的乔治·马洛里也参与了本次攀登。

1924年,英国第三支珠峰登山队(队长弗·诺顿),仍从珠峰北坡中国境内登山,当诺顿等人到达北坡“第二台阶”下边的8572米附近时,因氧气不足而被迫下山,队员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坚持继续前进,一去未返。

这之后人类又经过了11次攀登失败,直到1953年5月29日,泊尔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和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在英国组织的,人类第15次对珠峰的攀登中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从19人类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到1953年成功登顶,人类共经历了32年15次攀登,这其中有11次都是英国人操办的,而且前8次都是他们;另外,前9次攀登都在中国西藏一侧,而从第10次开始,直到第15次成功登顶,则都是由珠峰南坡攀登的。

究竟为何遥远的英国在当时几乎垄断了对珠峰的攀登?又为何世界各国都改由珠峰南侧攀登?其实,这都和西藏的历史有关。

三、西藏的近代史

早自1757年开始,与中国西藏接壤的印度就逐步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18,珠峰南侧的尼泊尔遭到英国入侵,并逐步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

十九世纪以来,英国对我国的西藏觊觎已久,妄图将我国的西藏变为英国的殖民地。

1888年,蓄谋已久的英国发动了第一次侵藏战争,遭到了西藏军民的奋起抵御。最终,因清政府阻挠,不许藏军出击,西藏军民第一次抗英战争失败。1890年,中英签约,划则利拉一带山顶为藏哲边界,使中国失去了大片领土。

1903年12月,贪婪的英帝国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1904年4月-7月,英勇的西藏爱国军民,在江孜抗击英国侵略军达三个月之久。(1997年冯小宁导演的《红河谷》即反映的这场战争。)

由于西藏军民武器装备的落后,没能阻止英军的入侵。1904年8月3日,英军进入拉萨。9月6日,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与英签订《拉萨条约》,使西藏实际上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后迫于中国人民的反对和世界舆论的压力,1906年4月,中英重新签约,英国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其变西藏为其殖民地的阴谋未能得逞。

辛亥革命之后,掌握西藏政教大权的十三世达赖及其继任者长期奉行骑墙政策,英国借此长期插手中国西藏地方的内政。

因此,英国人能够在二战前垄断人类对珠峰的攀登。

1950年-1951年5月23日,西藏地区逐步获得解放,从此以后我国再也不允许外国登山队在我国边防重地任意进行登山活动,外国登山队便改由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了。

1957年以后,十四世达赖与西藏上层分裂势力互相呼应,支持由局部逐渐扩展至全面的武装叛乱,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1959年3月17日,达赖喇嘛出逃印度。

1959年3月20日至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部队平息了拉萨的叛乱。

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领导西藏各族人民一边平叛一边进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获得了解放。

至1961年底,除少数叛乱分子逃往国外,整个西藏地区的武装叛乱被彻底平息。

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自卫反击作战。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闭幕式,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1967年9月11日至10月1日,中印爆发第二次边境冲突,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奋起还击印军的入侵。

四、中国人攀登珠峰

正当西藏地区进行平叛以及民主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登山队王富州、贡布(藏族)、屈银华三人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地球最高处。珠峰北坡气候极为恶劣,自然条件非常复杂,这是人类首次由珠峰北坡登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登顶珠峰。

许多人不知道的事,就在中国准备首次登顶珠峰的同时,我们南面的邻国印度也在由印军少校吉·辛格率领着印度登山队从珠峰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只是他们并未成功。

通过我前面所讲的中国首次登顶珠峰前后的历史事件,即使身在时隔近60年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觉到这一振奋人心的壮举在当时对西藏地区、对整个中国和对中国的国际关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1975年5月27日下午2时30分,中国登山队女队员潘多和8名男队员索南罗布、罗则、候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再次从北坡登上珠峰。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这次登顶也创下了一次男女混合集体登上世界最高峰人数最多的世界新纪录。

本次登顶是在“登山、测绘、科考”一体的组织原则下,首次在珠峰设置3.5米的觇标,通过6000米以上的6个测绘点,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在此之前,中国一直采用的珠峰高程是国外用气压测定的8882米。

觇标:是指设置在三角点或精密导线点上供观测使用的标架。用木材、钢材或其他材料制成,呈三角锥形或四角锥形,高度自数米到数十米。觇标照准部分的中心位于三角点或导线点的铅垂线上,供他处进行照准观测。高的觇标一般都设有仪器观测台,以便观测其他目标。

1975年7月23日,中国政府授权新华社向全球宣布:中国测绘工作者精确测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13米。这一数据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从此在权威的地图等出版物中,珠峰高度为海拔8848或8848.1米。

1988年,中国、日本和尼泊尔三国登山家携手挑战珠峰,从南北两侧会师顶峰、双向跨越珠峰成功,中国的3名队员成功跨越珠峰,1人登顶,次仁多吉创造了在顶峰无氧停留99分钟的世界纪录。

这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登上了珠峰的山顶。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牵头,西藏体育局会同西藏登协、西藏登山学校配合,组织了第四次珠峰科考活动,成立“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

5月22日,珠峰测量队登上了顶峰,竖立测量觇标,并运用3S及现代地球物理技术、GPS定位方法和雷达探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了首次对珠峰岩面海拔高度测量。

10月9日,国家测绘局正式宣布珠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为: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参数: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原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停止使用。这项结果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承认,是当时世界上最准确的测量值。

5月8日,北京奥运会圣火登顶珠峰,实现了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的传递,这一壮举深刻诠释了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和“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

我们为什么要攀上珠穆朗玛峰?因为珠穆朗玛峰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山啊!

喜马拉雅山脉是东亚大陆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是邻国间竞争与合作的最前线。西藏边境地区局势复杂,你退一步,别人就会进一步。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顶峰位于中国境内。我们自己的山峰,如果我们不去攀登,就会被别的国家攀登;我们自己不去测量、不去考察,就会被其他国家掌握话语权。在这样一个国家竞争的最前线,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不能输;在我们自己的领土上,中国人不能输!

几百年来经过多少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使中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发现、命名与首次精确测量珠峰高程的国家,首次从珠峰北坡登顶的国家,实现了奥运火炬首次在世界最高峰上传递!

————

欢迎关注雪夜电影,为您讲述更多电影幕后的故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