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每一个《隐秘的角落》 都有原生家庭的过错

每一个《隐秘的角落》 都有原生家庭的过错

时间:2022-04-02 17:51:23

相关推荐

每一个《隐秘的角落》 都有原生家庭的过错

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都置顶了毒鸡汤

写在前面:内含少量剧透,慎入。

1

《隐秘的角落》毫不意外地火了,就算还没看过也没关系,不影响对本文的阅读。

在如今各种甜腻流量当道的电视剧圈,这样一部制作精良又经得起推敲的悬疑小剧,实在是清流。

观众看得又怕又爽,已经有不少小伙伴患上了爬山和《小白船》PTSD了。

这部剧悬疑之外的元素,也同样耐人寻味,《隐秘的角落》英文名为“The bad kids”,暗喻剧中三个孩子逐渐变成“坏孩子”的过程,直指当代的教育和社会问题。

这种变化体现最明显的,就是主角朱朝阳。

是什么令朱朝阳,由一个内向软弱的学霸变成心思缜密、兵不血刃的终极大Boss?

看完《隐秘的角落》第十集中的一个名场面之后,我感觉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

2

第十集中,叶警官来到医院问朱朝阳的情况,而朱朝阳因为事先已经被父亲劝说过,便隐瞒了自己被威胁和虐待的事实,告诉叶警官一切都是意外。

朱朝阳的妈妈周春红一听到之后马上失控,当着众人的面质问前夫。

朱朝阳坚持自己的说法,等到警察走后,妈妈便毫不意外地爆发了。

先是指责儿子欺骗她,把她当外人。

然后把话题引到前夫身上,往儿子心口插刀,“你爸爸不爱你,是他抛弃我们母子”,丝毫没有留意儿子伤心而愤怒的表情。

最后,她更是崩溃大哭,这一刻,她把离婚后的种种幽怨和无奈全都发泄在儿子身上。

也就是因为周春红这种歇斯底里式的发泄,终于激起了孩子心中的阴暗和愤怒,一向乖巧听话的妈宝朱朝阳,此时向母亲扔了被埋藏在心底最隐秘、最致命的一刀。

从朱朝阳的表情和态度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黑化的种子,早就在他的家庭环境中植根下来。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出天龙八部。

3

电视剧里的周春红,是一个被低估了的角色。

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中,周春红就是一个强势、敏感、到什么事都像火筒那样一点就炸的妈妈,在她身上,很多人都看到了自己妈妈的影子。

就是这样让人又怜又恨又无比接地气的感觉,让人低估了周春红这个角色的重要性。

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张东升这个角色很重要,朱朝阳的爸爸也很重要,但周春红,似乎就是一个特色鲜明一点的配角而已。

事实完全并非这样。

如果说整部剧的剧情,都在为朱朝阳的黑化推波助澜,那么周春红,早就为黑化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朱朝阳这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学霸,内心早就已经不简单。

造就这一切的又是什么呢?

在剧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周春红对前夫朱永平的各种怨恨和贬低,就连朱朝阳说要去看爸爸时,她的眼神都是哀怨的。

不仅自己恨前夫,还把这种恨传递给儿子,极力阻止儿子爱前夫,朱永平给孩子送钱送礼物,她也会不高兴。这导致了孩子和父亲相处得小心翼翼。

所有的这些都源于她的一个执念:儿子是我的。

离婚令她感到自己被人抛弃,同时她也下意识觉得:我现在就只有儿子了。

她理所应当地将儿子看成自己的唯一的、最重要的所有物,因此没有人能比她更爱儿子,没有人能夺走儿子,她可以为儿子付出一切。

前夫抛弃了她,就等同于抛弃了儿子,她辛辛苦苦养大儿子,他算个什么东西,也敢来分享儿子的爱?

而一旦儿子不要她,她就彻底被抛弃,她的天就塌了。

就是这样的心态,令周春红永远处在一种敏感、焦虑的状态中,一旦感到“儿子要离开我了”,就会情绪失控,只能不断用过激的行为发泄情绪,刷存在感。

对某样东西执念太深,自己也肯定会被执念所累,这样的周春红是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的,她不会在乎自己的感情、兴趣和生活品质,她唯一在做的,就是围着儿子转。

朱朝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心理必然会产生扭曲。

通常我们听到说一个人不自立,第一反应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叠被子都不会、约会都要带着老妈、永远对父母唯唯诺诺的妈宝男妈宝女。

但其实,父母也会不自立,父母的不自立体现在对子女过度的情感依赖上,他们总觉得,子女就是自己生存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当子女和父母的观念发生冲突时,某些父母的行为会如此过激甚至不可理喻。

4

当然,我说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指责周春红式的母亲,父母的艰辛和付出,本就是外人难以感同身受的。而且拥有这种执念的,绝对不止周春红。

单单在《隐秘的角落》中,很多人都被这种执念折磨着。

大反派张东升跟周春红很像,他的执念就是妻子。

他为了妻子不惜离乡别井,工作也相当一般,因此,他将妻子当成了他的唯一,哪怕妻子出轨提出离婚,他也爱得卑微,小心翼翼求妻子回心转意。

这种执念,导致他从一个斯文懦弱的老师变成了冷血杀手。

朱朝阳的执念则是父爱,父亲敷衍偏心,母亲令他窒息,这让他内心更渴望父母没离婚前和父亲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不断用好成绩博取父亲关注。

也因为这样,当同父异母的妹妹朱晶晶说出“爸爸爱我不爱你”时,他内心的黑暗才被激发了出来。

当他们感到“我都这样付出了,为什么你还要抛弃我?”的时候,他们的心态就彻底崩溃了。

就连最有人性光辉的老陈也一样,老陈迟迟不能适应退休生活,总三天两头想做点什么发光发热,也是在工作中长期养成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所致,警局没了他不会倒闭,但他一旦不工作,就感觉自己没用了。

我一直觉得,中国人是一个过度追求付出、缺乏自我认同感的群体。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着,人不应该自私,要无私奉献,爱他人爱集体,人要在集体中才能体现价值。

这是一种典型的集体主义思维,当然,无私奉献的人的确应该得到赞扬,西方那种极端利己的个人主义我们也不喜欢。

但是,这种思维也让我们形成一种观念:我们总要在别人身上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样的人,一辈子都活在别人和社会的评价之中。

自己的喜好跟别人不一样,那我就是不合群,要改;

到年龄了就要结婚生娃啊,没有家庭哪像正常人,那些说单身好的,我看就是怪人,想全人类都灭绝;

我要对伴侣好,对孩子好,他们开心了,我就会开心,自己吃点苦没什么,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不,我都付出这么多了,从小到大供书教学,孩子结婚买房,我又出钱又出力的,现在跟孩子一起住怎么了,我看你们就是嫌弃我,想让我孤独终老。

我们总要从别处获得认同感,一旦别人不需要我,不认可我,我的天就塌了。

这也是很多人活得别扭的原因。

5

所谓的自我认同感,就是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

人不需要用牺牲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也无需强求别人一定要对自己怎么样。在对别人好的时候,请先令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最喜欢的作家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先生在他的散文中,曾经介绍过自己的父亲。

我们印象中的旧时代父亲都是严肃、古板、一本正经的,加上汪曾祺先生很小的时候便失去了母亲,他的父亲应该对他更关切、严厉才对。

但他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

“我母亲死后,他带着我睡。他说我半夜醒来就笑。”

“我父亲手很巧,而且总是活得很有兴致……秋天,买来拉秧的小西瓜,把瓜瓤掏空,在瓜皮上镂刻出很细致的图案,做成几盏西瓜灯,西瓜灯里点了蜡烛,撒下一片绿光,父亲鼓捣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

“我初中时爱唱戏,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

“17岁初恋,在家里写情书,父亲在旁边跟着瞎出主意。”

关心,但不干涉;付出,但不偏执。他的父亲尊重了孩子的天性,不用世俗的规范约束孩子,同时也不被父亲的身份所累,养娃的同时自己也活成了有趣的人。

在这种教育下,汪曾祺先生也成为了跟他父亲一样的天真、幸福、有才有趣的人。

汪曾祺先生在煮面条等水开时画的蜻蜓与荷花

爱从来都不是卑微,价值也不等同于牺牲。

我奉献是因为我喜欢,而不是为了得到认同;同样的,别人不必为我的爱,而感到压抑。

最重要的是,你要真心爱子女,爱伴侣,爱父母,爱工作,更爱自己,而不是因为这么做对自己有利。

愿每个人,都能为自己,好好活一回。

文 | 毒哥&玉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