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班彪不但才学出众 还是位伟大的父亲 可惜他的《汉书》没能完成

班彪不但才学出众 还是位伟大的父亲 可惜他的《汉书》没能完成

时间:2022-01-18 23:04:19

相关推荐

班彪不但才学出众 还是位伟大的父亲 可惜他的《汉书》没能完成

百家原创作者:雅静聊历史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百家号雅静聊历史,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个人,他的历史能给大家带来很多启示,他的名字叫做班彪,想必大家听到这个名字感到一脸懵,但提起他的三个儿女,想必大家都熟悉,他的三个儿女分别是:班固、班超,班昭,而班彪就是他们的父亲。一位能培育出这里厉害的儿女的父亲,想必也差不了哪里去。

对于北面的乌桓和西面的羌种,班彪建议朝廷设置校尉,降附的加以安抚,侵扰的给予打击。班彪提议:乌桓天性轻黠,好为寇贼,若久放纵而无总领者,必复侵掠居人。但委主降掾史,恐非所能制。臣愚以为宜复置乌桓校尉诚有益于附集,省国家之边虑。(《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无聊,故致反叛。夫蛮夷寇乱,皆为此也。旧制,益州部置蛮夷骑都尉,幽州部置领乌桓校尉,凉州部置护羌校尉,皆持节领护,理其怨结,岁时循行,问所疾苦。又数遣使驿通动静,使塞外羌为吏耳目,州郡因此可得做备。今宜复如旧,以明威防。(《后汉书·西羌列传》)这些提议都被光武帝采纳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班彪虽然位卑言轻,但他关心国事,敢于建言,而且他的建议都能抓住问题的要害,提出有利于国家的正确主张。

班彪在襄赞国事的同时,还干了一件大事班彪才学过人,又喜好著作,他见司马迁的《史记》只写到武帝一朝,后来虽然有增补者,但是水平太低,质量太差,就立志为前汉一朝编写一部完整的史书。这件事他没有做完,只写了几十篇,但是他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后来,班固、班昭兄妹能够完成《汉书》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班彪打下的基础。在修史的同时,班彪还对司马迁的《史记》提出了批评,提出了自己的治史主张。

这就是他写的《史记论》,他说: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诸侯,国自有史。故《孟子》曰:“楚之《梼机》,晋之《乘》,鲁之《春秋》,其事一也”定、哀之间,鲁君子左丘明论集其文,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撰异同,号曰《国语》,二十一篇。由是《乘》《梼》之事遂暗,而《左氏》《国语》独章。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并诸侯,则有《战国策》三十三篇。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

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司马迁序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又进项羽、陈涉而黜淮南、衡山,细意委曲,条例不经。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尚有盈辞,多不齐一。若序司马相如,举郡县,著其字,至萧、曹、陈平之属,及董仲舒并时之人,不记其字,或县而不郡者,盖不暇也。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传曰:“杀史见极,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后汉书·班彪列传》)

概言之,班彪对司马迁的批评:一是指导思想和价值标准有问题,不遵从圣人的是非,“崇黄老而薄《五经》”,“轻仁义而羞贫穷”,“贱守节而贵俗功”,这些在《史记》中都有表现。二是体例和写法有问题,“分散百家之事”,不如先前的诸子书清晰可辨。比如世家本来是记述传世公侯的,司马迁却将项羽、陈涉这些短命豪杰纳入其中,而将淮南、衡山二王排斥在外;萧何、曹参、陈平、董仲舒等人只有名而没记字;等等。前一个问题,类似我们当下语境中评论古人时常说的“历史局限性”。

司马迁写《史记》时,董仲舒刚刚提出“罢黜百家,独尊《五经》”,儒家的独尊地位还没有确立,司马迁的思想业已形成,很难跟着国家政策轻易改变;他的著作又属个人行为,只想着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并没打算成为官方钦定的史书。到班彪时,儒学的统治地位已经牢不可破,在大汉君臣的脑子里,孔圣人的思想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传之万代而不刊的真理,人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都要放到圣人的理论框架内来衡量,这样才不会偏,才不会浅,才会得到笃实之论。

其实,不光是司马迁,包括班彪、班固还有我们今人在内,谁不是生活在历史之中,谁能逃脱历史的局限性呢?所谓的历史局限性,根本就是说了白说的伪命题。后一个问题属于技术层面。班彪在《汉书》里剔除了世家这一文体,所有的人物只用纪、传两种;后世的史家都以此为准,说明这样的安排是恰当的。至于“慎核其事,整齐其文”,精益求精,那是著书作文的必然要求,司马迁也不是不认真,只是精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已。

班彪做了几年司徒掾,又被任为望都长。在这一任上,班彪得到吏民的爱戴。建武三十年(54),班彪死于任上,时年五十二岁。对于班彪的一生,其子班固这样评价,说他“仕不为禄,所如不合;学不为人,博而不俗;言不为华,述而不作”。(《汉书·叙传》)范晔的评价更高:“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踰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彼将以世运未弘,非所谓贱焉耻乎?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后汉书·班彪列传》)说到底,还是他的心态放得好;而他的心态,又源于其深厚的儒学修养。

小编认为他并不觉得小小的司徒掾或者县令长埋没了他的才学,正如他在《北征赋》里所说的,只要行止有方,处世有则,仰不愧天,俯不愧人,走到哪里都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因此,他没有牢骚,没有怨言,心态平和,随遇而安,认认真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假如说,在他离世之际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一定是他草创的《汉书》还没有完成。班彪还是位伟大的父亲,他的儿子班固、班超,女儿班昭都是青史留名的非凡人物。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