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豆瓣高分电影《曾经》:曾经拥有是爱情的另一种展示方式

豆瓣高分电影《曾经》:曾经拥有是爱情的另一种展示方式

时间:2022-04-28 17:19:04

相关推荐

豆瓣高分电影《曾经》:曾经拥有是爱情的另一种展示方式

文/小董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大二的时候,记得那段时间我狂刷了十几部爱情电影。有唯美动人的、有把人感动地痛哭流涕的、有烂俗狗血剧情的。

但直到遇见它,我才明白电影里的爱情不一定非得是完美的结局,非得有动人心弦的情节,非得有拥抱,接吻,牵手的桥段,才感人。

这部电影谈的是爱情,但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情节和桥段。没有牵手,没有拥抱,没有接吻,没有床戏,甚至男女主都没有名字,就像大千世界的我和你一样,平凡又普通。

看这部片子就像在某个午后,吃完饭,走在大街上偶然邂逅了男女主,进入了他们的世界。看到两个各有生活轨迹的人因为音乐而相识,相知和相爱。在那一刻他们的灵魂交织在一起,音乐将彼此的情感拉近又放大,把他们带到一个只属于彼此的世界。但逃离那个世界后,你还是你,我依旧是我,回到各自生活的轨道,继续奔赴在各自的远方。

而这一切都将化为曾经,相遇也像是彼此人生中的一个能量站。在这里,男主找到了继续梦想的力量,女主重拾了音乐,与家庭和解。灵魂如此契合的两人,被现实撕开了情感的迷雾。撕开后,这份感情虽然丢失了,但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一个不一样的生活状态。

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我们往往会因为现实打败爱情的情节而遗憾。但这份被现实打败的爱情虽有感伤,却很真实。男女主就像是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的结局也是大部分人都会做出的选择,真实中平添了一份唯美的感伤。最后两人虽然没有在一起,但在相遇中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比曾经更优秀的自己。

其实爱情与现实之间并没有输赢,有的只是人生的选择。而真实往往就是最触动人心的,接下来我想从三个当面谈谈这部影片的真实,即人物形象的真实,故事情节的真实,影片结局的真实。

01人物形象的真实:男女主就像大千世界的我和你

电影中的男孩和女孩都没有具体的名字,影片的结尾在演员栏里也是用the boy和the girl来代替。我想这样的设置就像导演在告诉观众,他们也是我们,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而这部电影就像在讲述两个普通男女之间发生的一件短暂的相遇,相识和相爱的故事。

男孩是一个街头艺人,母亲去世后回到家乡照顾年迈的父亲。在白天唱着众人喜欢的歌曲而谋生。但夜晚就像来到了他一个人的舞台,演唱着自己内心的声音。将近三十岁的男孩,被女友抛弃,生活还得依靠父亲的支援,喜欢唱歌但仅限于街头卖唱,处于人生的低谷期。

女孩是一个卖花女,因与丈夫不和从外地携母带子搬到都柏林。生活很窘迫,要同时做几份工才能维持生计,全家只靠她一个人支撑。一直喜欢音乐,但无奈生活拮据,连温饱都成问题,又何谈爱好和理想。

就是这么普通的两个人,因为音乐而相识,相知和相爱。其实这样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是校园里的爱恋。曾经有句话是:“女生出了社会会遇到比学校里更好的男生,男生出了社会,再也找不到比学校更好的女生。”这样的爱恋不掺杂任何利益关系的只因为某个单纯的原因而彼此相爱,这样的爱情简单,纯粹。

看到男女主就让人回想起校园里的爱恋。

记得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

女孩将男孩带到她打工的乐器店,两个人在这里一个弹钢琴一个弹吉他,合奏了一首男主写的歌。这个画面真的美得醉人,仿佛看到男女主的灵魂通过音乐相交汇,相拥抱。

更不禁让人感叹: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灵魂契合吧!而在如今这个“快餐化”的时代,连爱情也变得“快餐”起来,爱情似乎越过了相识,相知直接过渡到相爱,但这种相爱是真的“相爱”吗?

不见得。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排斥相亲?因为相亲就是父母把他们认为“合适”的人介绍给你,合适是什么?有房有车有工作。

但大部分人都是没认识多久,还没了解清楚就试图直接结婚。好像结婚只是为了凑合过日子,只是觉得合适然后结婚生子度过一生。

结婚,与爱情,真心,了解无关,只因合适。

所以,我们常常怀疑还有真正的爱情吗?很多人宁愿单身也不愿找一个不爱的人凑合过日子。因为爱情太稀少了,尤其是灵魂契合的爱情。但遇见了,才能明白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电影中男女主之间的爱情就是如此。

男女主接地气的身份,瞬间将观众带入进去,给观众一种我就是主人翁的感觉。观众经历着主角经历的人生的无奈和欣喜。这样的人物设置直接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就像是看身边人或自己的经历一样真实,这是这部影片真实而动人的一方面。

一个卖唱者,一个卖花女,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套入其中,他们的人生遭遇,生活的艰难。很多人或多或少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不像有些电影里,男主是高富帅,女主是穷家女,然后上演一段英雄救美的戏码。或者是一个是学霸,一个是学渣,上演一段学霸拯救学渣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男女主就像是我们走出门随便遇到的两个人,随着镜头和音乐倾听了一段他们的故事。两个人各有悲伤,各有苦恼,在短暂的相遇里短暂地拥抱了一下。这种相遇就像生命里偶尔绽放的烟花,绚烂但易逝。

短暂到我们惊艳它的美丽,但也理解它的易逝。当烟花落尽后,那种美丽的余味还久久地留存在人们心中。

02故事情节的真实:爱情在接触现实的那一刻瞬间被刺破

影片中有一处非常真实的细节,是一段对话,当男孩和女孩录完音频后,女孩来到旁边的钢琴房弹着写给丈夫的曲子。

女孩弹完后,男孩带着希冀的目光说:“跟我一起去伦敦吧!”男孩在畅想着他们的未来,一个有女孩的未来。之后男孩女孩欢畅地充满希冀地憧憬着未来的伦敦生活。

但最后女孩沉默地低下头,随后带着苦涩地表情问到:“我妈也一定去,好吗?”

男孩无奈地苦笑了一下,双方都苦笑着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女孩怅然地说:“我们该回去录音了。”两人就一起回到录音棚。

我想看到这个情节的观众一定很有感触,当爱情遇到现实的那一刻,只能被无情地碾压。纵然双方再怎么爱慕,再怎么互相吸引,但彼此都深知自己不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不可能撇下一切离开现有的生活。音乐像是彼此共有的一个王国,逃离这个王国后,他们依旧得奔赴在谋生的路上,肩上有责任,身上承担着全家的口粮。

这个情节真的很感伤,尤其是看到男孩女孩充满希望地憧憬着共同的未来,仿佛是两个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在构划着彼此的未来。但当现实照进梦想的那一刻,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了无牵挂,肆意潇洒的十七八岁年纪,而是两个为生活所困,彼此都有自己的生活困恼,年近中年的人。

这样的情节是感伤的,是遗憾的。现实是个多么残酷的字眼,当理想遭遇现实的那一刻,我们能做的只有妥协。因为现实不得不分手的爱情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比如每年的毕业季。

有句话说:“毕业季也就是分手季。”有愿意为彼此妥协的爱情,但也有很多感情都是无疾而终的,永远地葬送在了那个栀子花开的六月。这些感情的结束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生活,现实逼得双方不得不做出选择。

就像影片中的男孩年近三十,生活还得依靠父亲,之前只能在街头盛放着梦想的花朵,而这次录音为他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伦敦之行更是离实现梦想最近的一步。所以他不会放弃这次机会,面对女孩的反问,他知道自己无法给女孩一个有结果的交代,只能像成年人一样成熟地继续自己的生活。

女孩也深知自己并不是孑然一身,了无牵挂。她上有母亲,下有子女,肩上承担着一家人的希望。在面对男孩充满希望的未来邀约时,她只能憧憬一下而不敢有太多的渴求。

这样的选择残忍但很真实,屏幕前的我们就像在亲历主角的选择。现实通过画面给我们直观地呈现了出来,像把生活中的无奈艰难直接抛出来给人看。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本相,看到了人在现实面前的脆弱,看到了他们潜藏的情感和不得不伪装的成熟

他们成熟又默契,成熟到不会只凭情绪做自己无法做出的承诺,默契到彼此知道对方心底的想法,而不继续纠缠在无法逾越的现实鸿沟里。

或许这就是成年人爱情的悲哀吧!冷静大于冲动,现实多于憧憬。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在这条奋斗的路上,注定会有得有失。爱情和事业两者终难平衡,而每一种选择都会承担不一样的责任和后果。我们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结果,尽量让自己的选择遵从内心。

其实观看整个影片就像是听山间的一股细流,涓涓地流淌着,影片中的音乐就像大自然里的鸟叫虫鸣声平添了一份活力。偶尔溪流也会遇到巨石泥坑激起很大的浪花,但不一会儿又恢复了以往的速度继续奔流。像爱尔兰静谧的傍晚时光,伴着暗黄色的光线,流露着一股淡淡的感伤。

03故事结局的真实:短暂的相遇后,各自挥手再见

电影结局不是常规的影片结局,男女主经过相识,相知,相爱终于幸福地过上了王子和公主一般的生活。

影片的结局是男孩终于背起行囊奔赴远方完成他的梦想,女孩依旧生活在老公寓里,为生活继续谋生。不过可喜的是女孩的身边多了一架钢琴,一个代表着梦想的物件。

结局的一个情节是:

男孩和女孩拿到录制CD后,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左边是女孩回家的路,右边是男孩回家的路。这时,女孩笑着说:“我要走这边儿。”

男孩问到:“你要去哪里?”

女孩简单地回答:“home”

男孩再次邀请女孩去他家一起吃饭,一起听歌。

女孩说到:“我还要回去照顾女儿,收拾东西。”

home和回去照顾女儿是多么现实又扎心的回答,每一个回答混迹在浪漫的对话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浪漫是如此沉重的东西。就像卖花女说的:“Its too romantic for me。”

在整个交往过程中,女孩一直都很冷静和现实。虽然沉浸在彼此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里,但永远明白彼此的鸿沟在哪里。

最后答应男孩去他家做客,也失约了,甚至直到男孩走后,都不曾见到她。我想女孩是故意躲避不去见他。如果那晚她去了,会是怎样的结局,或许他们会激情地相拥,亲吻,上床。将热烈的爱充分地表达出来,但激情过后,该怎么办,这样又有什么意义?

女孩知道男孩不会为了自己留在都柏林继续之前的生活,男孩也知道女孩不会为了自己撇下一切和他远走高飞。既然结局注定是分离,那就分得更干脆,更不拖泥带水吧!

而这样的结局,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和选择的。正如《罗马假日》里的安妮和乔,偶然相遇相爱,爱情在他们之间悄然发生,但纵然再相爱,安妮身为一国的女王不可能撇下身上的重任与乔过普通的生活,从出生她的身份就束缚着她有些事不能随心所欲。

在面对现实时,他们只能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轨道继续往日的生活。那些相处只有沦为曾经,沦为曾经的美好回忆。

美国电影《廊桥遗梦》也是这样的桥段,家庭主妇佛朗西斯卡遇见了一个摄影记者罗伯特。罗伯特有着英俊的外表,超越年龄的热情和活力,一直奔走在梦想的路上。佛朗西斯卡曾经也有过梦想,有过诗与远方,但现实慢慢磨去了梦想的翅膀。罗伯特像带着一副翅膀一样来到她的身边点燃了内心深藏的梦想之火。两人激情愉快地厮守了两天两夜。

这两天两夜就像来到了佛朗西斯卡的梦想王国,她沉醉着,迷恋着。两天后,当丈夫子女回来后,现实照进梦想时,一切都将恢复常态,佛朗西斯卡可以选择跟着罗伯特追求远方,但她没有,责任与爱使她留了下来。

那两天两夜也将沦为美好的曾经,一段带着理想的曾经。这样的结局其实是真实的,而真实往往才是打动人心的。

莫言也曾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世间之事,不一定完美才是最好的,有时残缺也是一种美。残缺才让人心生念想,撩拨心弦。

写在最后

曾经是一个多么伤感又让人久久回味的词,想起曾经会有很多记忆在翻飞,像过电影一般在头脑中闪过。

但曾经也只能是曾经,纵然再美好,也只能回味而不能改变。或许那些美好的记忆也在警示我们珍惜当下的时光。用心去过每一个有你有我的日子,当以后回想起时,能够嘴角含笑,眼中带情。

没有在一起的结局虽感伤,但感伤得动人和唯美。最后如果在一起了,可能就不会让人有很大的触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