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医生做科普成为“必选项” 听听他们怎么说!

医生做科普成为“必选项” 听听他们怎么说!

时间:2020-10-05 01:17:02

相关推荐

医生做科普成为“必选项” 听听他们怎么说!

9月1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推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工作计划的通知》,对于“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做出进一步部署,提及的“继续推进健康科普‘两库’工作”以及“研究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绩效考核机制”,强调将持续鼓励和支持医生做科普。

健康科普让疾病防治的阵线大大前移,不仅让大众受益,也让医生收获颇丰。本期医视野,我们来谈谈医生在健康科普的战线中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有哪些高招妙法能让科普真正走进百姓心中,并化为健康的源动力。

01 健康科普大军中医生应担主力

打开微信,看看那些“热搜”科普文章标题都是什么样?“干货!吃这些不得癌”“必看!长寿的秘诀就这几招”……这些内容拼凑的“标题党”文章,有的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保健品营销广告,打着“科普”旗号混杂在健康科普的队伍中。

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由的8.8%上升至的17.06%。但通过监测也发现,健康素养水平在城乡、地区、人群间的分布不均衡依然存在,农村居民、中西部地区居民、老年人群等的健康素养水平相对仍较低。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国的医学健康科普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优质科普作品量少、学术主导不够、规范管理不足、信息混乱驳杂、知识零散细碎、描述过于专业、推广方法不多等。

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副教授林红指出,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是专业权威医生参与不够。“‘医生投身科普创作具有重大的意义’是我们团队最深的感悟。”林红对此深有感触,“一位医生上午4小时门诊看60个病人,已经是飞速,而一篇科普文章可以惠及成千上万的患者。科普对于医生自我提升也大有裨益,医生不仅能在学术会议讲述深奥理论,而且还能用简单语言向普通患者讲清医学道理。这对于医生是一种历练。”

“在从事脑卒中急诊救治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患者在转诊过程中延误了最佳救治时间。老百姓对于卒中防治知识的缺乏导致了偏瘫甚至死亡,所以加强脑卒中的科普宣传,比我们整天24小时在医院等着病人来救治的效果要好得多。”基于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专注于我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新模式、预防与急诊救治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普及。他带领的团队主办了多个公益科普微信公众号,针对医生与患者不同群体,分别创立面向医生和患者的科普平台,使得医生能够及时获得更有价值的医学前沿资讯,患者能够掌握最靠谱、易懂的科普知识。

“什么叫医者?医生不仅仅是治病救急,更应该是一名健康守护者,做疾病预防者。美国一位著名心血管专家说过一句话,当我们抢救一个心血管急症的时候,这只是治疗的开始,但意味着医疗的失败。因为这是通过预防措施可以避免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长范利如是诠释,医生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只为了一种疾病,而在做科普宣教的时候,可以为几十或几百人做健康预防。

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所主任曾强也是“转行”的医生之一,他从老年心血管领域转投健康管理领域,这一做就是十余年。他是健康管理行业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同时也是一位自带“流量”的科普专家。“健康管理要做的就是未病先防,已病防病。未病先防是通过我们对生活方式的管理而不得病,已病防病是已经得病的人不再复发,这都需要健康知识。这也正是我们在工作之余,仍然愿意写科普文章的原因。要让公众了解健康知识,从而管理自己的健康。从前我是这么做的,今后我仍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02 助力新冠阻击战科普功不可没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打破了人们正常生活、工作的节奏,也折射出社会公众对于突发传染病疫情的认知不足。

在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医疗卫生人员在科普阵线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既是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知识的所有者,自然也成了科普宣教的主要承担者。帮助公众了解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提高各类人群的防护意识,消除恐慌情绪,助大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们写文章、拍视频、做节目……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站、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在健康科普的征途中步履不停,为守好这条“战疫”中的重要防线共同努力。

在公众需要科学引导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各路医学专家纷纷给出“强心剂”。1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等12位院士联名向公众发出倡议:科学认知新发传染病,不过于恐慌,不信谣传谣,配合排查、及时就医、做好防护。

“现在开始每个人都是‘战士’,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你觉得很闷吗?病毒也要被你‘闷死’了,‘闷’两个礼拜。”上海医疗救治组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每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接地气,都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

“复工了,如何阻挡病毒‘走’进家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自制了一段视频,在家门口用上了手术室更衣间污染区地面与洁净区地面的分隔原则,边自拍边解说,操作方法一目了然。有网友回复:“笑点无数,超级实用,正是需要的,含着热(笑)泪看完。”

“亲爱的病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江汉方舱医院广播台,我是协和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师小涛……”,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和周涛博士的开场白,“合理用药,战疫必胜”系列宣讲在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拉开了序幕。

方舱医院中,武汉协和医院临床药师正在通过广播宣讲用药知识

2月5日,江汉方舱医院正式启用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剂科除了承担方舱医院相关药品及消毒物资的供应保障工作外,临床药师团队也主动请缨,肩负起为舱内患者进行药学服务的工作。除了通过广播宣讲用药知识外,临床药师团队还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将患者分配至各临床药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药学服务。

疫情初期,如“囤板蓝根”“熏醋防疫”等所谓“防疫方法”,甚至一度渲染成为预防新冠肺炎的“黄金组合”。

“这样的谣言迷惑性很强,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官方权威机构针对这些谣言及时、准确地辟谣,发出权威的声音,传递正确、科学的信息很必要。”南京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健教宣传组组长马国亮介绍,疫情期间,南京市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及时公布疫情信息和防疫科普知识,还设置了“发热门诊一键导航”“周边疫情信息查询”等功能,让疫情信息更加公开和透明,让市民能够便捷、一站式收到权威官方的疫情信息和科普知识,减少民众因为信息封闭而产生的恐慌情绪。

03 健康科普成了医疗圈的“金字招牌”

“憋憋”“虚啥子”“扯噗鼾”……标题、文字充满四川方言的“椒盐味”,活泼的文风、戏谑的表情包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科普文章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阅读量分分钟10万+的成绩让同行艳羡。开发文创产品、集纳优秀科普作品出书,被知名综艺节目“带货”,更是让健康科普火出了圈。

华西医院宣传部部长郑源介绍,每一篇“爆款”科普的背后离不开专家团队和宣传团队的反复打磨,经过数轮沟通、修改、加工,最终才能推出。“有的专家和我们说,科普写作其实对年轻医生的写作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等都是很好的锻炼。很多专家也很乐意让自己带的学生来做科普。”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火出圈”的文创产品

不少专家也从中尝到了“甜头”,科普成了科室的“招牌”,更成了和百姓间的纽带。有些人是读了专家的科普后对自己的疾病有了认识,并且认同专家的观点,有了初期的“见字如面”,在就诊期间和医生的沟通也更顺畅了,真正形成了互动的良性循环。

为加强资源整合,推广医学科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董健教授牵头任所长,联合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新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医学科普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

研究所整合各成员单位资源及各研究方向的优势,统筹安排各成员单位完成科普作品创作。同时,还发动“科普新势力”,成立复旦大学医学科普青年联盟,着力培养青年人才。

研究所推出了不少成功案例。由董健教授领衔团队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专门针对中青年白领、老年人两类人群不同的身体情况编排设计的颈腰椎健身操,形成了系列视频,不仅示范动作,更科学而通俗地讲解了各节运动的要领、锻炼内容及注意事项。作品发布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学习强国等多平台,累计观看量已超过5000万次。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辅助生殖医学科副主任李昆明是一位生殖科医生,也是一名资深科普作者。“很多医院患者比肩接踵,与医生面诊的时间很有限,医患之间虽然也在沟通,但很多时候都‘沟而不通’。传播正确科普知识,打造医患温暖平台是我开设个人公众号的初衷。”

李昆明说,公众号每周固定推送的内容,如同写给大家的一封“信”,在这个与患者每周的“见面会”上,网友们温暖的留言、互动是和谐医患关系的见证和促进。“医生与患者从来都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战友,应该联手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这也是我坚持做科普的一个目标。”

为助力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医视野”将聚焦基础、临床、公卫与预防等医学各领域的先进理念和优秀实践,撷取创新亮点、凝练发展深思、提升治理能力。

投稿邮箱:kjkp@

策划:方彤 王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