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有哪些表现

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有哪些表现

时间:2021-03-25 19:27:52

相关推荐

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有哪些表现

腔隙梗死临床症状,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有哪些表现,腔隙梗死,腔隙梗死怎么办疾病给很多的人带来了不便,也因此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大家要警惕腔隙梗死,腔隙梗死怎么办的出现,平时还要注意进行腔隙梗死,腔隙梗死怎么办的预防工作,而且要深入的了解一些腔隙梗死,腔隙梗死怎么办的相关知识才可以,今天就让疾病百科频道的超级恋思羽来带大家看看吧。腔隙梗死,腔隙梗死怎么办

1腔隙性梗死症状体征有什么

腔隙性脑梗死症状体征是怎么样的呢?脑梗死在生活当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了吧,有不少的老年朋友们都被这个疾病夺取了她们的生命,对于脑梗死还是有不少的朋友们都不是特别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关于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体征是怎样的吧:

1、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多,多患高血压病。通常在白天活动中急性发病,孤立性神经功能缺损常使临床表现明显,也可在数小时至数日内渐进发病,约20%的病理表现tia样起病。

2、临床表现多样,有20种以上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是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等。识别腔隙性卒中综合征很重要,因其可完全或近于完全恢复。临床主要有四种经典的腔隙综合征:

(1)纯运动性轻偏瘫(pmh):常见,通常为对侧内囊后肢或脑桥病变。表现面部及上下肢大体相同程度轻偏瘫,不伴感觉、视觉及皮质功能缺失如失语;脑干病变不出现眩晕、耳鸣、眼震、复视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多在2周内开始恢复。pmh亦可由经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硬膜下血肿或脑内占位性病变引起。

(2)纯感觉性卒中(pss):较常见,特点是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等;是对侧丘脑腹后核、内囊后肢、放射冠后部及延髓背外侧病灶所致癌大脑后动脉闭塞以及丘脑或中脑大量出血可出现类似表现。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h):病变对侧pmh伴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以下肢重(足踝部明显),上肢轻,面部最轻;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通常由对侧脑好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内囊后肢及偏上处(影响颞、枕桥束及锥体束)和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影响皮质脑桥束和部分锥体束)病变所致。

上文的介绍就是关于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体征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现在大家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体征是怎样的都已经明白了吧,希望能够带给大家帮助,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可是疾病却给我们带来了伤害,提醒朋友们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腔隙性脑梗死有哪些症状表现

腔隙性脑梗死有哪些症状表现

1.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多,多患高血压病,通常在白天活动中急性发病,孤立性神经功能缺损常使临床表现明显,也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渐进发病,约20%的病例表现tia样起病。

2.临床表现多样,有20种以上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是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等,识别腔隙性卒中综合征很重要,因其可完全或近于完全恢复。

临床主要有4种经典的腔隙综合征:

(1)纯运动性轻偏瘫(pure motor hemiparesis,pmh):常见,通常为对侧内囊后肢或脑桥病变,表现面部及上下肢大体相同程度轻偏瘫,不伴感觉,视觉及皮质功能缺失如失语,脑干病变不出现眩晕,耳鸣,眼震,复视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多在2周内开始恢复,pmh亦可由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硬膜下血肿或脑内占位性病变引起。

pmh有7种少见变异型:

①合并运动性失语:豆纹动脉闭塞所致,为内囊膝部,后肢及邻近放射冠白质病灶,不经ct证实,临床易误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②pmh不伴面瘫:椎动脉或深穿支闭塞导致一侧延髓锥体微梗死,病初可有轻度眩晕,舌麻,舌肌无力等指示定位。

③合并水平凝视麻痹:病理证实为脑桥下部旁中线动脉闭塞,累及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导致短暂一个半综合征。

④合并动眼神经交叉瘫:大脑脚中部病灶累及动眼神经传出纤维。

⑤合并展神经交叉瘫:脑桥下部旁中线区病灶累及展神经传出纤维。

⑥伴精神错乱急性发作,注意力,记忆力障碍,病理证实为内囊前肢及后肢前部病灶,破坏丘脑至额叶联系纤维。

⑦闭锁综合征:四肢瘫,不能讲话,眼球垂直运动保留,是双侧内囊或脑桥病变使皮质脊髓束受损导致双侧pmh。

(2)纯感觉性卒中(pure sensory stroke,pss):较常见,特点是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等;是对侧丘脑腹后核,内囊后肢,放射冠后部及延髓背外侧病灶所致,大脑后动脉闭塞以及丘脑或中脑小量出血可出现类似表现。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taxic-hemiparesis,ah):病变对侧pmh伴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以下肢重(足踝部明显),上肢轻,面部最轻;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通常由对侧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内囊后肢及偏上处(影响颞,枕桥束及锥体束)和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影响皮质脑桥束和部分锥体束)病变所致。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dysarthric-clumsy hand syndrome,dchs):起病突然,症状迅速达高峰,表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面瘫侧手无力和精细动作笨拙,书写易发现,指鼻试验不准,轻度平衡障碍,病变在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为基底动脉旁中线支闭塞;亦见于内囊膝部病变,可视为ah变异型。

(5)其他综合征:例如感觉运动性卒中(sensorimotor stroke,sms),以偏身感觉障碍起病,再出现轻偏瘫,病灶在丘脑腹后核及邻近内囊后肢,是丘脑膝状体动脉分支或脉络膜后动脉丘脑支闭塞,腔隙状态(lacunar state)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出现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延髓性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和尿便失禁等。

3.根据腔隙性脑梗死有无神经系统体征可以概括成3类

(1)有局灶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能够明确分类的腔隙性脑梗死,其出现率约占腔隙性脑梗死的75%。

(2)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但无局灶体征,不能分型分类的腔隙性脑梗死,约占腔隙性脑梗死的9%。

(3)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约占腔隙性脑梗死的16%。

以下几点可作为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参考:

1.中年以后发病,有高血压或tia病史,慢性,亚急性或急性起病,症状轻。

2.临床症状 符合上述腔隙征的一种临床表现,多无意识障碍。

3.脑ct扫描及mri检查 证实与临床相一致的腔隙病灶,符合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

4.预后良好,短期内有完全恢复可能。

3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

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

1、本病多发生与40-6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伴有高血压,腔隙性脑梗塞起病突然,多为急性发病,部分为渐进性或亚急性起病,20%一下表现短暂性脑供血不足样起病,多在白天活动中发病。

2、临床表现多样,可有20种以上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是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等。临床常见的腔隙综合征:

(1)纯运动性轻偏瘫(pmh):常见,通常为对侧内囊后肢或脑桥病变。表现面部及上下肢大体相同程度轻偏瘫,不伴感觉、视觉及皮质功能缺失如失语;脑干病变不出现眩晕、耳鸣、眼震、复视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多在2周内开始恢复。pmh亦可由经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硬膜下血肿或脑内占位性病变引起。 pmh有7种少见变异型:①合并运动性失语:豆纹动脉闭塞所致,为内囊膝部、后肢及临近放射冠白质病灶,不经ct证实,临床易误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②pmh不伴面瘫:金动脉或深穿支闭塞导致一侧延髓锥体微梗死,病初可有轻度眩晕、舌麻、舌肌无力等指示定位;③合并水平凝视麻痹:病理证实为脑好下部旁中线对买闭塞,累及脑桥旁正中网中状结构导致短暂一个半综合征;④合并动眼神经交叉瘫:大脑脚中部并作累及动眼神经传出纤维;⑤合并外展神经交叉瘫:脑桥下部旁中线区,病灶累及外展神经传出纤维;⑥伴精神混乱急性发作,注意力、记忆力障碍,病理证实为内囊前肢及黑肢前部病灶,破坏丘脑至额叶联系纤维;⑦闭锁综合征:四肢瘫、不能讲话,眼球垂直运动保留,是双侧内囊或脑桥病变使皮质脊髓束受损导致双侧pmh。

(2)纯感觉性卒中(pss):较常见,特点是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等;是对侧丘脑腹后核、内囊后肢、放射冠后部及延髓背外侧病灶所致癌大脑后动脉闭塞以及丘脑或中脑大量出血可出现类似表现。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h):病变对侧pmh伴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以下肢重(足踝部明显),上肢轻,面部最轻;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通常由对侧脑好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内囊后肢及偏上处(影响颞、枕桥束及锥体束)和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影响皮质脑桥束和部分锥体束)病变所致。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dchs):起病突然,症状迅速达高峰,表现构音珍爱、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面瘫侧手无力和精细动作笨拙,书写易发现,指鼻试验不准,轻度平衡障碍。病变在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为基底动脉旁中线支闭塞;亦见于内囊膝部病变,可视为ah变异型。

(5)其他最和征例如感觉运用性卒中(sms),以偏身感觉障碍起病,再出现轻偏袒,病灶在丘脑腹后核及临近内囊后肢,是丘脑膝状体动脉分支或脉络膜后动脉丘脑支闭塞。腔隙状态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出现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球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和尿便失禁等。

4腔隙性梗死症状体征

腔隙性梗死症状体征

1、本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多,多患高血压病。通常在白天活动中急性发病,孤立性神经功能缺损常使临床表现明显,也可在数小时至数日内渐进发病,约20%的病理表现tia样起病。

2、临床表现多样,有20种以上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是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较好;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等。识别腔隙性卒中综合征很重要,因其可完全或近于完全恢复。临床主要有四种经典的腔隙综合征:

(1)纯运动性轻偏瘫(pmh):常见,通常为对侧内囊后肢或脑桥病变。表现面部及上下肢大体相同程度轻偏瘫,不伴感觉、视觉及皮质功能缺失如失语;脑干病变不出现眩晕、耳鸣、眼震、复视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多在2周内开始恢复。pmh亦可由经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硬膜下血肿或脑内占位性病变引起。

pmh有7种少见变异型:①合并运动性失语:豆纹动脉闭塞所致,为内囊膝部、后肢及临近放射冠白质病灶,不经ct证实,临床易误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②pmh不伴面瘫:金动脉或深穿支闭塞导致一侧延髓锥体微梗死,病初可有轻度眩晕、舌麻、舌肌无力等指示定位;③合并水平凝视麻痹:病理证实为脑好下部旁中线对买闭塞,累及脑桥旁正中网中状结构导致短暂一个半综合征;④合并动眼神经交叉瘫:大脑脚中部并作累及动眼神经传出纤维;⑤合并外展神经交叉瘫:脑桥下部旁中线区,病灶累及外展神经传出纤维;⑥伴精神混乱急性发作,注意力、记忆力障碍,病理证实为内囊前肢及黑肢前部病灶,破坏丘脑至额叶联系纤维;⑦闭锁综合征:四肢瘫、不能讲话,眼球垂直运动保留,是双侧内囊或脑桥病变使皮质脊髓束受损导致双侧pmh。

(2)纯感觉性卒中(pss):较常见,特点是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等;是对侧丘脑腹后核、内囊后肢、放射冠后部及延髓背外侧病灶所致癌大脑后动脉闭塞以及丘脑或中脑大量出血可出现类似表现。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h):病变对侧pmh伴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以下肢重(足踝部明显),上肢轻,面部最轻;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通常由对侧脑好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内囊后肢及偏上处(影响颞、枕桥束及锥体束)和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影响皮质脑桥束和部分锥体束)病变所致。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dchs):起病突然,症状迅速达高峰,表现构音珍爱、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面瘫侧手无力和精细动作笨拙,书写易发现,指鼻试验不准,轻度平衡障碍。病变在脑桥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为基底动脉旁中线支闭塞;亦见于内囊膝部病变,可视为ah变异型。

(5)其他最和征例如感觉运用性卒中(sms),以偏身感觉障碍起病,再出现轻偏袒,病灶在丘脑腹后核及临近内囊后肢,是丘脑膝状体动脉分支或脉络膜后动脉丘脑支闭塞。腔隙状态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出现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球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和尿便失禁等。

5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有哪些表现

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有哪些表现?

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缺血性卒中的20%,发病高峰年龄在60~69岁,男性多于女性,为女性的2~6倍,白天发病者居多,多数无明显诱因,常见于亚急性和慢性起病,症状一般于12h至3天达到高峰,约20%的患者病前有缺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

腔隙性脑梗死发生部位,数量,大小等方面的多样性导致其临床表现繁杂不一,除fisher报道的21种腔隙综合征及腔隙状态以外,尚有人提出,应将可逆性缺血发作(如tlas,rind)和其他可能由于腔隙损害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如假性延髓性麻痹,腔隙性痴呆或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病)列入其中,并有以往认为不存在或罕见的表现不断地见诸文献。

1.临床特点 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主要临床体征为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部分锥体束征阳性,而共济失调者少见。

2.临床类型

(1)单纯运动性轻偏瘫(pmh):最常见,占40%~60%,主要特征为客观检查无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失语,失用或失认;而仅有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或不完全性瘫痪,病灶可发生在内囊,脑桥,大脑脚,基底节,大脑皮质,放射冠等处,常于2周内恢复,但易复发。

(2)纯感觉性卒中(pss):无肌力障碍,眩晕,复视,失语及视野缺损,而仅有一侧面部及上下肢的偏身感觉障碍,病灶位于丘脑腹后核,通常为大脑后动脉的丘脑穿通支梗死所致,少数病例可由脊髓丘脑束,丘脑皮质束的病灶所致,也可因病灶侵及整个丘脑的外侧及内囊后肢的放射冠而引起,常于数周内恢复。

(3)感觉运动性卒中(sms):表现为一侧头面部,躯干及上下肢感觉障碍和面,舌肌及上下肢的轻瘫,无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失语,失认和失用,以往认为此型较少见,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告仅次于pmh,其病灶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和内囊后肢,通常由大脑后动脉的丘脑穿通支或脉络膜后动脉闭塞所致,预后良好。

(4)共济失调性轻偏瘫(hah):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且下肢重于上肢,有时伴有感觉障碍,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构音障碍,向一侧倾倒,病灶发生在脑桥基底部或内囊,放射冠,小脑等处也可发生,常于数周内恢复。

(5)构音不良-手笨拙综合征(dhs):表现为明显的构音障碍,呐吃,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等共济失调,并可伴有同侧中枢性面,舌瘫,反射亢进及病理征阳性,行走时步态不稳,但无感觉障碍,本型病前无tla,起病急,症状迅速达高峰,病灶位于脑桥基底部的上1/3和2/3交界处或内囊最上部分的膝部。

(6)变异型pmh:pmh有7种变异型。

①合并运动性失语的pmh,病灶位于内囊膝部及前肢,放射冠下部,为供应该区的豆纹动脉闭塞所致。

②无面瘫的pmh,由椎动脉及其穿通支闭塞所致,起病时可有轻度眩晕及眼球震颤,可伴有舌肌异常麻木及无力,晚期可累及对侧锥体,造成四瘫。

③合并同侧凝视麻痹的pmh,病灶位于脑桥下部旁正中央,表现为面瘫及上下肢瘫痪,伴一过性同向凝视麻痹和交叉性核间眼肌麻痹(即one-and-a-half syndrome),而外展神经功能正常。

④合并weber综合征的pmh,是由大脑脚中部的梗死累及动眼神经纤维所致。

⑤合并展神经交叉性麻痹的pmh,病灶位于脑桥最下段旁正中区累及同侧的展神经。

⑥合并精神紊乱的pmh,病灶发生在内囊后肢的前部和后肢,影响了丘脑额叶联系纤维,表现为急性精神错乱,注意力及记忆障碍伴pmh。

⑦表现为闭锁综合征的pmh:是由双侧皮质脊髓束梗死引起的双侧pmh所致,可见于双侧内囊,脑桥,锥体束或大脑脚的梗死。

(7)中脑丘脑综合征:通常是大脑后动脉的穿通支丘脑底丘脑旁正中前动脉和后动脉,中脑旁正中上动脉和下动脉等4支动脉中的1支或1支以上阻塞所致,典型的梗死灶呈蝶形,累及双侧中脑旁正中区,丘脑底部和丘脑,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麻痹,parinaud综合征,或垂直性凝视麻痹伴昏睡,意识丧失和记忆障碍。

(8)基底动脉下部分支综合征:是由于基底动脉下段或椎动脉上段的小分支闭塞,导致下丘脑,脑干被盖部梗死,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侧视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吞咽困难,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面肌无力,眼部烧灼感及三叉神经分布区麻木感。

(9)各种其他类型的综合征:

①claud综合征:合并动眼神经麻痹的小脑性共济失调。

②半身抽搐,延髓外侧综合征。

③桥延外侧综合征。

④遗忘症。

⑤一侧下肢无力跌倒。

⑥构音障碍,急性丘脑性张力障碍。

⑦偏身舞蹈症。

⑧丘脑性痴呆。

⑨假性延脑麻痹。

⑩假性帕金森氏症。

?偏瘫伴注视麻痹。

?纯构音不良。

由于人脑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腔隙性梗死的部位,大小,多寡的不定性,导致了其临床综合征的报道不断增多,似有无穷尽之势,因此仍需要不断地学习,认识,总结。

(10)腔隙状态:目前认为腔隙状态不仅仅是基底节或脑桥部多发性梗死所致,更主要的病变为额叶白质的腔隙及其弥漫性不完全软化,临床表现为痴呆,发音障碍,吞咽困难,伸舌张口困难,下颌反射亢进,四肢痉挛,双侧病理征阳性,强哭强笑等假性延髓性麻痹症状及肌肉僵硬,动作缓慢,短小步态等帕金森病症状,小便失禁。

(11)血管性痴呆: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所致的多发性梗死痴呆(mid)是血管性痴呆中常见类型,有老年者尸检证实,梗死数目越多,痴呆的发生率越高,临床特征包括:①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病史;②多数有脑卒中病史;③可查及局灶性和弥漫性神经功能受损的体征;④存在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障碍,多数病人情感淡漠,缺乏机敏性,但人格相对保存;⑤ct或mri显示大脑深部多发腔梗。

(12)无症状腔隙梗死:患者头颅ct或mri扫描提示腔隙性脑梗死,但临床上无明显定位性体征和症状,其梗死部位多见于基底节区,内囊区,放射冠,病灶较小,直径小于1.5cm,有部分病变则因其产生的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易于被人忽视或缺乏认识而归入此类(例如右侧额顶区梗死导致体象障碍,病觉缺失或偏侧忽视,枕叶梗死导致偏盲或象限盲等)。

点击查看全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