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由什么原因引起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由什么原因引起

时间:2020-09-07 10:41:33

相关推荐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由什么原因引起

轮状病毒性肠炎基本常识,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由什么原因引起,轮状病毒性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怎么办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但往往人们都毫不在意。它通常是由生活中的很多不良习惯而引起,防治它要从点滴小事开始了解。csdnsa_hxnh接下来向大家分享些轮状病毒性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怎么办相关知识,一起来了解了解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由什么原因引起吧!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呕吐及腹泻。病程大多较短,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

1宝宝上吐下泻警惕轮状病毒肠炎

因腹泻到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患儿持续增多,其中大多数为轮状病毒性肠炎。轮状病毒腹泻多在每年的秋冬季流行,为什么春季患儿也会增多呢?赵昕介绍,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在春季出现高发,主要是因为北方春季的天气变化大,早晚温差悬殊。因此家长要格外留心,不要将孩子的轮状病毒肠炎误当成普通腹泻。

2岁内婴幼儿为“高危人群”

赵昕介绍,轮状病毒肠炎,是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因,潜伏期1—3天,多发生于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2岁内幼儿,主要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婴幼儿自身消化、免疫系统发育不是很完善,肠胃功能较弱,一旦天气变化明显,冷热交替,轮状病毒滋生,就容易感染。”

轮状病毒肠炎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小儿感染后一般出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的临床症状,病初常发生发热、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发热可达39—40℃。病初1—2天呕吐,可先于腹泻出现。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每天约3—10次。常因吐泻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治疗重点需放在防脱水

“轮状病毒肠炎与其他病毒引起腹泻的鉴别主要靠病原学检查。”赵昕介绍,对于轮状病毒肠炎,目前主要采用防治脱水,纠正酸碱、电解质平衡紊乱及止泻、止呕等对症治疗。轻者可口服补液盐,重者则需要住院通过静脉补液来改善症状,若并有心脏、中枢神经等多系统损害并发症,也需住院观察治疗。目前对于轮状病毒肠炎尚无有效的特异治疗,多数情况下治疗后良好。因该病多数为急性失水,故多引起等渗或等渗偏高脱水。疾病的严重性主要与吐、泻引起的脱水程度有关。及时补液约1周左右大部分病人可自然痊愈。

“治疗轮状病毒肠炎重点是防脱水,”赵昕建议,液体补充可给予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或者吐泻严重者要采用静脉补液。孩子腹泻期间饮食宜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也就是母乳、米汤、稀粥等,避免可能导致过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家长需要注意,不要乱给孩子服用抗生素。”赵昕表示,“很多家长一发现孩子有腹泻现象,就立即给孩子服用抗生素,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性腹泻,不仅不能给孩子治病,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胃肠道黏膜。因此,孩子腹泻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判断病情再用药。

预防病从口入是关键

轮状病毒主要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幼儿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和玩具等物品而感染。赵昕介绍,轮状病毒疫苗已研制成功,为口服糖丸制剂,但尚未达普遍推广,因此预防显得极为重要。

首先,要维持良好的个人、食物及环境卫生;在处理食物或进食前,如厕后,须洗手。清理呕吐物、粪便及尿片时须戴上手套,并须再彻底洗净双手。其次,婴儿所有奶瓶、奶嘴都要严格消毒,冲好的奶或吃过一半的奶,不可放置在温室太久。对小孩子的手和玩具也应经常清洗;对小孩的衣被用具要勤洗勤换;小孩能够触摸到的家具,也要勤用清水冲洗;再次,要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带孩子到公共场合,避免交叉感染。学童如出现呕吐或腹泻现象,应尽早求诊,休息和勿上学,以免传播扩散。

2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由什么原因引起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由什么原因引起?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发病原因是什么?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发病机制又是什么?一起来看下面的详细介绍:

发病原因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为双链rna病毒,直径约为70nm,呈球形。电子显微镜下轮状病毒有独特的形态,如车轮状,故名。其两层外壳包裹着中心的蛋白核心,外层壳体呈轮缘状,环绕核心基因编码蛋白。vp1~vp7及五个非结构蛋白(nspi~4)。单层外壳的颗粒是不完整病毒,没有传染性。

根据衣壳蛋白组特异性抗原vp6不同,可分为七个血清型(a~g)。儿童感染多为a型所致。而b和c型则主要感染成年人。其他为动物感染的病原体。非a组轮状病毒亦称为不典型轮状病毒或副轮状病毒,感染可见于人、猪、牛、羊、鸡等。

轮状病毒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室温中可存活7个月,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日或数星期。耐酸、耐碱。55℃,加热30min或甲醛可使其灭活。

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进入体内后能否致病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数量、机体免疫状态及机体的生理特征。入侵病毒量多及免疫功能低下时,有助于病毒侵入。机体肠上皮刷状缘的乳糖酶(为轮状病毒受体)含量较多时,如在婴儿时期,则容易感染轮状病毒。随年龄增长,此酶量减少,易感性下降。

轮状病毒进入体内后通过两个途径引起腹泻:一是轮状病毒直接对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损害,引发病理改变;二是轮状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代谢产物作用于小肠内皮细胞,破坏了肠内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腹泻。

轮状病毒侵入人体到达小肠后,通过其外壳蛋白vp4(吸附蛋白)与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上的乳糖酶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在上皮细胞质内增生并使其受到破坏、脱落。由于绒毛上皮细胞受到破坏,使乳糖酶等二糖酶减少,导致乳糖向其他单糖转化受阻,乳糖在肠腔内积聚造成小肠及结肠腔内高渗透压,使水分移入肠腔,导致腹泻和呕吐。随后,来自隐窝底部的立方上皮细胞上移、替代已脱落的绒毛上皮细胞,由于其细胞功能未成熟,仍处于高分泌、低吸收状态,结果导致肠液潴留,使腹泻时间延长。轮状病毒复制过程中合成的非结构蛋白nsp4,在轮状病毒致病过程中起肠毒素的作用,可引起细胞内ca2 水平升高,促使小肠黏膜camp水平上升也参与腹泻的形成。如腹泻及呕吐严重,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的发生。

本病为可逆性病理改变,黏膜常保持完整性。主要受损部位在小肠。活检可见小肠绒毛缩短而钝,固有层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不规则,呈立方形、有空泡或坏死。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由什么原因引起:通过上文介绍了解了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大家平时要注意这些原因,希望上述内容介绍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3解读:什么是小儿腹泻?

每年10月份到次年2月份是轮状病毒腹泻发病高峰。轮状病毒在干燥、寒冷季节容易爆发。由于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局部免疫力和肠道消化系统发育未完全成熟,容易感染轮状病毒而发生腹泻。轮状病毒腹泻是自限性的,病程一般5~10天,多数患儿如果护理得当,愈后不会有问题。

如果不伴有呕吐等严重症状,在家治疗也可以。

除轮状病毒腹泻外,引起婴儿腹泻的原因还有饮食因素(如喂养方法不当、食物不适宜或突然改变、食物量过多或过少),肠道内感染、环境因素、体质因素(如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症),都有腹泻症状。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

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喂养不当,饮食失调所致。如母乳不足或人工喂养儿,过早过多地以粥类与粉糊喂养小儿,碳水化合物过多能引起发酵产生消化紊乱。未按时添加辅助食品于断奶前突然增加食物改变食物成分,因不能适应而产生消化紊乱发生腹泻。也有由于不定时喂养,或由于食量过多过冷影响胃肠道消化功能,均可以引起腹泻。如进食过多、过少、过热、过凉,突然改变食物品种等引起,也可由于食物过敏、气候变化、肠道内双糖酶缺乏引起。

小儿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病毒(以轮状病毒为最多)、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肠道后引起。

4夏日急性腹泻常导致休克

许多人喜欢生机盎然的夏天,然而生机勃勃的夏天正是急性腹泻的高发季节。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过的急性腹泻的经历。

急性腹泻是一种临床综合征,通常指感染性胃肠炎,其他的内脏疾病或全身性疾病也可出现急性腹泻的症状。

造成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后,通常2~7小时后即可出现恶心、呕吐,常伴腹部绞痛、里急后重感,有时呈血性大便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发热,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由于结肠多受累,大便化验可见脓血胞,症状常在48~72小时内缓解。主要采用支持治疗,如解痉止吐等;呕吐、脱水严重患者可接受输液治疗。如患者发热、外周血白血球升高,可予抗生素治疗,如喹诺酮类、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

大量脱水及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腹泻患者由于丢失液体、电解质均可造成脱水,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休克、代谢性酸中毒等,危及生命。脱水的表现有体弱、反应迟钝、口渴、尿量减少等。体格检查可发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颈静脉低平、口唇粘膜干燥、皮肤弹性差、眼球下凹等。

儿童较成人抗脱水的代偿机能差,且表达能力弱,因而更应注意观察,及时就诊治疗;老年人由于各脏器功能差、更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及心脑血管意外,发生脱水后应积极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急性腹泻并不都是由感染细菌、病毒引起的,服用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腹泻。

比如,服用雌激素、可卡因、洋地黄等药可引起肠道缺血,出现缺血性肠炎,表现如腹泻、血便伴腹痛、腹胀、恶心、发热等症状;服用青霉素及衍生物时,少数人可出现出血性肠炎,表现如下腹痛、水样腹泻及至血便等;一些长期服用抗生素的患者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也可因肠道菌群失调或并发真菌感染等出现腹泻症状。

以上原因所引起的腹泻常出现误诊情况,所以,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5轮状病毒概述

轮状病毒(rotavirus)性肠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首先在中国报道。

病原学

轮状病毒于1973年最早由bishop从澳大利亚腹泻儿童肠活检上皮细胞内发现,形成如轮状,故命为“ 轮状病毒”。病毒颗粒含双股rna,直径70nm,也有呈直径为55nm的缺损病毒。用电泳法分型为7组,即a~g组,最近又发现副 轮状病毒。首先发现的是a组,b组轮状病毒在中国发现,c组首先于1988年在日本发现。a、b、g三组能引起人畜共患病,其他组主要引起动物腹泻,少数感染人群。

发病机理

病毒侵入小肠上皮细胞,绒毛变短及脱落,导致小肠功能丧失。粘膜双糖酶活性降低、肠腔内木糖及蔗糖水解并吸收障碍,被细菌分解而产生有机酸,致使肠内渗透压增加,大量水及电解质进入肠腔,肠吸收减少。

潜伏期约2~3天,大多症状较轻,少数婴儿有严重甚至致死表现。主要症状为水样泻,大使每日10~20次,伴呕吐。部份有发热、腹胀。半数左右患儿有轻至中度脱水,或伴电解质紊乱。病程一般5~7天,也可在10天以上。在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可发生慢性 轮状病毒性肠炎,粪便长期排病毒,成为传染源。

成人轮状病毒性肠炎症较轻,但在老年人中有发生重型腹泻者。

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及粪便电镜检查,或测抗原。婴幼儿发病季节性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病主要对症及支持疗法。轻度失水予以口服补液,中、重度失水伴电解质紊乱则静脉补液。按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口服每一立升水中含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

近年来有用口服 轮状病毒抗体治疗,在少数免疫缺陷病人伴慢性 轮状病毒性肠炎者用后能减轻症状,促使恢复。但对正常儿童及婴儿患病后口服未见效果。

点击查看全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