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北京大学的深厚底蕴

北京大学的深厚底蕴

时间:2023-09-16 09:20:52

相关推荐

北京大学的深厚底蕴

1898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首任校长(当时称管学大臣)是孙家鼐(1827~1909),安徽寿县人,状元出身,任职前是清朝一品大员、吏部尚书。任职不久,就改任礼部尚书。

京师大学堂是光绪帝新政唯一留下的成果。是作为全国最高学府来设置的。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从一开始就引进西学,委任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27~1916)做西学总教习(相当于教务长),丁韪良自年轻时来华传教,在中国生活了66年,可谓“中国通”,曾任同文馆总教习。在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早期教学管理上,出力最大,贡献不小。

慈禧太后为加强对京师大学堂的控制,特意委派张百熙(1847~1907)为新的管学大臣,张百熙是湖南长沙人,进士出身,颇倾向于维新变法,曾出任学务大臣。

为贯彻“中学为体”的核心观念,张百熙请出吴汝纶(1840~1903)出任总教习。吴汝纶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大家之一,曾国藩四大得意弟子之一。目的就是加强中学传统理念教育,以固国本。

在清朝末年,这一宗旨一直没变。同样是古文写得非常好的严复、林纾相继入主北大。严复(1854~1921)是福建闽侯人,新式学堂毕业,留学英国,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他用古文翻译的《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对当时社会影响很大。他先后出任京师大学堂的总监督和文学院院长。19中华民国成立,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严复是更名后的第一任校长。

林纾(1852~1924)是福建福州人,他用古文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名著,深受当时读者喜爱。他协助严复管理北大文学院,带头抵制新文化运动,反对用白话取代古文。

袁世凯统治时期,对教育不太重视,北大的生存环境不太好。严复多次为教学经费犯愁,千方百计加以筹措,仅够勉强维持之需。严复去职后,由工学院院长胡仁源代行校长一职。

19,蔡元培(1868~1940)出任北大校长,他是浙江绍兴人,进士出身,同盟会老会员,辛亥革命元老,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虽然从政多年,但以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最大,他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多个第一,是一位引领时代潮流的开创性人物。

他给北大带来新气象和新活力。他提倡在学术思想上要兼容并包,在教学管理上推行教授治校,实行民主管理。

他为北大引进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学术大师,对推进北大的品牌建设和教学质量以及学术水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独秀(1879~1942)和胡适(1891~1962)的加入,无疑使北大的文科更上一层楼,他们和钱玄同(1887~1939)、李大钊(1889~1927)等人一起编辑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最大鼓吹者,在青年学生中拥有广泛的影响。

陈独秀是安微怀宁人,胡适是安徽绩溪人,两个安徽人充当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角色。陈独秀思想激进,和李大钊一起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胡适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在政治上主张改良,提倡“好人政府”。

鲁迅(1881~1936)、周作人(1884~1967)、刘半农(1891~1934)等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鲁迅、周作人是亲兄弟,浙江绍兴人,两人都留学日本,周作人待的时间更长一点,并且娶了一位日本女子为妻,鲁迅先以小说出名,后以杂文为主,成为革命文学的主将。周作人擅长散文,颇有才气。他们两人都曾在北大任教,鲁迅是讲师,周作人是教授。

刘半农、钱玄同都是语言学家,对白话文的推广,大有贡献。刘半农是江苏江阴人,留学法国,文学博士,北大教授,对语言学有独到的研究。钱玄同是浙江吴兴人,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与黄侃是师兄弟。留学日本,提倡拼音文字。他的儿子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与钱学森、钱伟长合称中国科技史上最有名的“三钱”。黄侃是湖北蕲春人,是个学术怪才,生平佩服的人不多,除了他的老师章太炎外,对刘师培(1884~1919)也格外看重。刘师培是江苏仪征人,家学深厚,天资过人,。

黄侃、刘师培、辜鸿铭(1856~1928)三人都对中国古文化十分推崇,都对新文化运动抱抵制态度。在新文化运动的重镇—北大,有这三位旧学大师的存在,更显得北大在学术上的包容性,新旧思想的激烈交锋,无疑会给北大师生带来无比刺激的头脑风暴。

辜鸿铭是福建同安人,留学西欧,精通多国语言,把中国儒家经籍,翻译成外文,大力向西方国家推介。

李大钊是河北乐亭人,留学日本,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是著名的革命鼓动家,他在北大发展了不少优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邓中夏(1894~1933,北大国文系学生,湖南宜章人)、高君宇(1896~1925,北大哲学系学生,山西静乐人)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北大哲学教授张申府也是中共早期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还是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

北大在文科上实力超群,尤其是哲学系,人才济济,拥有众多知名的大师。

梁漱溟研究印度哲学。

马叙伦(1884~1970,浙江余杭人)偏重教育哲学,是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教育部长。

张岱年是张申府的弟弟,国学大师。

任继愈是新哲学大师。

汤用彤(1893~1964,湖北黄梅人)毕业于清华,长期在北大任教,曾任北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对哲学史有很深的研究。

朱光潜是安徽桐城人,美学大师。

北大校长文科生居多,蒋梦麟是学教育学的,傅斯年擅长史学,马寅初(1882~1982,浙江嵊县人)是学经济学的,他的固执和顽强是十分出名的,颇有点侠士风采。

后来的北大校长也有理科出身的,比如周培源和丁石孙。

出身北大的名人很多。历史学家顾颉刚、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植物学家胡先骕(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社会活动家许德珩(北大外文系学生)、章士钊(1881~1973,湖南善化人),作家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科学家于敏(中国氢弹之父)、王选(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人),语言学家王瑶、王力,知名学者季羡林(北大外文系),民国政客张耀曾(司法总长)。

就连北大的旁听生、预科生也不乏名人。知名作家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人)、沈从文(湖南凤凰人),青年革命作家柔石(1901~1931,浙江宁海人)、胡也频(1903~1931,福建福州人)、李伟森(1903~1931,湖北武昌人),俄语专家曹靖华(河南户氏人)是其中杰出代表。

北京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很深的痕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