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科举制度: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科举制度: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时间:2022-11-02 20:40:20

相关推荐

科举制度: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国父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开创于隋唐时期,终结于清光绪十一年,一共历经了长达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的诞生,将大量贫寒出身的士人给吸收进了统治阶级,增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让知识分子不再依附于寒门贵族。

那么问题来,科举制度是如何创立的?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学者认为是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而俞大纲、唐长儒等学者则认为科举制开创于唐朝。

但有一点在学术界都毋庸置疑的是,科举制度是由汉魏时期的察举制度演化而来的。

同科举制度不同,察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是通过长官依据德行、名望、功劳等标准来进行推荐选拔,这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因素在里面。

为此,到了隋唐之际,朝廷就把荐举和考试结合起来,把公开考试纳入了选官的流程之中,科举制度就这样诞生了。

那么,科举制度自诞生以来,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一、隋唐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不仅创立了科举制度,还将考试的时间和选拔程序开始固定起来。

公元609年,隋炀帝下令,要求各地推荐人才,按照四科进行考试。这个时候的分科选举,都是由皇帝下召临时举行的,在制度上并没有相关的规定。

而且,这个时候的分科选举制度还保留着察举制度明显的痕迹,这也是很多学者为此认为科举制度并不诞生与隋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到了唐朝时期,唐高祖与公元6,下诏,每年十月赴朝廷应试,第二年又下诏明确规定了士人可以主动报名。至此科举制度的雏形就此形成。

在唐朝前期,掌管科举制度的是由吏部负责,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沿用不变。

二、宋朝时期

在基本的考试科目这方面,宋朝和唐朝是基本一样的。不过,由于宋代重文轻武的氛围较为浓厚,使得科举制度得到了重视,但同时也造成了宋代的冗官现象。

首先,宋代增加了考试名额。在宋太宗在位的二十二年里,仅进士一科的录取人数,就达到了近万人之多。后来,宋仁宗对进士的名额做了限制,但平均每一年仍达到了一百三十多人。

其次,宋代科举在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宋朝初年,考试形式就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这三级。

到了王安石变法时,又规定了进士考试分为四场:

第一场考大经,即《周礼》、《诗经》、《礼记》等书;

第二场考兼经,即《论语》、《孟子》等书;

第三场考论,即表达你对国家大事的看法;

第四场考策,即对朝廷献国策,限千字以上。

三、元朝时期

从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到公元13元朝开科举,科举制度遭到了长达八十年的停废。但这个时候的科举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元朝不平等的四等人制度,导致科举制度的录取出现了差异,丧失了其应有的公平性。

四、明清时期

朱元璋创立明朝以后,正式于洪武三年诏开科举,但随后又认为所录取的人中缺少有实干能力的人才,便将科举制度又给停了,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才宣布恢复科举。

洪武十七年,明朝公布《科举成式》,清朝后又大体照搬,使得科举制度在明清一脉相承了五百多年。

首先在形式上,科举制度被分成了五个层次,即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由地方组织,录取者被称作童生,具备了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院试,在童生中选拔,录取者被称作是秀才;

乡试,每三年一次,录取名额由中央下达,录取者被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作解元;

会试,在礼部举行,每科录取者约二三百人,正版录取者可以成为进士,副版录取者也可以授予一些低级官职,或者将其吸收入国子监,成为监生。

殿试由内阁大臣出题,皇帝选定。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算作是进士及第,优者甚至可以进入翰林院。

其次,在内容上,自明朝中叶起,开始形成具有固定形式的八股文。每一篇文章都要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段落,这就使得科举制度的内容完全脱离了实际用途。

随着清朝末年,西方科学思想的冲击,科举制度也至此走向了灭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