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的好帮手!
1200字范文 >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网友们炸锅了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网友们炸锅了

时间:2019-01-12 02:38:57

相关推荐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网友们炸锅了

我们一起看看网友们怎么炸锅的呢?

飞奔的马达: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反例,它体现了我最害怕的青年哲学爱好者会陷入的误区,即以哲学家人名的报菜名,以及以不加解释的术语的堆砌为荣。而更可怕的地方在于,这样的一个文章能拿满分,对于浙江省的其他考生是一种极大的不公。

首先,我可以打包票说,一篇文章里面出现了那么多的人名,其思想根本不是一个人能够完全掌握的了的。别说是高中生了,哪怕是哲学专业的博士,教授也不可能。其次,里面的关于专业概念的引用基本上都是错的,至少以我比较了解的方向来说,文中关于麦金太尔的引用以及对维特根斯坦的那句“无法言说之物应保持沉默”的应用可以说完全错误。

当然,如果这只是某个业余哲学爱好者随便写着玩儿的文章的话,那也无可厚非。没有必要用那么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和批评。然而关键问题就是,这不是一个自己在自己日记本或者空间里随便写的文章,而是高考的应试作文,而且是被打了满分。这就直接涉及到语文作文评分标准乃至高考公平的严肃问题了。因为我们知道,任何满分作文对于之后的学生应试是有示范性的,之后的老师会将各种满分作文给未来的考生看和学习的。而这样一篇文章被判了满分,几乎就是明着让考生以后玩儿报菜名的歪门邪道了。

最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专家点评。我实在是不知道点评老师从哪里看出来“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的。并且如果把这篇文章真的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的话,那真的是给全体浙江高三考生抹黑了。而如果官方没有对于这个打分给出合理的解释的话,那么就是对于其他同期的考生的严重不公了,因为这相当于让一个考生多得了本不该得到的20多分,从而挤掉了其他学生的位置。

综上,个人认为,评价这篇范文本身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因为想怎么写文章是个人自由。关键在于我们必须防止类似的“满分作文”在高考中出现,因为它第一开创了一个坏的写作方式,容易误导高中生,第二是对于其他考生直接的不公。对于高考作文打分来说,公平性相较于文学性和思想性要重要得多。与其拔高各种奇葩,看似文笔极好实则不知所云的文章,不如用更加公正公开的方式公布作文的评分标准。

PS:顺便对中学哲学爱好者说一句心里话,课外有哲学这个爱好挺好的。但是别特么一上来就看海德格尔 尼采 维特根斯坦这些“网红爆款”,那是毒药。老老实实去看导论书,《苏菲的世界》也行呀。。。。

拆解完全文,我们发现,全文的思想可以用3句话简单概括:1.在传统社会中,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塑造并定义了每个个体。2.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假思索地批判过去的观念,解构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人们有了更多的可 能性,但现代人也难以有明确的行为处事准则。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3.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用超越的目光继续前进。文笔好的一个最基础的标准是「准确性」。准确性指的是你的文字能更好地表达你的想法。你的文字能被别人更准确理解。别人看懂了你想说的。这是最初级的准确性。别人感受到了你想传递的情绪、体验。这是更高级的准确性。这篇作文毫无准确性。评阅老师说这篇作文「层层递进」,还不算错。但「毫无多余的废话」,就完全不是了。甚至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全是废话」。它既没有充分地去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让文字被别人更准确理解。晦涩的概念、看起来丰富的论据,只能掩饰思想的贫瘠。

文章引用了这么多哲学家,用了这么多厚重的概念,表达的却是一些特别浅显的内容。这些名词、这些概念、这些观点是在数十数百次论战或文章著作中中被确立起来的,学者们塑造专 有名词是为了让表达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准确,而不是让表达变得更加复杂。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其实能够有这样的思考,我觉得非常厉害。我不认为这位学生是浅薄的,但他 在文字表达上,确实是走了歪路。而且高考阅卷组也在赞同这种歪路。若高考阅卷组要把这种丧失准确性的文字评判为「满分范文」,那可是歪上加歪,错上加错。高考 作文有一定的规则,考生需要在不到一小时内展现思想,展现阅读面,展现文笔。所以晦涩的概 念,生僻的动名词,罕见的思考角度都能够为考生增加权重。高考作文要求考生炫耀文笔,炫耀思想,炫耀阅读面,但这绝不意味着这篇《生活在树上》是一个 好的范本。高考作文可谓是带着枷锁跳舞,但不是带着枷锁装疯卖傻啊……

河森堡:

我一直觉得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想要写好文章需要两种东西,分别是知识和勇气。

我在博物馆讲解岗位工作多年,接触过大量讲词,自己也写了不少,以实践经验来看,最受公众认 可的讲词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充分承载了可证伪的信息。比如说,当我介绍一件青铜器时,我对观众说“这件青铜器气质端庄”,这就是句无谓的讲解,因 为不同的人会对气质有着不同认识,有些人认为此物端庄,而另外一些人则完全可能觉得此物猥 琐,对于“端庄”来说,没有所有人一致认可的客观标准,所以“气质端庄”不是一个可证伪的信 息,属于永远都不可能错的废话,对于讲解员来说,这就属于水词,讲多了很招人反感。同样还是介绍青铜器,我说“这件青铜器中锡含量比例明显高于同类器皿的平均水平”,这就是一 句有价值的讲解,因为无论这句话的信息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它都是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验 证的,我们完全有方法有手段对这句话的真伪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因此,这句讲词就承载了可证 伪的信息,以讲解员的行话来说,这就叫干货。

一个讲解员多说干货,少讲水词,即所谓言之有物,是得到观众认可的基本前提。然而,言之有物不仅对于讲解很重要,对于所有的表达都很重要,写文章也是同理。

人们在判断一篇文章的优劣时,言之有物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因为“你至少要说了些什么”才没 有浪费读者的时间和感情。可是,贯彻言之有物这一基本原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困难的,他们之所以会说出一大堆“气质端 庄”、“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的水词,主要原因有两个:1.知识有限,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但迫于实际情况又不得不说,所以只能拿这类可以随便 套用的万能描述来堆砌篇幅。2.没有勇气,他们不敢写出具有可证伪性的内容,因为一段信息如果具有可证伪性,那就有可能被 证明是错的,但他们不敢承担可能犯错的风险,所以就会说一大堆诸如“气质端庄、造型优美”这 类永远不可能被挑出错的废话。

作者缺乏知识和勇气,是一篇文章言之无物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一篇上乘文章,特别是议论文,应该涉及到充足的可证伪信息,这些信息要全面可靠, 同时串联这些信息的逻辑要通顺严谨,只有这样写就的文章才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如果通篇都 是不可证伪的信息和永不会错的废话,那就谈不上任何意义上的好文章。这两日,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被大家热议,很多人表达了对此文的否定,主要原因是觉得 作者用词生僻,行文晦涩。我觉得这或许是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生僻晦涩也并不应当成为降 低一篇文章评价的充分理由。但如果我是评卷老师,我同样不会给此文满分,因为大家可以看看,文章中到底涉及到了多少可以 证伪的信息?又有哪些话的真伪人们能够做出公正客观的判断?很少,甚至没有。生僻晦涩并不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言之无物才是,“作者至少应该说了些什么”,然而,作者 说的很少,甚至什么都没说。这篇文章没有彰显出与其满分相匹配的知识和勇气。我并没有阅卷经验,关于给分一事,我愿意相信评卷老师的自由心证,我也祝福此文作者可以有个 美好未来,但愿网上此时的热议在很多年后可以成为作者本人一个一笑了之的回忆。就我自己来说,这篇满分文章带给我的收获是再一次让我想起了那句睿智的告诫,“你能说清楚 的,你说清楚,你说不清楚的,将之留给沉默。” 那怎么才能把事说清楚呢?你需要知识和勇气。

我亦求是:

这篇作文甚至不如这几年江苏,浙江,上海卷高分作文的正常水平。我作为一个全国二卷考生,对 这几个地方作文的命题和范文一向都是心服口服的。请各位原谅我没见识,我真的很喜欢他们前几 年的作文题目,而且每一篇范文都让我感觉到考生出于惯性的深刻思辨和手到擒来的优美却不矫饰 的表达,不是日积月累和厚积薄发,根本不可能有如此表现。我当时还看了一本上海语文老师写的作文书,让我叹服江浙沪一代的语文教学对思辨性已如此强调。当我们全国二地区还在尝试用八股 文写法以不变应万变的时候,他们已经抛弃了文笔的华美而把思想放在第一位。但这篇高分作文的出现让我特别失望,我认为这是浙江高考作文的倒退。从学生的角度揣测,我甚 至觉得这是一个有相当阅读量的学生的投机取巧之作,是TA对阅卷老师开的一个玩笑。我猜TA的确 有不错的哲学功底,也颇自命不凡,清楚高考作文不是真正讨论哲学问题的地方,不如钻这么一个 空子,反正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什么的已经到阅卷老师的知识盲区,他们只会不明觉厉。结果TA成 功了,对思想的戏仿被误认为思想本身。TA把上上下下这么多老师全给耍了。

判给TA高分也就罢了,炒作这篇范文才是更让我忧虑的。本意可能是对外宣传我大浙江教育水平如 此之高,我大浙江高考阅卷如此提倡独立之思想,结果对懂行的人是贻笑大方,对有才华的高中生 是引入投机取巧的邪路,对懵懵懂懂的普通学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导。此文一出,难道高中校园 都开起哲学读书会?不可能的。只会是学生们摇头晃脑背下的作文素材里多了几位存在主义哲学家 (哦显然这个都不够有格调了),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啧啧,名字就很高端诶),现象学家 (这才够味儿)而已。本来这些学生还有可能因为神秘和兴趣对哲学有那么一丝敬畏,现在可好, 正所谓把一个东西毁掉的最佳方式就是把它裁剪成作文素材,哲学被彻底庸俗化了。本来应该鼓励 学生动用18岁的年轻头脑思考的机会,让这些似懂非懂的天书给填满了。这么下去,浙江高考作文 反倒是向着八股文倒退了。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这个年纪孩子不懂的话不要逼着TA说。但我国的高考作文,特别是花里胡 哨那一派,就是教导考生: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不要紧,重点是要装出很有理的样子。其恶果一直 延伸到大学。我认识的很多人几年不见都变得满口学术腔,仿佛个个都是学术精英,难免吓到深受 peer pressure所苦的答主,但定睛一看却发现不知所云。就好像一些现代诗,几个意象都齐活了, 凑到一起却毫无逻辑和联系。我猜他们可能把真正的学术研究错认成了学写“看起来像学术论文的 句子”,采用高考作文的方法大有收获。他们都是很聪明的人,我为他们沉湎于雕虫小技感到悲 哀。人面对一个未知的领域,总是先学到他的表面和形式,然后逐步认识到本质,最后得意忘形,这是 认识规律。现在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都有大批有才华的人满足于外在和形式,于是氛围越来越浮 夸,越来越虚伪,真正有本事看到本质的人如果不花心思降维打击,太容易被埋没。这是这篇作文 取胜折射出的悲剧,更悲剧的是这完全可能是考生的一个玩笑;本用来证明制度的“大跃进”,成 为了对制度赤裸裸的嘲讽。

写到这里本应结束了,但我实在有感而发,想借此机会回忆一下我当时的困惑:当年为了写好高考作文,我可真是煞费苦心。原来我喜欢在作文上说说观点,结果分数低,于是我 变坏了,我想用一点模式化的方法投机取巧了。在~流行的几大路数当中,最引高中生 膜拜的就是这种“学术风”。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分析书评社论的句式,对着《读书》杂志找 看起来文绉绉的“大词”,各种素材记了半本,务必使作文里出现的只有东欧冷门作家和民国知识 分子,引用的除了文言文就是翻译腔。最后我倒也练成了,倒也能化用文艺青年人手一册的“名 著”书名起标题了,也能用七种方法花式引用名人名言了,也能像英语作文那样挖空心思把记住的 什么“场域”“视阀”“短兵相接”用到作文里了,可我却发现我没法自如地说理了。那一次我把 作文忐忑不安地交给了语文老师,那时正是她先对我们提倡了这种“学术风”,她告诉我们作文要 说理讲逻辑有文化内涵,我奉她为有思想有见识不同流俗的女神。我担心她看出来我在用陀思妥耶 夫斯基和人类简史,樊锦诗的敦煌和周国平的尼采(抱歉,我当时格调确实不高)糊弄了事,写到 比800字多两行却什么都没说明白。结果她给了我高分,这让我感觉非常幻灭。她把我的作文全班 传阅,我看到我的同学认真观摩然后拿出本子记下了我的关键段落和素材,简直坐立不安,我觉得 我骗了所有人,我想告诉大家这作文就是一坨屎,你们还是继续朴实而真诚地写吧,你们写的比我 好,千万别学我。我又想到他们中很多人喜欢文学,而我不确定他们已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文学观, 因此我想那我罪恶不就更大了,我无形中把他们引上了邪路。但这有什么用呢?事实证明我短暂的 良心发现只是无病呻吟而已,我还是继续那么写着看起来很像有思想的无思想(想写自己真实的想 法又凑不成五段,满脑子搜索名言也顾不得那些了),我们全班的作文成绩都提高了,今天的我还 要感谢当时语文老师的实用主义。

体制老司机:

小王从小被爸爸逼着读书,读了很多,但小王都不大懂。爸爸说,没事,你背会记住就行。快要高考了,小王作文一直很烂,不知道怎么办。爸爸给他找来在北大读金融的表哥,传授经验。表哥说:“我明天要去LA,和大摩的ED谈一个AI的PE项目。这句话你听得懂吗?” 小王心里说:“ED不就是阳痿吗?”但嘴巴上说:“完全不知道你特么在说什么,但感觉挺高大上 的。” 表哥说:“这就对了。” 小王明白了什么,爸爸又给他找来市委研究室的笔杆子老李。老李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切实借鉴资本主义世界的治理教 训,秉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光辉。这句话你看得懂吗?” 小王说:“好像看懂一点,但到底说的是啥,我还是不明白。” 老李说:“这就对了。” 小王悟了。浙江高考作文题,小王把爸爸逼他看的,他自己背诵的那些外国人名和词句,全都一股脑往上搬。写完后,扫了一眼,发现连自己都看不懂。他很满意。作文《生活在树上》被扫描进了阅卷电脑里。阅卷老师小周看到了这篇作文,乍一看,卧槽,看不懂。再看一遍,还是看不懂。小周心想,这特 么啥玩意,应该是零分。但一想:“作文上的这些东西,看上去挺高大上的。我打零分,组长问我为什么打零分。如果我说 看不懂,岂不是显得自己很没文化?现在考生也不容易,给个平均分吧。” 小周大笔一挥,39分。阅卷老师老吴看到这篇作文,扫了一遍,没看懂。老吴又看了一遍,卧槽,还是看不懂。老吴心想:“这特么什么玩意?真想打零分。但我好歹当了十几年的语文阅卷老师,还是省里的一 级语文教师,居然看不懂?打零分不妥,别说打零分,就是打30分,和别人相差分数过大,也得被 组长询问原因。其他人为了省事、不返工,肯定打的是平均分。组长问原因,难道我说看不懂?那 岂不是很掉价?” 老吴正想打个38分,回头一想:“不对,如果我也打38分,如何体现出我一级语文教师的与众不同 呢?打38分,岂不是说明我和其他傻逼一样,看不懂这篇文章的妙处?” 老吴决定了,打55分。对于自己的这个决定,老吴很满意。两个阅卷老师分差太大,作文被传送到了阅卷组长那里去。阅卷组长扫了一遍,卧槽,居然看不懂。阅卷组长赶紧向四周看了看,发现没有人在注意自己的窘 态,心里稍安。组长又细致读了一遍,发现还是看不懂,心理开始犯难了。想了想,先不发表个人看法,先问问两 个阅卷老师。

小周说:“这篇作文体现了这名考生哲学理论水平很高,知识很渊博,对人生的理解很有高度。但 遗憾是逻辑性不佳,契合主题不明显。所以,我打了39分。” 老吴眼睛一转,说:“小周就是年轻啊,这位考生不但哲学理论水平很高,知识渊博,其实作文 中,每个哲人说的话,都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论证逻辑链条。虽然考生没有明确点生活在树上的主 题,但都紧紧围绕人生的意义来谈,非常契合作文主旨。” 老吴又说:“对于哲学,我还是有些研究的。小周年轻,这里面很多哲理的深刻含义,可能还未体 会啊。”小周脸红了红,但无法反驳。特么的,连看都看不懂,反驳个屁。组长问:“老吴你的评价很高嘛,那为啥不打满分呢?” 老吴顿时觉得不妙,急中生智道:“从哲学理论的历史沿革来看,作文引用的很多哲人和哲理,并 非最佳选择,还有完善的空间。” 老吴对自己的机智很满意。小周和老吴看着组长,眼睛里充满着闪烁的目光。组长明白,这不是在请自己定夺,而是想看看自己这个组长,有没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对这篇文章 进行专业的点评。组长微微一笑,心里道:“跟我比,你们还嫩了点。” 组长缓缓说道:“这篇作文比你们想的要好得多,文中提到的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等 人,都是在人生哲理方面有大成的哲学家。这篇作文,深刻反映了考生的哲学深邃思想,深刻体 会。简直不像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学生的作文,像是一个对人生有深刻思考的老哲学家的体会。他 能够迅速抓住如此多知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实属不易啊。逻辑上讲,他没有说一句废话,紧紧围 绕作文中心主旨,都是探讨人生意义,每一段,每一句之间,逻辑承接很严密。至于老吴说的,还 有完善空间,我想,虽然确实有完善空间,对一些哲学家思想的理解还比较机械和稚嫩,但比起绝 大多数人来说,已经超越了。” 组长一锤定音:“满分作文。” 小周和老吴离开组长办公室,小周问老吴:“老吴,组长见识就是高啊,不亏是大学教授。” 老吴撇了小周一样,没说话。心里想:“都特么装逼,故作什么深沉?”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对外发布后,引发网络热议。各路大学的哲学家,文学家,知名文化人士,纷纷对该作文进行专业、深入的点评。指出这篇作文 中,何处有何妙处,哪一个词句的典故和来源为何处,哪一句哲理体现了作者什么深刻的思想。各种赞誉之声,不绝于网络。突然有一个叫体制老司机的网友,在知乎上说:“作文的本质是什么?是传递思想和信息。这特么写的是什么?看都看不懂。看不懂,还如何传递 思想和信息?这特么还是满分作文?简直是中国教育的耻辱。零分。” 各路专家学者纷纷出来表示反对,斥斥责老司机不学无术。《皇帝的新装外传》

您怎么看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